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辅导员办公室
㈠ 今天到辅导员办公室找辅导员,结果我们辅导有员不在,我就问旁边的男
敬爱的员老师: ts{/
您好! "
我是*级*专业*班的**,我不是班干部,也不是学生会干部,平时也不怎么去您办公室,所以您可能不认识我。今天我去办公室找您,您不在,只好给您留下这封信。 |?kdIx
我找您是想说,你给班长的权力是不是有点太大,班长一人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比如,上学期的综合测评,分述都是由班长一个人算出来的。所谓班为集体执行,只不过是一个形势。当我看到公示出来的成绩后,我又一次感到非常生气,对,是又一次,不是第一次。我的学习成绩这一次在国班里是第三名,但是总可测评成绩却又一次排到了十名以后。上一年的两次也差一多,如果不是有同学挂科,我连三等奖学金也拿不到,而这一次,我可能两三等也拿不到了,虽然我本来有希望那儿等的。 8Za0
当然,我也不是为了奖学金,那几百块钱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我只是要一个公平。为什么,为什么有人分数加的多,有人加的少?班长,不管成绩有多差,综合测评成绩肯定是最好的,一等奖学金肯定也是它的,我知道,班长位同学,为老师任劳任怨,付出了很多,应该在某方面上得到回报,所以,我从来没有幻想过一等奖学金,因为一等奖学金是给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而我只是无德无能的无名小卒。 '
*老师,我直接给您说实话吧,我和班长的关系很不好,自从我们进入*院的大门,他就一直看我不顺眼,处处和我作对,我真不知道我怎么得罪他了。说实话,我们已经红了好几次脸了,甚至好几天不说话。但我们在一个宿舍,我一直都着,让着。宿舍的纯净水喝完了,没人愿意去换,因为我们住六楼,扛一桶水上六楼真的很累,没人去的时候我就去,有时候我们没有,我就去别的,但班长却质问我:“你换那么多干吗?不怕臭了吗?”我无言以对。我并不是记恨他,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同。 HR 87Z
上大学之前,我曾以为大学校园是一个多么纯洁的天堂。可是进来了才知道,很多人拼命的参加各种活动,当各种干部,都是为了学分,夹在综合测评成绩里。到我明白时,一切都晚了,因为中学当班长的我放弃了那可贵的机会,因为我想好好学习准备考研。可是现在,我真的有些后悔,当班长多好,学习不好,照样可以拿一等奖学金,助学金也可以先算自己一个名额,虽然自己有笔记本电脑。大三的我,现在才发现,我真的损失了很多。 S,
我说班长掌握生杀大权并非言过其实,同样逃课,为什么有些人被通报批评,面临被开除的危险,而有些人却安然无恙呢〉?为什么有的人逃课却在员眼中是好学生,而平时好好上课的学生又上了往逃课的黑名单呢? t&
*老师,虽然我和班长关系不好,我说这些并不是诬陷他诽谤他,我不是告状发牢骚,我也并不是要讨什么说法,要一个什么结果,毕竟脊?チ耍?抑皇窍胍?环莨?健N蚁朐谡飧鲂T袄铮?艿玫揭环菪⌒〉墓?讲⒉还?郑?灿腥嘶岣?耄?缺弦挡渭庸ぷ鳎?乙膊换嵯袼??裁垂?搅恕?nbsp; <5
还有一件事,就是今天我向您说的这些话,千万不能让班长知道,要不我们真的会打起来的。 NOLiXD
谢谢*老师! t"HE
学生:*** 7]4\:
给员的一封信
郑老师:
您好!
