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班學生案例分析
① 培訓案例分析
本團第一種分析:從一個老闆的角度上來講:這樣的員工沒有被再次的提升是企業的英明決策;就小王這樣的員工來說,只能受到好的待遇只能受到他所謂的公正待遇,而不能接受不同意見,想想看,這樣的員工提到一個相應級別的時候,企業付出的成本將會更大,那就是企業的禍害;
另外:從小王這個角度上來說:出了問題不從自身找原因,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為了一個所謂的委屈就放棄自已的夢想,這樣的人成不了大氣候!
所以:個人認為:小王這樣的人,只適合於基層員工而已!本團第二種分析:這個案例還告訴我們在生產環節的監管體制還是不健全,小王是個生產數據的記錄著就直接講結果匯報分廠領導,中間沒有生產部門的把關。我們從案例中看到小王並沒有找有關人員進行反應,是自甘墮落了。本團第三種分析:1、工作一貫認真努力,受到同事領導都一致好評並且把他提升為副班長。這下,小王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工作之餘還主動報名參加了高級技能大專班的學習。說明公司這種行政級別提升,正符合他的需求。2、沒怎麼睡覺。第二天,小王本想請個假,但是考慮到廠里的實際情況(人手不夠),便沒好意識開口,就繼續上班去了。因休息的不好,小王在生產中有點精神不集中,導致把一組生產數據給記錄錯了,而且還以郵件的方式發給分廠領導。家庭責任感強,工作責任感淡薄,沒認清自已所處的位置的重要性,公司管理流程也存在問題。
3、分廠領導毫不留情的批評了小王,還扣了他100塊獎金,並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廠進行了通報。說明公司是獎罰分明的。
4、領導認命了小李做班組長,從此,小王時常發牢騷,認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並且工作態度也明顯悲觀起來,失落感增強了,就連高級技能大專班也不去上了.說明公司的溝通渠道不夠,導致員工消沉,從中也可看中該公司對員工職業生涯通道——員工的晉升通道太單一,也導致員工存在消極的態度。本團第四種分析:1、 每個員工只要能給予他良好的職業規劃,都是好員工的,從這點來看說明小王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員工。
2雖然小王的做法出發點是好 ,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這種作法有可能會導致工作出錯,忽視了工作的重要性,沒有更深一層的考慮,應該安排其它班次的人員加班,而不是自己硬頂,從這點來看並不具備一個做領導的素質,溝通與協調能力。再報表的事情來看,公司沒有完善的監督檢查機制;
3、這公司的獎罰制度比較完善,在發生通報事情後,小王應把事情的原尾同上級領導匯報,並做適當補救。
4、小王做事感覺有點對人不對事的,這樣的結果反而使自己的前途越走越短,並且他把自己的理想放在別人對他的看法上,並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好規劃。
5、我想他的上級領導應該從他的性格上得出他不適合做更高一級領導了,因為他的想法、目光、作法決定了他的未來命運。
② 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 在線等
ht tp :/ / www1.q fmy.tyu t.e.cn/xgb/onews. asp?id=20 1
這好像是個案例
自己把空格去掉
看看去吧
③ 求教師培訓的案例及分析
一、前六例案例分析:
[案例1]
一位熱情而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及提供一個更有情趣的學習環境。新學年開始了,他對教室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內周圍的牆上張貼了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圖畫,窗檯上還擺上了花草、植物,使課室充滿了生機。請你判斷,它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什麼?
[分析]這位熱情的教師出發點雖然很好,但事與願違,反而產生分散學生注意,影響學生集中學習的效果。根據無意注意的規律,有趣的圖畫,室內的花草、植物這些新異的刺激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尤其對低年級學生,他們容易把注意轉移到欣賞圖畫、花草植物上,而影響專心聽課。
[案例2]
教師在板書生字時,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與相異部分分別用白色和紅色的粉筆寫出來,目的是什麼?符合什麼規律?
[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於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知覺對象與知覺背景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人知覺。
(2)符合感覺的相互作用中同時性對比規律:紅白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容易區別形近字。
[案例3]
教學生識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區別「買賣」兩個字時說:「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還有的學生把「乾燥」寫成「乾躁」,把「急躁」寫成「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乾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從此以後,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也不混淆了。這些教法有何心理學依據?
