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燁輔導員
1. 詩經取名女孩王文…後面加個什麼字
王文雪 王文梟 王文卿 王文媛 王文霞 王文靜 王文涵 王文露 王文朕 王文燁 王文朔 王文言 王文雲 王文瑤 王文陽 王文岩 王文明 王文莉 王文研 王文瑩 王文麗 王文燕 王文煒 王文琳 王文蒞 王文奕 王文煦 王文祥 王文輝 王文黎 王文楠 王文宜 王文嶸 王文茹 王文朵 王文容 王文娜 王文哲 王文鈺 王文晶 王文勇 王文婕 王文靜 王文麗 王文宇 王文靜 王文博 王文銘 王文麗
2. 唐宋元明清,歷代狀元,各舉10個有代表性的人物
唐:1、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2、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3、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4、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詩、畫成就最高的狀元);5、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書法成就最高的狀元);6、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狀元);7、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狀元);8、9、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最年輕的狀元,都是18歲。);10、尹樞(最年老的狀元,一直考到70多歲)。
宋:安德裕;安守亮;王世則;張師德;王堯臣;馮京;黃裳;黃公度;文天祥;秦檜(因害死岳飛,被家鄉後人除籍)
元:霍希賢;張 益;王文燁;陳祖仁;張起岩;張士堅;文允中;牛繼志;魏元禮;張棟
明:黃觀;曹鼐;張升;楊慎;韓應龍;諸大綬;唐寅;鄭燮;黃士俊;韓敬
清:彭定求;歸允肅;翁同龢;崇 綺;洪 鈞;劉福姚;張 謇;傅善祥(太平天國,第一位女狀元);葉春元(太平天國);劉春霖(1904考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3. 丹帝王門業的推拉門質量怎麼樣
帝王門業的推拉門質量還是不錯的,可以的。
4. 幫幫取個名字、
王文燁、王文煒、王文傑、王文淼、王文藝
5. 付馬燁這個名字怎麼樣
姓名簡單體符號且情緒、智力、婚戀、未能逞、健康等各面著定影響.給孩起名要掌握些要領自起解自孩知道自期望再者取名些限制比說家族已用名字能用外知道哪字家族已用另面,古語言曰:"名字父母所取膚發父母所賜故應懷恩",雖現我般說,
做父母我,孩名字自起更加意義:
.給孩起名字要注意原則:
1、音韻靈力:名字念起產聲音磁場名字悅耳佳名字形干擾少藝術家或作家都另外取名字或另取字型大小:張千(原名張員)名字僅令印象深刻自能認同
2、避免諧音: 父母若打算自幫寶寶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否雅諧音免徒困擾:吳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蟲)名字取念幾遍看看聽起否流暢
3、注意字義: 父母若想孩取名字必須先解字意義些字並見或者換旁側部首卻意義佳所取名字前查閱康熙字典確定字義
4、八字: 些參考寶寶八字幫寶寶取名即利用八字解寶寶先命格:否陰陽協調、五行均等再借著取名調、改善寶寶運勢幫寶寶命名依照八字命盤、再參考格局、筆畫找合適字義比由八字知寶寶性任性刁蠻建議用:理、德、修、維修飾孩性
5、肖: 少父母取名字肖選擇字:龍男取名龍或者某些肖適合用某些字:蛇喜歡待洞蛇寶寶選擇:哲、啟、善、唯等字
6、單名: 般言單名記且響亮單名欠缺格、外格除非命格者否則適合使用或者再取字或號作輔助:孫文字山;李白字太白
7、筆畫八十靈: 別算五格(格、格、格、外格、總格)八十靈並觀察其五行相相剋關系總格24、25、29、31、32、33、35(筆畫數格局錯較波瀾重疊)37、39、41、45、47、48(筆畫數錯格局筆畫數都能克服困難創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由姓名筆畫算五格筆畫算相應五行接著即解五格及五行間相相剋與吉凶關系取名字重要於五行否協調再者才筆畫三才指格、格、格間組合並系取名字參考康熙字典字義筆畫些字必須偏旁部首算才能確筆畫
二基本要領:
1父姓加固定字派(家譜規定必須使用)加特定意義字;
2孩父母姓加特定意義字組三字姓名;
3孩父姓加特定意義字組單名(容易造重名);
4孩父母姓加兩特定意義字組四字名
三特定意義字:
1孩季節春用春字秋用秋字;
2孩慶用慶建建華;
3孩晨早晨用曉光晨光;
4孩點:京津滬渝;
5父母孩期望:男孩用健、英、偉孩用慧、娟、淑等
四需要特別注意:
1盡量用數都使用用字避免重名;
2盡量用數容易念錯辟字避免難認;
3盡量用筆畫繁字形字避免難寫;
4盡能使用聽褒意詣音用順耳貶意詣音;
5盡能使用音調即三字避免同聲調念起響亮起伏;
6父母姓字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要慎用疊音
五具體建議:
1買本相關書解些命名數理辰八字五行相相剋知識
2憑想像實想理想字妨查查字典
3現給孩取名用四字名即父母兩姓加兩字:
男孩用夫健夫孩用慧純等四字
名易重名別具格處逐步流行
4般說男孩取名用字應含陽鋼氣:英強;孩取名用字應含賢淑意:慧娟男反用則孩各面都比較優秀
總言取名總體原則:聽、易記、畫簡、雅緻、義深
面聽男孩孩名字,說定其適合孩名字:
些聽男孩名字範例:
辰逸 (讓覺舒服名字且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 (胸懷猶宇宙浩瀚窮)
瑾瑜 (自語---握瑾懷瑜比喻擁美品德)
皓軒 (意: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立男本色)(自宋代詩蘇軾《江城`密州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喜歡面哪選意思相同)
致遠 (自諸葛亮《誡書》:非淡泊明志,非寧靜致遠)
