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優秀保護輔導員事跡
『壹』 有關於愛心人士的事例
9日下午,大陸失聰學生張萌通過台灣知名人士王建煊創辦的浙江省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資助,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順利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這是該基金會首次捐資幫助大陸失聰學子重返有聲世界。此前,該基金會已在大陸各地資助近5000名學業特優、家庭特困的學子,幫助他們完成高中學業。 「歙縣採取『政府主導、部門組織、學校運作、社會參與』,尤其是『一對一』幫扶、『四個一』呵護留守兒童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充分肯定。」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魏英瑛女士在11月22日考察歙縣留守兒童工作情況時所說的一番話。 歙縣自去年被國務院婦兒辦和聯合國兒基會確定為留守兒童社會干預試點縣以來,創新思路,強化機制,各地先後 建立起黨、團員和學校教師與留守兒童「一對一」結對幫扶制度,實行 「四個一」呵護機制,即做到 「每月家訪不少於一次」,學校教師經常與 留守兒童 保持 聯系,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彌補他們的親情缺失;「 每季度 辦講座不少於一次」,由縣教育、婦聯等部門為每個中心校培訓了 1-2 名心理老師,為留守兒童定期舉辦講座,並將《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普法教育融入其中,提高他們的維權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同時,聘請家庭教育專家講課,加強對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培訓,提高家長及監護人的教育素質和監護能力;「每半年開展關愛行動不少於一次」,由縣關愛留守兒童領導組有計劃、多形式地組織 縣、鄉、村幹部、「五老」人員及優秀企業家等愛心人士 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做好事;「每年表彰先進典型不少於一次」,通過選樹一批優秀留守兒童及關愛留守兒童先進典型,宣傳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優秀留守兒童事跡等,推動全社會力量進一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目前,該縣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聯動、橫向協作關愛留守兒童良好的工作格局
『貳』 求全國十佳少年的事跡
全國"十佳"少年譚海美"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馬尾辮,大眼睛,有著12歲孩子的稚氣,卻也有著與12歲年齡不相稱的剛毅。她靠撿破爛攢起的學費勤奮讀書,她用柔弱的身軀照顧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她將愛心灑向身邊的每一個像她一樣的「留守兒童」,她用自強不息寫就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樣童年。
她叫譚海美,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鎮初級中學七年級(初一)學生。
■幼年遭遇父離母棄
譚海美出生在肥東縣六家畈鎮湖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她6個月的時候,父親在打工中不幸被坍塌的廣告牌鐵架軋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多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讓原本貧困的家庭債台高築。看著丈夫從此失去勞動能力,譚海美的媽媽拋夫棄女一去不返。母親出走後,生活難以自理的父親只得將3歲的她帶到合肥郊區由爺爺奶奶撫養,自己隻身外出謀求生計。
爺爺奶奶臨時寄住在一座廟里,爺爺用一輛破舊的摩托車載客,奶奶撿破爛,兩人勉強度日。小海美的到來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海美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一道撿破爛,3層樓高的垃圾堆,她每天跟我爬上爬下。上學後,她每天放學都幫我從垃圾堆里掏破爛。看到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喝著易拉罐飲料,她就悄悄站在一旁,等人家喝完後,將丟在一旁的易拉罐撿走。我從她的眼神里知道她很想喝,可實在買不起啊,看到孩子咽口水,我的心裡好難過。」說到這里,71歲的奶奶泣不成聲。
