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學生成績是怎樣打分的
『壹』 美國小學生的一天是怎樣的詳細一點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美國小學一般規模較小(每個班級一般不超過20人),每班一名教師,教師必須完成各門課的教學任務和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 美國的小學課程極富彈性;既沒有界限明確的學科,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課時。各州小學一般開設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以及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語文在美國小學課程中所佔的比例最大。美國的小學語文又細分為閱讀、文法、寫作和會話等,其中閱讀為重點。 數學是小學階段除語文以外美國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的科目。從目前美國學校的實際情況看,美國小學數學普遍缺乏嚴格訓練和要求,在課程編排上均盡量放低要求,整個小學對抽象的代數或較難的數學期念涉足較少,主要還是圍繞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做文章。 自然科學課一般包括科學知識和原理、環境教育、科學技術、物理常識等,社會課涉及面極廣,一般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資源保護常識等。美國小學的社會課常常以生活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社會生活常識,如安排參觀、由學生收集與相關課題有關的物品或資料、小組討論以及錄音、錄像等現代電化教學設備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方式接受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很多人認為美國社會課的教育方法不具有學術性,因此80年代以來,要求改革小學社會課,將社會課變為系統的歷史、地理或其他傳統的社會學科知識的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 雖然近些年美國小學的課程內容得到擴充和加強,但總體來說,整個小學階段語文仍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心目中的核心,其他科目常常因種種原固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有時內容減少,有時甚至取消。 理念—— 小學生入學,老師會先發放一個袋子,袋子裡面有十二樣禮物,每一樣都讓小學生學會一件美德: 第一件牙簽。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綳。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系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這種見面禮,不是提醒孩子安靜守紀律,也沒有告知校規,而是提醒「你是個有價值而特別的人」、提醒「挑出別人的優點」、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的眼淚」。 每個學期末,老師都會對小學生進行評分,除了各個學科的評分外,還有一個「超越學科的能力」,分成五部分: 1、社會能力 1)尊重別人及其物品; 2)尊重老師; 2、研究能力 1)能從相關問題中找出研究的主題; 2)能多元化的搜集資料; 3)能有效的傳遞所學的知識; 4)能恰當的運用技術; 5)能利用圖書館增強學習; 3、思考能力 1)能學習研讀與主題相關的資訊; 2)能有效的利用知識; 3)能省思並作出決定; 4、交流能力 5、自我管理能力 1)有效利用上課時間 2)完成指定作業 3)服從組織 4)對人和事負責 5)展現自我剋制 研究和思考能力,在中國幾乎上了大學才可能碰到,在這里,小學就開始學習。他們會讓學生用一學年的時間自行尋找主題,期末交報告。那些孩子每人都是厚厚一本。 美國非常重視閱讀能力培養,把它當成最重要的家庭作業。孩子也不怕看厚書,把晚上的學習時間(不超過1小時)都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教學目標—— 1.幼兒園畢業 能識別數字,能用小石頭、小紙片、小木棍等具體的物體,表達抽象的數學概念;認識26個英文字母,區別母音和輔音;區別不同職業的人大致做什麼事,譬如醫生、教師、郵遞員、警察、消防人員……了解生物生命的演變過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蟲變蝴蝶;從地球儀、拼圖上學習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國家,不同的膚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學,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級 能夠從1數到100,能數雙數或者5的倍數,知道奇數和偶數,會簡單的加減法;學會觀察,對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門別類;能例證生命的演變過程,了解自然界動植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學習使用圖片和照片來表達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於一個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的關系。 3.二年級 會讀、寫三位數的數字,從隨意取的五個數中,能夠從小數到大或從大數到小;熟練運用兩位數的加減法,會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單位測量長度,看懂鍾表上的時間;堅持寫讀書筆記或日記,學會寫總結,懂得區別詩、散文、小說、傳記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了解虛構作品與非虛構作品之間的區別;開始學習獨立研究動物,諸如昆蟲生態等問題。 4.三年級 學會如何把資料做成曲線圖;會比較10萬以內數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練三位數的加、減、乘、除法;能夠從周圍的環境就地取材,搜集、組織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雞、小白鼠等小動物的生命演變過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夠明白自己所喜愛的作家、書畫家透過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善於閱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 5.四年級 用計算機運算很大的數字,比較100萬以內的數字大小,學習小數和分數,畫圖表;能通過地圖、照片、圖表來解釋世界上各地區氣候的不同;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學形式,譬如科幻作品、傳記等。 6.五年級 會列、讀各種表格,熟練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能夠利用圖書館的系統和資料進行研究;通過做筆記對各種信息進行比較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擬的報告和五段體式的短文;學會寫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間的書信;懂得對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分門別類,能掌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並針對其構思、背景、人物塑造、表達方式、語言藝術進行評論。
