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學生的輔導方案
Ⅰ 小學內向學生怎樣輔導她與人正常溝通。
帶孩子走親戚 多見識人 多出去玩玩 讓她請同學回家
Ⅱ 怎樣和性格內向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這問題太大了!每個學生的問題都是有不同原因的。要根據他們內向的原因進行輔導。
Ⅲ 內向自卑學生教師該如何輔導
多帶他接觸人群,熱情活潑的人,不要讓他長時間一個人呆著,或者讓他發現自己的特長能力,樹立自信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能力特長的,也是一個人才等等。或者多讓他接觸一些正能量的書籍知識等等。
Ⅳ 如何對內向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性格內向的學生大多性格害羞恬靜,有自己一定的想法,不喜歡主動與人交流,在班級沒有存在感。性格內向的學生與同學老師交流少,直接溝通比較難,可以採用以下幾個方法進行疏導。
一、不吝嗇表揚和肯定。在課堂活動中給他們製造發言的機會,並根據他們勇敢發言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使他們樹立自信。
二、人為製造師生人際關系。發揚班集體團隊力量,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或者興趣小組,並根據他們的特長予以任命相應的職務,使他們主動和教師形成工作關系,保持長期定期的生活交際,克服他們畏懼交際心理,從被動和同學及老師打交道久而久之習慣這種人際關系,從而為他們勇敢踏出第一步奠定基礎。
三、發揮同學帶動作用。在課堂活動中,鼓勵性格活潑外形同學和他們交朋友,使他們在班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團隊的溫暖和力量,使他們感覺有信任的人可以傾訴。
四、鼓勵他們與他人與自己多重渠道對話
用日記、寫信等方式進行心靈對話。班主任應該鼓勵他們寫日記,寫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把日記當做自己的傾訴對象,讓日記跟自己的心靈對話,班主任通過日記有針對性的翻閱,及時了解孩子的心聲,對性格內行的學生進行輔導。其次還可以鼓勵學生給家人或者老師寫信,老師保密。老師可以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並能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
Ⅳ 求問談輔導員該如何促進性格內向學生的自我發展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人們也越來越關注高校中的一些特殊學生群體,如,
家庭困難的學生,或者有各種心理障礙的學生等等。文章關注的焦點是性格內向的大學生。文章分析了高校中性格內向學生的主要心理特徵,從輔導員工作的角度出發,討論做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輔導員應該如何幫助性格內向的大學生正確認知自我,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走出內向自閉的心理小屋,坦誠地與他人交流,從而促進性格內向學生的自我發展。
關鍵字性格內向自我發展人際交往一、性格內向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心理學家榮格①根據人的心態是指向主觀內部世界還是客觀外在世界把人分為兩種類型:內向與外向(也稱內傾與外傾)。內向性格的人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世界,他們珍視自己的內在情感體驗,對內部心理活動的體驗深刻而持久。他們的感情及思維活動傾向於內,感情比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謹慎,喜歡獨處或單獨行動。這類人喜愛思考,常因為過分擔心而缺乏決斷力,對新環境的適應不夠靈活,往往會出現自我評價偏低,缺乏自信心,有怕交往、怕講話的封閉心理,
人際交往能力
較差等特徵。在大學生群體中,性格內向的學生表現出來的以下幾點特徵
1、孤獨、敏感。性格內向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他們喜歡或者習慣於獨處或單獨行動。這就容易產生「孤獨感」。孤獨感在青年期有其心理上的獨特性.隨著心理的逐漸成熟.大學生們越來越發現自我與眾不同的特點,於是產生了與他人交往、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希望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們便容易感到空虛.產生孤獨感,進而自我封閉、不願交往.這類學生缺乏交往的願望和興趣.在學習生活中往往獨來獨往.有意遠離集體,自我封閉.甚或孤芳自賞②。
但實際上不管怎樣,他們也是做為大集體的一份子存在於一個個團體圈中的,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必須與人交往,建立人際關系。而在這過程中,性格內向的學生表現出來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特別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他們言行舉止的看法與評價,特別容易受到心理創傷---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也許就會傷到他們的自尊,別人對他們的不認同更是會使他們產生自卑甚至自我否定的心理。
2、自卑。看著其他同學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在不同的舞台上盡情的展示自我,看著別人的成功,性格內向的同學體會到的是自卑和無助的心理。面對對手,他們不敢去競爭,不敢去嘗試,覺得失敗註定屬於自己;或者,有的想去嘗試,但對自己缺乏信心,沒有勇氣跨出自己心裡內向的小屋,覺得自己就是做不到,覺得無助,最後甚至放棄,久而久之,使得自己在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上的產生偏差,導致自卑而喪失信心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
