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住宿生活不適應學生輔導
A. 不適應高中的寄宿生活怎麼辦。
我想沒有人想到寄宿生活給人帶來的弊端,高中寄宿和大學寄宿存在很大差別,專高中屬沒有時間,沒有自由,沒有隱私,而大學生活相對來說這些危害都會大幅度降低,高中寄宿生活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任務,如果有人認為家長大撒手讓孩子參與寄宿生活是對孩子成長有很大好處的話,那孤兒院的孩子豈不是最優秀的?再好的寄宿學校也比不過母愛,我沒有見過哪個人因為沒有住宿舍就難以成功,難以獨立,再者說,其實不適應集體生活不見得是戀家,什麼叫獨立?是自己一個人也能好好生活,而非集體生活,集體生活中發生了矛盾,人會說這有助於你成長,但長期處理這些矛盾只會讓矛盾更加尖銳,自己也變得寡言少語,寄宿生活並不能幫助學生獨立,如果真的很壓抑,恐怕在學校都會憋出病來,是誰說住宿舍是學生的必備技能了?怎麼有助於學習怎麼來,對寄宿生活的不滿很容易造成厭學,如果真的造成了這種狀況,很難挽回,所以,要和家長溝通,並說出理由,這樣家長才能幫你解決問題。
B. 孩子不能適應住宿生活
如果學校 還好,就繼續下去,我姐姐的上初一住校就是這樣,鬧了將近半學期,吃學校的飯菜就吐,還常常有毛病。不過,現在好了,非常適應學校的生活,而且以前的嬌慣毛病也都好了很多,一下子就懂事了... 首先,你要有狠下心來的准備,明確這樣是為孩子獨立,讓他能盡快的融入到集體中 其次,得多和孩子溝通,看看他鬧情緒的原因,要安慰他,鼓勵他,如果實在不行,可以在晚自習接他回來住,起早再送回去,但千萬不能耽誤課程 再有,要和他們班的同學,他們寢室的同學溝通,最好是他覺得比較要好的,在學習,生活,和課間玩的時候多叫著他一起,這樣就會好多了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獨苗苗,從小事事以他為中心,他需要的家長都會提前給准備好,可到了住宿的學校,老師根本管不過來,同學也都各忙個的,所以,他一時無法承受這種沒有依靠感和失落感.... 所以作為孩子的父母既要能體量到孩子的這種心情,同時,多加關心和鼓勵是最重要的!!
C. 無法適應住宿生活,覺得好苦惱,無法學習
這個是正常的現象。
你跟你父母在一起那麼長時間,
一下子突然離開回父母肯定有些不適應答。
你可以慢慢來,不要著急。
你呢?可以把你身邊的同學當作你的親人一樣
這樣你就不會覺得苦惱了。
慢慢適應了新的環境,你也同樣不會苦惱了。
但適應新環境需要的是時間,
要慢慢來,誰都不可能一下子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
我相信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平靜下來快樂地學習了。
我們大家誰都渴望快樂呀。
但是快樂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探索!
對待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情,
我們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
你應該想,這是上天在鍛煉我的意志,
而不是在故意挖苦自己。你說呢?
不說太多,我希望你仔細考慮。
D. 你好,想問問關於孩子去住宿學校特別不適應怎麼辦每天瘋狂想家,想到沒法睡覺,吃不下飯,快要崩潰了。
1、告訴他,你愛他,可以利用飯後時間打電話或是聊天方式,安慰他。
根本原因是孩子缺少安全感 ,可能跟小時候父母的關愛不夠造成的,缺少父母的關注,無法形成安全自信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害怕與陌生人交往。
2、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每天定時聯系他,告訴他,安慰他,鼓勵他,你愛他,相信他可以在學校里表現很棒。並且約定周六或周日親自接他回家。目前只能一點點建立孩子的被愛感和自信心。
E. 如何克服初一新生不適應住宿生活
這沒辦法,人的正常情感。過段時間就好了。沒事的,多參加體育運動,我曾經也是這樣啊!
