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考試及成績評價辦法
A. 考試後怎麼做試卷分析
試卷分析的組成
一份完整的試卷分析報告應該由這樣幾個部分組成,即試卷評價(命題評價),成績統計及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後的教學改進措施等,簡稱一查,二統,三找,四改。
一、查
試卷評價
試卷評價也稱命題評價。
是教材問題,還是試卷問題?是教的問題,還是學的問題?是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典型問題教師要做好記錄。是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每一種題型從得失分看出學生問題所在。不同的題型,診斷的功能不同,可以看出學生思考的誤區。
當然,教師分析問題不能局限於一次考試中發現的問題,教師要多聯系學生生活學習實際、在家在校表現情況,從中更多地看到學生的客觀情況。
四、改
尋求措施
根據找出的錯誤及引起錯誤的原因提出改進的措施。這一步如同醫生診斷情病因後對症下葯,「治病」得了什麼「病」,該用什麼「葯」,該如何「治療」;
教師心中有數,是思想方面的問題就訂出思想教育方面的改進措施,是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就訂出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措施,若後進生多就提出如何轉化後進生的措施。
(1)學生考試及成績評價辦法擴展閱讀
試卷分析的意義
試卷分析不僅可以對試卷和考試做出恰當的評價,提高教師制卷水平,也有助於充分獲得考試提供的教學反饋信息,促進我們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從而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考試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對教和學的質量的檢驗。
對於考試的結果,有必要進行認真地研究和分析。考試結果可以反饋出大量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整個教學過程的得失,反映出各個教學環節的一些情況,反映出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的狀況、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
分析這些信息,能引起我們很多思考,可以形成一些認識,提出一些觀點和建議。可見,試卷分析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B. 如何根據學生考試成績評價教師
盡管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的隱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考試成績仍然是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是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根據考試成績,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一直是學校管理者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傳統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學質量評價,大多是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絕對標准,如規定考試分數達到80分及以上為優秀,達到70分及以上為良好,達到60分及以上為及格,達不到60分為不及格。把平均得分作為評價班級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再如高考成績如何,往往是看班級學生達到重點大學或者一般本科投檔分數線的絕對人數有多少。
這種絕對的評價方法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視了各班學生的基礎,其次忽視了各次考試試題的難易程度,其三對教師不公平。這種評價的結果挫傷了部分教師特別是擔任所謂普通班教學工作的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二、比值評估法
比值評估法是通過計算比值,並對比值進行跟蹤,對比值的變化進行量度,給出定量的分值來評價教學實績的方法。
三、採用比值評估的優越性
如果試題的難度小,各班的科平均分上升,年級的科平均分也上升,因此各班的比值是相對穩定的,如果試題的難度大,各班的科平均分下降,年級的科平均分也下降,各班的比值仍然是相對穩定的。因此採用比值評估法可以克服因試題難易程度的變化,造成各班成績的變化對評估的影響。
根據比值的變化就可以反映出班級在年級中相對位置的變化,如果比值有增長,說明該班在全年級中的相對位置有進步,說明教學有成效,反之,比值下降說明這個班在全級中的相對位置在下降,教學上可能存在問題,因此跟蹤分析比值的變化,就可以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進退,教師教學成績的高低。
四、比值評估法的具體操作
1、比值可計算單科總比值、單科優等生比值、單科中等生比值和單科差生比值
2、以年級單科前10%學生平均分作為優等生的參考值,50%的平均成績作為中等生的平均成績(不含前10%學生成績),年級後10%學生平均成績,以及年級單科平均成績作為分母。
以班級單科前10%學生平均分作為優等生的參考值,50%的平均成績作為中等生的平均成績(不含前10%學生成績),班級後10%學生平均成績,以及班級單科平均成績作為分子,計算比值。
3、計算公式:
單科總比值=班級單科平均成績÷年級單科平均成績
單科優等生比值=班級單科前10%學生平均成績÷年級單科前10%學生平均成績
單科中等生比值=班級單科前50%學生平均成績÷年級單科前50%學生平均成績
單科差生比值=班級單科後10%學生平均成績÷年級單科後10%學生平均成績
4、比值變化比較方法:
(1)計算全班比值的變化(ΔB1):
假定變化的比值為ΔB1,上學年期末各班單科的成績的起始比值為B1,新學年(期)期末考試成績的比值為B2,那麼比值的計算公式為:ΔB1=B2-B1。
(2)計算優等生比值的變化(ΔB2)
全班新學年(期)考試成績的前10%為優等生,這些優等生在上學年期末單科成績的起始比值為B1,新學年(期)考試成績的比值為B2,則ΔB2=B2-B1。
