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辅导员讲课
⑴ 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一) 主要任务
1.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促进科版学发展观的深入权贯彻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3.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⑵ 二实小南校参观地震科普室有感作文
防震减灾的意思是预防地震,减少灾难,保护生命和财产,是人们都希望的。可是大家都知道灾难来无踪去无影,而且无情无义。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科学家们发明出很多探测仪器,如果有地震,仪器就会显示出来,提醒人们及时转移。寒假里,我在市科技馆里体会了地震所带来的灾难,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我认识了地震波。地震波是从地球深处传出来的,而且会越来越剧烈,会将处在震源区域的所有房屋、树木等倒塌、毁坏。我从一些贴在宣传栏的图画上看到,许多在震前美丽的景色都被地震给破坏了,还有许多孩子和学生被地震无情地吞噬了他们如花似玉的生命,真是令人悲痛和惋惜呀!地震不但使房屋倒塌伤人,还会引起火灾,造成煤气爆炸等灾难。而靠近海边的居民更是受苦,因为地震会造成海啸,这是一种比地震更可怕的灾难,它来势凶狠,能淹没海边的一边:房屋、高楼、村庄、城镇,而且速度极快,让人逃之不及。
不过,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虽然地震非常可怕,可它总拿一些动物无可奈何。因为有些动物拥有特殊的本领,它们能预感地震,从而躲避灾难。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在地震将要发生时,地球的磁场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动物能感觉到这种磁场的变化,从而得知灾难的降临。
地震可以分为12级:1~2级,只有先进的仪器能感测到时;3~4级,物品晃动,比如吊灯会晃动得很厉害地;5~6级,物品会落地摔坏,房屋轻微损坏;7~8级,房屋严重损坏,桥梁出现裂缝;9~10级,桥梁、堤坝严重破坏,大地开裂;11级,地面严重破坏;12级,毁灭性的破坏。地震来临时,我们一定不能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先躲在坚固的床底下、桌底下是最好的选择,以免被掉落的物体砸伤。等第一次震波过去后,则必需逃出房屋,跑到空旷之处。
地震虽然可怕,但是,只要科技发达,应对得当,我们就要以不怕地震,而是去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
⑶ 查找《防震减灾 幸福南海》的视频
海珠区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和2009年工作计划
2008年对于地震工作来说意义非凡,汶川突发里氏8.0级大地震深深地震撼了神州大地,也唤醒了全国人民对防震减灾、应急自救的强烈意识。在这特殊的一年里,海珠区防震抗震办公室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构建安全和谐海珠”为思路,深入贯彻实施《海珠区防震减灾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抓住契机,以三个重点人群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成绩斐然。今年3月在省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一、二〇〇八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公务员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应急公共管理水平。
我区历来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注重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区防震抗震办主任张小丽同志还专门撰写了《建设安全和谐城市需要未雨绸缪——对地震弱发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思考》的理论研讨文章。为了切实提高我区公务员防震减灾知识水平,促进我区应急公共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办采取多种方式在公务员队伍中普及防震减灾应急知识。
1.制发《广州市海珠区防震减灾应急卡》。3月份,区防震抗震办公室创新模式,编印并向有关职能部门派发了《广州市海珠区防震减灾应急卡》,明确了涉及地震应急工作的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工作步骤和责任内容,对进一步提高我区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2.率先在全省启动党校防震减灾课程教育。时逢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5月20日,海珠区委党校主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防震应急专题课正式开讲,邀请了省地震局原副局长、地震应急知识专家王正尚研究员作了题为“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应对突发地震事件能力”的专题讲座。课程对增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应急处理和救援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制作防震减灾应急避险科普宣传板。区防震抗震办以防震应急避险知识为主要内容,制作了一批可放置于大楼电梯口或楼梯口的宣传版画,上门为区20个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安装,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宣传教育。
4.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交流。借助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先行优势,我办积极配合区应急办与天河区及佛山市南海区开展交流活动。9月4日上午,天河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应急办公室主任曾平同志带领天河区各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行10人到晓港公园考察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情况。我办向他们详细介绍了避险场所的建设背景、步骤、概况,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运作和各功能区的分布及区内各部门、街道的分工情况;…月…日,佛山市南海区应急办、地震办一行20多人到我区进行参观学习,双方交流了两地在应急和防震减灾方面的经验,我办还向他们提供了相关的政策计划、建设标准、晓港公园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基础资料等材料。
(二)加强青少年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应急安全认识水平。
为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号召,在全区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的意义,我办协同区教育局、团区委、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共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让广大师生和地震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应急安全认识水平。
