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輔導學生寫好傳統節日
㈠ 怎樣教孩子傳統節日禮儀
言行身教,不單要孩子懂得,自己也要知行合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孩子懂得,自己要先懂得,要孩子做到自己要先做到。 像平時,我一些生活的小細節,多說禮貌用語了,舉止文明了,遵守交通了,節儉了,都應該注意一下。這些潛移默化的教育比說教和只看書好多了。
㈡ 如何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淺談如何利用傳統節日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所謂傳統節日是指由歷史沿傳下來的流傳於民間的約定俗成的節日,如:喜氣洋洋的春節、張燈結綵的元宵節、懷鄉祭祖的清明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有著一份獨特的價值。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環境下,我們利用好傳統節日揭示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弘揚民族精神,對加強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是,近年來西風東逝,像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洋節日越來越受到青睞,以致於現在的小學生過聖誕節比過中秋節還要隆重,還要開心。甚至前一段時間出現了韓國和我國爭搶「端午節」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瀾,小學生對洋節情有獨鍾,這是社會開放帶來的,原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我們自己的節日呢?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幾個人能知道它們的來歷?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學校里對於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沒有深入開展傳統節日的主題活動。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談談對如何利用好傳統節日加強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認識。
一、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不知道傳統節日的內涵,因此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非常重要,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重現屈原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從他上下求索、寧願去死也不願離開故國半步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把傳統節日教育情注課堂教學之中。
㈢ 如何發揮傳統節日的教育契機
國慶節即將來臨,幼兒園如何充分利用這一教育契機呢?中宣部等5部委此前曾發布《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的通知,號召大家尊重傳統節日,而且對學校、幼兒園等教育部門提出了特別的要求,「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
節日文化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內容和巨大的教育價值,是學前教育不可忽視的寶貴資源,是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不同節日的潛在資源,配以適當有效的活動形式,與家長共同營造節日教育的良好氛圍,讓節日文化教育走進孩子們的生活,讓我們的孩子親近自然、接觸社會,了解有關節日的風土人情,陶冶孩子互相關愛、熱愛自然等良好的社會情感,促進孩子情感、態度、認知、行為、能力等方面共同發展,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怎樣選擇節日開展教育
節日的種類繁雜、內涵多樣,但不一定都適合兒童。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56個民族每年的節日共有500多個,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傳統節日就有378個。
我們要抓住節日的核心意義,把握要點進行價值判斷,精心篩選出那些有趣味性、有重要教育意義,又有益於幼兒身心健康的節日作為幼兒園節日教育的內容。選擇節日教育活動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科學性原則。節日都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有關,開展節日教育活動必須以一定的社會知識為基礎。選擇節日教育活動時,務必要審慎研究,以保證內容真實、准確、科學,否則活動便失去了教育價值。教師應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查詢資料,了解節日的來龍去脈,並深入挖掘節日的教育價值,制定促進幼兒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時代性原則。在選擇節日教育活動時,應考慮節日的內容是否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教師應該選擇那些時代性強、與幼兒生活聯系密切、富有積極社會意義的節日教育內容,如兒童節、勞動節、國慶節等。有些節日與幼兒生活聯系不大或不易被幼兒理解,如愚人節、情人節等則不宜在幼兒園開展活動。
活動性和趣味性原則。節日教育活動應避免知識灌輸和空洞的說教,教師應組織各種幼兒喜聞樂見、符合幼兒理解能力和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如參觀、表演、游戲等。同時要注意調動孩子參加活動的積極性,給他們自己選擇活動的權利,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
系統性原則。選擇節日教育活動要避免內容的重復,應統籌計劃各年齡班每學期應開展的節日活動,避免隨意性。活動安排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學習特點,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做到點面結合、層層遞進、螺旋上升。
相互配合原則。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參與社會節日活動。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讓家庭進入節日教育的文化氛圍中,形成教育合力。教師之間要相互配合,人人都要有節日園本課程開發、利用的意識和行動,實現社會、家庭和幼兒園協同配合、三者共育。
如何組織開展節日教育活動
參觀與訪問。每逢重大節日,社會上總有慶祝活動。幼兒園屆時可帶幼兒進行參觀,讓幼兒親身體驗節日的歡樂氣氛,觀察人們慶祝節日的活動,理解節日的特定意義。例如國慶節,街道上彩旗招展、霓虹閃爍、圖片標語隨處可見,人們喜氣洋洋,幼兒可從中感受到祖國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康。再如九九重陽節,可帶領幼兒參觀敬老院,給爺爺奶奶送禮物、表演節目,並幫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激發幼兒敬老、愛老、助老的情感。