[分析]這些教法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凡是有意義的材料,必須讓學生學會積極開動腦筋,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對無意義的材料,應盡量賦予其人為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記憶效果就好。簡言之,教師應教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案例4]
教師在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時,其試卷為什麼不單純用選擇和判斷題,而常常求助於填空、問答題?
[分析]選擇和判斷主要通過再認解答;填空、問答主要通過重現來解答。由於再認和重現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認記憶優於重現記憶,而且能再認的不一定重現。因此僅靠判斷、選擇難以說明記憶已達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藉助於問答、填空等題型。
[案例5]
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對學生作業採用「漏一補十」「錯一罰十」的做法。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請運用記憶的有關規律加以分析。
[分析]這種做法違背記憶規律,也是行之無效的。學生識記的效果和識記材料的性質和數量有關,在一定的時間不宜過多,否則,易引起學生過度的疲勞,降低記憶的效果,同時,「漏一補十」「錯一罰十」的做法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記憶的信心和主動性,對進一步學習製造一些心理障礙。
[案例6]
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列舉磚頭的用處」時,學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倉庫,造學校,鋪路」;學生小明的回答是:「蓋房子,蓋花壇,打狗,敲釘」,請問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賞哪種回答?為什麼?請根據思維的原理進行分析。
[分析]小方回答磚頭的用途都是沿著用作「建築材料」這一方向發散出來的,幾乎沒有變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僅想到了磚頭可作建築材料,還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這樣的發散思維變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後十四例問題與解答
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腦子里千奇百怪的東西很多。有時候,他們會在課堂上或課後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你在課堂上講太陽和月亮,有的孩子便會問:「老師,太陽為什麼白天出來?月亮為什麼晚上才出來?」對這樣的問題還能勉強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課後向我提的問題,真的讓我難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會冷不丁地問你:「老師,什麼叫『酷斃了』?」「老師,怎樣才能當上還珠格格?」我一時啞然。有時我想,或許我真的是年紀大了,不再適合當小學老師了。問題:面對這位老師的困惑,你認為問題出在哪兒?請依據教師素質現代化的要求回答。
答:這位教師的困惑,主要在於他對當今時代社會的新生事物,新鮮詞彙不理解,換句話說是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教師素質的現代化。因為教育中的任何活動都要靠教師進行,教育的目標的實現,效果如何都取決於教師。
教師素質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職業道德素質的現代化,能力素質的現代化。總之,教師素質的現代化是現代社會對現代人的總體要求在教師職業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 某市教育局《關於進一步規范基礎教育辦學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近免試入學,任何公辦、民辦和各類進行辦學體制改革的小學、初中不得以考試的方式擇優選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學階段各類學科競賽(如小學數學奧賽等)成績作為錄取新生的依據。」
問題:你對該市教育局的規定有什麼看法?請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出發對奧賽進行評價。
答:我認為該市教育局的規定對於基礎教育辦學進一步規范化、避免教育偏離它的軌道、防止教育目的的異化有重要意義。就是說,這個規定能夠促進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實現。實施全面發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發展教育由德、智、體、美、勞動技術教育等五育組成。在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前,注重智力發展是當代世界各國教育的共同趨向。奧賽正是發展學生的智力,用知識的精華去武裝學生的途徑之一,順應教育的大趨向,若能准確定位、合理組織,則對培養合格加特長學生有益。但許多人卻一味地為奧賽而「瘋狂」,只注重去發展學生的智育,而忽視其它各育的發展,厚此薄彼,極端偏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知競賽,不知其他,對學生身心的和諧、健全發展不利,也有悖於我們的教育目的,應予以引導或糾正。
案例3: 讀者薛女士反映,轉學還不到一學期的10歲兒子小雷(化名)跟過去比好像換了個人。以往由於喜歡做小動作,小雷沒少挨老師的罵,結果看到老師就害怕,不得不轉學。到新學校後不久,小雷在上課時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動作,被老師發現了。新老師什麼也沒說,只是微笑著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繼續上課了。以後,每次新老師走過小雷身邊,如果小雷沒做小動作,老師就會對他微笑並點頭表示贊許。很快,小雷改掉了壞習慣,還愛上了學習,自信心大增。
問題:請從該案例分析,對待有問題的學生新老師的教育機智。請從小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特點來分析。
答:小學生身高體重處於兩次增長高峰期之間,是相對穩定發展時期。他們的有意注意已開始發展,但無意注意仍占優勢,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小學生的情感不穩定性以及不善於控制的特點也很突出,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還是依據他人的要求評價自己。這些都是小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的發展特點。
上面這位新老師正是正確認識到了這點,並機智地運用這個特點來引導小雷,既糾正了他,又不傷害他的自尊心,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情感,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更為重要和緊迫。