年9月1日,17岁的我踏入了江西教育学院的大门,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学生。怀揣着我美丽的大学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高中时候,我们的老师就为我们讲述了大学是如何的好,使我们大家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为了踏入大学校门,大家都在努力地拼搏着,都在奔跑着。在大学之路上互相的扶持,互相的鼓励,就是为了能够让大家都踏入大学门槛。早就听我姐讲过大学,说大学是如何的好,校园是如何的大。但当我踏入江西教育学院的大门时,我的心凉了一大半,与我想像中的大学不一样,我感到了一丝丝的失望和失落。它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样大,那样繁华,尽管我知道我不是来这个学院玩的。我慢慢的沉下心来,所谓既来之则安之。在军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选择是对的。在这所学校里,同学之间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和睦的相处着。在军训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互相鼓励着,一起在炎炎烈日下坚持训练,谁也没有退缩。老师是那样的负责任,不顾烈日的曝晒,时常来看一下同学们,给予大家关怀,为军训送来一丝凉意。
秋风瑟瑟的吹着,大学之门为我们敞开着,当我们踏入大学之门的那一刻起,我们也向社会的大门踏入了半只脚。学校是个小小的社会,我们将要在这里生活三年。在这三年中,我们要比以前更坚强,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坚强,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好,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脚踏实地。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觉得这个学校虽小,但是小也有它好的一面,它树木葱珑,玲珑有致,老师负责,同学认真,正所谓浓缩就是精华。所以学院虽小,我要在这三年中从学校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坚信,只要有信念我们的未来就会更美好。
“今天你以学院为荣,明天学院以你为荣。”让我们一起为明天而努力。
甘水芳
年9月23日
㈡ 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前身为计划统计系,是山东财经大学最早设置的教学系回(部)之一,1980年开始答招生。
统计学院现有经济统计学、统计学两个本科专业,统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国民经济学、应用统计专业四个硕士点;设有经济统计教研室、计量经济教研室、金融统计与证券投资教研室、数理统计教研室四个教研室;设有统计科学研究所,数据挖掘研究中心、统计模拟实验室和一个专业资料室。
统计学院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0人,校“231”人才工程入选11人。
㈢ 山东财经大学有收发室吗地址怎么写···
你需要问抄哪个校区的情袭况,现在财大有四个校区。章丘校区校内有一个邮政所,挂号和包裹,EMS会写一张纸贴名单,平信去各院小柜子里面找,可以直接收。燕山校区的直接填二级学院说的地址,到时候会送到办公室,就能收到可。舜耕和圣井校区的情况不大了解。快递直接写校区和电话号码,送的人到学校之后会和你联系。
㈣ 山东财经大学各校区的对应专业都是什么各校区环境如何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名称: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管理科学、电子商务
2、会计学院,专业名称:审计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会计学
3、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
4、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5、法学院,专业名称:法学、社会工作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名称: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方向)
7、艺术学院,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
8、国际交流学院,专业名称:经济学(中加合作办学)
9、统计学院,专业名称:统计学、经济统计学
山东财经大学圣井校区:
1、经济学院,专业名称: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
2、财政税务学院,专业名称:财政学、税收学
3、金融学院,专业名称:金融学、信用管理、金融工程、投资学
4、保险学院,专业名称:保险学、精算学国际经贸学院,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国际商务
5、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专业名称:金融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
1、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2、外国语学院,专业名称:商务英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
3、国际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会计学(中新合作办学)
4、体育学院,专业名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
燕山校区有6栋教学楼,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其中4栋公共教学楼,2栋电教楼,1栋报告厅。拥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计算中心基础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及辅助设施。有体育馆、田径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室内百米塑胶跑道等,占地面积达200余亩。
圣井校区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会议礼堂、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学生食堂、大学生创业中心、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现代化体育馆及配套服务设施,教育教学、网络实验、科研实践、生活体育等场馆和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条件优越。
舜耕校区有教学楼9栋、学生宿舍9栋、学生食堂3个和校医院等教学服务设施设施,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建有体育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及乒乓球台等。校区设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4)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辅导员办公室扩展阅读:
燕山校区后勤服务设施有11栋学生公寓,总面积68326平方米,以及食堂、校医院、大学生综合服务中心等。校区内水、电、暖、通讯、网络、安全监控设施等配套齐全。
圣井校区学生住宿标准间为四人间,有特殊需求可以申请三人间或双人间。宿舍设施齐全,上床下桌另有橱柜,独立卫生间独立阳台,冬天免费供应暖气。宿舍楼内配有小型隔间淋浴室、自动洗衣机、热水间等生活设施。
㈤ 请问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怎么样
别来当师弟或是师妹了,不怎么样。
㈥ 在高校当辅导员好还是办公室科员好哪个工作更忙呢
兄弟,你得看是在哪里?那座城市?哪所大学的学校的辅导员?办公室科员是什么单位?要版具体事权情具体分析,这样综合比较才行!取舍的时候就好办多了,你说是不是呢?