1.举办2008年海珠区防震减灾科技活动月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由海珠区防震抗震办公室和海珠区教育局共同主办,江南新村第一小学承办,内容包括海珠区小学生防震减灾科幻绘画、漫画比赛,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专题业务培训等系列活动,为提高我区青少年防震减灾意识作出贡献。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团区委和江南中街的领导嘉宾以及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代表、江南一小师生和家长、校外辅导员等近400人参加了活动。
2.继续举办广州市防震减灾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竞赛。5月25日,由市青科协、市无线电协会、海珠区防震抗震办、区教育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广州市防震减灾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竞赛在晓港公园举行。本次竞赛活动旨在提高参加者的防震减灾意识,培养学校师生团结协作,在突发灾害条件下通过无线电进行应急通信的能力,增强避险和自救、互救意识。全市有近50多所中小学校800多名师生踊跃参与了这个活动。通过竞赛,不仅激发了参赛者对科学求知和探索的兴趣,更丰富了参赛者的防震救灾科技知识,提高了应急避险的实践动手能力。省地震局梁干副局长、市科技局马曙副局长和海珠区人民政府毕锐明副区长,以及省地震局、市科技局、市地震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市无线电运动协会和海珠区科技局、海珠区教育局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到场观摩了比赛,并为获奖师生颁奖。
3.举办海珠区首次防震减灾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演练。本次演练由海珠区防震抗震办、区青科教协主办,区少年宫和区业余无线电通信培训中心承办,全区18条街道的20所中小学校和社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共200多人踊跃参与本次活动。演练主要模拟海珠区在遭遇较大灾害、通信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区业余无线电通信培训中心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指示要求,组建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充分利用无线电爱好者手中的通信设备,为及时组织受灾群众安全转移工作提供通信保障,并实时将受灾群众转移情况传送至指挥中心,为领导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这次活动增强了地震志愿者的应急救援能力,提高了地震群测群防队伍的战斗力,为形成“社会参与、全面防御、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阵营,应付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提供了一次实战经验。
(三)加强社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提高广大群众应急自救意识。
为切实提高我区街道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升社区科学文化品位,我办在8月下旬启动了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的申报建设工作,并根据市地震办的要求编写了《海珠区创建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全区18条街道,指导各街道进行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的申报工作。江南中街、昌岗街、沙园街等街道均选择了辖内有条件的社区进行申报。经过专家和有关方面领导评审和研究,现确定江南中街青凤社区作为我区第一个试点社区和市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立项建设。
二、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海珠区防震抗震办公室将在上一年度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做好下列工作:
(一)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设工作。
进一步完善海珠区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意见,重点指导江南中街青凤社区构建市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向街道、社区深入推进。
(二)大力建设地震志愿者队伍。
与团区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继续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和培训工作,增强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应急救援知识,使他们成为我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
(三)继续推进公务员队伍的专题教育普及工作。
聘请省、市的地震专家到我区讲课,在区委党校的处级、科级主体班中推广防震减灾专题课程,使其成为党校的常设必修课程;与区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举办“海珠论坛”——区领导干部防震减灾知识专题报告会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模报告会。
(四)完善晓港公园应急避险场所的设施建设。
开展晓港公园地震应急避险场所设施维护、购置和二期建设工程,保证避险场所的正常运作和使用,使之成为面向公众的地震应急避险主要宣传阵地。
(五)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发挥市五中、江南新村一小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区内构建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重点指导中大附中开展有关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工作。
海珠区防震抗震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就这,你看行不行
⑷ 中国科普讲师团 地震来了怎么办
活动目标——
1、理解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习地震时的安全自救常识。
2、培养安全自救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地震录像片
2、地震后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让幼儿观看地震录像,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你们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吗?(地震)
2、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是地震?
小结:里面的地面剧烈的摇晃,移动,房屋一间一间的倒塌,人们
纷纷窜逃,哭声喊声连成了一片。
二、引导幼儿理解地震的含义
1、怎么会发生地震呢?
