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分在考試成績評價中的作用
⑴ 高考算標准分和實分有什麼區別嗎
原始分 考生在接受測驗後,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狀況,不能刻劃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麼樣的分值。
導出分是在原始分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規則推導出來的,其目的就是進一步解決原始分所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就是為了更好、更科學地解釋分數的含義,進行分數的組合,實現分數的等值化
考生在接受測驗後,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 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 狀況,不能刻劃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 么樣的分值。
標准分
導出分是在原始分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規則推導出來的,其目的就是進一步解決原始分所沒 有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就是為了更好、更科學地解釋分數的含義,進行分數的組合,實現 分數的等值化。這種把原始分數轉化為導出分的過程,稱作分數轉換。導出分的種類有很多 ,最常用的是百分等級和標准分數。
標准分是一種由原始分推導出來的相對地位量數,它是用來說明原始分在所屬的那批分數中 的相對位置的。求法如下:
Z=X-X-/S
式中,X為原始分數,X-為原始分的平均數,S為原始分的標准差。
Z分數是以一批分數的平均數作為參照點,以標准差作為單位表示距離的。它由正負號和絕 對數值兩部分組成,正負號說明原始分是大於還是小於平均數,絕對數值說明原始分距離平 均分數的遠近程度。一批分數全部轉換成Z分數後,它們的整個分布形態並沒有發生改變。Z 分數准確地刻劃了一個分數在一批分數中的相對位置,但是,由於Z分數有負值,常帶有小 數,不易被人理解和應用。因此人們在Z分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轉換,從而發展起了一系列其 他形式的標准分。轉換通式為:
Z′=αZ+β
式中,Z′為其他形式的標准分,α是轉換方程的斜率,β是轉換方程的截距。
我國普通高校全國招生統一考試所使用的標准分,就是用剛才介紹的方法進行轉換的。
即:
T=500+100Z
公式中取500為平均分,100為標准差
標准分制度的內容
建立標准分制度一般應由以下環節構成:
①各省仍按以往的方法組織評分,然後合成每個考 生的各科原始分,並且統計各科的每個分數上的考生人數。
②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在部分省級 考試機構的配合下進行當年與往年的分數等值。
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確定原始分數與標准分數的轉換關系, 各省考試機構根據轉換關系,得出省級常模量表分數。(各省在轉換時,可以根據分數分布 具體情況有些微調)
③各省考試機構公布省級常模量表分數。(原始分不公布)
高考標准分數制度由常模量表分數(包括全國常模和省常模)、等值量表分數組成。具體講: 常模量表分數反映一次考試考生成績在考生總體中的位置,分數值與這一位置有關。由於高 考是全國統一考試,分省進行錄取,所以標准分數轉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全國考生做為 一個總體進行分數轉換,另一種是把每個省的考生做為一個總體進行分數轉換,這樣建立的 常模量表分數能夠准確地刻劃考生成績在總體中的位置,使不同學科的成績能夠進行比較, 但還不能以此進行逐年的比較。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就需要等值量表分數來完善。
標准分數的理解和使用
常模轉換分數是根據高考的目的,按照正態分布的原理,把原始分數轉換成標准分數。這種 標准分數的平均分為500,標准差為100,每一常模轉換分數都與該分數以下的考生數與考生 總數的比例有確定的對應關系。
如某考生物理高考成績為690分,我們就可以查高考標准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得出該考生 以下的考生占考生總數的比例。查表690分對應的比例為097127998(即97127998%),若該生為去年某省理工類考生,去年理工類考生數為9724人,則他超過9445人,比他分數高的考生約有279人(演算法:9724×(1-097127998)),這樣我們很容易看出考生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較精確地刻劃了考生在團體中的水平。另外,再次強調考生的各科成績和綜合分都是用常模量表分數來表示的,各科成績相加不等於綜合分。綜合分是根據各科標准分進行合成,然後按常模量表分數轉換方法得到的。請大家不要與原始總分混淆,也不要誤認為綜合分是各科標准分的平均分。
在使用原始分的省份,考生得知自己的各科分數和總分後,就要用各類學校錄取分數線來衡 量自己的成績是上何類分數線,進而估計自己大概能上哪一類學校。但是在估計中,由於不 能知道自己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所以往往盲目性很大。
使用標准分數以後,考生很容易得知自己的總成績和各科成績所處的位置,然後根據各類學 校錄取分數線在常模分數量表的位置,進而可以比較准確地估計和預測自己能上哪一類學校 ,把握有多大。
標准分轉換以後,考試機構在高考後送到考生手上的和在檔案中存放的是這樣的成績單:
考號 姓名 語文 數學 外語 物理 理綜 綜合分
10050516 張華 592 598 642 581 619 636
百分等級 821 837 922 791 883 913 成績通知單的含義是:
張華的綜合分為636,百分等級為913,則可知張華在全省理工類考生中的位置,即有91. 3%的考生成績比張華成績低。學科成績的含義與之相同。因為各學科成績具有同樣的參照點 ,所以我們還可以對各學科之間進行比較。這樣我們不難看出,張華的外語較好,物理較差 。又如,某理工類考生綜合分為695分,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74,當年理工類考生總數為110285人,在該生以上大約有2822人,而當年理工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633人,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08,則上線人數約為10120人,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為658分,除掉多投檔的人數實際能錄5240人(即6228÷12=5240)。從以上情況分析,該生估計可能被重點大學錄取。但是,我們也應知道錄取新生既要看綜合分的高低,還要考查相關學科的成績,另外重要的一點要看考生所報志願學校的生源情況,考生在所報學校考生中的位置以及思想表現、身體狀況、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等情況。
(6)原始分轉換成標准分後的分數順序知:各科原始分轉換為標准分,每科成績的排列順序 不發生變化,即原始分高的標准分也高,原始分低的標准分也低,原始分相同的轉換後標准 分也相同。但綜合分的前後順序與原始總分的前後順序相比有一些變化。從總體上說原始總 分與綜合分一致性程度很高,雖然變動的范圍不大,但由於高校是「按總分劃線錄取的」, 人們自然會問:哪些考生不影響錄取,哪些考生影響錄取?綜合分這種前後次序的變動是否合理?
