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專職輔導員的原因
㈠ 大學專職輔導員的工作環境怎麼樣待遇如何
大學輔導員的整體的工作環境還是不錯的,但是待遇並不好。與本校老師相版比,工資和其他方面的福利都權差很遠。
一般來說,現在應聘大學輔導員基本都是合同制,很少有在編人員。所以待遇比較差的,跟當地企業的普通行政人員的待遇差不多。各地區可能有所不同,但區別應該不會太大。
以開封為例,剛入職的時候也就2000—3000的樣子。
㈡ 高校應按什麼師生比設置專職輔導員
日前,教育部以部長令的形式修訂出台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自2017年10月1 日起施行。《規定》指出,高等學校應當按總體上師生比不低於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按照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原則,足額配備到位。
根據《規定》,各地各高校要把輔導員培訓納入師資隊伍和幹部隊伍培訓整體規劃。要建立國家、省級和高等學校三級輔導員培訓體系,確保每名專職輔導員每年參加不少於16個學時的校級培訓,每5年參加1次國家級或省級培訓。
㈢ 專職輔導員為什麼不能3年內轉崗
意思就如同勞動合同內規定了勞動期限
三年內不得去別的學校 就是這個意思
具體對你是否有利,要看你個人的意思了
如果說三年內沒別的打算 那就沒問題!
㈣ 有誰知道專職輔導員與兼職輔導員的區別謝謝了
據我所知在我們學校沒有區別的,工資也一樣。而且你有能力都可以擔任任課老師。可能剛開始進來兼職輔導員工資沒那麼高,一段時間以後也沒什麼差別了。還有估計跟以後評職稱有點關系,專職的會好一點。
㈤ 大學專職輔導員的工作環境怎麼樣待遇如何
現在大學裡面的輔導員,說白了,就是學生的保姆。我就說說我們輔導員吧,一開回始的工答資800元,因為要管理學生,所以跟學生一樣住學生寢室。如果有學生晚上沒回來,就要打電話問學生,怎麼回事。學生都不怎麼喜歡輔導員。因為所有的事情他都管,就會涉及到學生的隱私。工資還低,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住宿環境。學生一出事,輔導員第一個挨批。任課老師的工資是跟學生的人頭掛鉤的。人頭越多,工資就越多。學生對任課老師還很尊敬,畢竟是自己的老師嘛。
㈥ 大專民辦院校,專職輔導員,應聘應該考慮什麼因素怎樣判斷學校正規與否有沒有發展前景
原來在南昌一個民辦大專上學 輔導員和我們很熟的。輔導員工資不高 一個月就2000出頭。2010年南昌 2000是餓不死人但是絕對副不了的。但是很多輔導員都不窮。因為每年都要招生 招生提成不少啊(主要招自考生,原來還有定向招生名額 一個賣幾萬塊)。不要說那學校不正規 2000多畝的校園,不正規能幹那麼大?
㈦ 高職院校為何頻繁招聘輔導員
因為輔導員隊伍的職業特點決定流失比較多,所以必須頻繁招人補充。
1、工作強度大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人生目標模糊,學習主動性差。由此決定了其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性差,如果再加上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後勤服務質量等與學生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部分學生對學校管理規定帶有抵觸情緒,輔導員得做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導員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也應該是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在現實工作中,輔導員成了幾乎事事都要關心的「保姆」。工作上雜、亂、碎,大到思想教育、獎助評優、活動開展,小到勞動衛生、早晚自習、晨跑到課、寢室報修等等,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做,學生寢室停電了給輔導員打電話,沒錢了給輔導員打電話,沒來上課要輔導員去寢室叫人上課,放假別人都出去遊玩,輔導員還要擔心學生不要出事,所以說日常的瑣事占據了絕大多數時間,導致很難有時間能專心去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有些任課教師上課缺乏吸引力,同一個班級學生,不同的任課教師上課產生完全不同的到課率,這樣的學生逃課責任也能歸結到輔導員。另一方面工作時間,同校的行政人員按時每天八小時,或者不到八小時按時打卡上下班;專職教師按照有課就來上,沒課就不來,每周集中打卡一次的工作時間制度;專職輔導員卻是按照行政人員上下班,同時堅持24小時待機,隨時待命,一旦有突發狀況,必須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隨時處於應急狀態。所以最忙的往往不是正常上班時間,而是下班後。同時每周值班最少三天,加上開班會、政治學習、主題班會以及隔周一次周末值班,導致平均一周有4-5天的值班狀態,精神狀態高度緊張,無數次非上班時間的早上、中午、晚上被電話驚醒,輔導員職業病中必定有一項電話恐懼症。最後還有管理模式上,輔導員實行院系二級管理,一般而言系部負責直接管理,學院由學生工作處(部)負責直接管理對接,但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對接的幾乎是所有職能部門,學工處、財務處、就業處、招生處、總務處、保衛處等等,只要有需求都能直接給輔導員布置工作,無法預料到隨時隨地那個部門突然就有事找你了,其中還有重復性工作,一項工作可能布置部門不同,就得重復做。這也是導致工作雜亂的原因之一。
