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門高考成績
㈠ 2017年為什麼鶴山一中比江門一中收分低
鶴山一中近幾年的成績都比江門一中都低,只能說是江門一中越辦越好,鶴山一中追趕不上了。
㈡ 江門市各高中考大學人數
江門一中2008年高考本科入圍絕對數862人次,第一批本科(重點)257人
其他不清楚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比一種多
㈢ 你好,我也是江門人,高考成績也和心目中的有出入,請問你上一年的高考復查成功了嗎成績有沒有錯啊
復查噶話學校會組織復查噶,但系幾乎唔會有問題,上次我地學校40幾人要求復查,都無一個出現問題
㈣ 江門市全市2020年文科高考考生有多少人
你好,2020年江門市文科高考考生還沒有公布,你可以參考一下2019年報考人數。
2019年全市參加普通高考25926人。
㈤ 關於廣東江門地區的一些調查
百年教育強國夢,世紀學府薪火傳。
「廢科舉,興學堂!」19世紀末20世紀初,積弱的東方大國圖變革,求生存,鄉賢梁啟超為此振臂高呼;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官立中學堂,新會一中由此開始了艱難曲折而光輝燦爛的100年。
百年辦學,根深葉茂發新枝
新會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今天,新會一中是一所擁有107個教學班、6000多名學生、350多名教職工的重點中學,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並朝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目標邁進。
美麗校園,幾代葵鄉人心血凝聚
流金十月,走進新會一中美麗的校園,濃陰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綠地旁,窗明幾凈的大樓里,清晨書聲琅琅,傍晚燈火通明。運動場上,虎躍龍騰。綠陰花間,笑語聲聲。置身其中,靜心感受校園中洋溢著的濃濃文化氣息:風采堂,古樸典雅;圖書館,書藏豐盈;《風華正茂》的雕塑,鼓舞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遨遊遠航。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標準的圖書館、勤奮樓、蘇周玉珍紀念樓、健德堂、黃克競博士教育樓、黃克競博士科學樓、梁榮教研樓、電教館等一座座樓館拔地而起,建成了標准游泳池和江門地區第一個國家級的全塑膠田徑場;還建成了計算機教學中心、多媒體電教中心,有語音教室2間、網路教室7間,擁有計算機500台,每個教室都配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建成千兆主幹校園網,教學設備達到國家示範性高中標准。
漫步校園,這些典雅大方、錯落有致的樓宇,彷彿讓人看到當年黃球名譽校長、黃克競名譽校長、蘇澄洲先生等善長仁翁們對家鄉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透過這些參天的樹木,又隱約讓人聽到新會一中幾代創業者們艱苦奮斗的吶喊。
師資雄厚,辦學思想一脈相承
如果說,優美的環境,先進的設施是育人的基礎,那麼,「求實開拓,素質育人」則是新會一中上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辦學思想最濃厚的凝淀。一個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新會名校長2人、新會名教師18人、新會學科帶頭人20人、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骨幹教師1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6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大學本科率91%。先後有7人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7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一批教師獲省、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正是學校領導班子團結一心,奮勇爭先,全體教職工秣馬厲兵,勵精圖治,一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學校的辦學成績才如此出色。
亮點
推進素質教育有方
新會一中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始終堅持德育放在首位,全方位育人。以「五愛」教育為主線,規范養成教育為基礎,心理素質教育為先導,各種活動為載體,加強「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學校形成德育管理序列,重點抓好校風傳統教育、生活常規訓練,文明行為習慣培養。
愛祖國之行,始於足下;愛人民之德,育於身邊。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寓教於樂。每年清明節祭掃革命烈士紀念碑,緬懷英烈。每年10月8日,組織學生參加18歲成人宣誓,做合格公民。堅持開展學雷鋒、助殘募捐、扶助特困生活動,關心社會,奉獻愛心。
在新課程標准教學改革中,富有歷史責任感、與時俱進的領導教師和全校學生一道,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勞動,擔負起探索課改領跑者的重任,先後舉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專家調研課、江門市新課程改革現場會等大型公開課開放日活動,發揮示範輻射作用。