「我記得向奶奶要過一次易拉罐飲料,奶奶沒錢買,蹲在地上哭。一位好心的過路阿姨給我買了一罐,我捨不得喝,給奶奶喝,她不喝,只是一個勁地哭。我看奶奶傷心,以後再也不敢要飲料喝了,渴了就到別人家要點自來水喝。」海美說,「芒果汁易拉罐是鐵的,一毛錢3個,健力寶罐子是錫的,一毛錢1個,塑料瓶一毛錢3個……」她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種飲料的名稱和瓶罐價格,卻沒有嘗過是什麼滋味。她說她最多一天撿到了60多個飲料瓶,掙了兩塊六毛錢。
由於郊區學校學費貴,爺爺只得帶小海美回鄉下讀書。海美學習很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小海美都會來到郊區幫奶奶撿破爛,在垃圾堆里爬得滿身污垢。「你撿破爛怕羞嗎?」記者問。海美搖了搖頭:「最初有的同學瞧不起我,奶奶告訴我,我們不偷不搶,不丟人。我覺得奶奶說得對,我撿破爛是為了攢錢讀書,幫爸爸還賬。」
■「海美是個孝順孩子」
由於農村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海美和爺爺住在鄉親家的兩間毛坯房裡。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掃屋子和庭院,做好早飯,洗完衣服,騎車去7里外的學校上學。放學後,她趕緊回來幫爺爺劈柴、燒飯、做農活,給爺爺捶捶背、梳梳頭。
「小海美是個孝順的孩子。」六家畈鎮黨委書記張小紅說,「去年暑假,我請家教輔導女兒英語,讓海美和女兒一道學習。這期間,她聽說奶奶病了,急得直掉眼淚。每天一補完課,她就坐公交車趕到幾十里外的奶奶那裡,給奶奶端水、做飯,陪奶奶看病、輸液,第二天一早又趕回來補課。奶奶病好了,小海美瘦了一大圈。」
艱苦的生活讓海美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從不買零食吃,掉在桌上的飯粒也要撿起來吃下去;她用鉛筆做作業,寫滿後用橡皮擦掉接著用,直到紙被橡皮磨破為止……2005年10月,她應邀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兒童發展國際論壇」,會議期間,海美每天都把會員們吃剩的糕點裝到塑料袋裡,等會後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和同學們品嘗。
■「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海美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她有感而發,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奶奶》,文中充滿了對奶奶真情的流露和對完整家庭的渴望,這篇文章參加一家雜志社作文比賽獲得了銀獎。看到班裡很多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留守孩子小隊」,互幫互助,「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她的想法得到了輔導員的支持。2004年,第一個「留守孩子小隊」在她當時就讀的六家畈鎮養正中心小學成立了。通過留守小隊的活動,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互相之間也成了知心朋友。然而,海美還有一個更為驚人的想法。她告訴記者:「我聽社科專家卜衛阿姨說,我國農村有十幾萬名『留守』兒童,他們都很孤獨,需要幫助。如果今後我有電腦,我想建一個留守兒童網站,讓留守兒童們可以自由地在一起交流、學習。」
海美的自強精神感動了周圍的人。由於表現突出,海美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多次獲得「優秀少先隊員」「文明少年」等榮譽稱號。2005年10月,她榮膺第十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今年1月又同楊利偉、劉翔等人一起,當選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新華視點)
『叄』 情系留守愛暖童心,你身邊有哪些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
有義工幫他們輔導學習,有鄰居大哥哥大姐姐陪他們一起玩耍,有愛心團隊經常來看他們,還有人捐助了愛心書屋,專門有大學生大哥哥大姐姐給他們做心理輔導。這樣暖心行動有很多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周圍,雖然留守兒童很可憐,但是因為有社會關愛,所以他們生活得也很幸福。
還有一些愛心人士捐贈了愛心書屋這些愛心書屋,就伴隨留守兒童度過了每一天,他們寫完作業以後就可以到愛心書屋去讀書,避免每天和手機朝夕相對耽誤學習。心理輔導很有必要,有很多心理輔導專家及時關心留守兒童心理動態,幫他們解決了很多問題,全社會都在關心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了全社會的溫暖。
『肆』 關愛留守兒童的真實感人事跡