案例4: 19世紀末,美國西部有個壞孩子,他把石頭扔向鄰居的窗戶,把死兔裝進桶里放到學校的火爐里燒烤,弄得到處臭氣熏天。9歲那年,他父親娶了繼母,父親對繼母說:「你要注意著孩子,他在我們這里最壞,讓我防不勝防,頭痛死了。」繼母好奇地走進孩子,對孩子進行了全面了解後,對丈夫說:「你錯了,親愛的,他不是最壞的孩子,而是最聰明的孩子,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發揮他聰明才智的地方罷了。」繼母很欣賞這個孩子,在她的正確引導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企業家和思想家,他說是戴爾•卡耐基。
問題:你怎樣理解「壞孩子」「差學生」?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什麼啟發?
答:所謂差等生(准確說應叫後進生)就是指那些不能達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水平較差或發展不平衡的學生。學生都是可教育的,沒有哪個學生天生就是不想學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學生的老師,決沒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對待他們,尊重、理解、信任他們,使他們主動接受教育。2、一分為二地看待他們,找出教育的切入點。3、給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愛,轉變差等生並不難,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 當代有一位教育專家兼作家這樣嘆息中國的教育:「要想使中國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前程,現在中國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幫助學校把他們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護好自己孩子的天賦別再受學校的侵害吧!」
問題:這段話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你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對中國當前的教育進行反思。
答:這段話指出了當前中國教育的弊端,當前中國教育趨向於分數教育(即應試教育),都是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學生已經變成讀書機器,而失去了本身擁用的天賦,沒有自我了。
實施全面發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發展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部分組成,要能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中國教育已經開始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案例6: 2004年《中國教師》雜志對兒童的生存狀態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833名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中,有4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童年不快樂。主要表現是:受考試折磨、沒有自由、壓抑、緊張、忙碌。其中考試時學生認為童年不快樂的主要原因。學生的年齡越高越覺得自己的童年不快樂。
一位每逢考試就會犯「間歇性精神錯亂「的學生,高考後卻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了。後來是他給中學班主任的信揭了謎。原來,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試排名和在排名中總位居30多名時所遭受到的同學鄙夷目光、父母的數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設計了騙局,瞞過老師、同學和父母。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學校允許他僅把考卷作為作業來完成,也不參加成績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績,轉而開始擔心他會因學習而熬壞身體。父母丟掉了過重的幻想和期望後,生活也開始變得輕松。自己也沒有了來自家庭和排名的壓力,心情變得舒展、學習也感到了輕松,學習效果也變得更好。
問題:從調查數據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答:從調查數據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們的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就是以發展人的單方面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動或以幫助學生通過學生選拔考試為根本目的。這就是所謂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因其把單純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學校的唯一追求而成為片面教育。而且是學生各方面素質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案例7: 對學生來說,由於知識基礎的差異和個性品質的不同,對課程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比如,新課程提倡的研究性學習,就有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一個班少則有四五十人,多則六七十人,要進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難度很大。椐上課教師分析,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有哪些主動性強的學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跟著走或跟不上。在眾多的課堂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學生,性格內向的學生只能做旁觀者。這種善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兩極分化。
問題:對於新課程改革者遇到這個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採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學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對於新課程改革遇到這個問題,應該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中,重視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還應重視個別差異。加強個別指導,每個學生已有的經驗及其天資、稟賦、興趣、性格等心理品質差別很大,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案例8: 課堂上有位學生指出老師對某個問題的解釋有錯誤,老師當時就惱怒起來:「某某同學,算你厲害,老師不如你,以後老師的課就由你來上好了!」全班同學隨老師一起嘲笑這位學生,該生從此在課堂步能發現問題,不能主動回答問題了。
問題:請你從該實例,評價該老師的做法有哪些不當之處,這種行為違反了哪條教學原則?