如果是国家重点大学和普通三四级地市的县城办公室科员,我就选前者,如果说是普通的三四级地市的县城职高职业中专和县级别以下的公务员还要看我们是希望有寒暑假的长假还是直接管理乡镇职权公务员,这些都得看我们自己的选择,关键在咱自己啊!@加油兄弟!
㈦ 网上在哪可以找到1952院系调整的相关资料啊
标题: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
★原文转载自华东师范大学版adminecnu的《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
一、中国共产党建政初期对高等院校的接管
二、按照“苏联模式”实施院系调整
三、院系调整及“苏联模式”的长期后果
【注释】
1952年6月至9月[1],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
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这些措施虽然能缓
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但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走了很长的弯路。目前,中国虽然正试图通过增设院系
与合并院校来重新改造这种“苏联式”高等教育系统,但并未反思50年前高校院系调整政
策的深刻教训。本文试图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缘起、过程与后果,以为当前高等教育改
革之镜鉴。
一、中国共产党建政初期对高等院校的接管
早在中共建政之前的“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新解放区的不断开辟,1948年7月3日中
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争取和改造知识分子及新区学校教育的指示”。该文件提出:“对于
原有学校要维持其存在,逐步地加以必要的与可能的改良”,“所谓要维持其存在,就是
每到一处,要保护学校及各种文化设备,不要损坏”,“所谓逐步地加以必要的与可能的
改良,就是在开始时只做可以做到的事,例如取消反动的政治课程、公民读本及国民党的
训导制度。其余则一概仍旧。教员中只去掉极少数分子,其余一概争取继续工作”。[2]
解放军占领大中城市后,立即由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接管当地的高等
院校。1948年12月15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市海淀地区,次年1月10日中共北平市“军管会”
派出“军代表”正式接管了清华大学。“军代表”先召开学校负责人及教员、学生、工警
代表会,宣布接管方针和政策,征询他们的意见,接着召开师生员工全体大会,宣布正式
接管。接管后,学校的业务和员工的生活即由“军代表”管理,“军管会”提供师生员工
的生活维持费和维持校务的必要经费;同时也变更了部份课程设置,废除了“国民党党义
”、“六法全书”等课程,增添了马列主义课程。1949年6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公布了“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了“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职权,从此北平市所
有被接管的高等学校都移交给“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3]上海解放前夕,中共的接
管人员集中于江苏省丹阳地区,为准备接管高等学校,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处”,专司
调查高校情况并制定方案。接管人员进城后先号召复校上课,同时召开各种座谈会,宣传
中共的方针政策。他们于1949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6月24日接管复旦大学,6月25日接
管同济大学,至6月底完成了交接工作。从7月到12月接管人员在各高校组织了校务委员会
,绝大多数学校添设了政治课,还把发给学生的“临时救济金”改名为“人民助学金”。1950年
3月11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成立,从此上海高校均移归该部管理。[4]全国各地高
校的接管程序与沪京两地基本相同。
二、按照“苏联模式”实施院系调整
1949年10月以后,中央政府颁布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
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5]按中央政府的解释,当时的
大学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不算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也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对专
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6
]。
同年12月,中央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确定
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的高校改造方针,并且认为,
由于老解放区高等干部教育是农村环境与战争环境的产物,因此“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
设的先进经验”[7],“应该特别着重于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8]。当时,中国政府缺少
办学经验,非常倚重苏联专家的帮助,在1950年代中国的高等院校共聘请了861名苏联教育
专家,直接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造和建设,而中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和进修教师亦高达
9,106人。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政府在1950年树立了两个按照苏联经验实行“教学改革”的“
样板”:其一是文科的中国人民大学,另一个是理工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
学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模式管理。政府为中国人民大学确定的办学方针是,“教学与实际
联系,苏联经验与与中国情况结合”,并且在该校投入重金,为全国高校培养马列主义政
治理论课的师资,同时大批培训“调干生”,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一所学校的经费就占教
育部全部预算的20%[9]。
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
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
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10]。同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
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在这个问题上
,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11]此后,中央政府教育部针对各地、各校有关
合并、调整院校的请示报告,逐步提出了院系调整的一些具体原则,如“各系科之分设,
主要应视其设备及师资等项条件是否足够而定”,“今后开设新学系,必须日趋专门化”
,“学校中原有系组向专门化方面发展,是符合建设需要的”。[12]
中共建国之初就已在小范围内零星组织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1949年底,北京大学和
南开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
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1950年下半年,南京大学法学院的边政系被取消,该校社会