我教過一個小孩叫抄海力,先是海力爸爸打工,一年後掙了一萬多元錢,回來後一家人都很高興,認為此路可行,決定夫妻同出去掙大錢,海力交由奶奶管,海力由一個上等生變成了問題生,又一年,海力爸媽回來2萬五賣掉了房產,決定再掙一年在城裡買房子,做城裡人,海力交由姑姑管,這一年海力逃學打架成了家常便飯。就在這年海力媽媽得了可怕的肝病,在南方病也沒治好,積蓄也差不多了,媽媽回來治療邊管海力,爸爸一月寄千餘元供母子房租及生活,時間一長女罵男沒本事,男罵女是喪門星花錢樓,後來,離婚,海力流落社會。
『伍』 十佳少年事跡
馬尾辮,大眼睛,有著12歲孩子的稚氣,卻也有著與12歲年齡不相稱的剛毅。她靠撿破爛攢起的學費勤奮讀書,她用柔弱的身軀照顧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她將愛心灑向身邊的每一個像她一樣的「留守兒童」,她用自強不息寫就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樣童年。
她叫譚海美,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鎮初級中學七年級(初一)學生。
■幼年遭遇父離母棄
譚海美出生在肥東縣六家畈鎮湖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她6個月的時候,父親在打工中不幸被坍塌的廣告牌鐵架軋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多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讓原本貧困的家庭債台高築。看著丈夫從此失去勞動能力,譚海美的媽媽拋夫棄女一去不返。母親出走後,生活難以自理的父親只得將3歲的她帶到合肥郊區由爺爺奶奶撫養,自己隻身外出謀求生計。
爺爺奶奶臨時寄住在一座廟里,爺爺用一輛破舊的摩托車載客,奶奶撿破爛,兩人勉強度日。小海美的到來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海美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一道撿破爛,3層樓高的垃圾堆,她每天跟我爬上爬下。上學後,她每天放學都幫我從垃圾堆里掏破爛。看到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喝著易拉罐飲料,她就悄悄站在一旁,等人家喝完後,將丟在一旁的易拉罐撿走。我從她的眼神里知道她很想喝,可實在買不起啊,看到孩子咽口水,我的心裡好難過。」說到這里,71歲的奶奶泣不成聲。
「我記得向奶奶要過一次易拉罐飲料,奶奶沒錢買,蹲在地上哭。一位好心的過路阿姨給我買了一罐,我捨不得喝,給奶奶喝,她不喝,只是一個勁地哭。我看奶奶傷心,以後再也不敢要飲料喝了,渴了就到別人家要點自來水喝。」海美說,「芒果汁易拉罐是鐵的,一毛錢3個,健力寶罐子是錫的,一毛錢1個,塑料瓶一毛錢3個……」她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種飲料的名稱和瓶罐價格,卻沒有嘗過是什麼滋味。她說她最多一天撿到了60多個飲料瓶,掙了兩塊六毛錢。
由於郊區學校學費貴,爺爺只得帶小海美回鄉下讀書。海美學習很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小海美都會來到郊區幫奶奶撿破爛,在垃圾堆里爬得滿身污垢。「你撿破爛怕羞嗎?」記者問。海美搖了搖頭:「最初有的同學瞧不起我,奶奶告訴我,我們不偷不搶,不丟人。我覺得奶奶說得對,我撿破爛是為了攢錢讀書,幫爸爸還賬。」
■「海美是個孝順孩子」
由於農村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海美和爺爺住在鄉親家的兩間毛坯房裡。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掃屋子和庭院,做好早飯,洗完衣服,騎車去7里外的學校上學。放學後,她趕緊回來幫爺爺劈柴、燒飯、做農活,給爺爺捶捶背、梳梳頭。
「小海美是個孝順的孩子。」六家畈鎮黨委書記張小紅說,「去年暑假,我請家教輔導女兒英語,讓海美和女兒一道學習。這期間,她聽說奶奶病了,急得直掉眼淚。每天一補完課,她就坐公交車趕到幾十里外的奶奶那裡,給奶奶端水、做飯,陪奶奶看病、輸液,第二天一早又趕回來補課。奶奶病好了,小海美瘦了一大圈。」
艱苦的生活讓海美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從不買零食吃,掉在桌上的飯粒也要撿起來吃下去;她用鉛筆做作業,寫滿後用橡皮擦掉接著用,直到紙被橡皮磨破為止……2005年10月,她應邀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兒童發展國際論壇」,會議期間,海美每天都把會員們吃剩的糕點裝到塑料袋裡,等會後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和同學們品嘗。