(3)計算中等生比值的變化(ΔB3)
全班新學年(期)期末考試成績的前50%為中等生,這些中等生在上學年期末單科成績的起始比值為B1,新學年(期)期末考試成績的比值為B2,則ΔB3=B2-B1。
(4)計算差等生比值的變化(ΔB4)
全班新學年(期)期末考試成績的前10%為中等生,這些中等生在上學年期末單科成績的起始比值為B1,新學年(期)期末考試成績的比值為B2,則ΔB4=B2-B1。
(5)計算教師教績 ΔB=ΔB1×25%+ΔB2×25%+ΔB3×25%+ΔB4×25%
5、對比值的一些說明:
(1)、沒有底分的插讀生、轉學生、復讀學生不參加評估
(2)、做好中考成績的登統工作,語文、數學、英語均以中考成績作為基礎,計算出單科比值,分別作為B1。以後以每學期期末聯考成績的單科比值作為B2,進行計算。
(3)、專業、物理、化學、政治等的教學評估另行探討,可參考進行。
(4)、各教師所任班級的ΔB值的平均分為該教師的成績分值。
(5)一學年評估二次,二次均於上學年末的成績為底分。
(6)運算過程中ΔB值保留至小數點後四位。
(7)、教師固定所教學科教學工作時間最低限度要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C. 常用的幾種評價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學方法有:閉卷考試、觀察、檢測等手段,通過學習我覺得要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主動地自主學習,離不開學習的評價機制。新《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地理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反饋信息、調控教學,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功能。評價要遵循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適應地理學科教學評價多角度、多層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調整、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是保障地理教學改革順利進行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以往地理學科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局限於學業成績,新的課程改革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樣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地理教學課、活動課、課外活動等等為教師評價學生創設了一個個新的平台和窗口,通過這個平台和窗口,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學習興趣、參與程度、合作意識、心理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從而更加全面和客觀地評價學生。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做了一些改進的嘗試,具體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科學習檔案袋評價。指導學生收集個人的地理學習作品及成果,建立檔案袋,對學生的地理學習進行評價。檔案通常在開學初建立起來,要求每位學生准備一個檔案袋,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類裝入檔案袋中,如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讀書筆記、文章以及手工製作的成果等。如:我的制陶和造紙作品、我收集的地理小故事、我製作的成語卡片、我畫的大運河示意圖、地理長河中我的畫卷、我出的一期地理專刊等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檔案袋認真維護保管,還可以定期在班級、年級中進行展評。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教師也及時予以評定,並寫上客觀的、公正的、發展性的評語。成績突出的同學給予表揚,成績稍差的同學指出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商量改進的辦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對較差的學生進行口頭批評,維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老師也可以把記錄學生成長過程的檔案袋作為學生期末綜合評價的一部分,並把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向班主任老師和學生家長匯報,共同分享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第二:個人學習資料冊評價。地理課因為其自身的學科特點,經常需要學生針對某些地理問題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學習資料,以彌補課本內容的局限。每一節課前,教師都要布置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和素材,可以通過互聯網路查找或圖書查找,可以是文字資料,也可以是圖片資料、影印資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實物資料。並且按照查找資料的內容分類整理,可以按照時間順序,也可以按照地理人物或按照地理事件的分類裝訂成冊。上課前使用它起到預習作用;課後重讀,可以起到復習作用;平時多瀏覽,更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個人學習資料冊和檔案袋的區別是:檔案袋是學生學習成果的集中,資料冊則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准備,是學生平時參與地理課堂教學的依據。堅持個人學習資料冊的使用,既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從中鍛煉了學生收集、查找資料的能力和分類整理資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學習表現評價。例如:上課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主動探究及主題活動的表現等等,可以採取學生自評和小組評議的方式,並且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及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開始時,學生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別人,有時在評議中甚至發生爭議和沖突,教師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老師和課任老師合作,使學生學會比較、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進步。