3、沉默、不積極。這是他們內向性格導致的結果,也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受挫或受傷後,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性格內向的學生比較不善於表達自己,雖然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們不敢或者不善於去表達,深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於是他們選擇了沉默。對於集體活動,他們或者默默地支持,或者表現出無所謂、逃避或不參加等消極抵抗心理。
二、輔導員該如何關注性格內向學生的自我發展做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輔導員要帶好一個集體,做好性格內向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工作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能否轉化性格內向學生的內向、自我封閉的心理傾向,能否引導他們走出自我的小圈圈,走出內向的小屋,這關繫到學生的個人健康發展問題,也關繫到整個學生大集體的團結和凝聚力問題。輔導員應該從他們的特徵入手,幫助學生克服性格內向的心理,正確認識自我,發揮自己的優點,大膽地去交際交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自我。
1、幫助性格內向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
性格內向的學生比較不善言談與交際,常常處於一種孤單的狀態之中。但是人的社會屬性又使他們希望被他人接納、肯定、尊重、贊賞。其實,他們也渴望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融。因此,內向的人表面看上去很拘謹、很閉鎖,其心理願望也有開放的一面。於是內向者常處於一種矛盾和痛苦之中。其實,就內向性格本身而言,它應算是缺點,但也有其優點,而內向者的問題的產生許多時候都是來自於他們對內向和自我的否定,這使他們越想克服內向反而就更加內向更加自卑。相反,如果內向者能首先接納自己的性格,明確自己的位置,在平穩踏實的心態下積極努力,找准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實力,充實豐富自己的生活,就會自然地與人交往,自如地表現自我。
因此,輔導員在做性格內向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幫助他們找到比較良好的自我感覺,因為「人們的自我感覺組織著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行動。自我感覺使人們能夠回憶過去,評估現在,計劃未來DD並因此做出適應性的行為③。」所以,輔導員老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自我」包含物質自我(如外貌、體型、體能、經濟狀況等等)、精神自我(如性格、人格品質、思想信念等等),還包含社會自我(如個人素質、能力等等)。首先,輔導員應該在交流中幫助性格內向學生正視自己的缺點弱點。就像作家RichardBach說的「直面你的局限性吧,毫無疑問他們是屬於你的」④,要讓學生明白有些東西是無法選擇的,比如說人的長相、身材,以及其家庭出生背景、性格特點等等,這些有的是無法改變的,那就勇敢地面對、接受,但有些方面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或改進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但不管怎樣,要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會有自己的亮點。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閃光點,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優勢,也就幫助他們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走出自我封閉小圈圈的突破口。只有學生逐漸轉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大膽地去和其他同學交往交流,才能融入到大集體中,才能鍛煉自己的社會人際交流能力,以及自己的表達和表現能力,從而更好地發展自我綜合素質。1/4頁1234評論(0篇)
Ⅵ 心理輔導方案 求助者性格內向,在父親嚴格的管教下,養成了做事認真
在中國傳統家庭里不是沒有愛,而是愛和規矩的分離。嚴父慈母-父親是規矩的化身,母親則是愛的代表,往往一個有規矩缺乏愛,另一個只愛不做規矩。愛和規矩的分離,使得無論做規矩還是愛孩子都有困難。小萬曆和張居正的悲劇反映了中國傳統教育中愛和規矩分離的惡果。萬曆皇帝(朱翊君)是統治明朝最長的一個皇帝,他很有才,卻是一位矛盾重重的皇帝:他勤於朝政,儉於生活,卻是中國歷史上最貪財好色、怠政的皇帝;曾親自締造了堪稱明代最為富足強盛的王朝,卻親手將明王朝推入絕境。最讓我驚訝的是,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曾尊其為父,但在其去世後不到兩年,就抄了恩師的家,甚至差點鞭屍。萬曆從小受到的教育可以說是最好的中國傳統教育,他為什麼最終成為一位心狠手辣的昏君?這個歷史個案很值得我們當今的教育人士反省。學校家庭教育資源最為優秀很多史學家都認為,小萬曆的教育積集了當時最好的教育資源。首先看師資。張居正,人們一般只注意他的改革大業---一條鞭法的實施,其實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張居正可能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舉人(13歲便中舉),他的教學專業知識也十分了得,為了達到課程設計的明確目標----培養一代明君聖主,他甚至自己重新編寫課本。不僅如此,考慮到學習者的年齡特點,張老師還採取了啟發教學和興趣教學。為了不到十歲的小皇帝理解古代各位皇帝的執政,張老師動手畫了一套連環畫《帝鑒圖說》。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小皇帝一見就「喜動顏色」,馬上起立,讓左右為他打開連環畫,「居正從旁直陳大義,上應如響」。再來看看學校以外的環境。小皇帝的主要監護人是李太後,她是深諳傳統教育方法的母親,同時又非常尊敬張居正(用現在的話說是粉絲),所以非常配合學校教育。