燁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光明、興盛意思;睿智慧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才)
佑(庇佑孩)
英傑(英俊傑)
致遠 (自諸葛亮《誡書》:非淡泊明志,非寧靜致遠)
俊馳(自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
燁磊 (光明磊落)
偉奇(偉、神奇)
晟睿(晟光明、興盛意思讀shèng;睿智慧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才)
佑(庇佑孩)
文昊(昊字意:廣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高潔:整潔)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 )
遠航(男放遠航吧)
旭堯 (旭:旭 堯:古期賢明君主泛指聖 )
聖傑 (聖:崇高 傑:傑 )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凡 )
越澤 (澤:廣博水源)
浩宇 (胸懷猶宇宙浩瀚窮)
瑾瑜 (自語――握瑾懷瑜比喻擁美品德)
皓軒 (意: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立男本色)(自宋代詩蘇軾《江城`密州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
志澤 (澤:廣域水源 )
軒 (軒:氣度凡 )
睿淵 (睿智;識淵博)
弘文 (弘揚;文:文家)
哲瀚 (擁廣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
晉鵬( 晉:進本義進 鵬:比喻前程遠 )
磊 (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 輝:光輝 )
浩南 (浩:浩 )
澤洋 (廣闊海洋 )
鑫磊 (鑫:財富 )
鵬煊 (煊:光明讀xuān )
博文 (文韜武略博精深 )
昊強 (昊:蒼蒼穹 )
越澤 (越廣闊水源 )
旭堯 (旭:旭 堯:傳說古賢明君主泛指聖)
偉宸 (宸:古代君王代稱 )
志澤 (澤:廣域水源 )
博超 (博:博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 浩:浩 )
騫 (騫:高舉飛起 )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凡 )
偉澤 (偉:偉 澤:廣域水源)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 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凡 )
紹輝 (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壽象徵健柏健康壽意思)
英傑(英俊傑)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高)
志澤 (澤:廣域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家)
峻熙 (峻:高威猛;熙:前途片光明)
嘉懿 (嘉:美;懿:美)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軒:氣宇軒昂)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凡)
偉澤 (偉:偉 澤:廣域水源)
君昊 (君:君 昊:蒼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 煊:光明)
博濤 (博:博)
苑傑 (傑:傑)
黎昕 (昕:明亮)
燁霖 (燁:光明)
晉鵬 (晉:進本義進 鵬:比喻前程遠 )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代稱)
豪 (豪:豪氣)
昊 (昊:蒼蒼穹)
明傑 (明智傑)
立誠 (誠:誠實)
立軒 (軒:氣度凡)
立輝 (輝:輝煌)
峻熙 (峻:高威猛;熙:前途片光明)
嘉懿 (嘉:美;懿:美)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代稱
豪 豪:豪氣
昊 昊:蒼蒼穹
志澤 (澤:廣域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
弘文 (弘揚;文:文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凡
偉澤 偉:偉 澤:廣域水源
君昊 君:君 昊:蒼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 煊:光明
博濤 博:博
苑傑 傑:傑
黎昕 昕:明亮
燁霖 燁:光明
哲瀚 (擁廣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
致遠 (自諸葛亮《誡書》:非淡泊明志,非寧靜致遠)
俊馳(自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
燁磊 (光明磊落)
豪(自豪)
偉奇(偉、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才)
佑(庇佑孩)
文昊(昊字意:廣邊)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高)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 )
遠航(男放遠航吧)
旭堯 (旭:旭 堯:古期賢明君主泛指聖 )
英傑(英俊傑)
聖傑 (聖:崇高 傑:傑 )
鑫鵬 鑫:財富 鵬:比喻氣勢雄偉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凡 )
浩宇 (胸懷猶宇宙浩瀚窮)
晉鵬 晉:進本義進 鵬:比喻前程遠
瑾瑜 (自語――握瑾懷瑜比喻擁美品德)
昊 思聰 展鵬 笑愚 志強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淵 思淼
曉嘯 宇 浩 文軒 鷺洋 振家 樂駒 曉博 文博 昊焱
立 金鑫 錦程 嘉熙 鵬飛 默 思遠 浩軒 語堂
我的答案希望是你想要的!!
