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打工被騙輔導員
① 我真的很懷疑我們輔導員被騙,怎麼辦呢
讓他吃一次虧就學乖啦
② 山東女子學院應聘輔導員要交考務費98元,已交過費了,感覺被騙了,聯系電話也打不通該怎麼辦
確實被騙了。我打電話問過它的人事部門,她們學校人事處的郵箱被盜了。
③ 大學生被網路詐騙,報警後警察要求通知輔導員和父母,可以直接離開嗎
可以啊
如果你不想繼續的話
那就直接離開就行
警察一般也不會再繼續追查下去
因為,你是當事人
你都不繼續辦理下去
他們應該也不會繼續下去的
④ 學生被傳銷騙了,輔導員要怎麼辦
趕緊報警,同時通知這個學生所在班級的班幹部和這個學生的父母,讓他們擴散消息,以免更多人被騙,然後協助他的父母將他安全解救出來。
⑤ 學生被騙輔導員讓寫檢討合法么
我真的不知道你什麼都要合法嗎?輔導員又沒有打你又沒有罵你,讓你寫檢討怎麼是合法不合法呢?
⑥ 兼職學生易受騙,輔導員該怎麼解決對待這個問題
在班上和學生說清楚啊,可以讓他們遇到不能確定的事時候和你說,也可以你給他們提供一些靠譜的啊
⑦ 大學生實習被騙方式有哪些
「給中介的錢就不了了之了」
王宇(化名)在河南一所高校讀大四。回憶起大一找兼職的經歷,他覺得自己「太天真」。
初入大學校門,他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迫不及待開始嘗試各種生活。十一假期時,郝宇在學校看到了招兼職的廣告,上面寫著「做推銷員,一天150元」,郝宇說,「就是今天貼明天被撕,後天接著貼的那種小廣告。」
撥通廣告上的電話,按照對方提供的地址,他找到一家「公司」,裡面滿是來了解實習和兼職的學生。有工作人員把他拉到一邊單獨談話,告訴他這次招滿了。但想找兼職沒問題,交150元會費,就能成為會員,以後可以定期收到訊息。
「我交150元,一天就能掙回來,以後就是凈賺了。」抱著這樣的心態,郝宇交了會費。
無獨有偶。為了盡快找到實習機會,在杭州讀大學的馬曉慧也去了中介公司。公司同樣允諾只要交260元會費,就可以接收實習信息。同樣沒有經驗的馬曉慧也打消了質疑的念頭,「反正中介費會賺回來,那就先交了吧」。交過錢後,中介公司讓她回去等簡訊通知。
兩個人的結果一樣。兩周之後,馬曉慧開始收到實習推薦的簡訊,每周一到兩條,但她覺得「根本沒有合適的職位」。中介公司推薦給她的工作或對專業能力要求很高,或薪資低又需要連續工作很多天。而中介推薦給王宇的實習,工作地與他所在的地點隔著半座城市。
馬曉慧周圍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經歷:在中介公司交了中介費,推薦的工作卻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中介公司給她們發了1個半月的簡訊後,就再也沒有聯系她們,「當然我們交的中介費也就不了了之了」。
海外實習同樣隱患不少
崔雨的大學室友是一家NGO的工作人員。通過同學得知,這家NGO在全球各地都有分會,其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在校大學生。室友的介紹著實讓她心動,她想參加,出國長長見識。
面試她的工作人員是一名大一學生,「感覺對方也不是很有經驗,面試很快就過了」。接下來,崔雨開始參加一些項目的分享會。據介紹,歐美一些國家的項目申請難度非常大,但是申請去非洲和印度就容易很多,「只要語言過關問題就不大」。崔雨決定報名。
按照規定,她向「組織」交了2500元錢,其中500元是押金,等她參加的項目順利結項並完成分享會後返還。至於那2000元,她自己也不清楚是「報名費」還是「會費」。
崔雨沒有拿到收據,她覺得無所謂,「這個組織存在的時間很長,自身很有信譽和影響力」。
把2500元錢打到指定賬號後,她拿到了一個「通行證」,類似會員號和密碼。登錄這個NGO的官方網站後,她覺得「就像進了『一個大資料庫,可以看到這個組織在全球各地的分會和項目。自己對哪個感興趣,就可以點進去了解,通過郵件聯系對方的負責人。
「交完錢,拿到『通行證』後,剩下的事情就得自己做了。」她解釋說,「你就像從中介鏈條的這端到了另一端。」最終,她選擇了在坦尚尼亞的公益項目,並且自己辦好了簽證和機票。
臨行的前一天,崔雨突然接到來自坦尚尼亞的電話,對方告訴她之前確定的項目出了一點問題,如果她同意,可以幫她換到另一個項目。
「感覺特不靠譜,但我機票都訂好了,只能硬著頭皮去。」接待他們的是該NGO在坦尚尼亞分會的大學生,因為對方要參加考試,所以無暇照顧她和另外6名志願者。「進村之後就是徹底的『放養』,我們干自己的工作,只有走的那天或有重大事情時,才會和坦尚尼亞分會的人聯系。」
這場跨國經歷後,崔雨覺得有些後怕,因為自己沒有保險,自始至終也沒有簽過任何協議。
「其實存在很多問題,我們曾有志願者在印度出車禍死亡,也沒聽說有任何賠償。」崔雨說,「因為運營這個組織的是大學生,沒什麼權力,自然也不能對大家負責。」
「海外實習還是挺困難的,很多中介機構收幾萬塊錢,把大家送到國外去做苦力。」她覺得相比在一則報道中看到的海外實習陷阱,她自己已算「幸運」。
應對陷阱並非沒轍
「學生參與實習或兼職,很大程度上是做求職之前的經驗積累,學校應積極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胡軍告訴筆者。他還介紹,南開大學就業信息網專門開辟「實習信息」專欄,各學院網站也會長期為學生提供此類信息。
武漢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吳老師也表示,學校會將實習安全問題作為一個模塊放入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此外,社會上一旦出現實習或兼職詐騙問題,學校會根據特定情況與輔導員溝通,輔導員及時召集班會,告訴學生提高警惕。
但面對求職陷阱,更需要的還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的判斷能力,練就火眼金睛。
在反思自己和同學「中招」的經歷後,趙晴也列出了應注意的問題:要從正規渠道獲取實習信息,並通過實習單位發送面試信息、郵件等細節進行再次甄別;尋找實習機會時盡量組成小團隊,不要單獨行動,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也可以互相照應。
對於規避實習或兼職中的陷阱,胡軍給出兩點建議:「一是信息渠道選擇,應該以官方(尤其是校方和各學院)提供的信息為主,不輕信來歷不明的信息。二是對於一些非正式渠道的有吸引力的信息要多方查詢核實,不要盲目相信『高大上』和『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