第四:課堂紀律評價。在課堂中學生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可以採取民主評議,即小組評議與任課教師評議相結合,從而約束學生的行為,保證穩定的課堂秩序,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
第五:持續激勵式評價。對進步幅度較大的同學和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適當加分。但是,這種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鼓勵學生進步的一種手段。
第六: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參加校、區、市期中、期末統一考試,並且把期末成績摺合成一定的比例,作為學生期末綜合評價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的各種評價方式,特別是檔案袋評價使學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在地理學習中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堅持實施之後,既能加強師生之間的協作互動,又可以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的積極性,與傳統的評價方式相比,新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新的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D. 學生學業評價中有哪幾種參照方式
1、目標參照評價,又稱絕對評價,它是指以預先設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標為評價基準,來衡量評價對象到達完滿程度的一種評價。有人也稱它為標准參照評價。在學校以學生為教育對象的測定中,關心的是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也叫做到達度評價,學校中教學評價多屬於此類。
2、常模參照標准評價,又稱相對評價,它是指在某一個集團中(班級、學校、地區、國家),以這個集團的平均狀況為基準,評價每個被評對象在這個集團中所處的相對位置的一種教育評價。
它的客觀性很強,並已經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有一套測量和統計方法,它適用於選拔性考試。它是以正態分布的理論為基礎,所表示的是學生之間的比較,而與教育目標無很大直接的關系。一般大型的標准化考試、升學考試、心理測試,以及各種競賽性考試等屬於此類評價。
(4)學生考試及成績評價辦法擴展閱讀:
評價功能:
1、導向、監督功能
教育評價意義之一就是通過評價手段得出實證性發現和診斷性意見,能夠為區域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政策、改進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和科學參考及有效監督。
2、鑒定、管理功能
鑒定是教育評價最根本最主要的功能,鑒定的目的在於檢驗教育工作和教學成果,從而為提高教育質量、完善教育管理系統、規范教學秩序、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培訓等提供依據。
3、診斷、激勵功能
對學生在學業、綜合素質、發展潛能等方面的現狀、矛盾和問題進行診斷,分析原因,「對症下葯」。
E. .我校網路教育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辦法是怎樣的(提示:講義里專門有一個章節詳細講
第一條 綜合成績的組成與管理
綜合成績包括平時成績、網上學習成績和考試卷面成績三部分組成,其比例為平時成績佔20%,根據學生參加學習中心組織的課程輔導和書面作業的完成情況,由學習中心的輔導老師給出成績,並在期末考試前從網上提交(百分制,總分為20分);網上學習成績佔10%,根據學生網上學習情況,即根據登錄平台學習次數和網上交作業次數等由華中科技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教學管理平台上直接給出成績;考試卷面成績佔70%,試卷批閱完成後,任課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卷面成績單簽名後上報我院教務部網路教育辦公室。對於考場出現雷同試卷情況,任課教師有權認定考試成績無效作零分處理。成績管理員將合成後的綜合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對於成績異常的考點將由教務部研究決定處理意見,最後將教務部部長簽字蓋章後的成績單上傳至教學管理平台公布,紙質成績歸檔。
第二條 網上學習成績的計算辦法
一、根據網路教育的特點,學生必須以個人身份登陸我院教學平台進行學習活動,包括:在學生工作室里看網上課件(結合教材)進行學習;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通過實時串講課進行考前復習並在線答疑;師生也可以通過網上答疑活動非實時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生作業在網上工作室里完成。理工類課程作業一般2周不少於1次,每次不少於3道題。文史類課程作業一般每學期不少於2次,每次不少於2道題。
三、網上學習成績計算辦法:
網上學習成績滿分為10分,由教學平台管理系統自動評分,評分辦法:
1、網上學習分值5分(按每學期十二周,每周學習不少於一次計算);
即:登錄次數/12=分數(≤5分)
