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正確認識學生的成績
A. 家長應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在應試教育仍為主流的今天,考試成了孩子的「家常便飯」。大到中考、高考,小到月考、期末考,小考大考不斷,有的學校考後還要排名(有明的,也有暗的)。一些家長自然會在意孩子在班級的名次,排名靠前,自然皆大歡喜;排名落後,個別家長便十分惱火。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分數,是無可厚非的。但並非每一位家長都能使自己的...關心,變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事實上,不少家長由於缺乏正確對待孩子學習成績的態度,產生了一些埋怨、甚至打罵孩子等錯誤行為,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一、片面誇大分數的功能,以分數高低為判斷學習優劣的唯一標准,分數從形式上看簡單直觀,一目瞭然。 家長看到孩子考試分數比前次考試高了,就喜上眉梢,認為孩子學習下功夫了,成績進步了,進一步推論孩子懂事了,在學校各方面表現肯定優秀。於是乎各種獎勵接踵而來。更有甚者,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缺點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之,若分數下降了,就認為「不爭氣」、「沒出息」,枉費了老師、家長的一片苦心,進而推論出孩子「太笨」、「沒有希望」,甚至認為孩子分數既然不高,那麼在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方面肯定表現不好。因此在批評幫助時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惡語相譏,拳腳相加,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一小學生因考試分數未達到家長的要求,而被家長活活打死的慘痛事件,就是家長片面誇大分數功能而導致的惡果。 片面誇大分數功能的另一典型現象為:有部分家長將孩子的考試分數作為在單位同事、親戚朋友面前「露臉」、「爭面子」的重要內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數不如人,則覺得臉上無光,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教育好,出門矮人半截。 以上這些行為,均不考慮分數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獲取高分為學習的唯一目的,忽視思想品質、性格修養、身體素質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的客觀存在,無疑會形成對孩子學習的負面壓力,導致有的孩子在獲取高分無望的情況下,採取作弊塗改分數等不正當行為欺騙家長。這樣不但不能促進學習,反而影響孩子思想品質的健康發展。 二、機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數,從而得出錯誤結論 產生這一誤區的原因,是有些家長不完全了解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分數的高低,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既得分數的信度與效度。有的家長,機械比較同一門學科前後幾次考試的得分多少,以此來判斷孩子此門學科的學習好壞。也有家長機械比較同一次考試中幾門學科分數的高低,以圖發現孩子學習上的弱點。有許多家長在學期初規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試必須達到的分數,作為本學期學習的「硬指標」,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確分析分數,會被表面現象迷惑,最終將使家長、孩子都被誤導而進入學習的誤區。僅因某次分數的下降就否認孩子學習的進步,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而僅依據某次分數的表面分析來指導孩子學習時間與精力的分配,無疑會使孩子忽視真正的困難,得不到真正的幫助,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等到問題暴露時,很可能良機已失,悔之晚矣。 第 一,了解測試目的。測試目的不同,反映出來的問題就不同。就學科測試而言,有進度測試、摸底測試、總結性測試和診斷性測試等。也有偏重知識水平的測試與偏重於能力發展的測試等。只有弄清測試目的,才能看出測試反映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於知識識記的測試中分數高,而在偏重於知識運用的考試中分數可能不高。家長就不能簡單地以兩次分數高低,來判斷孩子學習退步或進步,忽略孩子能力發展方面的問題。再比如,學期中的進度測試題的難度,往往要小於診斷性測試和期末總結性測試。因此,期中考試的高分,並不一定就預示期末考試也會「豐收」。 第 二,認真分析分數的信度和效度。分數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分數的真實性。有許多因素會對分數的真實性產生影響。因此,家長在分析分數時,有必要與孩子一起,認真分析此次考試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試的分數真實性。只有對分數的真實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依據「修正」以後的分數來分析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 三,善於從分數的分析中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表揚,以充分發揮分數的激勵功能。當孩子學習成績進步時,家長的肯定與表揚能使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當孩子學習成績後退時,更需要家長的鼓勵與幫助。從孩子的諸多不足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最能體現家長的教育水平。比如:若總分下降,單科分有無上升的?認知識結構看,有無掌握較好,丟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試一團糟,幫助他的最好辦法仍然是以發展的眼光看他,鼓勵他克服困難,相信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頭趕上,考出好的分數。那種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會撲滅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棄。 家長科學地分析分數,並能對孩子學習分數的高低,採取明智的態度,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明智的家長在孩子考試成功時提醒他不要驕傲,不要輕浮,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迎接更艱巨的挑戰;而在孩子考試失利時,首先要對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勵,然後幫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樹立不怕困難、迎頭趕上的勇氣。這樣,孩子才可能以更優異的成績來回報關心他、愛護他的父母。
B. 作為家長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
作為家長該如何
正確的看待孩子
的成績
首先我要說成績
不能代表一切的
只要孩子平時把
知識學扎實了比
什麼都重要的!