■「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海美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她有感而發,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奶奶》,文中充滿了對奶奶真情的流露和對完整家庭的渴望,這篇文章參加一家雜志社作文比賽獲得了銀獎。看到班裡很多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留守孩子小隊」,互幫互助,「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她的想法得到了輔導員的支持。2004年,第一個「留守孩子小隊」在她當時就讀的六家畈鎮養正中心小學成立了。通過留守小隊的活動,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互相之間也成了知心朋友。然而,海美還有一個更為驚人的想法。她告訴記者:「我聽社科專家卜衛阿姨說,我國農村有十幾萬名『留守』兒童,他們都很孤獨,需要幫助。如果今後我有電腦,我想建一個留守兒童網站,讓留守兒童們可以自由地在一起交流、學習。」
海美的自強精神感動了周圍的人。由於表現突出,海美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多次獲得「優秀少先隊員」「文明少年」等榮譽稱號。2005年10月,她榮膺第十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今年1月又同楊利偉、劉翔等人一起,當選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
『陸』 全國十佳少年的事跡介紹
全國"十佳"少年譚海美"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馬尾辮,大眼睛,有著12歲孩子的稚氣,卻也有著與12歲年齡不相稱的剛毅。她靠撿破爛攢起的學費勤奮讀書,她用柔弱的身軀照顧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她將愛心灑向身邊的每一個像她一樣的「留守兒童」,她用自強不息寫就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樣童年。
她叫譚海美,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鎮初級中學七年級(初一)學生。
■幼年遭遇父離母棄
譚海美出生在肥東縣六家畈鎮湖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她6個月的時候,父親在打工中不幸被坍塌的廣告牌鐵架軋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多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讓原本貧困的家庭債台高築。看著丈夫從此失去勞動能力,譚海美的媽媽拋夫棄女一去不返。母親出走後,生活難以自理的父親只得將3歲的她帶到合肥郊區由爺爺奶奶撫養,自己隻身外出謀求生計。
爺爺奶奶臨時寄住在一座廟里,爺爺用一輛破舊的摩托車載客,奶奶撿破爛,兩人勉強度日。小海美的到來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海美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一道撿破爛,3層樓高的垃圾堆,她每天跟我爬上爬下。上學後,她每天放學都幫我從垃圾堆里掏破爛。看到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喝著易拉罐飲料,她就悄悄站在一旁,等人家喝完後,將丟在一旁的易拉罐撿走。我從她的眼神里知道她很想喝,可實在買不起啊,看到孩子咽口水,我的心裡好難過。」說到這里,71歲的奶奶泣不成聲。
「我記得向奶奶要過一次易拉罐飲料,奶奶沒錢買,蹲在地上哭。一位好心的過路阿姨給我買了一罐,我捨不得喝,給奶奶喝,她不喝,只是一個勁地哭。我看奶奶傷心,以後再也不敢要飲料喝了,渴了就到別人家要點自來水喝。」海美說,「芒果汁易拉罐是鐵的,一毛錢3個,健力寶罐子是錫的,一毛錢1個,塑料瓶一毛錢3個……」她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種飲料的名稱和瓶罐價格,卻沒有嘗過是什麼滋味。她說她最多一天撿到了60多個飲料瓶,掙了兩塊六毛錢。
由於郊區學校學費貴,爺爺只得帶小海美回鄉下讀書。海美學習很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小海美都會來到郊區幫奶奶撿破爛,在垃圾堆里爬得滿身污垢。「你撿破爛怕羞嗎?」記者問。海美搖了搖頭:「最初有的同學瞧不起我,奶奶告訴我,我們不偷不搶,不丟人。我覺得奶奶說得對,我撿破爛是為了攢錢讀書,幫爸爸還賬。」
■「海美是個孝順孩子」
由於農村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海美和爺爺住在鄉親家的兩間毛坯房裡。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掃屋子和庭院,做好早飯,洗完衣服,騎車去7里外的學校上學。放學後,她趕緊回來幫爺爺劈柴、燒飯、做農活,給爺爺捶捶背、梳梳頭。
「小海美是個孝順的孩子。」六家畈鎮黨委書記張小紅說,「去年暑假,我請家教輔導女兒英語,讓海美和女兒一道學習。這期間,她聽說奶奶病了,急得直掉眼淚。每天一補完課,她就坐公交車趕到幾十里外的奶奶那裡,給奶奶端水、做飯,陪奶奶看病、輸液,第二天一早又趕回來補課。奶奶病好了,小海美瘦了一大圈。」