慶祝與紀念活動。節日期間,可根據節日的內容舉行慶祝和紀念活動。活動要適合幼兒的特點,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煩瑣的儀式。慶祝活動形式要豐富多彩,通過欣賞故事、歌表演、繪畫、手工製作等活動加深幼兒對節日內涵的全面了解。還可邀請社會有關人員參加,如邀請媽媽參加三八節活動、請爺爺奶奶參加重陽節活動、請散居兒童或福利院兒童參加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另外,要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幼兒自己確定活動內容與活動進程、布置活動環境。在組織元旦聯歡活動時,可鼓勵幼兒共同參與班內環境布置,讓幼兒在歡慶氣氛中理解辭舊迎新和新年伊始的意義。幼兒可在各種活動中加深對節日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愛國情感,提升各種積極的情感品質。
游戲活動。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節日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戲本身是幼兒對世界的一種模仿性理解,娛樂本身則是對社會的一種樂觀介入。因此,節日教育特別強調「寓教於樂」,使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受到教育。節日期間,可組織幼兒開展與主題相關的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等,從中體會節日的意義。例如教師節時,組織幼兒開展「今天我來當老師」的游戲,讓幼兒體會教師職業的神聖與崇高。
家庭親子活動。對幼兒進行節日教育還必須有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有許多節日是在寒暑假期間,所以要有效利用家長資源,調動家長參與幼兒節日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放假期間,可以家庭為單位開展節日慶祝活動,利用「親子調查單」的形式引導家長帶孩子參觀訪問、旅遊、資料收集、親子共同製作。假期結束後還可組織一些活動,如討論匯報、交流分享、競賽游戲等,把幼兒的所見所聞轉化為內在經驗,從而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如何開發節日教育的有效價值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節日隱含著不同文化內涵的教育價值。比如,春節、中秋節反映了人們熱愛家庭、團結和睦、文明禮貌的品質;元宵節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樂觀向上的性格;清明節反映了人們追懷先輩的尋根意識;端午節反映了人們悼念愛國先驅的情懷;國慶節、黨的生日、建軍節等同樣可以培養幼兒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因此,對孩子進行節日教育,可以喚醒幼兒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化的熱愛,激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節日教育是道德教育、倫理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的重要載體,可以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傳統節日的許多風俗習慣都反映了社會的道德、規范、禮儀等要求,幼兒浸潤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親身體驗中了解節日並按照節日的道德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逐步完成向健全的社會人的轉型。
對幼兒進行節日文化教育,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的教育,其作用超出了常規教育和社會性教育的范疇。節日教育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使幼兒從中了解到許多知識與方法、提升動手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參加舞龍燈、放風箏、盪鞦韆、賽龍舟、登高等活動,可以發展幼兒基本動作、增強幼兒的體質;參加剪窗花、做彩燈、猜燈謎、吟詩歌唱等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陶冶美好情操;參加灑掃除塵、植樹種花等活動,可以培養幼兒勞動觀念、提高勞動技能。
節日教育的過程也是教師、家長受教育的過程,家園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動,使教師、家長進一步認識到傳統節日教育的價值,增進對節日和中國文化的興趣和認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情感,滿足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增強精神力量。師、幼、長共同成長,更有利於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利於幼兒全面發展。
㈣ 如何讓學生過好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學生一般都喜歡神話色彩或者是神秘色彩,建議可以用講故事或者是神秘的話題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㈤ 如何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可以將傳統節日的傳說和故事講給孩子聽,然後進行一個比較傳統節日氣氛內的活動。比如中秋除容了吃月餅還可以做花燈,還可以賞桂花,不要什麼節日都是吃點東西,然後看個電影完事就是讓孩子寫作業,家長玩手機或者玩電腦,這樣只會讓節日的氣氛原來越淡,傳統文化也就消失的越快。
㈥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怎樣傳承與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
作為一名小學生,年紀還比較小,首先可以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源,學習傳統節日背後的故事。
㈦ 如何用中國傳統節日教育培養孩子
我們現在要做的緊要事,就是用中國傳統節日教育培養孩子,讓傳統節日不再尷尬,讓傳統文化不要斷層,讓中國人過得更有中國味。
方法/步驟
給孩子講傳統節日的故事淵源:
中國法定意義上的傳統節日有11個,包括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以及部分人員的節日含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
另外一些節日,比如母親節、父親節、七夕節等也很重要。
還有一些各民族各地區的特別節日等。
對於這些節日,父母要給孩子講清故事淵源,可以收集整理一些資料,編撰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集給孩子當課外閱讀書,讓他們對節日有個比較詳細的了解。
帶孩子實地參觀有關傳統節日的發源地、陳列館等:
帶孩子到實地參觀節日的發源地、陳列館等,能讓孩子對節日有個直觀形象的理解,從而激發起他們對傳統節日中先進人物的仰慕,學習模仿他們身上的優點,更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父母要給孩子做弘揚傳統文化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樣,如果我們珍重傳統節日,熱愛傳統文化,孩子也會像我們一樣。如果我們只想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而我們自己不太重視而走過場,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用好清明節培養孩子緬懷先輩發揚傳統的習性:
清明節是祭祖、緬懷的重要日子,也是引導孩子尋根問路的重要時機,還能激發孩子發揚家族和先輩的優秀傳統,讓孩子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未來應到哪裡去,從而更深入地思考和應對人生。
用好母親節、父親節培養孩子的孝心:
母親節父親節是重要的節日,可以用好這些節日來培養孩子的孝心。比如,在這些節日的時候,給孩子講父母的親身經歷,用自己的經歷來啟發孩子如何選擇和走好人生路。還可以引導孩子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用好勞動節培養孩子勤勞堅韌的品質:
在勞動節,可以引導孩子向那些勤奮的先進人物學習,告訴孩子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增長智慧提高能力,才能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從勞動中才能收獲快樂和滿足,才能培養出堅韌的心性品質,才能更好地在人生舞台上發揮光和熱。
用好兒童節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自立意識:
兒童節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一個節日,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自立意識的重要時機,應引導孩子在娛樂活動中增長智慧和見識,培養他們獨立完成某一件事的能力,以及創造性地完成某個節目、游戲或者活動的能力,從而增長他們的才幹。
用好青年節培養孩子的立志擔當意識:
少年強則中國強。歷史上很多有志青年立志早有擔當,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物。所以,在青年節的時候應引導孩子立志做人,學會做一個有擔當有作為的人。
用好國慶節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
有國才有家。心有國家的人必然有大志。在國慶節,應培養孩子強烈的愛國意識,讓他們認識國家的過去和現在,憧憬國家的未來;讓孩子學習國家的英雄和模範人物,從而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
用好七夕節引導孩子懂得愛的美好和責任:
七夕節這一天,做父母的應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讓他們了解父母當初是如何從相知到想愛相守的過程,以及為了家庭所作出的付出和犧牲,讓孩子懂得愛的美好與責任。
㈧ 如何讓學生通過體驗傳統節日氣氛傳承中國民族文化
一、將傳統文化「請」進校園,著力營造富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為語文教學提供廣闊的空間。徜徉在一個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新知識、新學問,能獲得審美感受的校園中,更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具體說來,學校的整體規劃建設,可以設計一些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築、人物塑像、園林景觀等。一草一木暗香浮動,一字一畫德育無聲。學生只有在校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才能將其內化為求知做人的基本態度和基本品質。其次,要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境。像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二、立足課堂,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找到成功的樂趣。回望歷史,古人學語文不僅有強記,也有孔子與學生「浴乎沂,風乎舞雩」的暢快,更有各種各樣的輕松的文字游戲。開玩笑、猜謎語、寫對聯、填詩詞,嬉笑怒罵,激揚文字,將語言玩到盡興玩到極致。也有垂髫小兒、弱冠書生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語文」的樂趣,常品成功的快樂。我們的老師,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要努力讓語文動起來、活起來,從歷史故事中明理,從歷史笑話幽默中得智,從成語典故中積知,從對聯猜謎中獲趣,從多種渠道入手,積極激趣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震撼他們的心靈,讓學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我的做法是,精心選擇三百個典型的成語,既學習語音字形,成語運用,又增加作文文采,還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知道一些文學典故,更能帶動名句名篇的背誦。我們進行成語接龍,師生名字鑲嵌,歷史故事大串聯等活動,收效很大。此外,散文、詩歌品賞,對聯,猜謎,及自製謎面。雖然有些幼稚,但在快樂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啟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玩轉語言,玩透語文,學生再面對課本、考試、競賽,便能找到「老叟戲頑童」的快樂。在教學中,我常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或者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或者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並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1.感受傳統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寫景、狀物、山水游記、田園詩歌等課文,對自然美進行了鍾情的描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畫面,這些圖景經過了作者的攝取拼接,已不再是純客觀景物,它已經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它飽含了作者的情思。2.感受傳統文化的社會美。教材中的課文為我們了一軸軸性格鮮明的人物畫卷和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畫面。正義感,嫉惡如仇的精神,對愛情的忠貞,虛心好學的品質,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精神構成了社會美的主體。《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虛心接受批評、聞過即改的作風,《送東陽馬生序》中不辭勞苦、虛心求學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學生心靈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教師要准確傳導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徵,讓學生在心靈深處受到傳統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禮,從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3.