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國稅局考試成績
㈠ 黟縣社保局繳費中心電話
現在全國各地社保中心都有一個統一服務熱線,電話號碼為12333,你可以通過12333查找所需電話號碼,或者查詢社保方面的有關問題。
㈡ 黟縣公安局戶籍科辦理臨時身份證要多少時間
一、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16周歲以上的中國公民,尚待領取居民身份證或原證回丟失、損毀尚未答補領的人員,可根據需要申請領取臨時身份證。 二、須提供的材料: 填寫《申領臨時身份證登記表》; 《戶口簿》; 兩張近期居民身份證標准相片。 三、持上述材料到常住戶口所在地的戶口登記機關履行申領臨時身份證手續,並交納證件工本費10元(經濟特區20元)。 四、申請人在辦理申領臨時身份證手續2個工作日後,憑《戶口簿》到戶口所在地的戶口登記機關領取臨時身份證。 五、公民在領取居民身份證時應交回臨時身份證。
㈢ 黟縣公務員考試一年幾次
我是屯溪的````公務員考試一般分2種:
1.每年11月底12月初,國家公務員考專試。黟縣國稅局、黃山屬海關、銀監會、證監會等國家直屬行政機關都屬於國考。
2.每年4月初,安徽省公務員考試。黟縣人事局,公安局、教育局等絕大行政機關都屬於省考范圍,今年安徽省考是4月9號。
另外還有事業單位、「三扶一支」的考試,但都不屬於公務員考試。
㈣ 黟縣的經濟發展
2009年,黟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78億元,比上年增長12.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706萬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9億元,增長37.5%。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9.4:41.4:39.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55.7%、40.6%。
2012年,黟縣地區生產總值20.8億元,同比增長9.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億元,增長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億元,增長15.1%;固定資產投資24.2億元,增長20.3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5.7:48.5:35.8。 黟縣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已建成面積1.9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8億元,入園企業58家,提供就業崗位4000餘個,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5.4億元,基本形成了以繭絲綢、果蔬食品、旅遊商品、機電製造、高檔紡織、木竹精深加工為主的特色工業體系。
建國前,黟縣工業基礎薄弱,城鎮以「三坊一店」(糟坊、醬坊、爐坊、糕餅店)為主體、其次是鐵、木、竹、棕、縫紉、糧油(水碓、油榨)、織薴麻布加工業及石灰窯、紙槽等。焦福泰油紙傘、源頭薴布、胡永興蚊香、程三元毛筆為黟縣較有特色的產品。民國14年(1925年),培本布廠開始使用人力鐵木織布機。民國20年,城區創辦私營光寰電氣廠。民國31年縣政府開辦民生染織布廠,為黟縣唯一的官辦工廠。至解放前夕,全縣沒有一個煙囪,沒有一台動力機。但縣人旅外辦實業、從工者很多,江西景德鎮市就有11家工業企業為黟縣人開辦。
1952年,全民所有制的黟縣酒廠和公私合營企業黟縣電燈廠建成投產。同年,8名鐵匠組成黟縣鐵業生產小組。1956年,全縣35個手工業行業852人,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組成8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12個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成立黟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逐步把手工業的經濟納入國家計劃軌道。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67.6萬元,比1949年增長8倍。1958年,為追求高級形式,把全縣手工業按一行一業組建規模較大的生產合作社,拆點搬家,集中生產,統一核算,在大辦工業的號召下,採掘、冶煉、機械、化工、輕工、紡織等工業企業競相上馬,計劃比例失調,出現工業增產,商業積壓的畸形現象。其間大辦鋼鐵,縣財政支出13.5萬元,毫無效果。同時,西武、和平、東源、洪星、際聯、漁亭、美黃7個鄉的鐵、木、竹、縫、棕5個行業的28個手工業單位281人,與各鄉信用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四社合一」。縣手工業聯合社的農具廠、木器廠、機瓦廠、竹器廠、石灰廠和縫紉、五金、皮革、棕業、鍾表等10個合作工廠(社、組)及美溪綜合廠共393人,全部下放到公社。1959年,黟縣、祁門縣並縣時,黟縣手工業聯社因所屬10個手工業企業455人下放到黟城公社而全面解體。
1961年後,關閉了全民所有制碧山野生植物油廠、黟縣陶器廠;縣辦的石山磚瓦廠、雨傘廠轉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成立集體所有制鐵業、木業、工藝生產合作社和白鐵小組,縮小了黟縣紡織廠生產規模;收回鄉間名師巧匠396人,重新組建城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7個。1962年,全民所有制企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1311元,1965年為3423元,年遞增28%。1970年起,開始發展「五小」(小煤窯、小鋼鐵、小化肥、小水泥、小農機)工業,小型工廠應運而生。至197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年遞增15.8%。
1979年,停辦農葯廠,新建黟縣軸承廠;農村10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從二輕系統劃歸社隊企業系統,鄉鎮工業異軍突起。工業企業經營由單一的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同年,在石煤綜合廠和五金廠試點推行工業企業經濟責任制。1980年增加軸承廠、輕機廠為試點企業,1981年在全縣工業企業中推開,取得顯著效果。到1983年,黟縣工業總產值達1310萬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扭轉了黟縣預算內工業利潤倒掛,依靠財政補貼的被動局面。