C. 初中家長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
作為初中的學生家長,不能把孩子的每次考試的分數看的太重,耍正確去引導孩子,專不能過多地去耍求達屬到什麼程度才行,那樣只能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要教育孩子不能在分數攀比,每次的考試,只要自已盡力,而且每次都能超越上一次的自已,那就足矣。
D. 家長給怎麼正確看待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
美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身為父母,千萬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而應該注重孩子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與好奇心。絕對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考試只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基本上是對孩子所學的書本知識的抽查。一般來說,分數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況,父母關心孩子的分數也是應該的。但是,某次成績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准。有的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把學習成績看得太重,殊不知這樣會帶來許多不良的後果。 首先,過於看重分數,會令孩子懼怕考試。 遼寧省教委關心下一代協會和《家庭教育》編輯部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者中, 90.83%的家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學。為了使這種期望不致落空,家長紛紛為孩子請家庭教師,讓孩子參加特長班,有的家長還額外為孩子布置家庭作業。對學生成績的過高期望、過分投入,一方面地帶來了期望的單一化,家長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了思想品德、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家望的過高與單一,無論對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的學生,都會造成精神負擔,誘發心理障礙。 有的孩子平時學習成績很好,但一臨近考試就緊張,擔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錯,也就越考不好。 其次,過於看重分數,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絕大多數初中學生,即使學習不佳的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積極向上的願望。即使一些平時成績相當不錯的孩子,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學得很好的科目,如果發揮不佳或者因為其它因素,也可能會考得一塌糊塗。這時如果父母只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問青紅皂白,輕則訓斥一番,重則採取一些過激行為,結果會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傷害。長此以往,會使孩子自暴自棄,導致孩子厭學。 再則,過於看重分數,容易造成孩子與家長的對立。 很多家長對子女發火,往往是因為自己的面子。孩子成績好,自己臉上有光,相反,覺得丟了自己的面子。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不能以一個尺度來衡量。而且,家長在攀比中,往往會以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與其它孩子身上的優點作比較,甚至把理想中的孩子與現實中的孩子比較。這樣比較的結果,一方面,導致孩子失去自信,進而失去學習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家長的心態如果不平衡,態度就會變得粗暴,教育方法就會不當, 容易造成與孩子間的感情對立。 如果孩子有幾門科目不及格,請不要發怒,應平心靜氣,在孩子的成績單內和里找出一些可以稱贊的「亮點」,及時給予贊賞和鼓勵,使孩子不喪失信心,以激發孩子振作精神學習。 二、承認差異,循序漸進 實際上,上了中學的孩子,已經能夠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和競爭的壓力。但每個孩子由於智力的因素、以前的學習基礎、對新環境的適應等的不同,學習成績總會有差異。父母要做的是認真了解情況(如考試的難度、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聽聽孩子的解釋,不能武斷地得出孩子學習不努力、不用功的結論,而應該鼓勵孩子努力學習,逐漸提高成績。 