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家辅导中学生孩子
Ⅰ 怎样辅导初中的孩子学习
学习型家庭对孩子学习指导,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双向期望
在学习型家庭中,父母在孩子面前不仅是教育者,更是个学习者,不仅要带头学习,和孩子共同学习,更要相互学习,向孩子学习,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传统的父母喜欢将自己的未曾实现的理想要求孩子去实现,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每次考试定要进前三名,非重点中学不考,非重点大学不进,非美国西欧不去,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与兴趣,期望过高,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在学习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期望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以孩子的实际出发,提出合理期望。同时期望也是双向的,包含着子女对家长的期望。期望双向互动,相互激励,才能产生合力,更快地成长。
二、 科学评价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扼杀了多少有创造力的学生,抹灭了多少学习兴趣啊!而我们的有些家长却也在为此摇旗呐喊,当孩子的分数不理想时,怒骂狠打,令孩子从小便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可喜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这种评价开始科学起来,特别是在学习型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愿意通过多种途径来综合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笔者在对我校四十九户学习型家庭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父母对孩子学习状况的评价主要根据分别为考试成绩42%,学习兴趣31%,作业情况14%,老师评价13%,有86%的家长认为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呈现出多角度多方面的科学态度。
三、 民主氛围
在学习型家庭里,由于建立起了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放下了威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大写的人,经常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沟通,这就建立起了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人际关系。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孩子的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心情就会放松,他们会乐于向父母讲自己学习兴趣,或学习中遇到的苦恼,自己的理想,父母了解到这些真实内容后,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培养,使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型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交流话题有很多,如孩子的学习,孩子的为人处事,父母单位中的事,父母的苦恼,社会中的热点新闻等等,总之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在这种和谐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思维敏捷、自信开朗、善于坚持、兴趣广泛。这些不都是取得好成绩的必备素质吗?
学习型家庭正是因为以上的一些得天独厚的特点,所以在对孩子学习的指导上,也是领先于其它家庭的,其对孩子学习的指导,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策略以供借鉴:
一、教育投入
好的学习环境可促进学习。学习型家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譬如说:有书房,书桌,有一定数量的书报,有条件的还有电脑,这些都是必要的教育投入。尤其是电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学习已成为大家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孩子掌握这种方法后,可大大地提高学习质量,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还有,如带孩子外出游览参观,观看演出,这些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文化修养和陶冶情操。这些有效的教育投入与现在教育界纷纷提出了“大教学”观念,提倡接近生活,信息综合,知识建构,是十分吻合的。
二、热爱书籍
书籍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书理应成为学习性家庭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读书中孩子的思维会得到启迪,品性会得到优化,兴趣会得到激发,从阅读中获得的课外知识可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提高家长和孩子知识水平与层次。在家中建立读书角或书房,每月共读一本书,定期去书店、图书馆,开展新书发布会,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我相信,长此以往,经过几年的读书活动,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将会更加轻松、更加突出,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人效果。
三、适当辅导
孩子天性好动爱玩,自制力差,故出现学习上的反复是十分正常的。家长除了自己努力学习,以身作则作榜样外,在学习上也需要给予孩子具体、适当的指导,保证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质量。就辅导时间来说,一般以晚餐前一小时为最佳。辅导内容和辅导范围不宜过多、过广,应以指导孩子书写,家庭默写及订正,与孩子一同探讨解决学习疑难为主。探讨疑难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鼓励孩子不轻言放弃自己动手,多方面出发,勤思考,勤查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切不可将答案全盘托出,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助长依赖性。