①高分段和低分段的考生。由於次序變化幅度很小,所以不管按哪種辦法計算總分,不影響 其是否錄取。也就是這說,優秀考生不管按什麼辦法算總分都會錄取,差生不管按什麼辦法 算總分,都不會被錄取。
②對總分處於最低錄取線邊緣的考生,由於原始分數算總分與標准分數算總分的方法不同, 兩種總分排序前後不同的幅度雖然不大,也會有少數考生出現錄取受到影響的情況,有的考 生原始分總分未上線,但轉換為標准分後上線了;有的考生原始分總分上線了,但轉換為標 准分後卻沒有上線。但總的來說,這種錄取受影響的情況所佔考生的比例很小。
在原始分總分合成中,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結果。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取 決於各科分數分布的標准差的大小,標准差大(即考生分數分布比較分散,分數距離拉得比較大),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大,反之標准差小,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小。也就是說在原始分中標准差大的,在總分累計中作用大,而標准差小的在總分中起作用小,這就使各科在錄取中應有的權重就不能體現出來。顯然,這種原始分累加計算總分是不合理的。使用標准分後,各科原始分轉換為平均分為500分,標准差為100分的標准分,各科分數就有共同的參照點,也有相同的單位,統一到同一「量尺」上的分數。這樣的各科標准分合成轉換為綜合分,保證了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因此是合理的,上述少數學生錄取與否因轉化為標准綜合分後受到影響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學的,這正是標准化制度克服原始分制度的缺點而顯示其優越性的結果。
⑵ 中考原始分與標准分的區別。
1、意思不同
標准分由原始分推導出來的相對地位量數,它是用來說明原始分在所屬的那批分數中 的相對位置的。考生在接受測驗後,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
原始分反映 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 狀況,不能刻劃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 么樣的分值。
2、計算標准不同
根據教育統計學的原理,標准分Z是原始分與平均分的離差以標准差為單位的分數。
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X為該次考試中考生個人所得的原始分;為該次考試中全體考生的平均分;S為該次考試分數的標准差。
標准分有如下性質:
1、平均值為0,標准差為1;
2、分數之間等距,可以作加減運算;
3、原始分轉換為標准分是線性轉換,不會改變原始分的分布形狀,也不改變原來分數的位置次序。
通過轉換後得到的標准分Z在一般情況下都帶小數,而且會出現負值,實際使用時不太方便,所以還要對Z分數進行線性變換(T變換)。
3、加權值不同
標准總分不是各科標准分的加權平均值。是將各科標准分進行加權相加,得到一個加權總和值(簡稱加權值),然後再將這個加權值轉換為標准分,所得值即為標准總分。
不同的學科,由於試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各學科的分數價值也就不同,原始分不可加。
⑶ 教育測量與評價中簡述標准分的性質
考生在接受測驗後,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叫原始分。原專始屬分反映 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 狀況,不能刻劃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 么樣的分值。
標准分的性質有哪些:
A、 一組數據中各個原始分數的標准分的平均數為 0, 標准差為 1
B、 標准分的絕對值表示某一原始分數與平均數的相對距離, 正負號表示原始分落在平均數之上或之下
C、 標准分數的分布與原始分相同
D、 若原始分的分布為正態分布或接近正態, 標准分的取值范圍-4~4
⑷ 標准分到底是什麼
意義考生在接受測驗後,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 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 狀況,不能刻劃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 么樣的分值。導出分是在原始分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規則推導出來的,其目的就是進一步解決原始分所沒 有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就是為了更好、更科學地解釋分數的含義,進行分數的組合,實現 分數的等值化。這種把原始分數轉化為導出分的過程,稱作分數轉換。導出分的種類有很多 ,最常用的是百分等級和標准分數。計算標准分是一種由原始分推導出來的相對地位量數,它是用來說明原始分在所屬的那批分數中 的相對位置的。求法如下:Z=(X-X_bar)/S式中,X為原始分數,X_bar為原始分的平均數,S為原始分的標准差。Z分數是以一批分數的平均數作為參照點,以標准差作為單位表示距離的。它由正負號和絕 對數值兩部分組成,正負號說明原始分是大於還是小於平均數,絕對數值說明原始分距離平 均分數的遠近程度。一批分數全部轉換成Z分數後,它們的整個分布形態並沒有發生改變。Z 分數准確地刻劃了一個分數在一批分數中的相對位置,但是,由於Z分數有負值,常帶有小 數,不易被人理解和應用。因此人們在Z分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轉換,從而發展起了一系列其 他形式的標准分。轉換通式為:Z′=αZ+β式中,Z′為其他形式的標准分,α是轉換方程的斜率,β是轉換方程的截距。普通高校全國招生統一考試所使用的標准分我國普通高校全國招生統一考試所使用的標准分,就是用剛才介紹的方法進行轉換的。即:T=500+100Z公式中取500為平均分,100為標准差