F. 如何引導一年級學生適應住宿生活
1、預先培養自理的生活能力
在國內,許多父母從小嬌慣孩子。孩子的衣服都是父母洗,飯菜都是由父母做,導致他們做家務的能力低下。有的孩子連每天需要換洗自己的衣服都不知道。一旦孩子離開了父母,開始寄宿生活,許多以前父母操辦的事情,現在不得不親力親為。他們不僅要掌管自己的學業,每天還要學會按時上食堂,自己買菜,買飯,自己鋪床,收拾自己的房間。因此父母在孩子上寄宿學校之前,就應該提前開始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從洗澡,洗衣開始,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
2、擁有安全的意識
孩子進了寄宿學校,老師除了要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之外,每天還要面對全班三、四十個學生,他們不可能和父母一樣地細心觀察和照顧每個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注意自身安全。讓他們明白父母不在身邊時,如何保護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在寄宿學校受到了欺負,不願告訴父母或老師,因此在孩子開始寄宿生活之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設想可能出現的情況及其應對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被欺負不是自己的錯,不要委曲求全,而要據理力爭。如果自己不能解決可以告訴老師,或者父母。
3、排解孩子想家、戀家之情
寄宿的孩子,離家之後,想家,戀家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孩子因為不願寄宿兒哭鬧,父母不應粗暴地責罵孩子。而應該慢慢安慰他們,讓他們明白:父母明白他們的心情,也理解他們的感受。
4、定時溝通
父母和孩子約定每天/每周固定的交流時間。在孩子開始寄宿的最初一段時間內,父母可以約定每天和孩子打電話或發簡訊,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情緒。這樣既可以解決了孩子思念父母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新生活。
此外,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注意避免每天和孩子打許多電話,或者給孩子無休無止地發簡訊。因為父母頻繁地和孩子聯系不僅會勾起孩子的思鄉之情,也會擾亂孩子的生活,讓他們更難適應新的生活節奏。
如果孩子一天要和父母打好多次電話,那麼非常有可能顯示孩子還沒有適應新學校的生活,父母應該和學校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看看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這段適應期。
孩子周末,或者期末回家時,父母除了問孩子學習情況之外,更要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自由傾訴自己的心聲,宣洩心中的不快,這樣孩子才能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理解,體會父母的親情,並建立牢固和親密的親子關系。孩子更不會因長期寄宿而在心理上造成與父母之間的的距離。
G. 不適應初中住宿生活,怎麽辦
中學生如果住家離學校不遠,並且家長能管好孩子的,最好選擇走讀。因為中學生自控能力不強,思想意識尚未成熟,成年人對他們學習和心理的關注和指點非常重要,其中,家長的角色難以替代。不過,作為走讀生的家長,得有時間、有精力、有能力指導和管理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學生的個性、習慣、自覺性等等都在養成的過程中,只要條件具備,走讀是首選。中學生住校還是走讀,要尊重學生及其家庭的實際情況和他們的意願,從如何有利於學生成長出發來抉擇,如果學生住家離學校遠且學習習慣較好,可選擇住讀;反之可考慮走讀。
三大因素考慮是否住校
1、家校路程。如果家住得遠而選擇走讀,孩子每天在上放學路上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對課業量相對較重的中學生來說是不合適的;
2、學習環境。孩子學習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走讀生的家長必須能嚴格控制孩子看電視、上網的時間,並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
3、家庭管理。走讀生家長應有足夠的時間督促檢查孩子作業完成的情況,並能做簡單的輔導。
什麼樣的孩子更適合住宿呢?
