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3高考成績
1. 呼市北京四中分校第一屆高中畢業生高考成績如何
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首屆高考成績出爐
在參加2015年普文普理高考的233名考生中,
75名學生上一本線,
125名學生上二本線,
二本線上共200人;
一本率為32%,二本以上率為86%;
理科第一名成績是615分,第二名成績是605分,第三名成績是589分;
文科第一名成績是570分,第二名成績是563分,第三名成績是549分。
2. 我想查詢2013年的高考成績,怎麼辦
目前網上已經不好查以前各年的成績了。就是今年的高考成績查詢,各省也會在志願填報內結束後陸續容關閉。
如果你要查2013年的高考成績,主要有三個方法:
到你參加高考高中去查。現在很多地方會把成績從電腦上發到各校,所以各校一般會有以前成績的電子存檔,只要調出來查詢一下就可以了。可以找你當初發班主任或其它認得的老師幫忙去找找看。
到各縣市招辦。省裡面下發成績時,往往是先發到招辦,然後由招辦再發往學校,所以招辦也會有你的成績的電子存檔,你也可以帶上身份證到他們那去查。
省考院,以上兩個單位還不一定全有你們的成績,比如學校,有的地區可能就不給學校發成績表,省考院肯定會將各年高考成績存檔,而存檔的目的之一就是備查,你可以帶上你的證件到他們那去查。
3. 2013年的高考成績怎麼查詢啊
你好,我去年也高考完,不用心急啦 慢慢等 成績沒那麼早出來 起碼也要等一個月吧 就算出來了,查詢的網站也會爆滿,查不了的,我當時是1點放成績,5點多才去查的,剛考完好好放鬆一下啦
4. 北京市2013年高考總分是多少分
750分,語數英各150,文科/理科綜合300
5. 北京四中2010年高考成績
今天去學校領成績單了,總體成績還不知道。不過根據往年的經驗,四中是總體成績不錯,就是達到一定分數的人數會很多,但高分段和低分段的人數不好確定了,總之四中是以上一本線人數為最多的學校。
6. 北京四中高考成績最好的老師
北京四中高考成績最好的老師: 陳錦輝先生。
7. 2013年遼寧省高考狀元各科分數以及北京的。
2013年高考遼寧省理科狀元是張殿炎,男,畢業於本溪中學,總分為709分,包括10分加分;文專科狀元為劉丁寧,女,畢屬業於本溪中學,總分數為668分,包括10分加分。
2013年高考北京市理科狀元是朱宸卓,男,畢業於清華附中,總分為725分,其中語文142分;文科狀元為張韻凝,女,畢業於北京四中,總分數為695分。
8. 北京四中2010年高考成績如何
不算保送有約130個清北,理科平均分625, 87%上600,文科有兩個全市探花.外加出國的.
9. 我是2013年中考畢業生,中考成績中等偏上,現在我對清華大學非常嚮往,如果我高中三年拚死努力學習,可...
北京四中張韻凝:我有幸成為文科狀元
2013-07-04 09:42:54 北京四中網校
6月23日高考成績揭曉,得知我成為了今年北京市的文科高考狀元,我並沒有如想像中那樣手舞足蹈,也並沒有自此覺得高人一等,心情反而很平靜。我發現我依舊是我,那些我在意的人、我堅持的追尋也未曾改變。
我並沒有第一名的故事。我想我的故事大致與北京7萬多名考生一樣,在17年中我們積累了足夠的知識並對人生有了大致規劃,而高三一年是背水一戰。相比於「出國黨」,我們「高考黨」的心境應該是更為專注、也更為豁達的。無論成績好壞,在這一年中必將盡自己的全力,只為6月能夠完滿地綻放。
在備考階段,我沒有刻意關注過高考狀元,然而當曾得過狀元的四中學姐回校講話或給我們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時,我也和別的同學一樣,難掩一臉欽佩的神色。雖然知道我就奮斗在學姐曾經的教室,穿過她也許曾背書的長廊,但她於我依舊是神一樣的存在。
在網上搜索時,「歷屆狀元」總與「歷屆高考狀元現狀」相聯系。總會有評論說高考狀元們普遍建樹不大,因此應該給「狀元熱」降溫。其實這不免有偷換概念之嫌。狀元,除了「殿試第一」,還有「本行業最突出者」的意象。高考僅為學業成績的競賽,更何況很多時候有幸運在加分。就我自身而言,我一直羨慕班裡的話劇社社長,他可以導演編排達里奧•福的話劇作品《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我也羨慕將西方哲學史如數家珍的同桌。
我認為,「狀元熱」的偏執在於對狀元的過高期望,而高考作為一種選拔制度本身無錯處,只是給予其太大的重要性,而其他選拔方式還不夠成熟。