答:該老師對待提出質疑的學生,一棒喝退,嚴重挫傷了該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這種行為違反了「教師主導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原則,特別是違反了「創造民主的教學環境」。民主的教學環境,能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於積極的活動之中,主動地探索新知,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從而使啟發的效果處於最佳狀態。
案例9: 從2001年秋季開始,江西省的小學生們告別沿襲了一貫的百分制,實行新型的成績考核評價機制——「等級+特長+評語」。
目前,山東濰坊市小學已經取消各種形式的統考,廢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評語+特長+等級」的新的評價標准,嚴禁以升學率作為考核、評價學校、教師荼的唯一標准
問題:你對江西和山東濰坊市所開展的教育評價改革持什麼態度?
答:江西和山東濰坊市所開展的教育評價改革是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需求,廢除百分制,使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用「等級+特長+評語」,因材而評價,面向全體學生,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10: 初二的時候,我(台灣作家三毛)數學總是考不好。有一次,我發現數學老師每次出考試題都是把課本裡面的習題選幾題叫我們做。當我發現這個秘密時,就每天把數學題目背下來。由於我記憶力很好,那陣子我一連考了六個100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我了,這個數學一向差勁的小孩功課怎麼會突然好了起來呢?一天,她把我叫到辦公室,丟了一張試卷給我,並且說:「陳平,這十分鍾里,你把這些習題演算出來。」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題,整個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鍾後,對老師說不會做。下一節課開始時,她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最喜歡吃鴨蛋,今天老師想請她吃兩個。「然後,她叫我上講台,拿起筆蘸進墨汁,在我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她邊畫邊笑著對我說:」不要怕,一點也不痛不癢,只是晾晾而已。「畫完後,她又厲聲對我說:」轉過身去讓全班同學看一看!「當時,我還是一個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轉過身去,全班同學鬨堂大笑起來。第二天早上,我悲傷地上學去,兩只腳像灌了鉛似的邁不動,走到教室門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從此,我離開了學校,把自己封閉在家裡。
問題:請運用德育教育的原則對該教師的行為進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師,你會怎樣幫助三毛?
答:有效地進行德育,不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點,客觀上也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來解決和處理好各種各樣的關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卓有成效進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三毛的錯誤,沒有進行個別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學的面前用極端的手段打擊學生,沒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導,使學生喪失了信心,從此害怕上學,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師,我會對學生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讓德育發揮到最大效果。
案例11: 開學不久,陳老師發現楊朗同學有許多毛病。陳老師心想,像楊朗這樣的同學缺少的不是批評而是肯定和鼓勵,一次,陳老師找他談話說:「你有缺點,但你也有不少優點,可能你自己還沒有發現。這樣吧,我限你在兩天內找到自己的一些長處,不然我可要批評你了。」第三天,楊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陳老師,滿臉通紅地說:「我心腸好,力氣大,畢業後想當兵。」陳老師聽了說:「這就是了不起的長處。心腸好,樂於助人,到哪裡都需要這種人。你力氣大,想當兵,保家衛國,是很光榮的事,你的理想很實在。不過當兵同樣需要科學文化知識,需要有真才實學。」聽了老師的話,楊朗高興極了,臉上露出了微笑。 問題:分析案例中陳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主要運用了哪些德育原則和方法?