「學生工作無小事」體現了高校輔導員工作責任重大,但是工作強度大,工作實質瑣碎而繁瑣,這也是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相較於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難道難度大很多。專職輔導員任務繁重,責任重大,要求很高,又長期處於高負荷的工作狀態,勢必導致身心疲憊,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
2、收入待遇低
輔導員工作強度大而相對應的是不正常的收入待遇低,輔導員薪酬待遇一般都是由基本工資和帶班津貼兩部分組成,帶班津貼又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按照班級數量計算,一種按照學生人數,按每生幾元的計算方法。我院按照前者計算,但不管那種計算方法,最後總的收入水平不會有太大差異。在自身上的表現,12年入校時候帶兩個班,基本工資是五百,加平均一個班津貼四百,月收入不超過1500。13年帶三個班,帶班津貼增加四百。14年經歷了校內的兩次基本工資調整,最後基本工資為每月755,帶六個班,四個在校班,兩個畢業班。津貼增長為在校班平均一個班500,畢業班按百分之五十算。累計一個月3200元左右。這種收入在專職輔導員里,是屬於「高收入」,可以想像對於我這種工作第三年,考核年年優秀,帶班數量又多,月綜合收入也才三千出頭。而對於剛參加工作,帶班數量少的輔導員而言,每個月待遇不會超過兩千,這里還是在沒有計算每月考核扣款的前提下才能達到的理想水平。而相對而言現在的物價水平,雖然我們不是為了待遇而工作,但工作的前提也必須要讓人達到相對應的生活水平。而且由於工作性質和日常工作量大的因素,輔導員一排課少,沒課上,無科研項目,,二難有時間從事第二職業,影響了經濟收入。另外由於沒有課上,無科研、論文少,導致輔導員的職稱普遍較低。這種工作要求高待遇卻較低的反差,造成輔導員心理的不平衡,影響了工作積極性的發揮。加之輔導員隊伍的年輕化,年輕輔導員在個人生活中的戀愛、成家、養家等方面的生活實際需求都接踵而來,花費較多。當輔導員隊伍工作收入不能支持正常的生活支出,勢必會影響到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3、晉升空間小
年輕教師可以從助教、講師做起來,有發展前途的最後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輔導員做的再久,最後只是個老輔導員。專職輔導員上升空間有限,沒有一條明顯的晉升線路,現在大多數輔導員的上升途徑都是轉崗,轉專業教師崗或者行政崗位,而轉崗後很難在從事專職學生工作,這就帶來了一個弊端,一旦形成常識,會讓輔導員隊伍僅僅是一個過渡,當一個崗位成為過渡崗位,流動性崗位,就很難有人能專心去研究,而且換句話說真正能轉崗的也畢竟是少數,多數要麼是繼續在輔導員崗位堅持,要麼是離職另謀出路。而且相比其他年輕教師,輔導員個人發展確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學校對輔導員的工作認可度也不高。工作很瑣碎,缺乏創造性,這一點和專業教師的研究遠遠不能比較。擔任教學工作的高校教師的學術論文、學術成果可以慢慢積累起來,但輔導員的成果只能說是帶過了幾屆學生而已,很難為外界所認可,學生工作相比起學術研究,社會認可度不高。目前來說,以我院為例,最明顯就是在輔導員隊伍乃至學生管理隊伍找不到一個高級職稱的,最高的就是中級,也很稀少,絕大多數為無職稱和初級職稱。而職稱對教育系統人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和什麼都掛鉤。另外在輔導員代課上,雖然按照規定輔導員可承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操作難度還是很大,一方面不缺基礎課程老師,學院必須在保證專業老師基本課時量的同時才會考慮輔導員代課。所以說在總體基礎課時有限、基礎課程不缺老師、輔導員隊伍人數多的前提下,難以實施,只有個別輔導員能有授課任務,而授課數量也是職稱評定的依據,所以不管是專業老師、行政人員、輔導員都有代課需求,最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在目前階段而言,輔導員隊伍人員在專業、學歷、結構化上差別很大,也在一定條件下無法滿足授課條件。
4、職業認可低
輔導員社會地位不高,缺乏職業認同感。雖然國家出台了各種文件政策肯定了輔導員的重要性,但實際上,由於人們長期的認識誤區,使得從社會到高校專業教師以及學生都不把輔導員看作教師的一種,加上輔導員工作的駁雜,普遍認為輔導員工作沒有技術含量,誰都可以干好,而且加上高職類院校輔導員流動性大,各大職院幾乎年年都會招聘新輔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這個職業的認可。此外,輔導員自身缺乏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表現在:輔導員工作職業化程度不高,薪酬偏低,科研成果少,職稱普遍不高,社會認可度低,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並且,輔導員對自己在學校的角色難以清晰定位。對職業工作職責理解把握不夠,缺乏明確的專業角色意識和強烈的角色榮譽感也使得他們不敢把輔導員職業作為自己的終身依託。這些因素都容易使輔導員產生挫折感,影響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影響到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也妨礙了高校教育功能的發揮。