三、探查原因,尋求解決 父母應與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績欠佳的原因,是學習態度不認真,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習慣欠佳,還是上課不夠專心,不懂又不敢請教老師,沒有及時消化所學知識,做事不夠仔細,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沒有及時復習功課,考試時緊張或不夠細心……在探查原因的過程中,一方面,父母要堅持深入地,要態度和藹,謹記不要發怒,不要責備孩子,使孩子能說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另一方面,父母要引導孩子找到改進的方法和今後應該採取的措施, 引導孩子制訂各個階段的合適目標。 當孩子提出需要協助的要求時,父母應該想方設法切實地給予滿足。 四、寬容鼓勵,堅持不懈 每個孩子都有不足之處,更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考第一名,總有孩子會落在後面。當孩子在考試中沒有得到預期的好成績時,已經非常難過了。這時候,父母更不要孩子,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傷口上再撒上一把鹽,而要拿出自己的寬容和安慰,同時也要不忘對孩子說「下次努力」 ,使孩子把目光轉向下一次機會。 即使孩子有厭學情緒,成績非常糟糕,父母也要住一時氣憤,調整好心態,給孩子最大的寬容和鼓勵,想辦法使孩子的目光轉向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和提高學習興趣,讓孩子在父母的寬容中找到安慰和繼續努力的力量。 案例:有一次考試後,家長看到孩子低著頭鑽到自己的間去了,心想,孩子考分不理想,心裡一定很難受,再雪上加霜可不好,於是兩口子商量好,站到孩子間門口對話。當父親的說:「今天孩子沒考好,我們今天說的話可別讓孩子聽見。」其實聲音正好讓孩子聽見。孩子在里想,越不讓我聽我越聽。爸爸接著說:「孩子心裡難受,咱們今天別批評他了。」孩子心想我爸不批評我了,聽得更認真了。這時媽媽說:「別看孩子沒考好,可他有志氣,肯定能吸取教訓,我們的好兒子一定正在偷偷下決心呢!」爸爸又說:「孩子沒考好,也不全怨孩子,我們也有責任,要檢查我們倆得先做檢查。」媽媽又說:「我們的孩子聽話,他會努力的,他不會讓我們倆傷心……」孩子聽到這兒眼淚不覺地流出來,沖出間撲到媽媽懷里說:「媽,您放心吧,這次我讓你們失望了,下次我一定努力,決不讓您傷心……」:這對夫婦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沒有語言上的訓斥,而是用親情來感化孩子。不是家長要孩子學,而是孩子自己要學,發自孩子內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 作為家長,既要引導與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又要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與非智力因素(意志、 動機、興趣、情感、性格等 )的培養,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發展孩子的個性,發掘孩子所蘊藏的潛能。
E. 家長如何正確看待考試成績
考試成績只是對孩子近段時間學習情況的展現,並不代表更多。一次考不好,也只能說明這段時間學習可能出了問題,家長不必過於緊張。
F. 期末考試後,家長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考試成績
期末考試結束後,童鞋們的考試成績很快就要出來了。
分數、排名又要牽動家長的神經了~~
對於考試成績,家長應該怎樣處理才能給孩子傳遞積極的信息,幫助他在以後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呢?
成績最重要?

三、理智評價,引導幫助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由於一種定勢或是習慣,我們會覺得孩子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贊成用賞識的目光來看待孩子。但是,切記「賞識」並非「袒護」,我們應學會理智的評價自己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一切都走得過於順利,所以適宜的讓他們經受一些挫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定下目標,鼓勵為主
每次考試後,家長應與孩子一起,通過分析試卷,結合孩子當前的學習狀態,共同分析孩子的實際能力,從而定下一個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最近發展區」,就是說我們在幫孩子制定下一步的目標時,可以定得比孩子的實際能力高出一點,引導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但我們應該明白這個目標不是「軍令狀」,不是死命令,平時應多在精神上鼓勵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多關心、過問孩子的情況,讓孩子學得愉快、考得輕松。反之,若不問青紅皂白就來一頓「棍棒交加」,只能打掉孩子的上進心、積極性。
望子(女)成龍(鳳)是每一個家長的最大心願,但應針對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以良好、務實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每次考試分數,讓孩子在和風細雨中茁壯成長!