艱苦的生活讓海美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從不買零食吃,掉在桌上的飯粒也要撿起來吃下去;她用鉛筆做作業,寫滿後用橡皮擦掉接著用,直到紙被橡皮磨破為止……2005年10月,她應邀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兒童發展國際論壇」,會議期間,海美每天都把會員們吃剩的糕點裝到塑料袋裡,等會後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和同學們品嘗。
■「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海美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她有感而發,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奶奶》,文中充滿了對奶奶真情的流露和對完整家庭的渴望,這篇文章參加一家雜志社作文比賽獲得了銀獎。看到班裡很多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留守孩子小隊」,互幫互助,「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她的想法得到了輔導員的支持。2004年,第一個「留守孩子小隊」在她當時就讀的六家畈鎮養正中心小學成立了。通過留守小隊的活動,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互相之間也成了知心朋友。然而,海美還有一個更為驚人的想法。她告訴記者:「我聽社科專家卜衛阿姨說,我國農村有十幾萬名『留守』兒童,他們都很孤獨,需要幫助。如果今後我有電腦,我想建一個留守兒童網站,讓留守兒童們可以自由地在一起交流、學習。」
海美的自強精神感動了周圍的人。由於表現突出,海美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多次獲得「優秀少先隊員」「文明少年」等榮譽稱號。2005年10月,她榮膺第十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今年1月又同楊利偉、劉翔等人一起,當選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新華視點)
『柒』 十佳少先隊員的主要事跡
全國"十佳"少年譚海美"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馬尾辮,大眼睛,有著12歲孩子的稚氣,卻也有著與12歲年齡不相稱的剛毅。她靠撿破爛攢起的學費勤奮讀書,她用柔弱的身軀照顧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她將愛心灑向身邊的每一個像她一樣的「留守兒童」,她用自強不息寫就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樣童年。
她叫譚海美,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鎮初級中學七年級(初一)學生。
■幼年遭遇父離母棄
譚海美出生在肥東縣六家畈鎮湖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她6個月的時候,父親在打工中不幸被坍塌的廣告牌鐵架軋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多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讓原本貧困的家庭債台高築。看著丈夫從此失去勞動能力,譚海美的媽媽拋夫棄女一去不返。母親出走後,生活難以自理的父親只得將3歲的她帶到合肥郊區由爺爺奶奶撫養,自己隻身外出謀求生計。
爺爺奶奶臨時寄住在一座廟里,爺爺用一輛破舊的摩托車載客,奶奶撿破爛,兩人勉強度日。小海美的到來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海美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一道撿破爛,3層樓高的垃圾堆,她每天跟我爬上爬下。上學後,她每天放學都幫我從垃圾堆里掏破爛。看到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喝著易拉罐飲料,她就悄悄站在一旁,等人家喝完後,將丟在一旁的易拉罐撿走。我從她的眼神里知道她很想喝,可實在買不起啊,看到孩子咽口水,我的心裡好難過。」說到這里,71歲的奶奶泣不成聲。
「我記得向奶奶要過一次易拉罐飲料,奶奶沒錢買,蹲在地上哭。一位好心的過路阿姨給我買了一罐,我捨不得喝,給奶奶喝,她不喝,只是一個勁地哭。我看奶奶傷心,以後再也不敢要飲料喝了,渴了就到別人家要點自來水喝。」海美說,「芒果汁易拉罐是鐵的,一毛錢3個,健力寶罐子是錫的,一毛錢1個,塑料瓶一毛錢3個……」她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種飲料的名稱和瓶罐價格,卻沒有嘗過是什麼滋味。她說她最多一天撿到了60多個飲料瓶,掙了兩塊六毛錢。