那是因为地壳在运动,使地面迅速发生颤动!
2、你们知道地震时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人类是生活在地球的表现叫地壳,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他像一个
顽皮的孩子总是不停的运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壳在运动呢?那是因为他运动的慢,如果他运动力气过大、过猛,地壳上的岩层就经受不住里的冲击发生断裂,于是出现了地震!
3、你们遇到过地震吗?你在哪里见过地震。
小结: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地震,但是在其他地方发生过大地震比如我
们中国唐山市在1976年发生过7.8级大地震,2008年在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国外也经常发生地震,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在日本的震惊全世界的9级大地震!
4、地震时有什么景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老师结合图片讲述)
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地震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 这这几次大地震中,摧毁了所有的房屋!
(2) 地震还造成了山体滑坡!
(3) 造成了桥梁中断。
(4) 压死压伤了许多人
(5) 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也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成
了孤儿!
三、引导幼儿学习自救的方法!
1、地震是分等级的,当大地震时地面、房屋明显的摇晃,不要多久就会山崩地裂!如果是小地震的话,我们就会感觉有一点点的震感,一般不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如果我们这里发生地震了,你们会怎么做呢?
小结:1、当发生大地震时,能跑就跑,“跑”是在地震发生初时,而且一定要跑到空旷的地方,四周不要有广告牌、电线杆等东西,以免倒下来时被砸到,跑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头,保护好头部。
3、要是在短时间内跑不了,来不及跑了呢?那就“躲”,一定要躲在家
中最小的房间里,如卫生间,厨房,结实的桌子下、床下等,切断电源、关掉煤气,等到地震过后及时撤离。
4、地震真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其实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⑸ 举办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有何重要意义
2018年7月28日,以“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在河北唐山召开。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50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00个。
郑国光还提出,中国到2020年要实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50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00个的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与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普阵地体系,实现各具特色、大中小相结合的科普设施网络城乡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防震减灾科普需求。”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白希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防震减灾的了解,进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他以去年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为例说:“防震减灾的科学素养也是公众、公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九寨沟地震发生以后不到48小时,我们就一起推出40多篇科普的作品,浏览量2天之内达到5600万人次,这是过去的大喇叭、站、栏、员解决不了的,对于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本届大会期间,主办方还推出首届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决赛、唐山地震博物馆科普展馆开馆、地震科普展、地震科普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
⑹ 小学生安全教育课时用什么小故事来引出后面要讲的关于地震知识的讲课
一、消抄防防火类1、基本要求: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得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要坚持先逃生的原则。2、火灾
⑺ 应聘高校辅导员需要讲课吗
一般情况下高校辅导员都是需要公开招聘的,学校都会组织相应的报名、考试等一系列程序。只要你的专业、学历等等条件符合招聘学校的要求就可以报名。
高校辅导员相对于教学岗位来说要累一些,付出的相对也较多,想当一个称职的辅导员还是相当辛苦的,而收入水平可能没有教学岗位高。至于灰色收入就得看学校的风气和自己的本事了。
不过当辅导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考本校研究生相对要简单很多。
总之,一句话,干什么都会有得有失,主意还得自己拿。
⑻ 为什么辅导员不用教课
因为在大学中大家都各司其职,辅导员不教课,是因为辅导员需要管理整个班级,以及整个系的学生活动,包括学生内务等等,所以说辅导员是没有教课的时间的,教课,有大学里面专门的讲师以及教授来教课,所以说辅导员只。需要去管理学生就行了。
⑼ 辅导员老师讲的真来劲张一凡竖起耳朵听的津津有味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竖起耳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为耳朵不能竖起来。也运用了细节描写,刻画出“张一凡”听课很认真。希望可以对您有帮助,谢谢
⑽ 急~~~~ 关于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整理!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谣言往往有以下特点:
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如“某某市”、“几月几日”要发生地震。
2、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曾成功预报出辽宁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们只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特别是临震预报,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传来时,千条万条,千万记住最基本的一条;地震预报消息,只听政府的。
对待地震谣言,我们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第四部分 地震来了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学校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知识: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许多少年儿童被埋压,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挺住,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终被营救,保住了性命。
二、 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