『貳』 美國小學獎勵什麼樣的學生
首先是給滿勤(無遲到、缺席)和高勤(全年缺席、遲到不超過三次)的孩子們授獎,講究責任感和提倡參與精神的理念,便從這個獎項的設立中可見一斑。看看獲獎的小孩子們是多麼興奮,就那一張紙,拿到手裡看得認認真真的。 其次是由學校圖書館負責人給加速閱讀達到十級(具體參見以前的介紹《實拍美國小學的慶祝閱讀活動日》)的孩子們授獎牌。整個學年裡不斷堅持閱讀,然後參加機考通過80%以上,累計積分最後達到弗吉尼亞小學的十級標准,其中對孩子們毅力和堅持精神的考驗,遠遠超過了對他們智商水平的考查;而對他們自小便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過程。令我驚異的是,今年學校的學前班(5歲)便有一個達到十級的孩子。 接下來的頒獎可能是多數中國人想不到的,是給最出色的家長志願者。這位家長給學校貢獻了最多的義工時間。有著碩士文憑、但選擇做全職媽媽的她,在學校義務做助理教師、協助家長老師聯合會的活動、幫助因突發事件或孩子生病需要但馬上又找不到babysitter(照看孩子的人)的老師們臨時照看孩子,就在授獎的時候,她還在照看著參加典禮的家長帶來的一群小孩子。雖然獎品只是簡單的一盆鮮花,但是全場教師和家長起立為她鼓掌,這是美國人表達敬意的最高規格了。從這個獎項的設立上,你可以看到美國教育是怎樣在提倡貢獻社區和回報社會的,對在美國大學的錄取中「社區貢獻」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你就不會奇怪了。 在美國小學里,你經常可以聽到老師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聰明,而是你有多努力。這種觀念在下一個獎項的設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最大進步獎。 典禮的最後是由學校負責閱讀的老師布置暑期閱讀活動,沒有強行要求,只有趣味性的鼓動,孩子們沒有暑假作業,若是說有的話,就是這個沒有強行要求的閱讀了。暑期圖書館會每周開放一天,方便孩子們借書和參加機考,達到活動目標的人開學時可以到圖書館的禮物箱里選一個小禮物。 整個授獎典禮過程,校長一直都在站著,為學生的成績鼓掌,老師和家長們很投入,孩子們更是興奮和期待交織,充滿了活力。
『叄』 在美國的小學教育是怎麼樣的
一、 為誰而學: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麼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陞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二、育人目標: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
三、課堂:
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四、師生關系:
在中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國教授也沒有什麼權威可談的。美國人不承認權威。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覺得老師總是對的,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不苟言笑,美國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關系。
五、考試制度:
美國的考試經常是開卷,孩子們一周內交卷即可,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單人單桌,主監副監嚴防緊守。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於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於今後的發展。
六、班級人數:
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人數平均60人之多,法律並不能約束什麼。而在美國,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31個人就屬於違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國人看重的是誠信——自我信譽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時間:在一年中,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時間。美國學生每年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少,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
八、成績單:
成績在美國屬於「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不會公布全班的成績。在中國,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的公布學校成績。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優秀率。
九、教材:
美國的教材淺顯,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數學.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材一味的強調夯實基礎。
十、課外生活:
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但在美國小學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了。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
『肆』 在美國高中,考試成績是按A,B,C,D來分的,分數各是多少
按百分比計算(美國/歐洲評分系統):
A - 90–100% (A- = 90–92%, A = 93–96%, A+ = 97–100%)
B - 80–89% (B- = 80–82%, B = 83–86%, B+ = 87–89%)
C - 70–79% (C- = 70–72%, C = 73–76%, C+ = 77–79%)
D - 60–70% (D- = 60–62%, D = 63–66%, D+ = 67–69%)
(4)美國小學學生成績是怎樣打分的擴展閱讀:
美國高中分為9-12年級,國內的學生一般申請都是9-10年級較多,9年級申請9年級或者8年級申請9年級很多,目前很多學校不接受11年的學生。因為11年級在美國已經讓學生開始准備申請大學的相關事宜,所以他們不接受11年級的學生。
要去美國讀高中的話,都是找相應的代理或者自己在學校的官網進行申請,和學校的招生系統對接,預約參觀學校和面試。
『伍』 小學生去美國用中英文成績單是什麼樣的
這個是根據學校翻譯的 我國的成績單在教務系統列印出來的時候都是中文的,在申請學校的時學校會出具固定的模板將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每個學校都是不一樣的。想要去哪個學校就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上下載即可。
『陸』 英國和美國小學生升初中的時候,中學是怎麼劃分的呢
一、家長及其學生為什麼要擇校?