目的常模轉換分數是根據高考的目的,按照正態分布的原理,把原始分數轉換成標准分數。這種 標准分數的平均分為500,標准差為100,每一常模轉換分數都與該分數以下的考生數與考生 總數的比例有確定的對應關系。如某考生物理高考成績為690分,我們就可以查高考標准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得出該考生 以下的考生占考生總數的比例。查表690分對應的比例為097127998(即97127998%),若該生為去年某省理工類考生,去年理工類考生數為9724人,則他超過9445人,比他分數高的考生約有279人(演算法:9724×(1-097127998)),這樣我們很容易看出考生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較精確地刻劃了考生在團體中的水平。另外,再次強調考生的各科成績和綜合分都是用常模量表分數來表示的,各科成績相加不等於綜合分。綜合分是根據各科標准分進行合成,然後按常模量表分數轉換方法得到的。請大家不要與原始總分混淆,也不要誤認為綜合分是各科標准分的平均分。使用在使用原始分的省份,考生得知自己的各科分數和總分後,就要用各類學校錄取分數線來衡 量自己的成績是上何類分數線,進而估計自己大概能上哪一類學校。但是在估計中,由於不 能知道自己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所以往往盲目性很大。使用標准分數以後,考生很容易得知自己的總成績和各科成績所處的位置,然後根據各類學 校錄取分數線在常模分數量表的位置,進而可以比較准確地估計和預測自己能上哪一類學校 ,把握有多大。標准分轉換以後,考試機構在高考後送到考生手上的和在檔案中存放的是這樣的成績單:考號 姓名 語文 數學 外語 物理 理綜 綜合分10050516 張華 592 598 642 581 619 636百分等級 821 837 922 791 883 913 成績通知單的含義是:張華的綜合分為636,百分等級為913,則可知張華在全省理工類考生中的位置,即有91. 3%的考生成績比張華成績低。學科成績的含義與之相同。因為各學科成績具有同樣的參照點 ,所以我們還可以對各學科之間進行比較。這樣我們不難看出,張華的外語較好,物理較差 。又如,某理工類考生綜合分為695分,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74,當年理工類考生總數為110285人,在該生以上大約有2822人,而當年理工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633人,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08,則上線人數約為10120人,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為658分,除掉多投檔的人數實際能錄5240人(即6228÷12=5240)。從以上情況分析,該生估計可能被重點大學錄取。但是,我們也應知道錄取新生既要看綜合分的高低,還要考查相關學科的成績,另外重要的一點要看考生所報志願學校的生源情況,考生在所報學校考生中的位置以及思想表現、身體狀況、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等情況。(6)原始分轉換成標准分後的分數順序知:各科原始分轉換為標准分,每科成績的排列順序 不發生變化,即原始分高的標准分也高,原始分低的標准分也低,原始分相同的轉換後標准 分也相同。但綜合分的前後順序與原始總分的前後順序相比有一些變化。從總體上說原始總 分與綜合分一致性程度很高,雖然變動的范圍不大,但由於高校是「按總分劃線錄取的」, 人們自然會問:哪些考生不影響錄取,哪些考生影響錄取?綜合分這種前後次序的變動是否合理?①高分段和低分段的考生。由於次序變化幅度很小,所以不管按哪種辦法計算總分,不影響 其是否錄取。也就是這說,優秀考生不管按什麼辦法算總分都會錄取,差生不管按什麼辦法 算總分,都不會被錄取。②對總分處於最低錄取線邊緣的考生,由於原始分數算總分與標准分數算總分的方法不同, 兩種總分排序前後不同的幅度雖然不大,也會有少數考生出現錄取受到影響的情況,有的考 生原始分總分未上線,但轉換為標准分後上線了;有的考生原始分總分上線了,但轉換為標 准分後卻沒有上線。但總的來說,這種錄取受影響的情況所佔考生的比例很小。在原始分總分合成中,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結果。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取 決於各科分數分布的標准差的大小,標准差大(即考生分數分布比較分散,分數距離拉得比較大),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大,反之標准差小,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小。