6. 科舉制選出的人才
[編輯本段]中國歷代狀元榜隋代狀元(進士)榜
張損之 孫伏伽 侯君素 楊 纂 房玄齡 溫彥博 黃鳳麟
唐代狀元榜
孫伏伽 陳伯玉 杜綰 李琚 羊襲吉 常袞 李博 楊凝 張正甫 陳諷 班肅 李顧行 韋諶 裴俅 李余 李從實 狄慎思 莫宣卿 劉蒙 趙峻 許佑孫 歸黯 羊紹素 崔詹 崔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迪 賈至 楊護 盧庚 王漵 王儲 牛錫庶 李程 徐晦 李固言 盧儲 李合 陳寬 崔峴 顧標 於瓖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扆 崔膠 盧文煥 李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嶷 崔曙 楊譽 洪源 張式 魏弘簡 盧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極 白敏中 韋籌 鄭確 鄭顥 盧深 顏標 薛邁 李筠 孔緘 鄭貽矩 蘇檢 裴格 趙蒙 鄭益 李昂 虞咸 王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憑 崔元翰 尹樞 李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冠 宋刓 李肱 盧肇 於珪 崔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偓 李瀚 趙觀文 歸佾 楊仲昌 許且 范崇凱 王正卿 劉單 楊儇 蕭遘 丁澤 薛展 賈棱 封孟紳 柳公權 鄭澥 李群 杜陟 裴思謙 鄭言 張溫琪 李億 韓袞 孔纁 鄭藹 楊贊禹 崔諤 歸系 吳師道 王維 徐征 趙岳 楊紘 齊映 黎逢 鄭全濟 苑論 陳權 韋瓘 獨孤樟 柳璟 李珪 崔囗 易重 李郜 孔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說
五代十國狀元榜
崔邈陳逖崔光錶王徹王歸璞黃仁穎徐寅 郭晙王朴 扈載簡文會梁嵩王克貞伍喬盧華寇湘王溥 樂史邱旭張確費黃裳王崇古盧郢楊遂鄧及
宋代狀元榜
楊礪 張去華 馬適 蘇德祥 李景陽 劉察 李肅 劉蒙叟 柴成務 安德裕 張拱 劉寅 安守亮 宋准 王嗣宗 呂蒙正 胡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梁顥 程宿 陳堯叟 孫何 孫僅 孫暨 陳堯咨 王曾 李迪 姚曄 梁固 張師德 徐?#93; 張觀 蔡齊 王整 宋庠 徐鐸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溱 楊寊 賈黯 馮京 鄭獬 章衡 劉輝 王俊民 許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佘中 徐鐸 時彥 黃裳 焦蹈 李常寧 馬涓 畢漸 何昌言 李釜 霍端友 蔡薿 賈安宅 莫儔 王昂 何煥 沈晦 李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章 王佐 趙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問 蕭國梁 鄭僑 黃定 詹騤 姚穎 黃由 衛涇 王容 余復 陳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甫 吳潛 劉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朴 徐元傑 吳叔告 周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代狀元榜
高舉 高正 鄭雲從 石用中 王熙載 呂德懋 王用極 張儉 陳鼎 楊又玄 初 錫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楊 佶 史克忠 劉二宜 高承顏 史 簡 鮮於茂昭 張用行 孫 傑 張克恭 張仲舉 張 漸 李 炯 張 昱 張 宥 張仁紀 劉 貞 劉師貞 馮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張孝傑 梁 援 王 鼎 張 臻 趙廷睦 劉 霄 劉 瓘 李君裕 張 轂 文 充 冠尊文 陳衡甫 康秉儉 馬恭回 李 石 劉 禎 韓 昉 王 翚 李寶信 李 球 邊貫道
西夏狀元榜
李遵頊
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能 斡勒業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 堪 劉仲淵
元代狀元榜
護都答兒 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林濟孫宋 本 捌 剌 張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篤列圖 王文燁 同 同 李 齊 拜 住 陳祖仁 張起岩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 征 王宗嗣 買 住 魏元禮 何克明寶 寶 楊 輗 張 棟 赫德溥化
明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
吳伯宗 丁顯 任亨泰 黃 觀 張信 陳安阝 韓克忠 胡 廣 曾棨 林環 蕭時中
馬鐸 陳循 李騏 曾鶴齡 邢寬 馬愉 林震 曹鼐 周旋 施盤 劉儼 商輅 彭時 柯潛 孫賢 黎淳 王一夔 彭教 羅倫 張升 吳寬 謝遷 曾彥 王華 李旻 費宏 錢福 毛澄 朱希周 倫文敘 康海 顧鼎臣 呂柟 楊慎 唐皋 舒芬 楊維聰 姚淶 龔用卿 羅洪先 林大欽 韓應龍 茅瓚 沈坤 秦鳴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陳謹 諸大綬 丁士美 申時行 范應期 羅萬化 張元忭 孫繼皋 沈懋學 張懋修 朱國祚 唐文獻 焦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楊守勤 黃士俊 韓敬 周延儒 錢士升 庄際昌 文震孟 余煌 劉若宰 陳於泰 劉理順 劉同升 魏藻德 楊廷鑒