1984年,全縣工業企業整頓結束,企業素質提高,黃山軸承廠202型軸承獲1984年安徽省優質產品證書,縣電力公司獲安徽省電力系統1984年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黟縣酒廠吉陽牌白酒獲1985年徽州地區酒類評比第一名。
1985年,全縣有電力、機械、電鍍、軸承、石煤利用、汽車修配、五金、建材、森工、釀造、糧油、食品、飼料、制茶、印刷、塑料、造紙,製鞋、服裝、繅絲、紡織、林化等20多個行業,79個工業企業(其中全民所有制15個,集體所有制24個、鄉鎮工業40個)。全民所有制職工1280人,集體所有制職工765人,鄉鎮工業從業人員650人。工業企業有中、初級技術職稱人員39人(其中工程師4人)。固定資產凈值86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635萬元,集體所有制87萬元,鄉鎮工業143萬元)。機械總能力19114千瓦(其中全民所有制16558千瓦,集體所有制639千瓦,鄉鎮工業1917千瓦)。工業總產值2047萬元,為1949年的27倍。1985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9.02%上升為42.37%。
2012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7.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30家,比上年增加4家,實現增加值3.69億元,同比增長13.7%。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軸承380萬套,下降51.6%;罐頭5220噸,增長22.7%;白廠絲599噸,增長8.8%;纖維板4951平方米,下降32.1%。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滑。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效益綜合指數為189%,同比下降54.3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109萬元,增長4.6%;實現利稅9017萬元,下降12.7%;實現利潤總額5505萬元,增長6.8%。
2012年鞏固擴大「12555」重點企業培育成果,中綉飛梭、新達機械、金坑源紙業等企業加速發展,特色工業初具規模。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增長12.5%。工業招商取得新成效,新簽康師傅瓶裝水、LED燈具、汽車配件等項目10個,協議投資4.2億元。 絲織業 繭絲綢產業是黟縣經濟的又一支柱產業。八十年代初,從一個鎮辦集體繅絲廠起步,二十年後,黟縣已發展有桑園4.5萬畝,年產鮮繭2000噸;2013年有規模以上繅絲企業兩個,年繅白廠絲400噸,其中華盛絲綢集團的生產規模名列安徽省第二;一個規模以上捻線企業,年產捻線絲260噸,名列安徽省第一。 黟縣耕地面積8249.2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62%。農村經濟以傳統的林、桑、茶為主,糧食自給。桑、茶、果、竹、木等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以葉村為代表的蠶桑基地、以溪下村為代表的有機茶基地、以五里村為代表的桃業基地、以胡門村為代表的皖南花豬養殖基地。華盛絲綢、惠達食品、桃源罐頭、千磨竹業、杉森木業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竹針全國市場佔有率70%以上,白廠絲產量居全省縣域前列,五溪山毛峰、「AH2糖水板板栗罐頭」等榮獲安徽省名牌產品稱號。黟縣先後榮獲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基地和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201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902元,增長15.5%。
黟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較多,有以生產糖水板栗、箬葉、微菜乾、竹筍罐頭等系列產品的食品企業,其糖水板栗產量在全國同行中名列第一,產品95%以上出口海外。黟縣臘八豆腐、宏潭豆腐乳等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產品,也從手工作坊里走進大型超市。黟縣的茶葉製作久負盛名,其中以黃山毛峰、五溪香芽、西遞翠眉等品種尤為出名。
建國前,由於封建制度的限制,官、商的盤剝,生產方式的落後和自然災害的侵襲,黟縣的糧食單產只有100多公斤。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版的《黟縣志》載:「歲收不給三月」。民國23年(1934年)資料記載,全縣糧食總產1262萬公斤。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僅1079.18萬公斤,單產100.5公斤;油料總產36.27萬公斤,單產16公斤。農業總產值為634萬元。
建國後,黟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採取各種改革措施,促使農業生產穩定增長。1949年,實行減租減息,1950年至1951年,進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1952年,總產上升到1625.61萬公斤,1953年至1957年,實現農業合作化,農民依靠集體力量,開展農田建設,提高了抗禦災害能力,使糧食產量穩步上升,1957年,糧食總產達2036.07萬公斤,1958年,由於左的思想路線的影響和工作上的失誤,糧食生產下降,1960年,糧食總產只有1623.14萬公斤。1962年開始,經過三年的恢復調整,糧食產量有了回升,1965年,總產達2296.13萬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間,糧食總產增長緩慢。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行農村體制改革,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29533畝,單產302公斤,總產上升到3908.07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2.6倍,油料總產147.71萬公斤,比1919年增長3.1倍;農業總產值達3266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為1949年的6.38倍;茶葉、蠶桑、畜牧、水產及其他農副業生產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黟縣從1953年起,糧食、油料自給有餘,1953年至1985年,全縣農民向國家提供商品糧食共26827萬公斤,食用油脂297.84萬公斤,和大量的豬肉、禽蛋、魚、茶葉、蠶絲、薴麻、香菇等農副產品。