也就是說在原始分中標准差大的,在總分累計中作用大,而標准差小的在總分中起作用小,這就使各科在錄取中應有的權重就不能體現出來。顯然,這種原始分累加計算總分是不合理的。使用標准分後,各科原始分轉換為平均分為500分,標准差為100分的標准分,各科分數就有共同的參照點,也有相同的單位,統一到同一「量尺」上的分數。這樣的各科標准分合成轉換為綜合分,保證了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因此是合理的,上述少數學生錄取與否因轉化為標准綜合分後受到影響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學的,這正是標准化制度克服原始分制度的缺點而顯示其優越性的結果。廣東省普通高考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行標准分。2007年因高中實行新課程改革,考生高考時可以選擇不同科目,選考X科的考生人數也不一樣,就改為使用原始分。而我市中考,每個考生的科目是相同的,實行標准分更為合理、科學,同時也有利於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選拔。
一、什麼是「原始分」?什麼是「標准分」? 原始分是考試後直接從卷面上得到的分數。 標准分是指通過原始分轉化而得到的一種地位量數,它反映考生成績在全體考生成績中的位置。因此,無論試題難或易,無論整體原始分偏高或偏低,整體標准分都沒有什麼變化。
二、標准分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根據教育統計學的原理,標准分Z是原始分與平均分的離差以標准差為單位的分數,用公式表示為(右上角)
為該次考試中全體考生的平均分;X為該次考試中考生個人所得的原始分;S為該次考試分數的標准差。
標准分有如下性質: ⑴平均值為0,標准差為1;
⑵分數之間等距,可以作加減運算;
⑶原始分轉換為標准分是線性轉換,不會改變原始分的分布形狀,也不改變原來分數的位置次序。 通過轉換後得到的標准分Z在一般情況下都帶小數,而且會出現負值,實際使用時不太方便,所以還要對Z分數進行線性變換(T變換):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標准分。這種標准分的平均值為500,也就是說,如果某考生的標准分為500,則該生的成績處於此次考試的中間位置。 當然,這是在假定原始分呈正態分布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原始分的分布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要求,則要先進行正態化處理,再轉換為標准分,轉換後的分數稱為正態化標准分,這就是我們所稱的標准分數。
⑸ 如何使用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的學習質量
某次考抄試得成績只能體現學生近階段的學習的情況和知識的掌握的情況,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得衡量學生的所有的表現,當然學生考試的成績不理想,通過一次考試也能表現出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情況,可以供老師和學生本人思考尋找得失的原因,起到檢查的目的,而不能把學生考得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的標准。評定學生的學習質量要從多方面去評定。要看平時學習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知識應用上等 ,不能僅憑一份試卷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好壞。其原因有兩方面。(1)試卷的難易程度是否合適。(2)學生的考試是的精神狀態。這兩方面都可以影響考試得成績。
⑹ 標准分數的特點與意義是什麼
標准分
考生在接受測驗後,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 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 狀況,不能刻劃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 么樣的分值。
導出分是在原始分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規則推導出來的,其目的就是進一步解決原始分所沒 有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就是為了更好、更科學地解釋分數的含義,進行分數的組合,實現 分數的等值化。這種把原始分數轉化為導出分的過程,稱作分數轉換。導出分的種類有很多 ,最常用的是百分等級和標准分數。
標准分是一種由原始分推導出來的相對地位量數,它是用來說明原始分在所屬的那批分數中 的相對位置的。求法如下:
Z=X-X-/S
式中,X為原始分數,X-為原始分的平均數,S為原始分的標准差。
Z分數是以一批分數的平均數作為參照點,以標准差作為單位表示距離的。它由正負號和絕 對數值兩部分組成,正負號說明原始分是大於還是小於平均數,絕對數值說明原始分距離平 均分數的遠近程度。一批分數全部轉換成Z分數後,它們的整個分布形態並沒有發生改變。Z 分數准確地刻劃了一個分數在一批分數中的相對位置,但是,由於Z分數有負值,常帶有小 數,不易被人理解和應用。因此人們在Z分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轉換,從而發展起了一系列其 他形式的標准分。轉換通式為:
Z′=αZ+β
式中,Z′為其他形式的標准分,α是轉換方程的斜率,β是轉換方程的截距。
我國普通高校全國招生統一考試所使用的標准分,就是用剛才介紹的方法進行轉換的。
即:
T=500+100Z
公式中取500為平均分,100為標准差
標准分制度的內容
建立標准分制度一般應由以下環節構成:①各省仍按以往的方法組織評分,然後合成每個考 生的各科原始分,並且統計各科的每個分數上的考生人數。②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在部分省級 考試機構的配合下進行當年與往年的分數等值。
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確定原始分數與標准分數的轉換關系, 各省考試機構根據轉換關系,得出省級常模量表分數。(各省在轉換時,可以根據分數分布 具體情況有些微調)③各省考試機構公布省級常模量表分數。(原始分不公布)
高考標准分數制度由常模量表分數(包括全國常模和省常模)、等值量表分數組成。具體講: 常模量表分數反映一次考試考生成績在考生總體中的位置,分數值與這一位置有關。由於高 考是全國統一考試,分省進行錄取,所以標准分數轉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全國考生做為 一個總體進行分數轉換,另一種是把每個省的考生做為一個總體進行分數轉換,這樣建立的 常模量表分數能夠准確地刻劃考生成績在總體中的位置,使不同學科的成績能夠進行比較, 但還不能以此進行逐年的比較。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就需要等值量表分數來完善。
標准分數的理解和使用
常模轉換分數是根據高考的目的,按照正態分布的原理,把原始分數轉換成標准分數。這種 標准分數的平均分為500,標准差為100,每一常模轉換分數都與該分數以下的考生數與考生 總數的比例有確定的對應關系。
如某考生物理高考成績為690分,我們就可以查高考標准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得出該考生 以下的考生占考生總數的比例。查表690分對應的比例為097127998(即97127998%),若該生為去年某省理工類考生,去年理工類考生數為9724人,則他超過9445人,比他分數高的考生約有279人(演算法:9724×(1-097127998)),這樣我們很容易看出考生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較精確地刻劃了考生在團體中的水平。另外,再次強調考生的各科成績和綜合分都是用常模量表分數來表示的,各科成績相加不等於綜合分。綜合分是根據各科標准分進行合成,然後按常模量表分數轉換方法得到的。請大家不要與原始總分混淆,也不要誤認為綜合分是各科標准分的平均分。
在使用原始分的省份,考生得知自己的各科分數和總分後,就要用各類學校錄取分數線來衡 量自己的成績是上何類分數線,進而估計自己大概能上哪一類學校。但是在估計中,由於不 能知道自己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所以往往盲目性很大。
使用標准分數以後,考生很容易得知自己的總成績和各科成績所處的位置,然後根據各類學 校錄取分數線在常模分數量表的位置,進而可以比較准確地估計和預測自己能上哪一類學校 ,把握有多大。
標准分轉換以後,考試機構在高考後送到考生手上的和在檔案中存放的是這樣的成績單:
考號 姓名 語文 數學 外語 物理 理綜 綜合分
10050516 張華 592 598 642 581 619 636
百分等級 821 837 922 791 883 913 成績通知單的含義是:
張華的綜合分為636,百分等級為913,則可知張華在全省理工類考生中的位置,即有91. 3%的考生成績比張華成績低。學科成績的含義與之相同。因為各學科成績具有同樣的參照點 ,所以我們還可以對各學科之間進行比較。這樣我們不難看出,張華的外語較好,物理較差 。又如,某理工類考生綜合分為695分,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74,當年理工類考生總數為110285人,在該生以上大約有2822人,而當年理工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633人,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08,則上線人數約為10120人,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為658分,除掉多投檔的人數實際能錄5240人(即6228÷12=5240)。從以上情況分析,該生估計可能被重點大學錄取。但是,我們也應知道錄取新生既要看綜合分的高低,還要考查相關學科的成績,另外重要的一點要看考生所報志願學校的生源情況,考生在所報學校考生中的位置以及思想表現、身體狀況、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等情況。
(6)原始分轉換成標准分後的分數順序知:各科原始分轉換為標准分,每科成績的排列順序 不發生變化,即原始分高的標准分也高,原始分低的標准分也低,原始分相同的轉換後標准 分也相同。但綜合分的前後順序與原始總分的前後順序相比有一些變化。從總體上說原始總 分與綜合分一致性程度很高,雖然變動的范圍不大,但由於高校是「按總分劃線錄取的」, 人們自然會問:哪些考生不影響錄取,哪些考生影響錄取?綜合分這種前後次序的變動是否合理?