學校積極穩妥地進行教學改革,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推行研究性課程。學生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大課堂進行深入調查,充分展示勃勃的青春氣息。
教育科研是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學校以科研為先導,科研促教,近幾年來,學校參與的各項「十五」教育科研課題有國家級課題6個,省級課題3個,市級課題3個,先後獲得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黃華獎和新會科學技術進步獎。近10年來,省級以上發表或獲獎的論文共80多篇。
隨著教育科研深入,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考和中考成績多年來均名列江門地區前列。高考升學率達97%以上,近年本科上線率達75%以上,2004年達80.1%,2005年達78%。1984年以來共有23位同學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生積極參加各學科競賽,1500多人次獲國家、省、市獎勵。
步履堅實,創建國家示範高中
經過近3年努力,新會一中創建國家級示範高中各項核心指標全部達標,目前已正式遞交督導驗收申請報告,以此向新會一中百年校慶獻禮。
2002年,新會區委、區政府作出了要在百年學府新會一中率先創建國家級示範高中的決策。2003年4月17日,是新會一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天,新會區人民政府對新會一中和圭峰中學實行資源重組,組成新的新會一中。2004年7月,經新會區人民政府同意、江門市教育局批准,由新會教育基金會和新會一中聯合舉辦的新會葵城中學正式成立,這棵培育人才100年、根深葉茂的大樹,又發出一枝新芽;今年秋季,新會一中完全實現了高初中分離,形成了獨立高中建制,並通過連續三年擴招,在校高中學生達到3100多人,達到了國家示範高中督導驗收方案中有關高初中分離,規模在3000人以上的標准。
校舍、設備、師資、質量,是創建國家示範高中的幾個核心指標。幾年來,新會一中在這幾方面都有大動作,取得了大成效。學校相繼建設了教研樓、總務樓、體衛教研樓和新教學大樓,裝修了「新會書院」、電教館,鋪設了全塑運動場,全面美化了校園環境,增添了大批常規設備和電教設備,總投入已超過1700萬元。加上正在建設中的校園信息化工程,因分離初中而建設葵城中學的投入等,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為新會一中創建國家示範高中的總投入將達5000萬元。
高水平的管理和辦學質量是名校的根本標志。新會一中領導班子的辦學治校能力不斷提高,大批中青年教師茁壯成長,一批名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高考成績連年攀升。2005年高考上線率達98%,其中本科率達78.4%,重點率達47.7%,都大大超過了國家示範高中督導驗收方案中有關學生發展水平的指標要求。
百年育人,情牽母校贏聲譽
每一次花開的記憶,都是輝煌成就的累計。一代又一代的新會一中學生以母校為驕傲,他們在新會一中歷經了最美好、最重要的歲月,形成了超越時空、永恆的友誼,新會一中就是他們生命的底色。這種以母校為驕傲的情懷,是新會一中永遠的財富。
一個世紀以來,在各級政府、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下,在海內外鄉親的大力支持和關愛下,全體師生與時俱進,團結拼搏,振興教育;多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15000多名高中畢業生。在他們當中,涌現出了大批革命志士和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不乏像地質學家陳國達院士、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王堅等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卓越,彪炳史冊。
人物
「地窪學說之父」陳國達
陳國達(1912—2004),世界著名地質學家。1925年春至1927年冬就讀於新會一中。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學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創立「地窪學說」,提出殼體大地構造學,突破國際地槽地台學說。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院士)。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為「南陳北李」。
學「看風水」,與地質結下不解之緣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出生於新會南郊天馬鄉五福里的一個貧苦的南洋歸僑家庭。為了糊口,父親陳奕山經常帶著小國達為人家「看風水」,掙錢貼補家用。
父親告訴他,新會的地面挖下去幾尺就是蚝殼層,家裡的井圈就是用地下的蚝殼拌了水泥漿築成的。小國達眨著眼睛在想:蚝殼層是怎樣來的,山從哪裡來……
帶著種種的疑問,1925年春,在姐姐的資助下,13歲的陳國達考入了新會縣第一中學。他深知生活艱辛,世態炎涼,自己能上學讀書來之不易,因此讀書非常勤奮,學習成績排在班上前列。
在初中期間,對陳國達影響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學。當時新會一中極重教師素質,教師都是延聘一些學養高的人士或海外博學的留學生擔任。從當時一位叫羅仲偉的老師那裡,他知道什麼叫火山爆發,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什麼叫冰川以及它是怎樣流動的,又怎樣根據三葉蟲之類的化石來判斷地層的地質年代,拾到塊翠綠的孔雀石,也許就會找到一座大銅礦……這些使他對地質學心馳神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他迷上了數學、博物、地理等課程,並且經常到縣立圖書館查找有關的資料。