201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完成56608萬元,同比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21832萬元,增長4.5%;林業產值13899萬元,增長2.7%;牧業產值17543萬元,增長1.3%;漁業產值519萬元,增長117.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815萬元,增長2.2%。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產業構成由2011年的37.8:24.7:32.1:0.4:5.0調整為38.5:24.6:31.0:0.9:5.0。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9950公頃,同比增長0.8%,其中:糧食種植面積5089公頃,增長0.5%;油料種植面積2890公頃,增長0.5%;蔬菜種植面積1444公頃,增長1.8%。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多減少。其中:糧食總產量27001噸,增長4.7%;油料產量4001噸,增長3.9%;茶葉產量1535噸,增長3.6%;蔬菜產量20048噸,增長1.9%;葯材產量91噸,下降4.2%;瓜果產量1480噸,增長1.6%;糖料產量714噸,增長2.0%;水果產量2097噸,下降0.3%;肉類總產量5240噸,增長1.7%;蠶繭產量1759噸,下降4.5%;禽蛋產量663噸,增長1.4%;水產品產量560噸,增長16.2%。
2012年黟縣連續四年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五里桃業協會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集體」,宏村鎮、洪星鄉竹筍基地被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毛竹筍)標准化基地」。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7家,省級專業合作示範社2家、市級示範社4家。實現農業總產值5.7億元。新增新農村建設「十有」達標村5個、基本達標村6個。 黟縣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優秀文化遺產,旅遊業已逐漸成為黟縣經濟的主導產業。
全縣共有景區景點13處,其中5A級、4A級、3A級景區各2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個,省級農家樂旅遊示範點4個、星級農家樂示範戶19家市級、旅遊專業村8個,三星級以上飯店4處。擁有國家級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2家,省級1家;旅遊商品個體私營作坊150多個,形成4大類、1200多個品種的旅遊商品系列,多種旅遊商品在國家、省級旅遊商品博覽會和工藝品設計大賽上相繼獲得100多個大獎。先後榮獲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全國文化旅遊示範縣」、「中國最具文化魅力旅遊名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十大縣域旅遊之星」等稱號。
2009年,旅遊接待403.16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63億元,旅遊商品購物市場營業收入達6000多萬元,旅遊對財政收入貢獻率超過20%。2012年旅遊接待量完成1010萬人次,增長31.7%;實現旅遊總收入75億元,增長32.5%。
㈤ 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工商管理 本科 專業可以報名哪些職位
我也是工商管理的。你在公務員官網上下載那個excel表格後,下面可以選的,選中央國家機回關答直屬機構和派出機構,然後在專業右邊有個向下的小三角,點一下後篩選工商管理就行了。工商管理招的人少一些,而且限制多,安徽什麼的國稅局招的多點~~
㈥ 黃山市黟縣檔案局的電話號碼
請打黃山114查詢一下
㈦ 安徽地區是如何收稅的,
安徽國稅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為納稅人減免稅額2.93億
從2004年1月1日起,安徽國稅對全省個體工商戶銷售應稅貨物和提供勞務的增值稅起征點進行了第二次調整,起征點調高後,全省共有21.5萬多戶個體工商戶達不到增值稅起征點,實際減少增值稅收入1.99億元。同時,對吸收下崗失業再就業人員符合減免稅條件的納稅人,為其辦理了企業所得稅優惠審批,據統計,全省共有1.7萬余戶納稅人獲得0.94億元所得稅優惠照顧,累計吸納下崗失業人員超過1.89萬人。
另外,安徽國稅對下崗失業人員實行免收稅務登記證工本費優惠。為1.07萬戶下崗失業人員辦理了免收稅務登記證工本費優惠,累計免收稅務登記證工本費27.19萬元。這些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使得我省許多下崗失業人員重新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實現了「二次創業」乃至「三次創業」,切實發揮了稅收幫扶再就業的作用。(劉中文)
潁上縣國稅系統
積極開展送溫暖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日,潁上縣國稅局在全系統組織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捐贈活動。全系統在春節前組成10個慰問組,由局領導帶隊,慰問全系統離退休幹部、遺屬、軍屬以及全縣部分鄉鎮生活特別困難的群眾。全系統170名稅干職工踴躍捐款8900元,單位籌集36000元。慰問組深入到8個基層分局、53名離退休幹部、30名特困戶家中噓寒問暖,扶貧濟困,幫助排憂解難,把組織的溫暖送到群眾中,送到每個離退休幹部的心坎上。(曹玉樂).