2、網上輔導答疑、作業分值5分(按每學期五門課,每門課不少於兩次作業計算)。
即:(提問+交作業次數)/2=分數(≤5分)
3、網上學習成績=登錄次數/12+(提問+交作業次數)/2
四、開放式網路教育學生平時成績評定辦法同上,平時成績由輔導老師和成績管理員共同評定,考前在網路教學管理平台上提交。
第三條 重修、重考申報時間和成績評定
重修(重考)課程考試的卷面成績為該課程的總成績。對於在正常畢業年限內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可以申請補修該門課程的學分,參加所選課程的學習,重考手續在每學期開學後第二周到學習中心辦理,第三周由學習中心從平台將《重修報名匯總表》報到我院教務部網路教育辦公室。學生應及時通過自己的學號和密碼登錄上網查詢自己的考試成績,如果對成績有疑問,應於每學期開學後兩周內向學習中心遞交成績復查表,第三周由學習中心匯總報到我院教務部網路教育辦公室,收到匯總表後兩周內由網路教育辦公室答復。
第四條 本辦法從2007年9月開始實施。
F. 學生學業評價的含義,學生學業評價的內容,學生學業評價的意義,學生學業評價的方法
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含義
「發展」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指「面向」上的發展,即不再是面向少數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取得進步,得到發展。二是指質量上的發展,即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這里的「全面發展」不能理解成「平均發展」或「樣樣拔尖」,而是指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獲得成功。三是指動力上的發展,既由被動轉為主動、由消極轉為積極的發展。
評價內容
學生的學業考核和評價應包括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規范,社會實踐表現,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學習及擔任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情況。
評價意義
「表現型評價」的依據是學生的公開展示和表現,它倡導「學以致表」,讓學生將個人內在的素質充分地外化展示出來.讓別人能夠具體地、客觀地和形象地感到和觀察到他內在的品質。通過學生的展示讓他們獲得表現的喜悅,從而不斷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同時通過同伴之間彼此交流和合作學習,相互激勵,發揮同伴在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共同提高
pingjiafangfa評價方法
1.學習檔案
通過建立歷史學習檔案,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都應建立完整的學習檔案。歷史學習檔案一般由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建設。檔案內容主要包括:考試成績、歷史習作、調查報告、歷史製作、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師生和家長的評語等。建立歷史學習檔案,有利於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長期、穩定的綜合考察和較為全面的評價。
2.歷史習作
撰寫歷史習作是體現探究性學習成果的內容之一,也是歷史學習評價的方式。通過撰寫歷史習作,重點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等。
3.歷史製作
歷史製作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通過製作歷史模型、編繪歷史圖表和製作歷史課件等活動,可以考查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的綜合能力。
4.歷史調查
歷史調查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通過豐富多樣的歷史調查活動,可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5.考試
歷史考試是學習的一種評價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筆試和口試,運用這些考試形式時,筆試就不用多說,口試一般是要求學生就某一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以了解學生對歷史的真正掌握程度。
G. 科學學科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辦法
1
、建立學生課堂表現觀察制度
課堂表現記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
科學思考、
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四個角度的發展目標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定。
通過課堂表現記錄,
對學
生學習的評價,
關注的就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
而且更關注了學生整個
科學探究中對知識技能、
掌握的過程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
採用教師定期量評價
的方式,劃分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並記錄下學生的課堂精彩表現,最後綜
合起來給予總評,給出鼓勵性的評語或者指出今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發展。
2
、建立小組合作評價制度
合作評價是指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中組評。
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不同
的表現。例如有誰的解決問題思路廣泛,誰的方法最精妙,誰在本次合作中的進
步最大,誰的貢獻最多等等。
3
、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評價,