答:陳老師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樹立了學生的信心,挽救了一個後進生。從德育方面來看,陳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主要運用了知行統一原則,正面教育,疏通原則,並在運用中「活化」了原則,以及運用了自我修養法,品德評價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12: 一位家長在星期一發現兒子上學時磨磨蹭蹭,遂追問是怎麼回事,孩子猶豫了半天才道出實情。原來在上個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師召開全班同學會議,用無記名的方式評選3名「壞學生」,因有兩名同學在最近違反了學校紀律,無可爭議地成了「壞學生」;而經過一番評選,第三頂「壞學生」的帽子便落在兒子頭上。這個9歲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學選出了18條「罪狀」。當天下午初二年級組長召集評選出來的「壞學生」開會,對這三個孩子進行批評和警告,要求他們寫一份檢查,將自己乾的壞事都寫出來,讓家長簽字,星期一交到年級組長手中。
該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沒有表示什麼,簽了字便打發孩子去上學。隨後,她打通班主任的電話,詢問到底是怎麼回事,班主任說:「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壞的孩子,這是同學們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來的。」當她質疑這種方法挫傷腦筋孩子的自尊心時,老師卻回答:「自尊心時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給的」,並說他們不認為有什麼不對,其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
自從這個9歲的孩子被評選為「壞學生」後,情緒一直非常低落,總是想方設法找借口逃學。
問題:請用相關的德育教育原則對該班主任的做法進行批判。
答:該班主任用無記名方式評選了3名「壞學生」,其用意是想以其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引以為戒,想用此對學生進行教育,但這種做法違反了德育原則中「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致使消極因素增長。
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育中因勢利導,長善救失,運用名種形式,不斷強化和發揚學生自身積極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後的一面。
案例13: 開學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鄒老師走進初二(5)班教室,發現黑板上寫著「你也下課吧」五個大字。原來,該班已連續換了兩任班主任,原因是該班學生無論是學習、辦及衛生以及日常行為規范等方面的表現都極差,前兩任班主任就因為在班主任積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當班主任的資格。
問題:如果你是鄒老師,你該怎麼辦?
答:我會在知行統一原則和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指導下,運用陶冶教育法。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能言傳、言教,還要善於身教、情教。這種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為舉止,對學生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來接觸、感化學生。這種感化由學生對教師的注目而產生。
案例14: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當年從神學院畢業的時候,他的老師給她寫過一則評語:「黑格爾,健康狀態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辭令,沉默寡言。天賦高,判斷力健全,記憶力強。文字通順,作風正派,有時不太用功,神學有成績,雖然嘗試講道不無熱情,但看來不是一個優秀的衛道士。語言知識豐富,哲學上十分努力。
問題:黑格爾的老師的評語有什麼特點?你認為怎樣給學生寫評語?
答:我覺得黑格爾的老師的評語,以平靜的語氣,著力寫出了黑格爾「這個人」,以藝術的方式,讓孩子和家長知道缺點與不足的地方,這樣有利於孩子的進步。評語是溝通老師、學生、家長三者之間橋梁,寫評語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寫得簡潔易懂。2、寫出「這個人」。3、寫出「這個人」的「新起點」。應運用發展的眼光,通過鼓勵的方式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發展和取得成績表示認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目的,更好地認識自我,把握好自己未來的發展。充分體現評語的「教育性」。
④ 課外輔導班的案例
有些矛盾哦,有補課的學校貌似都沒有適當這一說,而且一般來說補課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很少有拿出來講的.這么說吧.差生可以通過適當的補課來縮小差距,讓以前一些上課不明白的知識點可以重新學習,而優等生可以鞏固他們所學習的知識!我想這應該就是好處了.
過度的話就占據了孩子太多時間,導致孩子厭學心理,並且學生時間安排不過來,身心疲憊~!