淮北市國稅局通過涉外稅務審計查補稅款193萬元
按照省局2004年度涉外稅務審計工作任務的要求,該局依法對外商投資企業實施了稅務審計。查補稅款 193萬元,罰款 81 萬元,調減虧損9466萬元。納稅人的違法事實主要反映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不合法和稅法上視同銷售未計提增值稅銷項稅額,以及原材料盤虧損失應轉未轉出增值稅進項稅額等問題。針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2005年,該局將有的放矢地開展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專項檢查,並將此作為2004年度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重點審查項目,進一步加大涉外稅務審計力度,以此促進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稅收管理。(杜
鵬)
滁州國稅近七成納
稅人實行電子申報納稅
今年以來,滁州市國稅局積極推廣電子申報繳稅,逐步實現了以電子申報為主的多元化申報徵收格局。一是該局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實際情況,精心制定了推廣計劃,採取先試點、後全面推行的方式推行該項計劃。二是廣泛開展宣傳,以縣市區為單位召開納稅人座談會,免費舉辦了20多期培訓班,累計培訓納稅人2641人次,使納稅人熟悉了電子申報繳稅流程。三是為納稅人提供方便,在辦稅服務廳設置了自助申報服務區,實施跟蹤服務,進行現場指導。
截至2004年12月底,該局有6113戶納稅人實行了電子申報,佔全市應申報納稅人總戶數的67%。(滁州市國稅局信息中心)
蕪湖縣國稅收入
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受蕪湖縣經濟快速增長的牽引,截至2004年12月底,蕪湖縣國稅局全年共組織國稅收入10681萬元,同比增長31.75%,實現新的歷史性突破。一是落實稅收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做到該減的減,該免的免。二是強化稅收征管,加強稅源調查和稅源分析,做好重點稅源的入庫工作。三是優化稅收服務。依託信息化為基礎,推行納稅人電子申報。與有關部門訂立了委託代收稅款協議,並委託郵政部門代售普通發票,使得納稅人可以就近納稅、就近購買發票,極大地方便了納稅人。(趙德才 童松柏)
黃山市國稅局全力
支持出口退稅企業發展
去年以來,黃山市國稅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決定,全力支持出口退稅企業的發展,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出口退稅工作成效顯著,2004年辦理陳欠退稅1007萬元,辦理當年出口退(免)稅3186萬元,當年出口退(免)稅比上年同期增長105.6%,翻了一番,兌現了「新賬不欠,老賬要還」的承諾,促進了全市外貿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方海源 程彥)
銅陵國稅實現增值稅
專用發票網上認證
日前,銅陵市國稅局增值稅專用發票網上認證系統和網際網路聯網試運行成功,通過批量認證和適時認證的方式,對首批5戶納稅人取得的981份防偽稅控系統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通過網際網路進行遠程認證,經企業端認證信息與稅務端採集的數據信息進行反復比對,認證結果相符。網上認證系統是企業通過客戶端將取得的防偽稅控系統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信息,輸入稅務機關鏈接在網際網路上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網上認證系統,坐在辦公室里便可進行點擊認證報稅。網上認證解決了納稅人因集中到稅務機關認證報稅而排長隊擁擠的現象,受到了納稅人的普遍歡迎。(葉春苗 朱先禮)
黟縣國稅局開展
「八個回頭看」活動
黟縣國家稅局為使效能建設做到經常性、持續性和長效性,在全系統開展「八個回頭看」活動:一看大局意識強不強,是否真正樹立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經濟建設服務意識;二看服務態度好不好,說話辦事是否做到熱情、文明、禮貌;三看工作效率高不高,是否有敷衍塞責、拖拉推諉行為;四看工作作風實不實,是否有形式主義和工作漂浮問題;五看法制觀念強不強,是否有行政亂作為、不作為行為;六看工作紀律嚴不嚴,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問題;七看落實工作制度認真不認真,是否有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的問題;八看執行廉政紀律嚴格不嚴格,是否有違反稅務人員十五不準、不廉潔行為以及搞封建迷信、賭博行為。 (房國勝)