來源:煙台家長幫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系做刪除處理。
G. 家長應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考試分數
美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身為父母,千萬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而應該注重孩子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與好奇心。絕對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考試只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基本上是對孩子所學的書本知識的抽查。一般來說,分數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況,父母關心孩子的分數也是應該的。但是,某次成績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准。有的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把學習成績看得太重,殊不知這樣會帶來許多不良的後果。 首先,過於看重分數,會令孩子懼怕考試。 遼寧省教委關心下一代協會和《家庭教育》編輯部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者中, 90.83%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學。為了使這種期望不致落空,家長紛紛為孩子請家庭教師,讓孩子參加特長班,有的家長還額外為孩子布置家庭作業。對學生成績的過高期望、過分投入,一方面地帶來了期望的單一化,家長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了思想品德、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長期望的過高與單一,無論對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的學生,都會造成精神負擔,誘發心理障礙。 有的孩子平時學習成績很好,但一臨近考試就緊張,擔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錯,也就越考不好。 其次,過於看重分數,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絕大多數初中學生,即使學習不佳的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積極向上的願望。即使一些平時成績相當不錯的孩子,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學得很好的科目,如果發揮不佳或者因為其它因素,也可能會考得一塌糊塗。這時如果父母只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問青紅皂白,輕則訓斥一番,重則採取一些過激行為,結果會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傷害。長此以往,會使孩子自暴自棄,導致孩子厭學。 再則,過於看重分數,容易造成孩子與家長的對立。 很多家長對子女發火,往往是因為自己的面子。孩子成績好,自己臉上有光,相反,覺得丟了自己的面子。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不能以一個尺度來衡量。而且,家長在攀比中,往往會以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與其它孩子身上的優點作比較,甚至把理想中的孩子與現實中的孩子比較。這樣比較的結果,一方面,導致孩子失去自信,進而失去學習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家長的心態如果不平衡,態度就會變得粗暴,教育方法就會不當, 容易造成與孩子間的感情對立。 如果孩子有幾門科目不及格,請不要發怒,應平心靜氣,在孩子的成績單內和試卷里找出一些可以稱贊的「亮點」,及時給予贊賞和鼓勵,使孩子不喪失信心,以激發孩子振作精神學習。 二、承認差異,循序漸進 實際上,上了中學的孩子,已經能夠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和競爭的壓力。但每個孩子由於智力的因素、以前的學習基礎、對新環境的適應等的不同,學習成績總會有差異。父母要做的是認真了解情況(如考試的難度、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聽聽孩子的解釋,不能武斷地得出孩子學習不努力、不用功的結論,而應該鼓勵孩子努力學習,逐漸提高成績。 三、探查原因,尋求解決 父母應與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績欠佳的原因,是學習態度不認真,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習慣欠佳,還是上課不夠專心,不懂又不敢請教老師,沒有及時消化所學知識,做事不夠仔細,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沒有及時復習功課,考試時緊張或不夠細心……在探查原因的過程中,一方面,父母要堅持深入地分析,要態度和藹,謹記不要發怒,不要責備孩子,使孩子能說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另一方面,父母要引導孩子找到改進的方法和今後應該採取的措施, 引導孩子制訂各個階段的合適目標。 