1、長輩溺愛最好住校
到底是選擇寄宿制學校還是走讀式學校,家長應根據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客觀分析,做出適當的選擇,如果爸爸媽媽特別忙,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帶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特別寵愛孩子,家長最好送孩子到寄宿制學校。
現今家庭以獨生子女為主體,溺愛孩子的父母或者隔代教育很容易產生教育弊病,如果放任孩子放學後出去玩,孩子很容易被動受到負面影響,形成惡習。
而在學校里,孩子遠離了社會不良因素,老師專業和及時的指導能關注到孩子每個細節,調皮的孩子、叛逆的孩子都能得到照應。有規律的生活不僅有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性格孤僻不妨住校
首先,寄宿制學校有著教會學生與人共處的優勢。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與電視、電腦等物化的事物接觸多,與成人接觸多,而與同齡兒童共處的時間少、空間少。這樣不利於學生寬容心態的形成,不利於孩子與人和諧相處,在寄宿制學校里,學生在正常的學習之餘,還能和同學們一起嬉戲,體會相互間的關心與關愛。
3、每周聚散有利有弊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一周5天住校會導致親情的疏離。只要學校和家長有意識地去引導,住校的學生反而能感受到與父母分離後相聚的美好。相反,如果家長整天嘮叨,家庭氛圍緊張,孩子住在家裡,也會從心裏面把父母『推開』。
H. 學校適應不了住宿生活 總想家怎麼辦
你多打點電話給你家人,再者,多和學校的同學老師啊,聊聊天天,一起吃飯學校,融入到學校的生活中,你慢慢會適應學校的,也就不會再那麼想家了。
I. 我是初一的學生,很不適應住校,怎麼辦
1、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孩子上初中了,社交和交往的圈子也變得越來越大,他們從過去圍著家人轉的狀態中走出來,與家長的距離開始變得遠了一些,打破了過去的家庭關系,也是孩子不斷成長慢慢獨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適應,作為家長尤其是媽媽,也同樣承受著分離帶來的不舍。不舍會讓人不願放手,希望能繼續把孩子圈在身邊。
這種擔心和做法會讓孩子入學之後的適應變得更難,甚至孩子會因為家長的「不舍」而選擇配合父母。孩子長大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他們自己不斷走向獨立,同時離父母越來越遠的過程,如果始終把孩子抱在懷里,他將永遠長不大。
2、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步入青春期,不滿足於家長在物質上的給與,更需要的是和家長的真誠交流和溝通。孩子在成長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心力量與自信往往與溝通交流密切相關,所以,家長無論平時工作多忙,也要經常抽時間跟孩子聊聊天,尤其是在孩子初入初中的這段時間。
作為家長,要時刻關注和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意味著平等,平等看待孩子的意見,給他們發言的機會,並認真考慮他們的意見。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人,理解、尊重他們成長變化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這不僅有助於緩解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3、教孩子學會自理生活
十二三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還在依賴父母,另一方面又希望家長能夠給自己獨立的空間。人生是孩子自己的,需要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總有一天孩子要離開父母,獨立地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孩子以後過得怎麼樣,跟他們的能否獨立生存是直接相關的。
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放開手,把鍛煉成長的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獲得鍛煉和成長。家長照顧孩子是出於關心和愛,但過多的照顧會剝奪孩子鍛煉和成長的機會,家長可以替孩子做事,但家長永遠沒有辦法代替孩子成長。
4、注重孩子的習慣養成
在孩子升入初中之後,家長還是不能鬆懈,要繼續關注和指導孩子的習慣養成。「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對孩子來說,習慣就是經過不斷重復之後固定下來的行為,而行為習慣的持續就會慢慢融入孩子的思維方式,當行為習慣成為思維習慣的時候,習慣已經成為了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它對孩子的影響就會是無形之中產生而且是深遠的。
5、培養強大的內心
不要擔心事情的發生,應該認真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跟同學們做好相應的關系,有了困難可以找到同學們幫助。
J. 住宿不習慣不開心怎麼快速適應住宿生活
關鍵還是心態,你要相信人這一輩子很短暫,能在不同的地方體驗不同的生活是多麼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