當時,陳國達最喜歡的是野外考察的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他與同學們翻爬新會的山山水水。圭峰瀑布,象山秋月等,每一處對幼小的陳國達都充滿了神奇的吸引力,久久不忘,以致於他大學的畢業論文也以此為題,寫出了《廣東新會地質試勘》一文。
作《勸惜時勤學歌》,鞭策家鄉學子
陳國達喜愛理科,但他並不忽視文科課程的學習。從小就練得一手好字,寫得一手好文章,還經常背誦一些古詩詞。據其兒子陳貢文先生介紹,陳國達院士晚年時,記憶力非常好,經常信手默寫幾首以前背誦過的唐詩。陳院士經常對子女說:「這都是得益於早年的語文學習,從小打好了語文基礎,對於後來的工作、學習、科研和一生事業都有很大的幫助。」
「求知無捷徑,勤讀有奇功」,「莫嬉縱,寶貴晨光容易逝,過後不再逢」,1975年,陳國達創作《勸惜時勤學歌》,並多次修改。近年將其惠寄給家鄉的學子,予以鞭策、鼓勵。詩歌當中「莫嬉縱」、「倍用功」等句子既是對下一代的寄語,也濃縮了他對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經歷的深刻感悟。
新會巾幗名人
王堅(原名王桂琴)(1933~1998),女,1945年~1950年就讀於新會一中初、高中,品學兼優。高中畢業後,1950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經過嚴格的體檢和政審被挑選為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學員。1952年婦女節,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駕駛6架戰鷹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黨中央毛主席和首都人民的檢閱。
黃東活,女,1961年生,1975年在新會一中讀高中,1977年畢業。在校期間是體育運動尖子,其後被上送參加省、國家運動隊,多次參加國際體育競賽,1985年4月,參加在日本舉行的國際田徑賽,跳遠成績6.65米,創亞洲紀錄。
百年校慶,再鑄教育新輝煌
鮮花和掌聲只屬於昨天,勇於拼搏的新會一中永遠是雄踞改革潮頭的弄潮兒。意氣風發的新百年,壯懷激越的新起點,新會一中又向下一個宏偉目標——爭創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邁進。使命崇高而艱巨,道路寬廣而漫長。
百年校慶是新會一中興學育才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所有一中師生光榮與夢想的盛典,也是弘揚傳統,提升品牌,推動學校發展的重要機遇。新會一中將不懈地努力,不息奮斗,直掛雲帆濟滄海,再鑄教育新輝煌!
㈥ 江門高考分數線怎麼去掉
江門的高考成績處於廣東省的中上水平。
要知道江門還有新會和鶴山,這兩地方的高考很厲害的
每年都有清華北大的
所以在廣東還是有影響力的
當然江門本市也有啊
㈦ 2016江門一中高考成績
預計6月22日閱卷結束並進行統分合成,6月23日上午11時左右,公布高考成績並劃定各批次回最低控制錄取答分數線。
之所以能夠提前一天公布成績並劃定最低錄取分數線,省考試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是因為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只有44.3萬,相比去年有所減少,再加上閱卷效率的提高,所以在閱卷保質保量的基礎上,時間相對提前了些。
不過,具體的公布時間,要等省高招委確定分數線之後。希望考生和家長特別關注
㈧ 2017年江門中考總分,江門的中考總分是多少
2017年江門中考總分,
是830分。
語文、數學兩科滿分各為120分,英語滿分為專120分(英語筆試屬95分,英語聽說考試25分);物理、化學兩科滿分各為100分;
思想品德按滿分70分(卷面成績×0.7,四捨五入取整數)計入總分;
歷史、地理、生物三科滿分各為50分(卷面成績×0.5,四捨五入取整數)計入總分;
體育滿分50分。
考試成績總分滿分為830分。
㈨ 2017江門有哪些大學
五邑大學抄地處中國第一僑鄉的廣東省江門市,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教學型地方大學,廣東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1] 。學校1985年建校,1990年成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1996年成為本科教學合格單位,1998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8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被評為優秀等級。[2]
截止到2016年8月,學校佔地1000餘畝,總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設有17個教學院(部),擁有工、理、經、管、文、法、藝術等7個學科門類,45個本科專業,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現有各類在籍學生2.4萬餘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萬餘人,研究生300餘人。在職教職工1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0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近40%,具有碩、博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近80%。
㈩ 江門高考入圍數,禮樂中學在江門排行
你禮樂人還是江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