一個人學習未免太寂寞了,於是,李太後派了一位知識淵博,書法出色的太監馮保,天天陪太子讀書,並且增加家校聯系。這樣皇帝的家校與家庭教育得到空前統一。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頗有悟性的學生進步飛快。小皇帝很小便對書法興趣濃厚,寫了兩個大字居然得到張居正的誇獎。要知道颰到這么嚴厲的老師當堂表揚可是不容易的。規矩和愛嚴重分離可是,如此教育怎麼會產生糟糕的結果呢?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傳統教育規矩和愛的嚴重分離。我在很多的場合都說過,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規矩和愛的分離。注意,在中國傳統家庭里不是沒有愛,而是愛和規矩的分離。嚴父慈母----父親是規矩缺乏愛,另一個只愛不做規矩。愛和規矩的分離,使得無論做規矩還是愛孩子都有困難。正如陶行知先生總結的那樣:「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示方法之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都是父母主張不一出風頭的弊病。」顯然,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職能是由父親擔當(教不嚴父之過),而父親的特點就是嚴格,嚴格到甚至惟恐讓孩子感受到愛。所以我總感慨,中國像樣的愛太深沉,以至於父愛在子女心理太過沉重。這一點我自己也有深切體會。在成長過程中,我很長時間感受不到父愛,至今我的父親都沒有當面表揚過我。年少時我有一個夢:在這個世界上,我還有一個親生父親。搶非常愛我,到處尋找我。考上大學時我最興奮的是可以離開父親了,但隨著漸漸成熟,我越來越體會到父親深沉的愛----這恐怕是中國多數孩子對於父親的愛的印象。父親愛,或者說傳統教育在塑造選行為上有一定效果,但往往以心理損傷為代價。造成的結果是,孩子是出於對家長個人的害怕而做事,而非出於對規矩本身的理解和敬畏。所以,在這種傳統教育下,順從的孩子遇到能夠反叛的機會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破壞力----張居正的悲劇正在於此。嚴父慈母的悲劇張居正對待小萬曆就像傳統的父親對待孩子。在教小萬曆的一段時間里,張居正全家都在湖北老家,他獨自在京城,可以說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這個學生。有一次小萬曆出麻疹,張居正很長時間看不到他而思念萬分。當萬曆大病初癒第一次上朝時,張居正竟不顧君臣之禮,在眾目睽睽之下徑直跑到了龍座下,覺悟仰望小萬曆。只是,這樣的真情流露太少了。在的場合,張居正發布克制情感,以嚴歷表達愛。有一則故事是說,張居正給小皇帝講課,小皇帝把《論語》中的「色勃如也」,誤讀成「色背如也」,張居正厲聲說「應當讀『勃』!」孩子驚恐萬分,可想而知,在如此的氣氛下,小萬曆很少享受到同年齡孩子應享的樂趣。小萬曆最喜歡一年一度的花燈節,但是張居正說太鋪張了,一聲令下取消了王宮的花燈節。小萬曆心裡不願意,但還是唯唯諾諾地接受了。中國的傳統家庭中有嚴父還有慈母,不過李太後是張居正的粉絲,深信只有嚴格要求才能培養一代明君,所以小萬曆在家中也無法體會到母愛。他偶爾調皮,就被太後長時間罰跪,有一次還差一點被剝奪王一位的繼承權。而那位陪讀的太監常常擔當「告密者」的角色,所以萬曆是非常孤單的。若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壓抑也就壓抑了,身心成熟一點會慢慢體會到深藏於嚴厲之下的父愛,但小萬曆是皇帝。當意識到自己大權在握時,他備感挫傷的自尊心便爆發出巨大的破壞力。我時常想,如果張居正和李太後能夠把愛和規矩處理得不那麼對立,適當滿足孩子的需要,那麼萬曆的心不至於扭曲到這個地步。例如,既便取消花燈節,自己也可以買幾個煙花陪小萬曆玩玩;當小萬曆把「色勃如也」誤讀成「色背如也」時,不妨先肯定他,「這個字有確實念背,但在這個地方讀勃」。不過,張居正幾乎不可能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小萬曆,因為他也從傳統教育中而來,他就是這樣長大的。小萬曆和張居正的悲劇反映了中國傳統教育中愛和規矩分離的惡果。這個案例給我的另一個啟發是---當孩子沒有心智成熟時,不要給予過多權利。張居正沒有法,萬曆本來就是小皇帝。可是如今,許多孩子明明不是小皇帝,家長卻偏要培養成小皇帝,結果可想而知。
Ⅶ 性格內向的孩子報什麼輔導班
第一,舞蹈班
對於內向的孩子們來講,學習舞蹈是個很好的增強社交能力的途徑。
在學習舞蹈的過程當中,很多舞蹈動作和技巧等都需要與老師深入交流,同學們之間也是需要積極溝通的,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集體凝聚力的同時,還讓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了主動性的鍛煉,並且這種社交能力的提升速度和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與此同時,學習舞蹈也是對自身氣質的有效提升,當自己的氣質得到了提升之後,自信也會隨之而建立起來了,特別是由於不自信而導致的性格內向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那麼不妨給孩子報一個舞蹈班,或許你很快就會發現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起來了。
第二,口才班
一般情況下,那些比較內向的孩子普遍都口才不太好,這其實也是由於很少與人講話的原因所致,說話少了自然口才就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而且如果沒有進行有效干預的話這種惡性的循環將會用無休止。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朋友們可以嘗試報個口才班,口才班所教授的內容不僅僅是怎樣與人打交道,更是能夠在提升自信方面有著顯著功效。當一個孩子的自信心樹立起來了之後,那麼在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就敢於張口說話,表達自己的所思和所想了。因此,要想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選擇口才班還是比較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