作為一個文科生,來說說高考帶給我的益處。
首先是學習方法方面。高考的考試范圍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而教材往往不能把知識系統性地連成整體,歷史尤甚。我選擇通過大事年表、不同朝代國別、不同革命性質、不同類別成就、不同制度發展史等多個角度總結,雖然費時但也終於達到成效。大部分科目在高三上學期就完成了知識點學習,餘下的時間怎樣分配,怎樣做到有效率是需要每個人自己摸索的。而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是自我了解的很好途徑。
其次是思維方法方面。在歷史學習的各種系統架構中我學會用橫縱結合的史觀看待問題,並逐漸運用到日常生活,提升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而對於文科生普遍最頭疼的政治,大概記得最深刻的就是老師強調的答題方法「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記得一次面對毫無頭緒的語文材料作文,我索性將這條政治答題策略用上,按「現象-探究原因-如何解決」的線索寫下去,竟也得了好評。後來發現老師強調的3W實際上就是一個解釋說明-深挖論證-自我反思-推論的過程,亦即批判性思維。
我認為一些關於高考抑制學生思維廣度的說法是有紕繆的,如果單從試題答案以及答題套路等方面看,確實會有自主意識全無的印象,但高考仍可給學生帶來附加值——雖然是以答題思路的形式強加,確實催促我們以一種更成熟而理性的方式看待社會,並逐漸獲得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不可避免的,對於高考,我也有一些困惑。
即使再博學的文科生最後也不得不承認,要想考高分,背書是硬道理。正如政治老師強調的,如果將四本必修教材、兩本選修教材一字不落地通背下來,分數一定不差。相信隨便一個文科生都可以准確地背一遍商業銀行的優點,但如果問「是什麼導致目前銀行的錢荒」,也許很多同學會沉默,反正我是這樣的。雖然強調關注時事,但僅僅以時事熱點作為背景出題,答案仍是一成不變的套路。從簡單經濟概念的學習到理解講明白當今的經濟熱點問題,之間仍隔著一道深溝,是課本知識無法填補的。
每晚7點四中有收看新聞聯播的傳統,而復習到最後,文科班的人總能邊聽邊笑。因為頻繁出現的「轉方式調結構」、「收入分配改革」、「城鄉一體化建設」之類屬於高考考點的名詞我們都太過熟悉。以致於當主持人說出「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接出「……和支付保障機制」。只是如何將這些術語轉化成為具體實在的措施,我們仍一知半解,也沒有深入了解的渠道。
在我身邊,高考似乎仍是大多數學生唯一的出路。
的確在高考之外,存在藝考、特長生、自招等多種途徑。班裡我後座的女生就是順利通過藝考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但並非所有人像這個出過兩本書和一部紀錄片的女生一樣幸運。另一個班中的男生,屬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類型,在課上可以糾正老師口中的史實錯誤。而他的成績不夠考入心儀的北大國際政治系,只能選擇北師大。他曾很認真對我說起成為一個政治家的夢想,我尊重這樣一個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也堅信他有能力沿著他給自己的規劃一步步走下去,然而還是會為他與理想大學的錯失而惋惜。
包括他,我們班許多人文素養很高的同學去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都因為數學的慘淡分數止步於初試。「其實如果讓我去參加面試,一定可以驚艷的。」那男生惋惜道。
既然高考以成績為准繩,自主招生更應讓被壓抑的異才綻放出來。而現狀卻是自主招生相當於模擬版的高考,獲得提檔線降分的大多是成績較優的學生,這難道不是資源的重復分配?既然多樣性的選拔制度已經建立,讓考生達到真正的平等,給那些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拼一把的機會,讓每個人真正綻放,才是我們共同的祈願吧。
原文發表於紐約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