至於具體事例一般很少有,不過我還是找到一個補課造成學生疲憊反抗的例子,你可以看看:http://news.sina.com.cn/c/2004-07-26/08143199764s.shtml
⑤ 學生個案研究案例
以下名字都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問題學生個案研究
一、個案的基本情況
張揚,獨生子,11歲。性格直爽、好沖動。頭腦較聰明,很講義氣。母親在家,父親外出做生意。一個月回家一次。父母對張揚很寵愛,在各個方面都盡量滿足張揚的要求,對金的期望值也比較大。
二、問題行為的表現
1、張揚在學校的前兩年經常跟其他同學打架,在同學和老師的的印象里不好。
2、張揚是住校生,有時候不遵守住宿制度,晚上不按時就寢,大聲在宿舍講話。在課間經常和學生打鬧,和同學打架差點被開除。本來是留校查看,認錯態度好,學校給通報警告處分。
3、學習興趣不大,上課愛說話,擾亂課堂紀律,有時候不交作業。各科成績經常亮紅燈,每次月考總分在班級後幾名。上課睡覺是經常的事情。
4、思考問題往往以自己的願望為出發點,對他人是絕對化的要求。執拗、偏激,對矛盾歸因時只看對方的錯誤,對老師的批評教育,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經常給班級管理帶來困難,班主任很頭痛。
從以上行為中,可以判斷張揚品行存在障礙。急需矯正。
三、制定方案,科學輔導
1、父母與家庭治療。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
首先,矯正母親的錯誤教育觀念和行為。張揚母親很溺愛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愛護張揚,呵護過度,孩子有時候違反了校規,她就到老師那裡講個不停,說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如何如何的乖,或者為孩子開脫責任。我多次跟張揚母親交流,反復強調孩子犯錯誤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能正視孩子的錯誤是不利於正常教育的。矯正張揚的錯誤需要一個過程,著急是沒有用的。家長應該耐心疏導,幫助孩子逐漸克服缺點。孩子有問題後,推卸責任、埋怨、責備都只能事與願違。
其次,是合理運用獎勵技術。及時獎勵其合理行為,使其好的行為及時得到強化。獎懲結合,獎為主,但獎勵要有原則,不能超越許可的范圍(一次因為張揚考試達到了母親的目標,於是給他很多的錢,又是吃又是玩,表揚到天上)。
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關系。父親應放下尊嚴,同孩子多談心,打開孩子的心結,知道孩子心中想什麼、希望什麼、喜歡什麼,多鼓勵孩子,不能因為自己忙就不過問。
2、認知治療。
對於問題行為學生來說,對自身行為的正確認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我認為認知過程中張揚對當時情境的評價、對周圍人的反應,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陳述,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必備資料。
首先,說服教育是認知治療的第一途徑。轉變張揚的道德意識,主要採取與其談心的方式。我選擇了張揚喜歡的方式。盡量不選擇在辦公室,這樣張揚可以放鬆與我交流。每次談心之前,我先確定談話主題,設計一些問題,逐漸了解張揚的道德水平。如「為了幫助同學出校,自己裝病」這件事情,讓張揚認識到,不管自己主觀想法多麼的好,自己多義氣,但是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錯誤的。這種說理教育雖然力度不大,見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標治本的,相反,急於求成,用教師的權威說服學生,會適得其反。
其次,問題訓練是認知治療的必由之路。心理學認為,孩子對於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傾向於用一種帶有敵意的先入為主的印象做出解釋。如一些學生,對老師的教育,總是堅決的排斥和強烈的拒絕,認為自己沒有錯,或者是老師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對,以此來維護自己的面子,證明自己行為的正確。這是錯誤歸因引起的。因此,必須訓練學生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考慮問題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評價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後通過一些具體的問題,訓練張揚應用這些步驟解決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訓練題目來自於張揚的生活實際。如你上課睡覺、大聲說話,老師提醒你或者同學提醒你,,你怎麼辦?你不寫作業不交作業,同學或者老師批評你,你該怎麼辦?在訓練中使張揚熟練運用這些步驟,能夠做到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第三,激發動機是認知治療的最佳方略。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緒追求的影響。情緒是學習動機主觀因素中極為活躍的重要變數。張揚由於經常不完成作業,上課睡覺,經常受到批評,缺乏成功的體驗,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對學習內容厭倦,對老師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態度。張揚是班主任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會經常看見張揚立在辦公室里。於是我考慮對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麼,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態度及親切和藹的微笑、鼓勵的話語是對他。對張揚來說,缺少的正是以上這些。通過這種方式,他的行為發生了一定的改觀。
四、治療與輔導過程中的問題
1、耐心疏導
教育的奇跡來自於平時的引導中,課上課下,我盡量找機會給張揚表現。讓張揚體驗成功的感覺。作業認真表揚、積極回答問題表揚、考試成績好表揚等等,以這些閃光點為契機,耐心正確引導。有時候張揚的一些小毛病,如作業沒做完的時候,借口悄悄地去操場玩籃球等。每當這個時候,我不是指責,而是積極地去跟張揚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結論。事情過去後,我讓張揚冷靜思考,把當時事情全過程再回憶一遍,自己找到出錯的原由,強化他正確認清問題。
2、允許反復
學生的不良行為,在矯正過程中會多次出現反復。學生的不良行為,在矯正過程中會多次出現反復。因為受原有習慣的影響,主體會做出自動的反應。錯誤有時反復出現,我們要認識到教育過程具有長期性。所以急於求成,或者遇到問題就灰心是不可取的。