中國的父母是一不經意就當上了的,沒有經過崗前培訓就匆匆上崗,對子女的教育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一代更比一代強
教育的投資是最大的投資, 教育改變命運, 知識成就人生
起點決定高度,要讓小孩搶佔先機, 贏在起跑線
如果我還給孩子一個童年,那麼,我將欠他一個成年
關注小孩的成長\未來與發展
擇校自由是學生家長及其學生法定的(應然)的權利
二、初中階段在人生的旅程中為何如此重要?
心理、生理發育高峰期(青春期),情緒變化無常
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易受外界的干擾與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成人再成才
從學業的角度,初中階段是學科知識打基礎的關鍵時期
反對環境決定論,反對學校決定論,但就讀好初中(優質學位)就意味著有可能考上好高中,考上好高中就意味著有可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就意味著有可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就有美好的前程
三、人生設計在童年的理念及其實踐
童年,當很多孩子都沉迷在童話的天地里時,卻有一個孩子在為不久的「成功」人生開始奮鬥了。她就是高倩,在父親的人生設計下,從5歲開始,立志「我要上哈佛,我要做律師。」
她在哈佛大學畢業的同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學博士,不到25歲就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了美國頂尖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四、冷眼觀潮: 國外擇校面面觀
緣起:最早提出」學校選擇的自由」這一思想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彌爾頓·弗里德曼(M.Friedman)
擇校在美國:學區層次的學區內選擇\跨區選擇; 學校層次的特許學校\磁石學校
擇校在日本:東京都品川區內擇校的個案,安倍內閣准備實施」教育券」計劃
擇校在英國: 英國的家長也擇校,為了讓孩子申請到好學校,不惜使出渾身解數,填寫假地址、到學校附近租房子、夫妻分居、為學校捐款捐物,更有甚者,為讓孩子進入優質的教會學校而改變宗教信仰
擇校在中國: 京\滬\穗有關擇校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50%以上家長贊成擇校,目前是愈演愈烈
五、「砸鍋賣鐵也要為兒子擇校」的真實故事
六、08年廣州市十四所名校的民校聯合招生簡要回顧
聯合招生的民校分別為:廣雅實驗學校、南海執信中學、番禺執信中學、珠江中學、二中應元學校、育才實驗學校、華師附屬新世界學校、省實附屬天河學校、真光實驗學校、廣大附屬中學實驗學校、一中實驗學校、四中聚賢中學
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分200分,主要考查小學基礎知識以及綜合素質。試卷由參加聯合招生的民校共同委託有關機構的人員命題
招生錄取:各學校按照學校招生的計劃和學生事先所填報的志願,按考試的總分從高分往下錄取,適當參考小學各類獲獎及其「三好學生」等,額滿為止
贊助費大體相同,但也因校而異,一般在 每年1萬2到1萬8不等
七、 北京: 小學升初中擇校更瘋狂
所有在北京經歷過"小升初"的家長都明白,只有實在沒辦法了,才能寄希望於電腦派位。今年女兒就要進初中的何曉娟,聽一位朋友說,她兒子"小升初"時,班裡沒有擇校而等著電腦派位的,不超過10人。
八、中國的國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法律規定: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
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客觀現實:重點中學仍然設重點班、特色班;名校依然繼續辦民校
九、評價一所學校是否是好學校,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明確的教育理念。一所好學校應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擁有一位有思想、善經營、懂管理、會科研的「職業」校長。一個好校長應具備面向市場經濟需求的教育經營能力,因環境變化實施動態調控的教育管理能力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教育科研能力
擁有一支「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的研究性教師隊伍。一所好學校應建設一支高素質、有特長,結構合理,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手段,有高度凝聚力的研究型教師隊伍
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一所好學校應是一所特色學校。特色學校能出色地完成學校教育任務,而又在整體上具有獨特、穩定、優質的個性風貌
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機會與展示個性特長的舞台。一所好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會做人、會求知、會創造、會健體、會審美、會生活」
開展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教學革新。一所好學校必定是一所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對於不同層次的學校應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我們既要看學生的「出口」,又要看學生的「進口」,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的進步與今後的發展。
十、貨比三家,擇校時的主要看點有哪些?