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美。教材中有不少內容是對藝術的直接表現,在處理此類教材時要把學生引入到語言描繪的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而美妙的音樂、優美的歌聲、動聽的朗誦、悅耳的語言,能讓學生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體味語言、聲韻之美。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老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蘊涵的文化內涵:(1)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2)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內涵;(3)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4)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從課文插圖、課後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三)、強化誦讀,與賢哲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溝通,進而喚醒學生的心智與靈魂、促進其生命成長。古語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經驗。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多膾炙人口,文質兼美,從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到元曲,這些課文里所體現出來的意境美、語言美,光靠老師的分析、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靠學生通過朗讀去體味。優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學生肯定也會喜歡。加之漢語具有一字一音,聲、韻、調和諧的特點,因此,加強朗誦教學,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漢語的音韻美,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及的。三、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弘揚傳統文化。(一)引領學生親近名著,品味經典。大凡名著,都是一個時代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根,這些啟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動人心靈的作品,是時代和民族的瑰寶,理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應該讓經典伴隨學生的成長。教師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給學生推薦一些閱讀范圍,如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等,讓學生感受經典,從而夯實他們的文化基礎,提高人文素養,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在潛心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倡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對名著深度研究的主題,以《水滸傳》為例:《水滸傳》中人物外貌與性格的研究;《水滸傳》中人物別名的來源;《水滸傳》中武器與人物的關系;從歇後語看水滸故事……然後由個人或分小組研究討論。有的閱讀《水滸傳》,有的欣賞《水滸傳》的電視劇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關《水滸傳》的歇後語、人物稱號,然後教師用一節課的時間圍繞水滸文化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識。(二)、激勵學生走進傳統節日,傳承中華文化。現在不少學生對我們的傳統節日淡漠了。傳統節日蘊含著我們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都有著憑吊屈原的主題。人們懷念屈原實際是在傳遞著愛國精神的火炬。中秋節吃月餅、除夕夜吃餃子,這都反映了我們民族重團圓、重親情、重和諧的情感追求。在這些節日里,應提醒學生從中感受文化的氛圍。教師可以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看《屈原》、唱《橘頌》、吟詩詞、賽龍舟、插艾葉、佩香囊、吃粽子……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特有的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家鄉的文選典籍,並初步了解家鄉婚嫁文化、飲食文化、節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與由來。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跡。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組織學生為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是那夢中的伊人,她美麗著,微笑著,深思著……回到源頭,走進古典,彷彿進入了豁然開朗的桃花源。在大語文的時空里,我們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語文讓我們快樂,語文讓我們聰明,語文讓我們美麗,語文讓我們高尚,語文讓我們有了內涵,語文讓我們體現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閱讀經典文本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氣質,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儒家的厚德載物、剛正不阿、誠信仁愛、尊師重道,道家的順應自然、淡泊名利、虛懷若谷,佛學的寵辱不驚、進退從容、自然清靜,這些都值得學生去學習、體會和進行創造性轉化。長期沐浴在書香里、浸潤在文化中的學生會變得情趣高雅、語言文雅、行為儒雅、氣質優雅。總之,將傳統文化「請」進校園,「請」進課堂,讓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來,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實傳統文化殿堂之基,凈化每個學生的心靈,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永遠的責任和使命。