蚌埠市國稅一分局稅收管理工作出現六大變化
一是稅收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二是稅源管理由靜態式管理向動態式管理轉變。三是實地稽核由人工選案向納稅評估選案轉變。四是發票管理由紙質審批向無紙化審批轉變。五是稅收執法由彈性執法向剛性執法轉變。六是納稅服務由被動式服務向主動式服務轉變。( 徐振鵬)
和縣國稅局創新服務
手段實現簡訊催報催繳
和縣國稅局在優化納稅服務上狠下功夫,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服務體系。該局2004年11月份和聯通公司簽約,又推出利用手機簡訊功能,對所有需要進行申報、納稅的納稅人在征期的最後2至3天發送一條內容為「和縣國家稅務局感謝您對國稅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並提醒您按期申報、納稅!」的手機簡訊,受到了廣大納稅人的好評,增強了納稅人依法納稅的自覺性和合作意識,提高了申報率和入庫率。(聶榮霞)
含山縣國稅局嚴把申報
「先進單位」企業納稅關
年底以來,各級政府開始開展企業申報「先進單位」等評選活動。評選中,政府部門將企業的銷售業績和入庫稅金作為主要衡量指標。針對政府對企業納稅的重視情況,含山縣國稅局採取相應措施加大對申報企業納稅審核把關力度,確保企業填報納稅數據與實際入庫國稅數字相符。該局規定,對申報「先進單位」企業填報的銷售業績和入庫國稅,一律先由徵收部門通過綜合征管軟體進行查詢核實。對數字相符的,予以核實確認,對數字不符的,退回企業重新填報。只有經徵收部門把關、核實企業填報納稅數據真實准確的,領導才簽字,最後加蓋單位公章,以確保「先進單位」的真實性。(周天明)
廬江縣國稅局
對准「四點」調查稅源
廬江縣國稅局為准確預測2005年稅源情況,在稅源調查中加強與統計、經貿等經濟主管部門聯系,預測2005年全縣經濟發展目標,了解稅源的經濟相關點;對近年來招商引資項目等新辦企業進行調查,找准稅收增長點;深入全縣74戶重點企業戶實地調查,掌握稅源重點;分析稅收政策及征管因素變動等情況,查找增減收等不可比因素,預測稅源增減變動點,為做好2005年的組織稅收收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金路平 陽在勝)
界首市國稅局深化考核
制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
一是績效掛鉤,工作業績與考核獎金掛鉤,每季視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評比出考核分,並以此為依據發放考核獎。
二是滾動考核,每季一小考,每年一大考,年終視平時考核情況綜合計分,力求考核的階段性與考評的整體性有機統一。
三是責任連帶,以科室為單位,科員出現差錯需扣考核分的,科室負責人受連帶責任,按比例相應扣除部分考核分。
四是差錯扣分,參照考核內容,在德、能、勤、績、廉任何一方面出現差錯,視情節輕重,扣除相應考核分和獎金。
五是褒獎加分,成績突出或受到市級及以上部門表彰,增記考核分
㈧ 黃山市國家稅務局的工作動態
黃山市國稅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國稅局龍岳輝局長黨課報告精神
歙縣國稅局、風景區國專稅局通過屬召開座談會、局務會議,結合個人工作和學習實際,就修德、為官、養廉等方面講心得談不足,切實做到「清、勤、正、儉、公」;屯溪區國稅局以服務納稅人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明確崗位職責,清理不必要的辦稅環節,提高工作效能;黟縣國稅局在黨員中開展「四個一」活動,讀一本立德養廉的好書、學一個道德模範事跡,觀一次反腐倡廉教育片,寫一篇黨課學習心得;休寧縣國稅局邀請企業代表、地方部門領導、廉政監督員、政風行風評議員等,以座談會形式聽取和徵求各界意見和建議,解決作風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徽州區國稅局暢通內外部監督渠道,健全權力制約機制,確保「兩權」運行的全過程監督;黃山區國稅局通過道德講堂、讀文思廉、圖片展覽、廉政專欄等宣傳陣地,進一步增強廣大國稅幹部的反腐倡廉意識;祁門縣國稅局通過開展「崗位建新功、共園中國夢」主題演講比賽,展示出幹部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健康文明的職業道德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