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考試成績 » 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

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

發布時間: 2021-02-15 23:23:42

① 關於唐朝科舉制

我認為今天的考試制度和唐朝有區別,但區別不大。唐朝的考試制度考的是四書五經,今天無非是多考了一點罷了,在某些科目上沒有原來那麼死板,老套,但是我認為在很多科目上考得也很死板,沒有靈氣。不過我覺得實質的東西仍然沒變,都是簡單的憑考試成績來斷定學生的好壞,這是很不科學的,但沒辦法呀,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很多東西。要問我利弊嘛,我覺得利就在現在的考試制度能讓我們學會很多,接受的更廣泛;弊就在單純的以分求人會造成「高分低能」的人出現,這些人沒有實戰能力,很難適應現在社會的需要。
我認為解決辦法是在借鑒外國經驗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考試制度,具體的說就是不要單純的「以分取人」,綜合考慮人的各方面因素,比如社會經驗,交際能力,創新能力等,從多方面入手,綜合考慮個人的能力,盡量作到公平。但是我認為這不僅僅是考試制度的問題,還有整個教育制度的問題,還要聯系的中國的國情來解決,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切勿操之過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欲速則不達」嘛!
至於怎麼樣才更能體現公平的原則,我想這樣改變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的制度,公平的原則就更能體現了。

② 唐代科舉考試排名的稱號是什麼注意重點是「稱號」!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③ 唐朝科舉考試的內容

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常科每年舉行,制科則是皇帝臨時設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鄉貢,常科名目很多,依據應舉人的條件和考試內容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

生徒是在國子監(國子學、弘文館、崇文館)、各地學館入學考試合格的學生。鄉貢則是通過府試、州試的人,又稱舉人;考頭名的稱解元。通過朝廷尚書省的省試者稱為進士及第,考頭名的稱狀元,其餘分甲第和乙第。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試外,還有臨時不定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科舉考試,叫制科。這時科舉仍然留有一定的察舉制影子。考官在評卷時,考生的名聲往往是考慮因素之一。這樣做的原意跟舉察一樣,是希望可以兼顧人材在試場外的表現。

但同時這亦無可避免造成不公平,出現士子與考官之間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敗壞時,弊病更甚。到了唐代後期,出身寒門由科舉入仕者漸多,與世族門蔭入仕者形成兩大官僚派系集團,互相傾軋,史稱「牛李黨爭」。

武則天主政時,曾首創由皇帝主持,復核進士資格的殿試;和取武將的武科舉。但是,二者在唐朝時並未有成為定例。

(3)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擴展閱讀:

簡介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島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個科舉共持續1300多年。現代社會公務員的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起源與成熟

科舉制度起源於中國的隋代,秦代之前中國曾採用世襲制度取士。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

到了東周,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國君服務。漢朝時封建制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民間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准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至三國時代,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是察舉制的改良,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

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到了隋代,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下詔各州每年推薦三人(制諸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唐朝繼承並發展這一制度。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

武則天時,曾首創由皇帝主持,復核進士資格的殿試;和取武將的武科舉(武舉)。但是,二者在唐朝時並未有成為定例。

唐代的科舉允許平民攜帶證件自由報考,但仍然留有一定的察舉制影子。例如:士子在應試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會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薦。叫作「行卷」。

社會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向知貢舉的官員公開推薦應試舉子,稱為「公薦」,而被薦的舉子能輕松及第。除了武則天主政期間外,唐代的科舉沒有糊名(彌封)的習慣。

考官在評卷時,考生的名聲往往是考慮因素之一。這樣做的原意跟舉察一樣,是希望可以兼顧人材在試場外的表現。但同時這亦無可避免造成不公平,出現士子與考官之間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敗壞時,弊病更甚。

宋代進一步改良唐朝的科舉制度,廢除行卷公薦之法,建立彌封謄錄制度,確立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宋朝的科舉制度公平性大幅提升,許多大臣的子孫也未考上科舉,僅能擔任中低階官員,因此當時還產生「富貴不過三代」的俗語。




④ 在唐朝時,科舉考試出來的狀元地位如何

唐朝的科舉考試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考,它是一場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因此,只要你是真正的有實力,那麼你就可以憑借著自己出色的成績取得做官的資格。

不得不說這是一場很公平的考試,它並不是看你的家庭背景,也不是看你的外表,而是看你的個人實力。即使是出身寒門的學子,或者是相貌平平的學子,只要你肯刻苦用心的學習,那麼就一定能夠取得你想要的成績。