大西政權狀元榜
大西國,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發動農民起義推翻明朝統治。 明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覆滅,同年,張獻忠於成都建立「大 西國」政權,年號大順。大西國科舉設文、武二科。僅存文狀元龔濟民、武狀元張大受。其他情況不詳。
清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括弧中數字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漸(1646) 呂宮(1647) 劉子壯(1649) 鄒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圖爾宸(1655) 孫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馬世俊(1611) 嚴我斯(1664) 繆彤(1667)
蔡啟僔(1670) 韓菼(1673) 彭定求(1676) 歸允肅(1679) 蔡升元(1682) 陸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輿(1694) 李 蟠(1697) 汪繹(1700) 王式丹(1703)
王雲錦(1706) 趙熊詔(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銘(1713) 徐陶璋(1715) 汪應銓(1718)
鄧鍾岳(1721) 於振(1723) 陳德華(1724) 彭啟豐(1727) 周澍(1730) 陳倓(1733)
金德瑛(1736) 於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甡(1742) 錢維城(1745)梁國治(1748)
吳 鴻(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畢 沅(1760)
王 傑(1761)秦大成(1763)張書勛(1766)陳初哲(1769)黃 軒(1771)
金 榜(1772)吳錫齡(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錢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長齡(1789)石韞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銜(1795)趙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顧 皋(1801)吳廷琛(1802)
彭 浚(1805)吳信中(1808)洪 瑩(1809)蔣立鏞(1811)龍汝言(1814)
吳其浚(1817)陳 沆(1819)陳繼昌(1820)戴蘭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頤(1826)李振鈞(1829)吳鍾駿(1832)牛鳳山(1833)劉 繹(1835)
林鴻年(1836)鈕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龍啟瑞(1841)孫毓溎(1844)
蕭錦忠(1845)張之萬(1847)陸增祥(1850)章 鋆(1852)孫如僅(1853)
翁同龢(1856)孫家鼐(1859)鍾駿聲(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綺(1865)洪 鈞(1868)梁耀樞(1871)陸潤庠(1874)曹鴻勛(1876)
王仁堪(1877)黃思永(1880)陳 冕(1883)趙以炯(1886)張建勛(1889)
吳 魯(1890)劉福姚(1892)張 謇(1894)駱成驤(1895)夏同龢(1898)
王壽彭(1903)劉春霖(1904)
7. 元朝有哪些狀元的趣聞
元朝的科舉考試是我國歷史上最特別的,除了分左榜右榜外,還因為他參加考試的人民族成份之多,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比得上。
元朝的頭一科科舉考試左榜狀元是張起岩,右榜狀元則是護都沓兒,這一榜的進士裡面有不少出色的文學家,如歐陽玄,馬祖常,許有壬,楊載,偰哲篤,丁文苑。元延五年(1318)的兩榜狀元則是忽都達兒和霍希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漢人蒙古人女真人外,這一榜還有一個葛邏祿籍進士,即塔海。元英宗至治元年右榜狀元是泰不華,左榜狀元宋本。這位右榜狀元泰不華中狀元時年僅十八歲,是色目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可惜作品流傳不多。泰定帝在位時雖然無所建樹,但他本人卻開了元朝的一個先例,他居然開始經筵制度,這種讓人吃驚的做法顯示元王朝的漢化進一步加深。