當孩子提出需要協助的要求時,父母應該想方設法切實地給予滿足。 四、寬容鼓勵,堅持不懈 每個孩子都有不足之處,更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考第一名,總有孩子會落在後面。當孩子在考試中沒有得到預期的好成績時,已經非常難過了。這時候,父母更不要刺激孩子,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傷口上再撒上一把鹽,而要拿出自己的寬容和安慰,同時也要不忘對孩子說「下次努力」 ,使孩子把目光轉向下一次機會。 即使孩子有厭學情緒,成績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時氣憤,調整好心態,給孩子最大的寬容和鼓勵,想辦法使孩子的目光轉向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和提高學習興趣,讓孩子在父母的寬容中找到安慰和繼續努力的力量。 案例:有一次考試後,家長看到孩子低著頭鑽到自己的房間去了,心想,孩子考分不理想,心裡一定很難受,再雪上加霜可不好,於是兩口子商量好,站到孩子房間門口對話。當父親的說:「今天孩子沒考好,我們今天說的話可別讓孩子聽見。」其實聲音正好讓孩子聽見。孩子在房裡想,越不讓我聽我越聽。爸爸接著說:「孩子心裡難受,咱們今天別批評他了。」孩子心想我爸不批評我了,聽得更認真了。這時媽媽說:「別看孩子沒考好,可他有志氣,肯定能吸取教訓,我們的好兒子一定正在偷偷下決心呢!」爸爸又說:「孩子沒考好,也不全怨孩子,我們也有責任,要檢查我們倆得先做檢查。」媽媽又說:「我們的孩子聽話,他會努力的,他不會讓我們倆傷心……」孩子聽到這兒眼淚不覺地流出來,沖出房間撲到媽媽懷里說:「媽,您放心吧,這次我讓你們失望了,下次我一定努力,決不讓您傷心……」分析:這對夫婦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沒有語言上的訓斥,而是用親情來感化孩子。不是家長要孩子學,而是孩子自己要學,發自孩子內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 作為家長,既要引導與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又要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與非智力因素(意志、 動機、興趣、情感、性格等 )的培養,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發展孩子的個性,發掘孩子所蘊藏的潛能。
H. 家長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
您不妨思考兩個問題:
是滿載而歸的累累碩果最重要,還是披荊斬棘的探索過程更珍貴?
「釣」和「魚」究竟哪一個更值得我們關注?
1欣賞孩子學習的過程,淡化學習的結果
曾經看到網上有人說:對於孩子的考試成績,我歷來是不關注的。我很佩服兒子,他是一個出色的孩子,我看他寫的作業,考的試卷都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眼光。他寫的數學卷子特別干凈、整潔,我經常把這樣的試卷當作書簽。兒子喜歡閱讀,寫的文章既生動有趣,又充滿了真情。所以,我不關注結果,只欣賞過程。我感受著兒子的成長給我帶來的無限快樂。一個在非常寬松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個充滿了創造性的孩子所帶給我們的精神享受是無以言表的。他無需家長的督促,他會自我教育,自我關注學習成績。
你會說,這樣的孩子畢竟鳳毛麟角,是所有家長掛在嘴上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家長之所以不關注結果,是因為完全不需要擔心結果。
你在嘆息「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家」的強的同時,可曾思考過,究竟是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還是「別人」和「你」的差距?
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卻在孩子失敗之後跳出來指手畫腳,他們只看到了令人失望的結果,看不到孩子努力的過程,更忽視了教育的失敗。
每一位家長都是從學生時代走來,經歷過寒窗苦讀,感受過黑色七月。有過輝煌傲人的戰果,也嘗過功虧一簣的苦楚。如今回望過去,恐怕那一張張試卷上的分數早已在記憶中模糊不清,甚至很多人連自己高考分數都忘記了,但當年點燈熬夜的情景,攻克每一道難題之後內心的成就感卻歷歷在目。最珍貴最動人的,永遠是歷練的過程。
體諒,寬慰,鼓勵,比取得了高分更能讓孩子歡欣鼓舞,家長們不妨將自己過高的期望暫時放下,帶著欣賞和感動,引導孩子享受快樂的學習過程。
2「被認可」和「被欣賞」對孩子尤其重要
以我自身的一個例子來說,我的字很醜,於是在工作之餘每天都會練習一篇字,堅持了兩個月,效果不盡如人意,於是放棄。可是突然有一天在填表格時,前台說了一句:你的字真好看,我以為僅僅是一句恭維,但聽到後面那句「你的字看著有一種字帖的感覺,是不是用字帖練過?」,我的眼睛突然放了光,瞬間覺得自己兩個月的努力受到了認可,於是拾起信心,重新拿起了筆。
一個人低落沮喪的時候,一句無意中的鼓勵和認可,都有可能給他堅持的動力,照亮他前進的道路。
我記憶最深的是我的一個學生寫的一句話:總有一天我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原來,家長在一起聊天總是會聊到孩子,尤其是孩子的考試成績,向來都是茶餘飯後上好的談資。對成績的攀比往往讓一批家長無地自容。回到家一股腦的對著孩子去宣洩:你看人家的誰誰誰,成績出類拔萃,你吃的不比人家少,穿的不比人家差,怎麼一到考試就這樣不爭氣?