名優校長(一位好校長就會有一所好學校)
優質學校(品牌)
師資隊伍、名優教師
文化品味(校園文化)
教學質量高(高升學率)
有特色、「三風」好
教學設施、設備(硬體不軟,軟體更硬)
膳食、住宿條件
交通便利
十一、關於考試內容以及如何備考
考什麼科目: 因地\因校而異,以考數學、英語居多或考語文、數學、英語三科
考試的內容: 主要以小學六年級所學內容為主,主要考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因是選拔性考試有的學校會考查一點學生的奧數知識內容
考試的難度、信度、區分度
關於如何備考: 扎實學好小學階段的內容,適當增加一點奧數、奧英方面的知識;進行一定的適應性考試輔導與訓練
十二、過來人支招: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孩子小學升初中有感!
在經歷數月的奔波後,我現在的心情格外平靜,特別是在昨天,當我把西城一所重點中學的初錄通知書送到學校老師手裡的那一刻,我的心終於徹底踏實下來,望著兒子燦爛、陽光的笑臉,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還是在兒子上五年級的時候,我就開始關注小學升初中的各種招生政策和信息,初步選定了幾所目標中學,在了解這些學校的報名條件後,結合兒子的實際情況,重點強化了奧數的學習。在這里我要感謝奧數網的老師們,正是在奧數網的學習培養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並逐漸樹立了自信心,孩子從基礎班開始一步一個台階地往前走,最後在精英班以出色的成績完成學業。
從三月份開始,我密切關注目標中學的招生信息,及時遞交有關材料,四月下旬和五月初陸續參加了兩所重點中學的考試,均被實驗班錄取,我清楚地記得當孩子得知消息時的興奮與喜悅,爸爸也激動得擊掌慶祝。
但接下來我們又開始犯愁:由於需要馬上簽約,我們必須二選一。 最初孩子和我們的意見不一致,於是我們一家三口反復討論,多方徵求意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後終於達成共識。一旦目標確定了,我們都感到輕鬆了,家長不用再為今後的擇校患得患失,孩子可以一門心思地准備小學畢業考試和各種畢業活動。
雖然後來又陸續接到其它重點中學的測試通知,但我們都放棄了。
現在,孩子在學校快樂地享受著小學階段的最後時光,由於沒有了升學壓力,孩子的狀態非常好,各科學習又有了進步;而我們作為父母的,則在幸福地籌備著歐洲旅遊之行,兌現曾經對兒子的承諾:只要考上理想的重點中學,就獎勵他去歐洲旅遊觀光,在感受異國文化氛圍和現代文明的同時開拓視野、豐富閱歷。
想想幾個月來我們和孩子一起經歷的無數的讓人難以忘懷的日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優秀、學習出色是硬道理。不管各區、各校招生政策如何變化,只要孩子發展全面、基礎扎實、成績突出,最好在某學科如數學或英語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家長肯定不用擔心孩子沒有好中學上。
不要讓孩子高度緊張,這種狀態不利於孩子在各種測試或面試中正常還有,在這個階段要注意給孩子減壓,主要是心理方面,因為孩子雖小,但深知升學考試的份量,心理負擔很重、精神發揮,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多鼓勵、多打氣,讓孩子有信心,即便一次沒考好,也不要埋怨或發火數落孩子,讓孩子盡快忘掉失敗的陰影,全身心准備下一場考試。
最後祝願所有面臨小升初的孩子們都能如願進入自己理想的中學,雖然這個過程很熬人、很痛苦,但只要最終能笑起來,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陪伴著孩子共同走過這段在孩子人生旅途中不尋常的歷程
『柒』 小學生ABCD的評分成績是怎麼劃分的
採用優秀(A)、良好(B)、及格(C)、不及格(D)四等。
以勝利小學為例,每學期只進行期末考試(小學一、二年級取消期中、期末考試),考試一律取消百分制,實行等級制。學業成績評定採用優秀(A)、良好(B)、及格(C)、不及格(D)四等。
加強平時學生學習過程的學習態度評價、作業檢查和單元檢測,針對學習態度、作業和檢測結果評定等級並寫出指導性評語。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根據學科特點,採取口(耳)試與筆試結合、筆試與操作結合、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結合、期末考試與平時考查結合等形式。
(7)美國小學學生成績是怎樣打分的擴展閱讀:
學業等級評價的相關要求規定:
1、對卷面考查點判斷正誤。按正確率85%以上為優秀、75%以上為良好、60%以上為及格,其餘為不及格的標准,評定出每部分的等級。
2、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部分的等級為基準,兼顧綜合能力部分的等級,評定出卷面等級。以期末終結性考試的等級為基準,兼顧平時單元檢測和實驗操作考核,評定出學科學業等級。
3、學業成績以班級為單位,計算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質量分析要根據課程特點,分項分類統計正誤率,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