在那個時候,對馳騁沙場具有很大的興趣的人都會選擇去做一個武官。因為武官不需要經過歷時長久的寒窗苦讀,並且武官以後的前景也是很不錯的,所以他們一般不會選擇走科舉制的那條路。

⑤ 唐朝的科舉制

唐朝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積極推進科舉制度改革,選拔了大量寒門人才,有一次考試之後,新科進士魚貫而入,入朝堂拜見皇帝,唐太宗高興得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考試的內容已經很復雜,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種科目,最為重要的是明經和進士,唐高宗李治以後,進士科逐漸重要起來,許多宰相權臣等都是進士出身,由於考試時間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稱為「春闈」。
唐代科舉取士規模很小,進士科得第很難,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新科官員中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只佔5%左右,而且,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資格,還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作官。
無論如何,對於寒門學子來說,通過科舉考試如同鯉魚跳過龍門一樣值得慶賀,科舉成績公榜之後,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
宴會以後,新科進士們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顯示榮耀,中進士因此又稱為「雁塔題名」,新科進士的各種聚會慶賀活動中,有很多王公權貴參加,有很多權貴就在聚會中甄選女婿,這對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嬌妻的窮酸學生來說,真是天大的喜事。
唐代詩人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以此表達高中後的愉悅心情,柳宗元常科登第後,經吏部考試合格,即刻被授予「集賢殿正字」,相反,一些通過了科舉考試卻沒有通過吏部考試的人則沒有那麼幸運,只能到地方上去任官員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吏部考試三次都沒有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科舉,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名人推薦,考生因此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趨之若鶩,這種體制隱含著很大的裙帶關系和腐敗傾向,但是也的確有很多學子因為才華顯露頭角,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結果受到了極力稱贊,白居易的仕途因此得益不少。
武則天時期,女皇帝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一旦通過了考試,學子們可以到殿堂之上由皇帝親自考問,這是莫大的榮幸,但在,唐代殿試還只是偶然行為,沒有形成制度。
武則天還開設了武舉,考試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科目,由兵部主考,「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武舉考試在唐朝末年的混亂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郭子儀,就是武狀元出身,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是中國歷代狀元中唯一一位官至宰相者。
唐朝還誕生了一位文武雙科狀元,823年,鄭冠高中文科狀元,828年,鄭冠又中武舉狀元,他因此成為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中武舉狀元的人。

⑥ 唐朝科舉考試以 哪兩科 兩科最重要

唐朝歲舉考試的科目,主要有秀才(高宗時廢除)、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內算六科。

最受貢生們歡迎的容是明經、進士二科。原因是其難度沒有秀才科大,內容沒有明書等三科專,而及第者經復試合格後所授之職,用今天的話,又大都安排在中央與地方從事行政工作。

⑦ 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標准,明經科的錄取率約十分之一,進士科的錄取率約為六十分之一

1.(2015廣東) 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標准;明經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進士科的回錄取率約為六十分之答一;科舉出身的官員佔全部官員的比例略多於十分之一。從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
①科舉制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人才
②科舉制是政府選官的主要來源
③科舉選拔的標準是擇優錄取
④科舉考試基本年年進行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選B。 本題考查知識點科舉制度,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解題時抓住題乾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明經科」 「進士科」判斷出科舉制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人才的;從錄取標准和明經科、進士科錄取的比例,可以判斷出是擇優錄取。科舉出身的官員占的比例略多於十分之一,所以不能說科舉制是政府選官的主要來源i材料中沒有提到科舉考試的時間,故排除 ②④。選擇B項。

⑧ 詳細的唐朝科舉制度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所謂常舉是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制舉是指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

由於常舉和制舉選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試內容、考生來源、考試方法上有很大區別,而常舉以其長期性、固定性的優點成為了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科舉內容是常舉,常舉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對有關國家的大政方略問題,作策論五篇。旨在選拔一些具有宏觀全局意識的高級人才,因此對考生要求非常高。

如果被推薦而來而未能得,所薦州長官甚至還要受處分,以至於後來參加考試人數非常少,唐高宗時曾被停止過,此後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

(8)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擴展閱讀:

通過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從而使整個社會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內在運行機制。

科舉制度造就的士紳階層保持了中國傳統社會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舉制度造成的社會流動機制,使中國農村有著自主性的文化系統。

除了這些方面的魅力之外,科舉制度是一種權力的流動,使得中國古代社會保持一種權力的上下流動和上下平衡,這種流動和平衡往往是社會承載力的體現,可以展現一個社會的活力和張力。

⑨ 唐朝科舉制考試程序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⑩ 唐朝科舉制度考試的主要形式有哪幾種、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