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高考成績
① 南樂一中高考 學生成績怎麼擦
:大概中考成績公布時間,在中考結束後四、五天。 不同地區,因為中考時間不同,所以公布時間也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在中考結束四、五天後公布。 因為一般中考閱卷需要三天,還有一、二天,用於合成成績。
② 南樂實驗中學今年高考成績
南樂實驗中學今年高考成績
高考成績仍然採用成績通知單投遞(考生免付投遞費)、網上查詢(免費)等多種方式;錄取信息查詢則以招考熱線網站查詢、招生學校網站或聲訊電話查詢、錄取通知書投遞的方式進行。
③ 南樂一中今年高考最高分
今年,南樂一中本科上線率有所提升。但最高分僅648分,還是復習生。應屆生最高分只是620多分。
④ 南樂新世紀招生考試作文題目
從1977年恢復高考迄今,已經走過了36個年頭。36年,36屆莘莘學子,36類風格不同的高考作文。如今,你還記得當年高考時的作文題目嗎?當年在考場上的你,是否曾為作文「狂」?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高考作文命題者和寫作者都是社會人,這決定著任何時代的高考作文命題,都不能脫離時代而獨存。當我們穿越歲月的塵埃,可明顯看到時代風雲對高考作文命題的影響,彷彿聽到時代前行那不可阻擋的腳步聲。
解析
恢復高考36年來,作文題目經歷了什麼變化?記者采訪了《帥作文》周報特級教師顧問團成員,他們認為,高考作文題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1977年—1979年:政治色彩濃厚
上世紀七十年代,受「文革」和改革開放初期影響,高考作文題政治色彩鮮明。1977年高考分省命題,黑龍江省的作文題為「每當我唱起《東方紅》」,當年湖北省的作文題為「學雷鋒的故事」;1978年全國卷作文題是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1979年作文題是改寫:陳依玲的故事。
總體而言,這一階段的高考作文題,以命題作文為主,政治色彩濃厚。
1980年—1989年:聚焦社會熱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高考作文命題開始聚集社會熱點。如關注人才問題(1981年的《毀樹容易種樹難》),關注環境污染問題(1985年給《光明日報》寫信,反映學校受污染的情況),關注社會風氣問題(1986年以《樹木·森林·氣候》為題)等。
這一階段高考作文題逐漸向關注社會熱點轉化。
1990年——1999年:關注社會道德
上世紀九十年代,高考命題向關注社會道德轉化。1990年: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去玫瑰園,一個女兒告訴母親,「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個女兒告訴母親,「這里真好,每個刺上面都有花」。根據這一材料寫一篇議論文;1993年:就「幫人補課要不要收取報酬」寫一篇廣播稿;1995年:議論文《鳥的評說》;1997年:根據兩則助人為樂的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等。這一階段我國處在深化改革時期,高考作文命題轉向關注社會道德,關注修養品行,關注精神空間。
2000年—2011年:體現人文關懷
新世紀以來,高考作文題開始向關注人本文化轉化,如2000年「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話題作文,2001年是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2003年「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話題作文等。這階段反映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在更新,題目更貼近學生思想和生活,這也是社會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從2004年開始高考卷不再全國統一,命題可謂色彩紛呈,但這一特色並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