包括學業成績、
學習態
度、
學習方法、
探究與實踐能力、
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主要目標是
給學生的學業和其他發展評定成績,提供及時的建設性的成績反饋。
4
、具體幾個方面評價:
1>
、平時表現(由教師評)
50%
A
、課堂表現
(
20%
)
B
、書面作業
(
20%
)
C
、其它學習態度
10%
)
2>
、期末考查
30%
實踐操作(實驗操作)(
30%
)
3>
、自評、互評
20%
A
、自評(
10%
)
B
、互評(
10%
)
4>
、具體評價要求
:
①平時表現(由教師評)
50%
A
、課堂表現(
20%
)
操作辦法:
教師每班准備一份名單。
在每次上課時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
主要看學生回答問題,
實驗分析,
實驗操作中的表現等,
有好的表現就打五角星。
不認真行為,
就記三角形。
期末根據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
確定在課堂表現方面
的分數。
B
、書面作業(
20%
)
操作辦法:
根據平時作業的批閱情況記載確定該學生
獲得的分數。
作業一
般是打等級制的,可分派任務給課代表或小組長列表記載。
C
、其它學習態度(
10%
)
操作辦法:
主要包括教師布置的實驗材料的准備情況
,
科學課上的積極性
,
作業的訂正情況等。根據記載情
況給予一定的分數。
②、期末考查
30%
實踐操作(實驗操作)(
30%
):由教師出題由學生單獨以實踐操作完成
一定的實驗答題,
也可採用抽題方式學生分組進行設計和實驗,
實驗中的現象分
析等情況可以讓學生記錄在紙上,實際是一種實踐和書面相結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評、互評
20%
A
、自評(
10%
):
可以編制問卷讓學生自評,看結果確定學生的分值。主要是列舉本學期學生
應做到的一些具體事例,
讓學生對照自己做到了哪幾條,
再加上最後幾個開放性
的問題讓學生答。
B
、互評(
10%
):
通過小組討論對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價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體操作辦法:自評中的問卷由小組中的成員共同討論,給本小組中的成
員進行評定。
④、最終結果的呈現
把學生三個方面所得的百分數按以下標准轉換成等級。
如:
90-100
為
「優」
,
80-89
為「良」,
60-79
為「及格」,
59
及以下為「不及格」。
H. 對學生的評價標准及方法
嗯 你幹啥 你標價或者是評價標準的話都會有一個很好的一個想法 如果你對於自身的一個羽靈或者是人生的感覺的話
I. 怎麼考核分社成員方式與成績評定
一、考核依據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文件規定:「要強化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管理,實行學年考核制,每學年考核一次,該課程總成績為各學年考核平均成績,一次計入學生成績冊。考核工作由學校教務部門統一安排。要充分考慮本課特點,主要考核學生對國內外形勢的認識和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考核方法要靈活,可採用開卷考試、寫論文等形式。」二、考核方式與成績構成實施「五種並用」的綜合考核方式,即實行理論考試與實踐考核並用、知識考試與能力考核並用、教師考核為主與同學互評為輔並用、閉卷考試與開卷考試並用、知識能力考核與平時現實表現考核並用,從而比較客觀、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學習效果。期末考核、理論考核、知識能力考核等通過完成網上作業、課程小論文或者調研報告得以體現,主要通過學生所寫所論,考核學生對國內外形勢的認識和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占課程總評成績的50%;平時考核、實踐考核、現實表現則通過「學生自我評價(佔30%)+班幹部評價(佔40%)+輔導員評價(佔30%)」來體現,主要考察學生平時參與課程教學及其實踐活動的情況和表現,占課程總評成績的50%。三、總評成績等級與分布「總評成績」分為五個等級,即: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請注意成績的正態分布,要總體控制各等級的比例,「優秀」和「良好」率合計為70%左右(優秀35%左右、良好35%左右)、「中等」為20%左右、「及格」為10%左右、「不及格」為極個別。「總評成績」評定等級時請一定注意結合平時課堂考勤情況和班級討論(實踐課)中的表現。缺課2次及其以上者、不交作業與課程論文者以及作業和論文抄襲者,本門課程成績記為「不及格」。大學一年級至二年級,每學年考核評定成績一次,共2次。不及格者,要補考或者重修。2次考核均為「及格」及其以上者,記2個學分。四、平時成績和課程論文成績評定法1、平時成績評定法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50%)主要考查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包括參加形勢與政策課程聽講、教育講座、網路課程學習、討論發言、座談討論及其書面提綱、心得體會、課外作業、社會調查、出勤表現以及日常政治思想表現等。學生必須按規定參加「形勢與政策」課的各項教學活動,缺席學時超過規定學時的二分之一者,即按學校有關規定,本學期該課程成績記為「不及格」。凡是登錄本【形勢與政策】3D課程網站學習者,網路系統會有學生學習情況的自動記錄。對參與網路課程學習者,將根據網路學習情況自動記錄和網上提問與交流情況,對總評成績等級進行適當上浮。學生所寫調研報告或課程小論文必須於上交前進行一次班級交流討論。在班級討論會結束時,每個同學對自己一學年來的「形勢與政策」課平時成績作出自評等級(「優秀」還是「良好」,「中等」還是「及格」);在學生本人自評的基礎上,班團幹部會議對每個同學的平時成績自評等級作出確認與否的決定,並評定每個同學的平時成績等級。(注意:平時成績的「優秀」和「良好」率合計為70%左右、「中等」和「及格」率為30%左右、個別的平時表現較差的也可以定為「不及格」。)