①高分段和低分段的考生。由於次序變化幅度很小,所以不管按哪種辦法計算總分,不影響 其是否錄取。也就是這說,優秀考生不管按什麼辦法算總分都會錄取,差生不管按什麼辦法 算總分,都不會被錄取。
②對總分處於最低錄取線邊緣的考生,由於原始分數算總分與標准分數算總分的方法不同, 兩種總分排序前後不同的幅度雖然不大,也會有少數考生出現錄取受到影響的情況,有的考 生原始分總分未上線,但轉換為標准分後上線了;有的考生原始分總分上線了,但轉換為標 准分後卻沒有上線。但總的來說,這種錄取受影響的情況所佔考生的比例很小。
在原始分總分合成中,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結果。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取 決於各科分數分布的標准差的大小,標准差大(即考生分數分布比較分散,分數距離拉得比較大),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大,反之標准差小,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小。也就是說在原始分中標准差大的,在總分累計中作用大,而標准差小的在總分中起作用小,這就使各科在錄取中應有的權重就不能體現出來。顯然,這種原始分累加計算總分是不合理的。使用標准分後,各科原始分轉換為平均分為500分,標准差為100分的標准分,各科分數就有共同的參照點,也有相同的單位,統一到同一「量尺」上的分數。這樣的各科標准分合成轉換為綜合分,保證了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因此是合理的,上述少數學生錄取與否因轉化為標准綜合分後受到影響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學的,這正是標准化制度克服原始分制度的缺點而顯示其優越性的結果。
⑺ 標准分和原始分各有什麼好處
原始分是卷面分;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叫原始分。
原始分反映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狀況, 不能刻畫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麼樣的分值。
標准分的計算方法是把你的各科成績用統計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她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的大小。 計算是:設有n個學生考試,原始分成績分別為a1,a2,a3,……,an 當人數足夠多、試題確實能反映考生的水平時,考生的成績便會趨於「正態分布」(兩頭小、中間大)。
高考成績是滿足這個條件的:
(1)考試人數是足夠多的
(2)試題是確實反映考生的水平的 所以可用標准分方案,標准分不但可以反映考生的水平高低,還可以直接反映出該考分數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而原始分是不可能知道分數的位置的。
標准分的計算過程中如下:
1、 求出平均分X
2、 求標准方差S
3、 標准分bi=(ai-X)/S*100+500
4、求出的結果還要根據分數在全部考生成績中的排名進行調整,即用到所謂的百分位。 利用EXCEL可以很快算出平均分X,標准方差S,標准分。
如:Z=(X-X')/S 式中,X為原始分數,X'為原始分的平均數,S為原始分的標准差。
Z分數是以一批分數的平均數作為參照點,以標准差作為單位表示距離的。它由正負號和絕對數值兩部分組成,正負號說明原始分是大於還是小於平均數,絕對數值說明原始分距離平均分數的遠近程度。一批分數全部轉換成Z分數後,它們的整個分布形態並沒有發生改變。Z分數准確地刻劃了一個分數在一批分數中的相對位置。
T=500+100Z 公式中取500為平均分,100為標准差。
⑻ 中考標准分怎麼操作
標准分是考生在接受測驗後,按照評分標准對其作答反應直接評出來的分數,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 了考生答對題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間差異 狀況,不能刻劃出考生相互比較後所處的地位,也不能說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測試上應獲得什 么樣的分值。
導出分是在原始分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規則推導出來的,其目的就是進一步解決原始分所沒 有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就是為了更好、更科學地解釋分數的含義,進行分數的組合,實現 分數的等值化。這種把原始分數轉化為導出分的過程,稱作分數轉換。導出分的種類有很多 ,最常用的是百分等級和標准分數。
標准分是一種由原始分推導出來的相對地位量數,它是用來說明原始分在所屬的那批分數中 的相對位置的。求法如下:
Z=X-X-/S
式中,X為原始分數,X-為原始分的平均數,S為原始分的標准差。
Z分數是以一批分數的平均數作為參照點,以標准差作為單位表示距離的。它由正負號和絕 對數值兩部分組成,正負號說明原始分是大於還是小於平均數,絕對數值說明原始分距離平 均分數的遠近程度。一批分數全部轉換成Z分數後,它們的整個分布形態並沒有發生改變。Z 分數准確地刻劃了一個分數在一批分數中的相對位置,但是,由於Z分數有負值,常帶有小 數,不易被人理解和應用。因此人們在Z分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轉換,從而發展起了一系列其 他形式的標准分。轉換通式為:
Z′=αZ+β
式中,Z′為其他形式的標准分,α是轉換方程的斜率,β是轉換方程的截距。
我國普通高校全國招生統一考試所使用的標准分,就是用剛才介紹的方法進行轉換的。
即:
T=500+100Z
公式中取500為平均分,100為標准差
標准分制度的內容
建立標准分制度一般應由以下環節構成:①各省仍按以往的方法組織評分,然後合成每個考 生的各科原始分,並且統計各科的每個分數上的考生人數。②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在部分省級 考試機構的配合下進行當年與往年的分數等值。
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確定原始分數與標准分數的轉換關系, 各省考試機構根據轉換關系,得出省級常模量表分數。(各省在轉換時,可以根據分數分布 具體情況有些微調)③各省考試機構公布省級常模量表分數。(原始分不公布)
高考標准分數制度由常模量表分數(包括全國常模和省常模)、等值量表分數組成。具體講: 常模量表分數反映一次考試考生成績在考生總體中的位置,分數值與這一位置有關。由於高 考是全國統一考試,分省進行錄取,所以標准分數轉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全國考生做為 一個總體進行分數轉換,另一種是把每個省的考生做為一個總體進行分數轉換,這樣建立的 常模量表分數能夠准確地刻劃考生成績在總體中的位置,使不同學科的成績能夠進行比較, 但還不能以此進行逐年的比較。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就需要等值量表分數來完善。
標准分數的理解和使用
常模轉換分數是根據高考的目的,按照正態分布的原理,把原始分數轉換成標准分數。這種 標准分數的平均分為500,標准差為100,每一常模轉換分數都與該分數以下的考生數與考生 總數的比例有確定的對應關系。
如某考生物理高考成績為690分,我們就可以查高考標准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得出該考生 以下的考生占考生總數的比例。查表690分對應的比例為097127998(即97127998%),若該生為去年某省理工類考生,去年理工類考生數為9724人,則他超過9445人,比他分數高的考生約有279人(演算法:9724×(1-097127998)),這樣我們很容易看出考生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較精確地刻劃了考生在團體中的水平。另外,再次強調考生的各科成績和綜合分都是用常模量表分數來表示的,各科成績相加不等於綜合分。綜合分是根據各科標准分進行合成,然後按常模量表分數轉換方法得到的。請大家不要與原始總分混淆,也不要誤認為綜合分是各科標准分的平均分。
在使用原始分的省份,考生得知自己的各科分數和總分後,就要用各類學校錄取分數線來衡 量自己的成績是上何類分數線,進而估計自己大概能上哪一類學校。但是在估計中,由於不 能知道自己在全體考生中的位置,所以往往盲目性很大。
使用標准分數以後,考生很容易得知自己的總成績和各科成績所處的位置,然後根據各類學 校錄取分數線在常模分數量表的位置,進而可以比較准確地估計和預測自己能上哪一類學校 ,把握有多大。
標准分轉換以後,考試機構在高考後送到考生手上的和在檔案中存放的是這樣的成績單:
考號 姓名 語文 數學 外語 物理 理綜 綜合分
10050516 張華 592 598 642 581 619 636
百分等級 821 837 922 791 883 913 成績通知單的含義是:
張華的綜合分為636,百分等級為913,則可知張華在全省理工類考生中的位置,即有91. 3%的考生成績比張華成績低。學科成績的含義與之相同。因為各學科成績具有同樣的參照點 ,所以我們還可以對各學科之間進行比較。這樣我們不難看出,張華的外語較好,物理較差 。又如,某理工類考生綜合分為695分,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74,當年理工類考生總數為110285人,在該生以上大約有2822人,而當年理工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633人,對應的百分等級為908,則上線人數約為10120人,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為658分,除掉多投檔的人數實際能錄5240人(即6228÷12=5240)。從以上情況分析,該生估計可能被重點大學錄取。但是,我們也應知道錄取新生既要看綜合分的高低,還要考查相關學科的成績,另外重要的一點要看考生所報志願學校的生源情況,考生在所報學校考生中的位置以及思想表現、身體狀況、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等情況。
(6)原始分轉換成標准分後的分數順序知:各科原始分轉換為標准分,每科成績的排列順序 不發生變化,即原始分高的標准分也高,原始分低的標准分也低,原始分相同的轉換後標准 分也相同。但綜合分的前後順序與原始總分的前後順序相比有一些變化。從總體上說原始總 分與綜合分一致性程度很高,雖然變動的范圍不大,但由於高校是「按總分劃線錄取的」, 人們自然會問:哪些考生不影響錄取,哪些考生影響錄取?綜合分這種前後次序的變動是否合理?