由於郊區學校學費貴,爺爺只得帶小海美回鄉下讀書。海美學習很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小海美都會來到郊區幫奶奶撿破爛,在垃圾堆里爬得滿身污垢。「你撿破爛怕羞嗎?」記者問。海美搖了搖頭:「最初有的同學瞧不起我,奶奶告訴我,我們不偷不搶,不丟人。我覺得奶奶說得對,我撿破爛是為了攢錢讀書,幫爸爸還賬。」
■「海美是個孝順孩子」
由於農村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海美和爺爺住在鄉親家的兩間毛坯房裡。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掃屋子和庭院,做好早飯,洗完衣服,騎車去7里外的學校上學。放學後,她趕緊回來幫爺爺劈柴、燒飯、做農活,給爺爺捶捶背、梳梳頭。
「小海美是個孝順的孩子。」六家畈鎮黨委書記張小紅說,「去年暑假,我請家教輔導女兒英語,讓海美和女兒一道學習。這期間,她聽說奶奶病了,急得直掉眼淚。每天一補完課,她就坐公交車趕到幾十里外的奶奶那裡,給奶奶端水、做飯,陪奶奶看病、輸液,第二天一早又趕回來補課。奶奶病好了,小海美瘦了一大圈。」
艱苦的生活讓海美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從不買零食吃,掉在桌上的飯粒也要撿起來吃下去;她用鉛筆做作業,寫滿後用橡皮擦掉接著用,直到紙被橡皮磨破為止……2005年10月,她應邀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兒童發展國際論壇」,會議期間,海美每天都把會員們吃剩的糕點裝到塑料袋裡,等會後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和同學們品嘗。
■「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海美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她有感而發,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奶奶》,文中充滿了對奶奶真情的流露和對完整家庭的渴望,這篇文章參加一家雜志社作文比賽獲得了銀獎。看到班裡很多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留守孩子小隊」,互幫互助,「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她的想法得到了輔導員的支持。2004年,第一個「留守孩子小隊」在她當時就讀的六家畈鎮養正中心小學成立了。通過留守小隊的活動,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互相之間也成了知心朋友。然而,海美還有一個更為驚人的想法。她告訴記者:「我聽社科專家卜衛阿姨說,我國農村有十幾萬名『留守』兒童,他們都很孤獨,需要幫助。如果今後我有電腦,我想建一個留守兒童網站,讓留守兒童們可以自由地在一起交流、學習。」
海美的自強精神感動了周圍的人。由於表現突出,海美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多次獲得「優秀少先隊員」「文明少年」等榮譽稱號。2005年10月,她榮膺第十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今年1月又同楊利偉、劉翔等人一起,當選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
『捌』 500字作文 關於留守兒童事跡材料
剛放暑假不久,我回到老家,無意中發現了一名留守兒童。
看著他衣冠不整的樣子,蓬亂的頭發,一雙鞋子連大拇指都露了出來。走進他的家門,房間里滿是沒有收拾的東西,書本隨處亂七八糟。當爸爸打開冰箱時,我驚訝極了。冰箱里有發霉的饅頭,花捲,已經不能再次食用的蔬果,一股股酸味兒直鑽我的鼻子都我連忙用手捏住了鼻子。走進廚房,仔細一看,沒有清洗的鍋,都已經開始生銹。沒有收撿的碗筷,到處都是。發霉的面條,真是糟透了!
再來想想我的生活吧!我有整齊嶄新的衣服,洗得干凈,柔順的頭發。房間被媽媽打掃地乾乾凈凈。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大床,上面鋪了一張粉紅色的,有許多圖案的床單,幾個長方形的枕頭。一個高高的衣櫃,裡面放滿了我的新衣服。寬大的書架,上面放滿了我的書籍。回到我們的廚房,爐具上放著一個潔凈的不銹鋼鍋。和留守兒童家廚房的鐵鍋相比,肯定是不銹鋼鍋好。我家的冰箱里有新鮮的蔬菜水果,魚,肉,偶爾還會有幾個冰淇淋。每日三餐都是豐盛的飯菜,有時也會挑食。每時每刻伸手就有錢,用來買各種零食和漂亮的玩具。我想:留守兒童真可憐,每天都過著清苦,非常孤獨的生活。我們城市裡的小孩兒們多麼地幸福啊!
我明白了: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每天節約,抓住這良好的生活環境。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回報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