於是孩子有了心理陰影——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差距甚遠,給父母丟了臉。試想如果有一天,在孩子的眼中,自己成了家長的棄兒,他們還能看到什麼希望?
朱自清的《兒女》中有這樣一句話——近來與平伯談起教子,他卻答得妙,「總不希望比自己壞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壞」就行。(註:平伯——俞平伯)
教育不是禁錮,而是放手。我們無權將孩子塑造成另一個我們,而是引導他們做最好的自己。
孩子喜歡看書,我們可以不顧別人說孩子會「不務正業」之嫌,給他買大量的課外書閱讀;孩子對數學不是很感興趣,於是,我們也可以底氣不足地對他說,其實媽媽小的時候數學也不是太好……
或許由於家長的釋懷,使得孩子摘下「高分」的緊箍咒,從而減輕了考試帶來的壓力。家長們引導他們享受著學習帶來的快樂,體會著排除萬難暢快淋漓的過程,在下一次考試來臨之前,我們只需溫和的告訴他們:只要你努力了,不管成績怎樣,你在媽媽眼裡都是最優秀的。
相信我,這句話只會極大的調整他們的焦慮和緊張,不會導致他們放任自我,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在意自己學習的成果。
建議在考試成績出來後,家長需做到:
1高分不「捧」,總結經驗
其實,我們可以帶孩子到書店去買幾本書、滿足孩子一次合理的請求作為獎勵。這里一定要注意「合理」的理解,獎勵的目的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贏來了收獲和他人的認可,要恰到好處的去控制獎賞力度。同時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分析卷面的得失情況,為下一次的考試「更上一層樓」打下扎實的基礎。如果班內競爭氣氛很濃,我們應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待之,每次考試應挑戰自己,超越自我,考出最佳水平就可以了。
2低分不「棒」,找出差距
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的進步更不容忽視。如:這次考試成績雖然不理想,但之前一直沒有掌握的知識或是一直做錯的題目這次竟然做的很完美。那家長就應該狠狠的表揚,這是給孩子自信最好的方式,也是激發他努力向上的有效途徑。正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在學習上更是如此,這個世上沒有「常勝將軍」,偶爾的失誤也是成長的寶貴經歷。
3定下目標,鼓勵為主
每次考試後,家長應與孩子一起,通過分析試卷,結合孩子當前的學習狀態,共同分析孩子的實際能力,從而定下一個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最近發展區」,就是說我們在幫孩子制定下一步的目標時,可以定得比孩子的實際能力高出一點,引導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但我們應該明白這個目標不是「軍令狀」,不是死命令,平時應多在精神上鼓勵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多關心、過問孩子的情況,讓孩子學得愉快、考得輕松。反之,若不問青紅皂白就來一頓「棍棒交加」,只能打掉孩子的上進心、積極性。這種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家長應戒之。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與未來,望子(女)成龍(鳳)是每一個家長的最大心願,但我們應針對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以良好、務實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每次考試分數,讓孩子在和風細雨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