①高分段和低分段的考生。由於次序變化幅度很小,所以不管按哪種辦法計算總分,不影響 其是否錄取。也就是這說,優秀考生不管按什麼辦法算總分都會錄取,差生不管按什麼辦法 算總分,都不會被錄取。
②對總分處於最低錄取線邊緣的考生,由於原始分數算總分與標准分數算總分的方法不同, 兩種總分排序前後不同的幅度雖然不大,也會有少數考生出現錄取受到影響的情況,有的考 生原始分總分未上線,但轉換為標准分後上線了;有的考生原始分總分上線了,但轉換為標 准分後卻沒有上線。但總的來說,這種錄取受影響的情況所佔考生的比例很小。
在原始分總分合成中,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結果。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取 決於各科分數分布的標准差的大小,標准差大(即考生分數分布比較分散,分數距離拉得比較大),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大,反之標准差小,在總分中的權重就小。也就是說在原始分中標准差大的,在總分累計中作用大,而標准差小的在總分中起作用小,這就使各科在錄取中應有的權重就不能體現出來。顯然,這種原始分累加計算總分是不合理的。使用標准分後,各科原始分轉換為平均分為500分,標准差為100分的標准分,各科分數就有共同的參照點,也有相同的單位,統一到同一「量尺」上的分數。這樣的各科標准分合成轉換為綜合分,保證了各科在總分中的權重,因此是合理的,上述少數學生錄取與否因轉化為標准綜合分後受到影響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學的,這正是標准化制度克服原始分制度的缺點而顯示其優越性的結果。
⑼ 四級分數是標准分,也是就是代表你的成績在所有成績中的位置嗎
710分與百分制的換算方法(附算分表) -- 發表於2005-12-31 17:24:00晨報訊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自05年6月起採用新的計分體制和成績報道方式,而試卷形式仍採用的是100分制的舊試卷。12月24日考試的詳細答案已公布,怎樣根據自己的答題情況得出710分制的分數呢?有關專家對此作出了詳細解讀。
如何計算710分制的得分?
「自05年6月起,四、六級考試的分數在經過加權、等值、常模轉換等數據處理後,將報道為均值500、標准差70的常模正態分。」這是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發布的計分方法說明,但這些統計術語實在讓人很難看懂。
省教育廳考務科沈科長就此做了解讀。據他介紹,全國四六級考委會在計算分數時,要先抽取一些學校的試卷作為樣本,對樣本進行具體分析,再經過統計學上的「加權、等值、常模轉換」等數據處理後,算出每一題在整張試卷中所佔的比重,換算成分數,得出每一題的分值後,再相加得出最後成績。
四六級考委會公布了一個對照表,考生可通過對照得出710分制的最後得分。對照表中,每一部分的滿分是71分,答對多少題,有一個對應得分。這個得分乘以10分再乘上該項在整個試卷中所佔比重,就是每一項的分數了。比如按照聽力部分佔20%的比例,20題滿分為142分,考生如果答對了17題,對照表中的分數是60分,那麼60×10×0.2=120分。
為何最後成績不同於計算所得?
照這樣的計算方法,考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答題的正確率來對照算出最後的得分,但沈科長說,「整個計算過程很復雜,並不能根據對照表簡單得出710分制的得分。比如在一項題型中,同樣答對4題的兩個人可能最後的分數並不一樣,因為每一題在整張試卷中所佔的比例不一樣,這個比例考生無法具體得知。
沈科長表示,「對照表只能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也就是說,自己計算出來的成績,高分考生會和最後的成績基本相當,但處於「資格線」邊緣的考生,這個分數就毫無用處了,究竟能不能過還是個未知數。
四級「資格線」仍是425分嗎?
四六級計分體制改革後不設固定的六級報考資格線,考委會根據前一次四級考試的總體情況確定一個分值。今年6月,考委會公布的資格線是425分。
下半年的考試是否還是這個分數呢?據省教育廳考務科沈科長介紹,12月四六級考試結束後,全國考委會也會定出一個可報考六級的資格線,有可能是425分,但具體的分數還是要綜合考試結果後定出一個分數。(作者:洪素珍 王晶卉)
舊題型,新記分方法
第一部分 —— 聽力:得分× 10 × 0.2 = 標准分數 (142 ~ 58 分 )
第二部分 —— 閱讀:得分× 10 × 0.4 = 標准分數( 284 ~ 116 分)
第三部分 —— 詞彙:得分× 10 × 0.15 = 分數( 106.5 ~ 43.5 分)
第四部分 —— 完型 / 改錯 / 翻譯 / 簡答:得分× 10 × 0.1 = 分數( 71 ~ 29 分)
第五部分 —— 寫作:得分× 10 × 0.15 = 分數( 106.5 ~ 43.5 分)
以閱讀為例, 20 道閱讀題占總分( 710 ~ 290 分)權重的 40 %,閱讀題型得分換算後的標准分應在 284 ~ 116 分之間。如果 20 道題全部回答正確,得分是 71 分,根據得分與標准分的換算表換算後的標准分就是 284 分。如果答錯了 9 道題,得分是 44 分,換算後的標准分就是 132 分。如果全部答錯,得分是 29 分,標准分是 116 分。
為了避免誤差,最好就直接採用新的計分辦法。
順便問句,司馬是學過統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