学系并入政治系;安徽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生物系海洋
组并入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领导,后改称“第五军医大
学”。
在“以苏联为师”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下,1951年中国政府提出,要系统
地移植苏联的教育模式,按照苏联的高等教育集权管理、高等教育国有体制和高度分工的
专门教育体系来建构中国的高教制度。从此,中国政府开始对高等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的计
划管理,将各校的招生人数、专业设置、人事任命、学籍管理以及课程设置等全部纳入政
府的计划管理范围。各高等院校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由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
大学生的政治学习及思想改造工作。与此同时,政府还逐步取消教会大学,并改造和限制
私立大学。华东教育部以上海的私立大夏大学、私立光华大学为基础,筹建了公立的华东
师范大学。1951年底全国20所教会大学全部改组完毕,其中11所被收归国有、改为公立大
学(即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津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铭贤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
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华西协
和大学),其他9所则维持私立,由中国人自办,政府予以补助(即东吴大学、齐鲁大学、
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岭南大学、求精商学
院)。
1951年11月,中央政府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
整方案,而后教育部和中央政府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多次磋商,最后拟
订了“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13],由政务院批准。该调整方案以华北、华东、中南
地区的工学院为重点。在北京市,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北京大学工学院、
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保留北京大学为综合性大学,撤销燕京大学,清华大学
文、理、法三个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在天津市,南开大学工
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河北工学院合并到天津大学。此外,浙江大学改为多科性工业高
等院校,之江大学的土木、机械两系并入浙大,浙江大学文学院并入之江大学;以南京大
学工学院、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及杭州的之江大学建筑系合并组成独立的南
京工学院;又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两个航空工程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
院;武汉大学水利系、南昌大学水利系和广西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则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科
学院;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广西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则合并
为设在长沙的新建学校中南矿冶学院,在该校专设采煤系和钢铁冶炼系;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也合并为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工程专科则并入北京工业学院(即原华北大学工学院)。
随着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亟需“大量的合格的各种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
专门人才”[14]。上述“工学院调整方案”旨在集中相同学科的师资于一地,但工科院校
的数量所增有限,至1952年初,全国206所高校中工科院校仅为36所,约占17%,工科学生
在大学在校生中的比重也大致是这个水平[15],而且工科院校的水平不高,规模小,不能
培养配套齐全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
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16]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
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
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17]。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
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
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
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6月,京津地区开始了又一轮高校院系调整,华东、西南、东北等地随即跟进。
至1952年底,全国已有四分之三的院校实施了院系调整,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
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当时,教育部规定,以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及师资,全国各大行政区最少有1所,但最多不超过4所;“少办或不办多科性的工学院,多办专-业性的工学院”;每个大行政区必须开办1至3所师范学院,以培养高中师资,各省可办师范专科学
校,培养初中师资,师范学院设系应严格按照中学教育所需。[18]
根据这次的调整方案,仅保留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重庆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则被定位为多科性高等工业院校。同时新设立以下院校: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组-合成立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业学院采矿、钢铁机械、天津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成立北京-钢铁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由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由北京农业大学机械系、北京机耕学校及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经济系财经部份与中央财政学院各-系科合并成立中央财经学院;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政治、法律系与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成立北京政法学院;由原津沽大学师范学院、天津市教师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师范学院;由原