2、課程論文(或調研報告)成績評定標准課程小論文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占總評成績的50%),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內外形勢的認識和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以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優秀」或者「良好」:觀點正確,論述詳實,分析深刻,結構嚴謹,能較好地理論聯系實際;調研報告應有大量翔實的第一手材料;1500字左右可評「良好」;2000字以上可評「優秀」。「合格」:觀點正確,論述一般,結構完整,能理論聯系實際;調研報告應有一定的第一手材料;1000—1500字。「不合格」:主要政治觀點錯誤;論述空泛,沒有理論聯系實際;剽竊抄襲;800字以下。不符合考核基本要求。五、課程論文(或調研報告)選題2012年上學期,學生可在「作業」欄布置的思考題中任選一題,撰寫課程小論文或者調研報告(字數:1000—2000字)。學生所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必須於課程結束後兩周內以班為單位上交到各學院學工室;上交前各班必須進行一次班級交流討論,並同時上交班級討論記錄本
J. 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嗎
對於一個初中學生來說,考試成績理所當然是考察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但絕不是唯一指標。我國教育方針指出,學生應該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近幾年提倡素質教育,也重在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是符合教育方針的。教師在對待學生考試成績的態度上應該慎重。如果把分數當成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准,成績好則一俊遮百丑,這樣做,是不符合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也不符合素質教育重在能力的要求的。這樣做,會把學生的目光引向分數,而忽略了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素質培養。使學生過度關注自己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也忽略了生活中其它樂趣。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考試成績僅僅是一個方面,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有待學習、培養。
現在大多數學校,經常按考試分數排名。全校排名次,年級排名次,全班排名次,前五名、前十名、前五十名……這樣做,對於考分低的學生來說,簡直是讓他們無地自容,就像身上長了瘡疤,非要人家當眾脫下衣服展覽一樣。這樣做,除了讓考分低的學生們難堪,除了有力地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外,再沒有任何好處。
一般來說,考試有幾種功能——選拔功能、診斷功能、鑒定功能等。現在實行義務教育,教育目標是為了讓所有學生全面發展,重在知識的運用,重在能力的提高,最終獲得一種技能,將來為社會服務,而不是死學書本知識,形成高分低能,書本知識背得滾瓜爛熟,實際工作中一點都不會應用,學校培養的是庸才,而不是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才,所以考試應該加強診斷功能。診斷出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中存在什麼問題,也診斷一下教師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方法如何,今後應該怎樣改進。但是,現在主管教育的領導,學校領導和教師們,常常用考試成績來判斷學校的好壞,校長的好壞,教師的好壞,學生的好壞,學生成績好就一切都好,成績差就一切都差。這樣做,實際上是對考試鑒定功能的變異和歪曲。考試的鑒定功能本來是要以此鑒定學生的學習水平,但現在卻成了鑒定教師的工作成績和學生成績乃至品德優劣的標尺。這種做法嚴重偏離了考試的一些基本功能。但十幾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偏要這樣做,而且年年如此,絲毫沒有改變。我想,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考試排名做法應該改變。
學校對考試分數過於看重,是社會弊病造成的,是對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歪曲。也是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准過於偏低造成的。我想學生考試分數可以成為學生的隱私,學校不再公開學生成績,不再排名次,不再評比。有些發達國家,早已把學生成績視為個人隱私。中國個別地方也有這種嘗試。這樣做,不僅是一種教育藝術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是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這樣做,還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分數上引開。引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來。這樣做,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厭學情緒。
一、不要因為成績差而否定學生的一切,學生成績差的時候,要看到僅僅是學生的部分表現,德、智、體、美、勞中智僅僅是一項,要看到成績之外學生所做的努力。
二、要贊揚學生的其它品質。學生成績好的時候,教師也不要對學生太嬌寵。給學生贊揚的同時也不忘關注學生的其它品質,比如,學生做事認真,待人寬容,愛助人為樂等,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
三、關注學生多方面成長。教師應該隨時和學生交談,了解學生在校和家中表現,尤其對成績差的學生,教師不要在全體學生面前批評他們,而應該講一些後進學生好的表現。
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每個學生都需要贊美,需要賞識。要經常發現學生的長處,一旦發現,就鼓勵贊揚,讓學生把主動性轉移到學習上來。發現學生存在問題時,要給學生一些具體幫助。即使學生真的很差,也要對他的人格給予足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