㈨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一、多種途徑搜集資料,調動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積極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在最初開展傳統節日教學活動時,缺乏適合教學對象的專業教材,為了上好這門課,我決定立足實際,沒有條件也要為教學創造條件。首先制定教材內容,根據時令順序,捋順出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春節、元宵節、龍頭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其次確定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如:傳統節日的起源或傳說、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文學作品、民謠諺語等;最後利用網路、圖書、影像等資料,多方面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春節後的第一堂課,筆者充分利用學生們依然沉浸在春節氛圍的機會,以學生熟悉的春節為例,把表現春節熱鬧場景的影像、音樂、圖片、文字等資料做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而後把動畫片「年的傳說故事」播放給學生們觀看,面對熟悉的場景和充滿趣味性的傳說故事,學生們的反應很強烈,生動的圖片、影像信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接著筆者因勢利導,號召學生們積極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並教給學生怎樣利用網路、影視、書籍、訪問等多種途徑搜集資料。第二節課的學習內容安排的是「元宵節」,筆者布置了搜集「元宵節」有關資料的作業,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響應,很多學生也通過這種學習和參與的方式開始喜愛上這門課。隨後,我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根據學生居住區域、家庭狀況、學習能力等情況合理搭配,學生選定組長並完成下面四個題目:(1)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2)元宵節習俗;(3)元宵節詩詞文化;(4)元宵節的地方特色。然後分發表格,讓小組成員之間合作完成。由於准備比較充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特別積極,一堂課下來,學生們輕松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次教學活動讓我深切認識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多種途徑搜集傳統節日的資料,做好計劃、准備何等重要。
二、優美的傳說故事,激發學生探究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徵都決定了他們做事往往從興趣出發,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活動更是如此。小學生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懷有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樣培養學生學習傳統節日的興趣呢?怎樣讓學生樂意並主動地去了解傳統節日呢?我發現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後都蘊藏著生動、美麗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大人喜歡,孩子們更喜歡。所以每一個傳統節日來臨之前,筆者首先啟發學生搜集關於該節日的相關故事。例如:端午節來臨時,我讓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故事,其實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有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還有源於紀念屈原的。很多學生告訴我,沒想到過端午節也有那麼多的由來和傳說故事。拓展學習「聊聊曲阜的端午節風俗」,學生通過口頭訪問、閱讀書報、上網查詢等方式,更深層次地了解有關端午節的知識。了解到曲阜人過端午節有凌晨門口插艾、掛香荷包和用艾葉煮雞蛋的風俗,還有吃粽子、飲雄黃酒的習慣。同時學生通過學習還了解到曲阜舊民俗與新民俗的不同,以及舊時的孔府里過端午節的習俗。這些活動讓學生們對端午節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歡了。
三、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情
為提高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及學習熱情,筆者力求做到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授課方式既要符合實際,又要帶有新鮮感,還能開闊孩子的眼界。通過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學形式如下。
1.多媒體教學。觀看各種有關傳統文化的圖像、視頻等,這種展示方式能更直觀、生動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
2.雙向互動。如學習重陽節,帶學生走進社區敬老院,與老人共度重陽節,使學生懂得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游戲教學。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游戲活動。如正月十五猜燈謎,清明節放風箏、盪鞦韆、踢毽子、踏青等。這些教學活動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親子互動。邀請學生家長加入活動,協助學生在家完成學習任務。如:端午節包粽子,臘八節熬制臘八粥,春節包餃子等,這樣的活動培養了學生既培養了學生愛勞動的美德,同時又增加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了解。
5.知識競賽。節日來臨之際,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資料,並且通過必答、搶答等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6.遠足活動。如清明節來臨之際,帶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讓學生通過掃墓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
7.詩詞朗誦。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許多優美的詩詞美文,讓學生積累與節日有關的趣聯妙對、古詩詞名句、諺語、歇後語等,開展一個節日詩詞朗誦會,有助於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另外,還有舉辦故事會、繪畫課、手工製作課等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總之,引領學生認識傳統節日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精心設計特色活動,師生一起參與,切實提高教育效果,加深了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認識。《中國節》的實施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讓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學習到了傳統節日中所蘊含、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奠定基礎。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從而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