四、支持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则较容易转化为特长。孩子们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科技,……这些兴趣差异不正体现着孩子们的天性差异吗?一个人,只有在兴趣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所以,兴趣和学习之间是不矛盾的,是互动的。此外,在孩子的兴趣活动中本身就包含着知识积累,如画画,随着学习的深入,必然会使孩子了解画史知识及提高审美能力,悟性也会从中得到培养。笔者在对我校各班成绩优秀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84%的学生具有一项以上的兴趣特长。在对学习型家庭的调查中,有91%的家长表示在与学习发生矛盾时,会继续支持孩子的兴趣特长。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毋庸质疑,必会大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Ⅱ 最近如何在家正确辅导孩子学习
最近如何在家里正确了葡萄,孩子学习来说的话就是孩子的学习的话可以让他正确的学习。
Ⅲ 说一说在家怎么辅导孩子
7岁是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对于言最敏感,学习效果最好.抓住关键时期,让幼儿及时开始英语学习,会事半功倍.家长普遍支持关键期这一观点,希望自己的孩子打下英语童子功,因此热情很高.但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在家怎样幼儿学习英语.我们做了多年幼儿英语家园共育的研究,搜集了大量实例,通过家长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三不三必须供各位家长参考.三不1、不要教玩是幼儿的天职和权力.如果我们硬是要教幼儿一套系统的知识,结果肯定是负面的,因为这样做违背幼儿的天性.一切非游戏的教学方法都是教.例如,家长指着课本里的图片说这是apple,跟我说apple,apple.这就是教.其他各种机械重复的方法,死记硬背的方法,我问你答的方法都是教.这些也正是目前大多数家长使用的家教方法!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大多数家长初次为人父母,没有教育经验.他们往往以成人化的方式教幼儿,不知道带领幼儿在玩中学,结果越教越坏事.教学效果不佳会引起父母对幼儿态度的转变,他们会怀疑孩子的智力,认为孩子不努力,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责骂就接踵而至,甚至侮辱幼儿人格的事也屡见不鲜.也许某些父母会辩解说:我耐心地教他/她这呀那呀,他/她不争气,我根本没有动一根指头,我那点没有尊重她/他了?其实,最严重的伤害是伤在心灵上的.成年人往往很难认识到幼儿是弱者这一事实,往往对幼儿想怎么羞辱就怎么羞辱.这样一些来自父母的话我们大概都不陌生,怎么又错啦!不是的啦!哎呀,怎么这样笨啦!真是木头脑袋!笨得像猪一样!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东西!,对幼儿说这样的话不应该!这些话会严重伤害幼儿的人格.家长居高临下的态度必然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扼杀幼儿的灵性.他们来到一个成人的世界,处处得按成人的规矩行事,往往动则得咎.很多幼儿就是在父母不正当的教导下成为问题儿童的!许多子女教育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不尊重幼儿、没有把幼儿当平等的个体对待.不尊重幼儿,以语言伤害幼儿,不仅会压制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所以,不要野蛮地教,否则只会使家长和幼儿两败俱伤.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家长很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英语学得怎么样了,这是合情合理的事,问题出在了解情况的方式上.我们不能用拷问成年人的方式检查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某项内容.家长在接幼儿回家的时候,往往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英语学了什么呀?说说看!这就是考.再例如,家长往往会指着书上的的小蜜蜂说,蜜蜂英语怎么说呀?那就更过分了,因为3岁的幼儿还处于前阅读阶段,也就是说,幼儿还不具备真正的阅读能力.(检查幼儿学习情况的具体方在以后的家园共育实施细则里详述.)幼儿学英语要经过半年左右的沉默期.所谓沉默期就是幼儿在接触英语的头6--8个月里处于积累英语的阶段,还不具备生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段时期的外在表现就是沉默,故名沉默期.不懂幼教的家长往往按考成人的方式考幼儿,产生的不良后果可以概括为:1、父母往往只问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幼儿为讨好父母而投其所好,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而非看重快乐体验,久而久之学英语就会变成一种负担.2、父母考的方式没有意思,而幼儿在幼儿园里都是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英语,久而久之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英语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处于沉默期的幼儿并不是没有进步,他们每天都在积累新的英语体验,只是还没有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少一些怀疑和不满.3、不急功近利幼儿开始学英语了,家长希望马上见到效果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衡量效果的方式方法如果不正确,后果同样可能是灾难性的.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常见的两种急功近利表现.最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家长急功近利的表现之一是马上要求幼儿能马上背英语单词、能用英语交流.幼儿开始学英语之后有一个半年的沉默期,在此期间幼儿处于听和学的阶段,不会张嘴说.而且,词汇量的大小也不是衡量幼儿学习效果和英语水平的根本尺度.有而从小接受双语教育,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的英语达到多高的水平,词汇量达到多大.通过双语教育让幼儿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培养英语语感、树立科学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才是幼儿学英语的正确目的.只有建立了这种观念,家长才能在家庭中正确引导幼儿的英语学习.急于向人炫耀.幼儿刚刚学了几天英语家长便急于向人展示成果.家长往往会说,我们家宝贝英语学得可棒啦!来,宝贝,告诉李奶奶香蕉的英语怎么说.宝贝告诉李奶奶椅子的英语是banana.张爷爷来了,宝贝有的重复一遍.王叔叔来了,宝贝还得重复一遍.这样不顾幼儿感受的做法很容易让幼儿厌烦,直至对英语产生厌恶情绪.动不动就让幼儿当众表演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家长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很自豪,但是现象背后的关键问题还是家长不尊重幼儿,家长从来没有想过幼儿也需要尊重这个问题.急功近利的家长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我们希望家长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让孩子失去原本属于他们的纯真、美好的童年.