『捌』 小學生的成績A+ A A- 各代表多少分
按名次來排的,某省高考必測科目以考試總人數劃分出等級,前5%為A+,10%為A,10%為A-,分別為100、95、90。
而選測科目的小高考是按分數來排的,90分向上A,75分向上B,沒有A+這一類。績點是評估學習成績的一種方法,國內大部分高校通用的計算方法是:績點=分數/10-5,學分績點=學分*績點=學分*(分數/10-5)(90分以上按90分計算)。
某些學校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所採用的是分段績點法,強調按分數區分績點層次。如下:4-3*(100-f)^2/1600平均績點:(課程學分1*績點+課程學分2*績點+課程學分n*績點)/(課程學分1+課程學分2+課程學分n)
(8)美國小學學生成績是怎樣打分的擴展閱讀:
績點的計算,是將學生修過的每一門課程(包括重修的課程)的課程績點乘以該門課程的學分,累加後再除以總學分。平均學分績點可以作為學生學習能力與質量的綜合評價指標之一。
能方便地與美國的GPA制掛鉤。想出國留學的中國本科生應該引以為重。國內大部分高校通用的計算方法是:績點=分數/10-5,學分績點=學分×績點=學分×(分數/10-5)
課程權重系數:1.2(主要必修課:數學、物理、外語等校定公共必修課程)1.1(其他必修課)1.0(選修課)課程績點滿分為5.0,其分層方式為從100到60分每5分一遞減(共8個檔次)。
60分對應1.7績點。與北大類似兩分制按通過(3.5)和不通過(0)計算。標准計算方法是將大學成績的加權平均數乘以4,再除以100。比較常見的方法還有把各科成績按等級乘以學分求和再以總學分除之。
為了消除這種不利,可以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在成績單或是推薦信以及讀書計劃中說明這種GPA實際上是由於評分標准十分嚴格而導致的;二是在提供成績單的時候,列明這樣的成績在全班,或是全系所排的名次以及百分比。通常大學部學生拿到C以上成績都可以。但研究所碩士學生,至少要拿到B的成績。
『玖』 美國小學生是怎樣上課的
小學
小學又稱為文法學校,包括1-6年級(有時是-8年級),教授基礎學科。有時小學也包含幼兒園在內。所有小學生每天接受同樣的教育,只有特別需要單獨幫助者例外。學生不得自行選擇課程,除了體育、音樂、美術課以外,他們經常整天留在一兩個教室之內。通常,公立小學課程由每個學區決定,學區根據本州教育標准和各年級標准來選擇課程指導和教科書。美國小學一般規模較小(每個班級一般不超過20人),每班一名教師,教師必須完成各門課的教學任務和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
美國的小學課程極富彈性;既沒有界限明確的學科,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課時。各州小學一般開設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以及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語文在美國小學課程中所佔的比例最大。美國的小學語文又細分為閱讀、文法、寫作和會話等,其中閱讀為重點。
數學是小學階段除語文以外美國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的科目。從目前美國學校的實際情況看,美國小學數學普遍缺乏嚴格訓練和要求,在課程編排上均盡量放低要求,整個小學對抽象的代數或較難的數學期念涉足較少,主要還是圍繞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做文章。
自然科學課一般包括科學知識和原理、環境教育、科學技術、物理常識等,社會課涉及面極廣,一般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資源保護常識等。美國小學的社會課常常以生活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社會生活常識,如安排參觀、由學生收集與相關課題有關的物品或資料、小組討論以及錄音、錄像等現代電化教學設備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方式接受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很多人認為美國社會課的教育方法不具有學術性,因此80年代以來,要求改革小學社會課,將社會課變為系統的歷史、地理或其他傳統的社會學科知識的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
雖然近些年美國小學的課程內容得到擴充和加強,但總體來說,整個小學階段語文仍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心目中的核心,其他科目常常因種種原固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有時內容減少,有時甚至取消。
理念——
小學生入學,老師會先發放一個袋子,袋子裡面有十二樣禮物,每一樣都讓小學生學會一件美德:
第一件牙簽。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綳。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系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這種見面禮,不是提醒孩子安靜守紀律,也沒有告知校規,而是提醒「你是個有價值而特別的人」、提醒「挑出別人的優點」、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的眼淚」。
每個學期末,老師都會對小學生進行評分,除了各個學科的評分外,還有一個「超越學科的能力」,分成五部分:
1、社會能力
1)尊重別人及其物品;
2)尊重老師;
2、研究能力
1)能從相關問題中找出研究的主題;
2)能多元化的搜集資料;
3)能有效的傳遞所學的知識;
4)能恰當的運用技術;
5)能利用圖書館增強學習;
3、思考能力
1)能學習研讀與主題相關的資訊;
2)能有效的利用知識;
3)能省思並作出決定;
4、交流能力
5、自我管理能力
1)有效利用上課時間
2)完成指定作業
3)服從組織
4)對人和事負責
5)展現自我剋制
研究和思考能力,在中國幾乎上了大學才可能碰到,在這里,小學就開始學習。他們會讓學生用一學年的時間自行尋找主題,期末交報告。那些孩子每人都是厚厚一本。
美國非常重視閱讀能力培養,把它當成最重要的家庭作業。孩子也不怕看厚書,把晚上的學習時間(不超過1小時)都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教學目標——
1.幼兒園畢業
能識別數字,能用小石頭、小紙片、小木棍等具體的物體,表達抽象的數學概念;認識26個英文字母,區別母音和輔音;區別不同職業的人大致做什麼事,譬如醫生、教師、郵遞員、警察、消防人員……了解生物生命的演變過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蟲變蝴蝶;從地球儀、拼圖上學習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國家,不同的膚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學,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級
能夠從1數到100,能數雙數或者5的倍數,知道奇數和偶數,會簡單的加減法;學會觀察,對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門別類;能例證生命的演變過程,了解自然界動植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學習使用圖片和照片來表達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於一個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的關系。
3.二年級
會讀、寫三位數的數字,從隨意取的五個數中,能夠從小數到大或從大數到小;熟練運用兩位數的加減法,會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單位測量長度,看懂鍾表上的時間;堅持寫讀書筆記或日記,學會寫總結,懂得區別詩、散文、小說、傳記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了解虛構作品與非虛構作品之間的區別;開始學習獨立研究動物,諸如昆蟲生態等問題。
4.三年級
學會如何把資料做成曲線圖;會比較10萬以內數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練三位數的加、減、乘、除法;能夠從周圍的環境就地取材,搜集、組織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雞、小白鼠等小動物的生命演變過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夠明白自己所喜愛的作家、書畫家透過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善於閱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
5.四年級
用計算機運算很大的數字,比較100萬以內的數字大小,學習小數和分數,畫圖表;能通過地圖、照片、圖表來解釋世界上各地區氣候的不同;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學形式,譬如科幻作品、傳記等。
6.五年級
會列、讀各種表格,熟練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能夠利用圖書館的系統和資料進行研究;通過做筆記對各種信息進行比較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擬的報告和五段體式的短文;學會寫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間的書信;懂得對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分門別類,能掌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並針對其構思、背景、人物塑造、表達方式、語言藝術進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