一次,張揚與陳某開始是開玩笑,而後,張揚對陳某一直奚落自己感到惱火就動手打人,結果兩人在食堂門口打了起來。通過學校和班主任的教育,他慢慢認識到自己的不對。
通過治療與教育,張揚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支持與鼓勵,求知的需要隨之產生。表現在張揚上課開始聽講,參與課堂問題討論,作業積極完成。我不斷積極鼓勵,使其成功感得到強化,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對張揚的教育見成效。下學期的多次模擬考試,張揚的各科成績有了一定的進步,尤其是英語有了很大的改觀。
五、個案小結
1、輔導方法
在輔導過程中,我始終尊重張揚,理解張揚的行為,信任張揚的行為,和張揚真實地交流;同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逐漸引導張揚進行對自己行為的獨立思考;減少張揚對我的戒備心理,能夠聽我的話,這就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礎,我在此基礎上,幫助張揚解開了一些心底的「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導張揚自己不斷鼓勵自己、相信自己。
2、經驗與教訓
建立很好的師生信任關系,這是我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給學生不斷樹立學習自信的「韌」勁。從實際出發,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與之交流,既尊重了學生,又達到了教育的效果。輔導者不能急於求成,應該允許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以及行為反復,才能趨於穩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耐心、細致地做工作,以轉化學生的不良行為。
3、反思
心理輔導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要善於細微之處多觀察,要對學生有愛心耐心,不論是什麼的樣的學生,都是有尊嚴的有性格的。決不能姑息遷就,更不能慌張。要給以學生充分的信任,要多和學生溝通、班主任以及家長溝通,及時獲得第一手的材料。心理輔導教師應該具備准確分析評價各種信息的能力。
⑥ 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山鷹起飛
「山鷹」起飛了——例案分析
「山鷹」起飛了這篇文章使我非常有感觸,它是我這個准教師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應該學習的典型例子,在今後,應該注意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充滿信心,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都能獲得發展的思想體現。
文中劉勇是後進生,後進生的學習能力一般都很弱,又具有「自卑、疑懼「等特點,同時又缺乏堅強的意志,自製力又差,於是他們的學習成績一般太差,這在教學當中是常遇到的事,大多數教師都會抱怨,認為孩子本來就不願意讀書我有什麼辦法。同時又覺得他們學習成績差,於是便不重視他們。此案例中這位楊老師並沒有放棄連班主任都抱怨的學生,他讓一個「有點失去學習信心」的學生變成了期末考試中名列前茅的學生,在他面前突然展現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而趙老師認為後進生是基本沒有優點的,這就有違學生是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的觀念。使師生關系僵硬.師生關系在教育中的作用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是衡量教師和學生學校生活治療的重要指標;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校園文化。所以要重視後進生的特點和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文中楊老師的引導非常重要,他並沒有像學生班主任一樣的去批評與打擊學生,而是從給學生修改詩歌開始,使孩子樹立強烈的學習信心,再引導孩子和他談心,使他充滿學習的動力。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就應該培養後進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使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山鷹》發表在「發表園地」獲得了的成功是多麼的重要,試想,如果孩子這一次不成功,還會有「期末考試中名列前茅的」的劉勇嗎?孩子他需要成功,他需要贊賞。老師的任務就是給他創造成功的機會,創設成功的氛圍,激發孩子成功的慾望。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就應該善於發現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感覺。
而文中的班主任趙老師在評價後進生的時候說「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說期中考試有兩門不及格,還寫什麼詩!」這並沒有起到一個教師,一個班主任應盡的責任!班主任處於班級管理的核心地位,班主任應具備一個合格教師具有的各種素質,即: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因此,我覺得班主任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應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學習,關注學生情緒,力求使學生都能在學習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從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教學不能等同於發展。只有那些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的教學,只有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也只有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也只有那些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也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有效增進學生的發展,幫助每個學生得到更好的成績,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培養成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