5、職業交流少
輔導員隊伍職業交流的機會很少,職業交流分為校外交流和校內交流。先說校外,目前校外輔導員職業交流主要有教育部舉辦的全國高校輔導員骨幹培訓和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輔導員培訓。而能被推薦參加省廳培訓的畢竟是少數。能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全國輔導員培訓更是屈指可數。並且能被推薦參加全國和全省輔導員培訓的多數來說也是在本省或者本校輔導員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交流的成果。而對於校內交流,主要集中在每學年開學前的輔導員培訓和平時的工作交流會等。一方面開學前的輔導員培訓更多的是針對新輔導員,培訓方向更多的是工作方法和內容,而在實際工作經驗交流方面很少。而校內平時的輔導員工作交流會也很少,加上在各方面的存在的問題,也容易導致舉辦的職業交流會變成集體反應問題的會。這也是因為在根本上沒有解決影響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一些問題。沒有解決輔導員隊伍普遍存在的後顧之憂,很難讓輔導員能真正用心撲在工作上,認真踏實的交流工作,探討方法,創新理念。另一方面,在現在的一些培訓和職業交流大多數都是以專家講座或者專題報告會的形式開展,在大局和宏觀性上給培訓輔導員指明一些方向。但是由於輔導員職業特殊性,還需要多一些的基層一線輔導員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的一些交流,特別是那些多年來專職從事一線輔導員工作的輔導員,他們的經驗對我們實際工作幫助會很大。
㈧ (專職)輔導員制度的由來及發展歷史如何
從1949年共和國成立到1952年,全國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進行了繁重的社會改革。在這一時期,學校也相應地進行社會改革。1953年,全國「一五」計劃開始執行,中心任務轉入經濟建設。為了適應這樣的形勢,學校要求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業務學習中。1952年底,蔣南翔校長提出建立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選拔優秀學生骨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擔負一些職責,使大多數學生幹部減輕工作負擔。這些輔導員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使之在緊密結合業務學習的同時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1953年4月3日,學校向高教部、人事部請示報告中寫到:「我們擬根據1952年政務院批準的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決議設立政治輔導員制度。辦法是:擬選學習成績優良,覺悟較高的黨團員擔任輔導員,其學習年限延長一年,學科則相應減少,每周進行24小時工作,這樣,並可培養輔導員成為比一般學生具有更高政治質量及業務水平的幹部。由於今後政治工作必須密切結合學習進行,輔導員由於具有一定業務水平,及其在學習上的模範作用,對展開工作會是有很大便利的。」經中央批准,我校於1953年建立政治輔導員處,並在各系三年級學生中挑選了25名學習優秀、政治覺悟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黨員,擔任了第一批學生政治輔導員。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加強了黨團和班級的工作,創造了「先進集體」的經驗,減輕了其他學生黨團骨乾的負擔,取得了較好效果。 輔導員制度建立50年來,培養和鍛煉了大批「雙肩挑」的人才。他們畢業後有的走向社會,有的留校工作,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黨政管理工作的骨幹,也為清華大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㈨ 高校專職輔導員想跟著社會憑職稱,求高手指點,盡量詳細些!
這個問題很糾結。給一些個人意見。
根據規定,碩士研究生畢業2年後就可以評中級職稱。按理說你現在早應該是中級了。不明白為什麼你們學校工作5年的研究生還不讓講課,但是不帶課不表示不能評職稱啊。建議:
學校里一般職稱分幾類,教師系列、教輔系列、政工系列。你的情況可以選擇評教輔系列,也就是研究員系列。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這個系列不需要課時,用你的科研課題、論文、教材編寫等就可以申報。
不建議從社會上評,因為社會上評職稱要到人才中心,且通常只能評工程系列。
以第2點為前提,學校的職稱為評聘,有一評還要有一聘,你才能享受職稱相關的薪資。如果你從社會上評工程師系列,而學校以職稱系列不符為理由不按照相關職稱等級聘你,也就白評了。
向所在院校的人事部門溝通,了解評研究員系列所需條件,按此准備按時申報。同時問一下人事是否承認社會上的工程系列職稱。(有的院校承認雙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