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老師杖殺學生
① 杖殺的釋義
杖殺就是用杖打死。主要指用杖將對方打死,但是中國古代專門有此刑罰。
杖殺是唐朝政府運用極其普遍的刑罰,是一種用重杖擊打屁股處死罪犯的行刑方式,因為打屁股打不壞,所以先在腹部刺一刀。《舊唐書·酷吏列傳》記載:「笞罰人畏其不死,皆杖訖不放起,須其腫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可知道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殺不止是一種屈辱至死刑,而且還是一種折磨到死刑。唐朝的杖殺已經達到一種高超的害人水平。《舊唐書·刑法志》記載唐肅宗時期一次就將「達奚摯、張岯、李有孚、劉子英、冉大華二十一人,於京兆府門決重杖死。」唐朝的杖殺其適用的范圍、性質、特點等在唐朝表現得極為復雜,正反映出唐朝法制混亂的現象。
② 關於尊重老師的小故事
1.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2.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3.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4.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5.張樂平尊師
一個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畫「三毛」的作者張樂平一手撐雨傘,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餘年沒有見過面的小學啟蒙老師陸寅生。陸寅生曾經給張樂平出了個題目,指導他畫政治諷刺畫,這是張樂平學漫畫的開始。此事雖已過去50多年,但張樂平記憶猶新。
80多歲的陸老師把張樂平打量了一下,問:「你是誰?找誰?」張樂平說:「我是張平啊,現在叫張樂平。」陸老師興奮異常:「幾十年來難得你還想著我,真不容易啊!」張樂平說:「我的第一幅漫畫是您教我畫的,我一直沒有忘記您!」
③ 歷史上第一個被杖殺的中國記者是誰
沈藎,是湖南長沙人。戊戌變法時,他與譚嗣同、唐才常交情不錯,強烈支持維新,可是沒想到變法失敗了,聽說清廷要對他下手,於是趕緊湊錢東渡日本留學。
1903年,沈藎從內部人士口中得知,沙俄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東三省條約》中分期撤兵的約定,還提出新的「七條」要求強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喪權辱國,欲與沙俄締結《中俄密約》,將在東三省及內蒙古的路政稅權與其他主權「送予俄國」。
密約事關中國的命運,有著強烈愛國心的沈藎決心利用記者的身份,做一個記者該做的事,在簽約之前把密約內容昭示天下,阻止其簽約。於是,他花重金買通了政務處大臣王文韶之子,弄到了《中俄密約》的草稿原文,並將其寄給了天津的一份英文報紙《新聞報》。
不成想,這事捅了馬蜂窩,自感顏面掃地的慈禧氣急敗壞,派人全力偵察密約泄露的原因。沈藎最要好的兩個朋友——旗人慶寬和翰林吳士釗決定出賣好友以自保,於是,他倆聯合向慈禧太後告發了沈藎。1903年7月19日晚上,毫無防備的沈藎在北京寓所里被捕,罪名涉嫌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
此時,快到慈禧的生日了,有大臣面奏慈禧說:「萬壽在邇,行刑似不吉祥。」慈禧改旨,「速杖斃」。《大公報》如實記下了這個記者生前的最後一幕,地點是刑部大堂。8個獄卒手持特製水火棍,輪流捶打沈藎,長達4個小時。沈藎「血肉骨裂」、「骨已如粉」,卻始終「未出一聲」。
④ 教皇上的老師叫什麼
皇帝老師一般尊稱帝師,但不是正式稱謂。天地君親師,君在前,師在後。當了皇帝就是老大了,只能叫輔佐,不能教導了,也就沒有老師了。怎麼叫就看皇帝了,高興了叫老師什麼的,不高興了廷杖,殺頭,抄家滅族也不是不可能的。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這些都是太子的老師,等太子即位以後可能被尊稱帝師,但是帝師並不只是指這些人,帝師,有兩個意思,一是國家宗教的最高領袖,例如八思巴為元朝忽必烈時期的帝師。二是皇太子的老師,例如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帝師。此外,封建時代皇帝敬贈智博功高德隆之臣也有稱帝師的,如明朝開國謀臣劉基就被賜稱帝師。
侍讀是陪侍帝王讀書論學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也有備皇帝顧問的職責。
⑤ 成語「仗馬寒蟬」有何出處,唐玄宗又為何當堂杖殺一人
是出自《新唐書·李林甫傳》里的一句話,與之相關的人物有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而唐玄宗也是因為李林甫才當堂杖殺一人。是因為「基情」嗎?還是因為「愛情」?都不是,不過還是讓我們先了解這個詞。「杖馬」是皇宮享受榮譽的馬,可以理解為禮儀馬,站立在大殿大門外,象徵著皇帝的臉面。一般來說,它是非常的高大,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吃的最好的飼料。這樣高大的馬,卻像是冬天的蟬一樣保持著沉默的。
這事發生後,想要規勸的人也不敢來規勸了。他們都已經是泥菩薩過河了,怎麼不像仗馬和蟬一樣沉默。但是,李林甫還不夠,為了以絕後患,直接說服唐玄宗廢除諫官制度。就這樣,李林甫上台後,唐玄宗最大的變化就是與大臣的交流完全由李林甫控制,唐玄宗也由明君帝變為昏君。
⑥ 我是一位大學教師,今天上課時,氣憤至余,我對一個學生說:「滾出去」,他竟然對我口吐臟話,我該怎麼辦
你的境遇我理解 這個時代和環境造就的一部分大學生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行為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 確實也超出了常人所能忍受的范圍 誰遇到都會惱火可是任何以暴制暴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更會僵化師生關系甚至引發沖突!