Ⅳ 如何在家辅导初中生的功课
主要还是自主学习,可以进行奖励措施,或者找同学和他比着学,千万不要太强硬,中学生比较叛逆。
Ⅳ 家长在家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1.确定时间点——生活有计划
学生在家学习也需要确定每一件事的时间点,如起床时间点,家长按时起床给全家人做一顿营养早餐,一天的心情会明媚起来。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运动和娱乐等,都能有计划,是提升假期质量的重要措施。
18. 坚持成习惯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和家长都不要寄希望有了好的方法就不需要付出努力,任何好的教育方法都不能代替坚持。陪伴孩子的成长,需要坚持付出,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坚持组织家庭,坚持跟进管理,坚持帮助孩子,坚持总结再出发。
同样地,要想帮助每一个家庭,让父母能够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需要每一位老师能够坚持再坚持,一直坚持到柳暗花明,坚持到冰消云散,坚持到家长能够和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携手前行。
Ⅵ 家长怎样辅导初中孩子的学习
家长辅导孩子的学习是不分小学还是初中的 个人认为:主要是方法。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引导为主。
Ⅶ 初中学生家长怎样辅导孩子
进入初中后,孩子学习成绩发生变化,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这是正常现象,家长应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补救。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这时候就不要过多地强调成绩,只需要教给他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则要积极鼓励他,在新的阶段,只要肯努力,学习方法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宁静知识才能走的更远,成为尖子生也不是什么难事。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生理的变化,加上社会,网络,电视,报刊等又有很强大诱惑力,很多孩子难以做到宁静独立的学习,伴随青春期的加速成长,很多孩子都有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家长不要再事事包办,要锻炼孩子的独立探索能力,勇敢面对困难,告诉孩子遇到学习中的困难要去面对,逃避是可耻的行为,同时加以人生观和人格的引导,让孩子产生对生活,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告诉孩子人生的意义,再给孩子制定各科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中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情,对于一些原则性不强的问题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比如穿着、饮食方面。可以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从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丧失信心,家长要适时鼓励孩子,和孩子交流。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用责备、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激化矛盾,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加深了彼此的隔阂。
初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既要有总体计划,又要有各个阶段的小计划。计划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家长还要花一定时间和孩子沟通,帮他们找出薄弱科目。针对这些薄弱科目,家长要及时与老师、考生沟通,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弥补。孩子学习紧张,没有太多时间看课外读物,家长平时读书看报时,更要有意识地帮孩子搜集作文素材。
孩子毕竟是学习的主体,家长一定要摆正位置,做好辅助工作,但切忌越俎代庖,让孩子学这学那,跟风盲目补课,岂不知补课只是老师骗取家长钱财的一个手段而已,从知识角度说根本不可能对孩子成绩有帮助,这一点老师很清楚,如果孩子听家长的建议去补课了,成绩还是没提高,甚至到下降了,没有成就感,很容易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有的家长喜欢擅自做主给孩子买大量辅导书、习题册,但市场上辅导书版本很多,鱼龙混杂,对学习帮助不大。初三是总复习阶段,老师在学校都会带着考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同时布置相应的练习题,重点是要回归课本和基础。孩子只要能紧跟老师复习节奏,配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就一定会得到理想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重点高中。
Ⅷ 在家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写得好。包你看过知道这么教。载录网上的一点“不管”是最好的“管”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约我聊天,她是带着一个问题来的,为她单位一个女同事。 她的这位女同事也是她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问题,苦恼得要命。同时,我的朋友自己也经常有类似的烦恼,就想和我专门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的话题从她单位这位女同事开始。 她的这位女同事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一直蹉跎到36岁才结婚。婚后有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爱得要命。这些年同学们的孩子已一个个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了,大家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孩子如何难教育。她当时在旁边听着觉得不相信,小孩子会那么难教育吗。 当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她儿子确实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验,结果当然是保密的。但后来园长悄悄告诉她,她儿子全园第一名。她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家长,相信自己倾尽全力,一定会教育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甚至是个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总会有,比如打翻饭碗,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见了阿姨没问好,昨天学的单词今天有一半没记住等等。她说,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她自信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 我的朋友说,她去过几次这位女同事的家,发现同事对孩子那真是叫用心。虽然人在和你说话,但感觉她的心总是在孩子身上放着,不时地告诉孩子一句什么,比如“到写作业时间了”,“手上的水没擦干净,再去擦一下”,“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叹说,当妈的都做到这个程度了,可不知为什么她的孩子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倒数第三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无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着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低,总之根本没有一点高智商的痕迹。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窝囊。他妈妈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他,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在捉弄她。 朋友问我: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想想说:问题还是出在妈妈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简单,但我怀疑,正因为简单,这位妈妈恐怕难以做到,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她,这位好强的妈妈,她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睁大眼睛。 我说,可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点头说,对对对,是这样,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从你的陈述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位家长确实很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和“监视”。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愿,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现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这可以解释你这位同事的孩子为什么会每况愈下。 我接着分析这位妈妈,她在孩子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要对“过犹不及”这回事有所警觉,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尽管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朋友说,是啊,经你这样一分析,觉得真是这么回事。看来以后要少管孩子。 我点头说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想法总结为一句话:“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来,说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并说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这句话,也要告诉她的那位同事记住这一点。我说,你可以对你的同事讲讲这句话,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对不少家长讲过,不知为什么,一些家长一听“不管”这个词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惊讶,我对她讲了下面一件事。 前几天遇到一位父亲训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你爷爷奶奶忙,谁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因为我和这位父亲很熟,就直率地对他说:你这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这位父亲对我的话很不满意,他反驳说,“照你这样说,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长,我们这么用心却错了?!”他因为这事,好长时间表现出不
Ⅸ 家长怎样辅导初中生呢
成才先成人。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学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节俭;让他们知道老师工作的艰辛,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学会满足,更学会回报。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