經筵制度是儒家最傳統的制度之一。他還堅決地否決了廢除科舉的建議。元泰定四年科舉考試,兩榜狀元是阿察赤和李黻,元代最重要的三個詩人虞集、楊維楨、薩都剌就有兩個是本榜同年。這一年的進士當中出了一名印度人蒲理翰,這也是一千多年科舉考試中唯一的一名印度籍舉人,據說印度史書當中曾引以為榮。元文宗至順元年的兩榜狀元是篤烈圖和王文燁,還有了一位西域拂林人金元素,原名哈喇,元文宗賜他姓金。他是整個科舉史中祖籍離中國最遠的一人。元順帝元統元年,兩榜狀元是同同和李齊,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這一屆的進士錄流傳至今,著名的劉基劉伯溫就是這一期的進士,他當時填寫的檔案也保存下來,對比其他的進士檔案,可以看出當時的這些檔案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填寫的,與我們現在填考試申請表差不多。有籍貫:貫處州路青田縣。戶籍:儒戶。學習的是什麼:《春秋》。表字:伯溫。排行:行七。年齡:二十六。出生日期:六月十五日。家庭狀況:曾祖濠,宋翰林掌書,祖槐,宋太學生,父(這字不認識),儒學教諭,母富氏,妻富氏。考試成績:鄉試江浙第十四名,會試第廿六名。還有準備給他的官爵:授瑞州路高安縣丞。至正二十六年還錄取了最後一科狀元赫德溥化和張棟,共有進士72人,他們在遠朝已經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8. 元朝科舉第一科名單
元朝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簡稱「元十六考」)。
元一考:延祐二年(1315年)農歷二月大都會試取中選者一百人,農歷三月七日,舉行殿試(廷試),五十六人及第。 護都答兒、張起岩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黃溍、楊載、歐陽玄等賜進士及第。
元二考:延祐五年(1318年)三月,廷試進士,五十人及第。 忽都答兒、霍希賢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三考: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四人及第。 達普化、宋本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泰不華等賜進士及第。
元四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六人及第。 捌刺、張益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呂思誠等賜進士及第。
元五考: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六人及第。 阿察赤、李黼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楊維楨、薩都剌等賜進士及第。
元六考:至順元年(1330年)三月,廷試進士,九十七人及第。 篤列圖、王文燁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林泉生等賜進士及第。
元七考:元統元年(1333年)三月,廷試進士,一百人及第。 同同、李齊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劉伯溫、余闕等賜進士及第。
元八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拜住、陳祖仁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九考:至正五年(1345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元十考: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阿魯輝帖穆而、王宗哲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一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三人及第。 朵列圖、文允中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朱夢炎等賜進士及第。
元十二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二人及第。 薛朝晤、牛繼志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三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廷試進士,五十一人及第。 繳征、王宗嗣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四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及第。 買住、魏元禮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五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二人及第。 寶寶、楊繴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宋訥等賜進士及第。
元十六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三人及第。 赫德溥化、張棟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9. 我老公姓李我姓王想給寶寶取名四個字的
李王平涵 李王成昱 李王澤萱 李王弈依 李王驍祺 李王曦澎 李王志宇 李王曉鑫 李王澤霏 李王桂峰 李王輊英 李王卓汐 李王大琪 李王佳毅 李王乾濤 李王文燁 李王嘉澤 李王昊存 李王傑毅 李王子軒 李王思運 李王博月 李王師顏 李王小珏 李王煜悅 李王天良 李王依暢 李王亭馳 李王馨熙 李王鑫強 李王藝銘 李王開榮 李王佩涵 李王心艦 李王家炎 李王欣博 李王斐麟 李王梓天 李王衛陽 李王永成 李王璽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