兵來將擋水來土囤 任何問題都是有辦法用最好的方式解決但忌怒 其實你的問題並非原諒與不原諒那麼簡單 你太低頭別人會更不尊敬你 而你太強硬又會更矛盾
老師也是社會一員必須處理社會關系尤其是師生關系 處理不好直接影響自己的工作與心情!曾有小學老師因為管不了學生而辭職的事情
再流氓再無賴的學生也喜歡聽好話 都不喜惡語 做為老師不該看不慣世事看不慣學生 只要能有容忍的心態就不會有你所發生的事了
大學是個需要自覺的地方 如果有些人非要不聽師訓 那就任其自然吧 我們有時確實不能把一顆彎苗撫正 老師是去引導影響而非強制學生
處事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既然你是老師我說多就像班門弄釜 建議你除了做老師而外該多去學習點為人處事的哲學 也許你會在工作中更愉快更游刃有餘
心胸寬廣 學識淵博 處事圓通 為人鋼柔並濟 沒有人會不尊敬你的
我是給你建議而不是方法 你自己找書去學
⑦ 「杖殺都司經歷」的「經歷」是什麼意思
是古代的一種官職。
⑧ 我是個老師,怎麼教育小學差生啊急死我了!!
應該先給孩子聊聊,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先和他們成為好朋友,讓孩子消除對你的恐懼和畏怯感,之後不斷地鼓勵孩子,讓孩子有自信,沒有自卑也不灰心,如果孩子成績很差或者不聽話,也不能責罵,要細心、耐心地講解題目,上課的時候不能是死氣沉沉的,要經常和孩子們做游戲,讓孩子越來越想聽你的課,而且也要全方位地關心孩子,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好老師。
(二)教師方面的影響因素
課堂里發生的問題行為,看上去是學生的問題,實際上與教師也有關系,有些問題行為就是教師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師也必須對自身進行一定約束和調整。一般來說,對課堂問題行為產生影響的教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學不當
指教師由於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組織能力,或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教學失誤,進而引起課堂問題行為。常見的教學不當有教學要求不當,例如對學生要求過高或過低;教學組織不當,例如教學從一個活動跳躍到下一個活動時缺乏順利「過渡」的環節,會使學生無法參與教學過程;講解不當,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講課時顯得無能、遲鈍、笨拙,而且在一段時間里只困死在一個問題上,那麼學生就有可能置功課於腦後而搗亂起來。
2、管理不當
這可能是教師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的最主要因素。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反應過激,濫用懲罰手段。例如,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個別不良行為經常作出過激反應,動輒中斷教學大加訓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費整堂課時間進行冗長的訓斥,這種失當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使個別學生的問題行為擴散開來,產生「病源體傳染」效應。還有些教師過於相信懲罰在解決問題行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運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懲罰。研究發現,濫用懲罰手段特別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僅不能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還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甚至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怨恨情緒,誘發學生攻擊性的課堂問題行為。
3、喪失威信
在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師是很難管好課堂的,喪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學不當、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教師威信下降。一般說來,以下行為的教師容易在學生心目中喪失威信:
①業務水平低,教學方法不好。
②對教學不認真負責,上課懶懶散散。
③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說了以後不檢查。
④向學生許願,但總是不兌現。
⑤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
⑥缺乏自我批評精神,明知錯了,也要強詞奪理。
⑦帶有偏見,處事不公。
⑨ 杖殺是什麼意思
用杖把人活活打死。
⑩ 杖殺的例子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刑部侍郎班宏奏:「其十惡中謀反、大逆、叛、惡專逆四等,請准律用刑;其餘犯屬別罪合處斬者,今後並請重杖一頓處死,以代極法。重杖既是死刑,諸司使不在奏請決重杖限。」敕旨依。唐政府正式宣布以一頓重杖處死方式代替大部分死罪的絞、斬之行刑方式。就是說公元782年杖殺從法外酷刑變成法定正刑,杖殺成為常用之刑罰。
唐·韓愈 《順宗實錄一》:「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
《新唐書·懿德太子重潤傳》:「 大足中,張易之兄弟得幸武後 ,或譖重潤與其女弟永泰郡主婿竊議,後怒,杖殺之。」
宋·王讜 《唐語林·方正》:「 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將赴上,有神策軍小將乘馬不避,公於市中杖殺之。」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如為 李白 與 杜甫 所推崇過的 李邕 ,便是被杖殺者之一。」
現在使用杖殺行凶者,一般都是老年人,使用拐杖將對方(一般也是老年人)打死。如:大城縣某村2004年90多歲高齡老人因情杖殺100歲老人;福建2005年一82歲老人杖殺89歲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