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学院、东吴法学院的法律系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政治系合并成立华-东政法学院;由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等校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由原齐鲁大学药学系、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合并成立华东药学院;由原交通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的化工系合并成立华东化工学院;由原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水利系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由原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工业学院;由原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三校体育系科合并成立华东体育学院;由齐鲁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山东财经学院;由江南大学农艺系与南通学院农科等校合并成立苏北农学院;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的矿冶系合并成立中-南矿冶学院;由原重庆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的土木系合并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由原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川北大学的化工系等系科合并组成四川化工工业学-院;由东北人民大学财政信贷、会计统计两系与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合并成立东北财经学院;由原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东北工学院地-质系与山东大学地矿系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由东北农学院森林系与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森林科合并成立东北林学院;由原复旦大学农学院移设沈阳农学院,并将东北-水利专修科并入;由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两校畜牧兽医系合并成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
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
加到149所,而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由调整前的51所减为21所[19];与1949年以前工科
、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
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
[20]。
此次院系调整除了合并重组高校系科,还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新专业
,“新的专业的面则常比西方大学生主修的专业窄”[21];同时把民国时期大学内部的“
校—→院—→系—→组”结构改变为苏联模式的“校—→系—→教研室(组)”。此外,
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撤销了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
学、之江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校的校名,其系科并入
当地其他院校(如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各系并入南京大学相关
系科)。
三、院系调整及“苏联模式”的长期后果
1952年的院系调整固然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
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
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
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Generalecation),
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这种“苏联模式”的教育体制有以下明显缺失
:
第一,用技能训练替代现代教育模式。1952年的院系调整确立了高度一统化的教育模
式,抹煞了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分科过细的专门教育体系又使高校的专
业变得相当狭窄,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影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与发展,也阻断了
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现代教育与技能训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现代教育不仅传授知
识,更孕育着一种源源不断的人文资源。学生如果单有狭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也许可以
被训练成“工匠”,但绝对出不了大师。人文主义熏陶与科学技术教育,和而不同;两者
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与逻辑和抽象思维皆功不可没。1949年以后中国虽然培养出
不少技术专家,但几乎未产生在世界科技与社会科学领域内堪称顶尖级的人才。这与1952
年院系调整造成“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给培养的
学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22]是高度关联的。即便是在那21所号称综
合性大学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里,其实也仅仅剩下了文、理科,其他系科已被撤
销。解放初期的南京大学有文、理、工、农、医、师范等7类42个系科,院系调整后仅保留
了文、理方面的13个系[23],这有限的系科又各自按照文、理科传统的学科分类组成系科
和专业,不仅文理科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就连文科各系科之间以及理科各专业之间也缺乏
相互的渗透和交融。因此,院系调整后形成的所谓“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型工
科大学—单科型专门学校”的高校设置模式,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
学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妨碍了以后高
等学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之结合。[24]
第二,偏重工科,忽视理科,严重削弱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1947年中国高等
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而到
1962年则仅占0.46%。以政治学(PoliticalScience)为例,清朝末期京师大学堂开办不久
,其所设的8个科目中就有“政治学科”,辛亥革命后相继建立的各高等院校也大都建立了
政治学系;1948年全国约200所大学中有近50所大学设立了政治学系,以培养政治学人才,
这些系的课程设置中不仅有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国际政治、中国政治等政治学课程,
也有行政学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行政管理。那时中国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曾取
得相当成绩,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著作。1949年
后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稳定的、高效能的、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
治体制,按理说政治学逢此良机本应大有用武之地,然而1952年中国政府却模仿苏联模式
,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取消了大学中的政治学系科,也不允许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
存在。在政治学被取消、法学日渐式微之后,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悲剧,这
不能不令人深思。[25]至今中国仍然只将法律当作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宪政理念尚处于萌
芽状态、远未进入治国理念,也与这次院系调整后政法教育的阙失有直接关系。
第三,“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导致中国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给
现今国人道德精神的劣变埋下了根子。当时中国政府只从经济建设的短期需要出发,滋生
了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大批工科专业技术人员,而与实用技能训练无关的重要
系科则被连根拔掉,由此造成了人文精神(Humanism)的流失。学生在一种高度威权主义
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哲学的引导下被作为工具加以训练。例如,清华大学原是一所有着浓厚
人文底蕴和文理工结合的一流综合性大学,上个世纪初在人文与科学方面曾经璀璨一时,
群英荟萃,一大批光辉不朽的名字如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朱自清、胡适、王国维、
顾毓秀、闻一多、金岳霖、张奚若、梁思成、冯友兰、潘光旦、曹禺、钱钟书、熊庆来、
华罗庚等,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做出了辉煌贡献。但1950年代初政府只
考虑到国家建设对培养工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取消了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和理科,大
大影响了清华大学此后的发展。工科的发展与理科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没有理科知识作
为知识基础,工科不可能单科独进。北大的情况亦复如此。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造成的内
伤,中国的清华与北大如今只能成为出国留学生的摇篮。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体制下成
长起来的几代人都缺乏人文精神。中国的有识之士曾经呼吁关注这种阙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但“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制的不良影响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注释】
[1] 陈文斌、林蕴晖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第56页。
[2]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政策汇编》,1949年5月5日。
[3] 教育部档案,《1948——1949年长期卷》,卷12。
[4] 教育部档案,《1950年长期卷》,卷11。
[5] 翟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17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6] 出处同上。
[7]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4页。
[8] 出处同注[5],第5页。
[9] 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10]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73页。
[1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页。
[12] 教育部档案,《1950年院系调整卷》。
[13] 苏渭昌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
94、95页。
[14] “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15] 出处同注[7],第967页。
[16] 出处同注[14],第346页。
[17] “中央教育部党组六、七月份的综合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55、356页。
[18] 教育部档案,《1952年院系调整卷》。
[19]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99年,第1864页。
[20] 《中国教育年鉴》,1981年,第966页。
[21] R.麦克法夸儿、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页。
[22] 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中国高教研究》,
2002年1期。
[23] 王德滋等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24] 出处同上。
[25] 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
㈧ 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校企合作的问题。
200多分上本来科,这本身就是源很大的一个误导,山东区域的校企合作专业挺多,但是分数能比普通专业少个十几分是有的,录取率也高,但是分数低那么多,肯定不是正规的统招校企合作专业,而且一般的这种统招校企合作专业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所有费用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来走的。这样的情况,拿着这个专业直接打学校的招生热线去咨询,是否有这个专业统招的招生计划。
山东省统招校企合作专业本科层次的有:
枣庄学院:财务管理(主办会计方向)
济宁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医院财务管理方向)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主办会计)
根据分数,建议走专科校企合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会计(互联网财税运营)。
㈨ 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校企合作招生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凡是提到什么学校某某学院的,都是骗人的,山东财经大学官网上有明确规定,只有山东财经大学自学与社会考试服务中心拥有招生权力,你问我统计学院是什么模式,诈骗模式
㈩ 【舜耕校区】山东财经大学数理与统计学院在哪赵云霞老师的联系方式有知道的吗
在历下区二环东路与燕山立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