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老師輔導 » 輔導學生家長改善親子關系

輔導學生家長改善親子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26 03:36:27

① 如何幫助家長改善親子關系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坦誠相待,相互關心。互相幫助。父子之間同樣如此,一般父子之間因為是男人與男人之間,都會表現得比較冷漠,何不找個適當的時間,安靜的地方,兩個人敞開心扉,像朋友一樣溝通,或許彼此的感情會更加親近。

② 如何培養家長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關系決定教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事需要尋求幫助也是大多數找媽媽。「媽媽,我想出去玩會」、「媽媽,把我的玩具放哪了」、「媽媽,這道題我不怎麼會做」、「媽媽,今天我想穿那件紅色衣服,可以嗎?」「爸,我媽在哪兒。」孩子依賴母親、親近母親,孩子與母親交流的多,和母親的互動也最多,一天到晚也是在圍著母親身旁轉。
在家庭親子關系中,很多孩子和自己的媽媽關系很親密,但是對爸爸卻很少互動。孩子卻不跟自己親密時,父親的心中多少會是失落的,也很想和自己的孩子親密,但孩子就是有種本能的抗拒自己。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好的,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障礙,科學研究證實,孩子3歲時開始面對學習「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規則」,這種規則是必須在父親和孩子的親子關系中學習建立的,父親的角色母親是無法代替的。父親能幫助孩子感覺到他周圍的生活存在「規則」。所以必須要認真對待解決父親與孩子之間親子關系的這道難題,那要怎麼處理呢?
父親首先要明白,很多孩子口中會說表「我不喜歡爸爸」,很可能表達出了他對於自己爸爸陌生、恐懼,此時,父母不要譴責孩子,不要強行讓孩子跟父親親密互動,不能急於求成。只能去增加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剛開始也許孩子還會表達「抗拒」,不過不能放棄,父親繼續要跟孩子相處互動,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給孩子買些孩子喜歡的玩具送給他,多陪孩子游戲,多陪孩子做作業??。這樣堅持努力下,孩子和父親的親子關系會慢慢越來越好。當父子感情建立起來後,孩子的那些不好言語會慢慢自動消失。孩子也會在陪伴中學會建立規則。

③ 家庭講座內容你收集到的家長對親子關系有什麼需求

家庭講座內容你收集到的家長對親子關系有什麼需求
這位知友,親子關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家庭教育是以親子關系為中心的教育,親子關系不僅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品格養成,甚至整個家庭的幸福和穩固。家庭教育能否順利進行,取決親子關系處於何種狀態。
首先,親子關系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家庭成員間若不親近、相互厭惡,容易導致心情抑鬱苦悶,妨礙消化、睡眠,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心理障礙。心理學家研究早就指出:「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的。而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系的適應。」
第二,親子關系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諧的家庭,親子間溝通良好,相互理解喜愛,彼此信任尊重,孩子就會心情愉快,學習成就動機較強 ,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反之,不良的親子關系會使孩子心情抑鬱、焦慮,分散其注意力,降低其學習動機及效率。有研究表明,「被群體高度接受的學生的平均成績顯著高於被群體拒絕的學生」。
第三,親子關系還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特徵與品德行為。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家庭教育尤其是與父母交往的形式對孩子的個性特徵與道德品質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在家裡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於他形成親社會的行為模式,進而形成對人、事、物的正確理解與正確態度。

02
我國家庭中親子關系的現狀及原因
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還小時,自己和孩子關系似乎不錯,但是一到孩子青少年時期,就會感到和孩子關系比較緊張或者淡漠,為什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望子成龍的過高期望與應試教育的過高壓力交織在一起造成的。我們周邊都有不少「虎媽」、「狼爸」, 他們喜歡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忽視孩子的個性特徵,強迫孩子服從。有些父母甚至在嬰兒期就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標准活動,在壓迫狀態下孩子就容易出現自卑、焦慮、厭學、對父母唯命是從、破罐子破摔等情形。中國青少年研究曾經調查發現,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前15名,這個要求並不容易達到,「虎狼」遍地,親子關系又怎能不緊張呢?
其次,電子產品廣泛進入家庭,削弱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親子關系。「中國獨生子女人格狀況與教育調查」表明,盡管有96.5%的孩子表示「比較願意」和「非 常願意」與父母談話,而實際上親子之間「經常談話」的僅為50.8%;而且77.9%是就事論事地談孩子的「學習」問題。同一調查還顯示,認為「爸爸很理解我」和「媽媽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況的僅為36.6%和48.2%。而在孩子談到最煩惱的事情中,涉及父母與子女關系的高達32%,也就是說,在大多數家庭中親子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
第三,孩子自主意識的增強,渴求親子之間的平等交流,而父母們普遍還沒有適應這種轉變。
孩子們日常通過電子媒介等接觸了解了社會各類信息,使的孩子的自主意識增強 ,他們渴 求與父輩之間的平等相處、平等交流。而大多數父母還是封閉、保守社會狀態下的觀念,希望孩子順從聽話,這勢必會影響到親密親子關系的建立。
另外,還有一些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給孩子吃好、穿好、督促孩子把學習搞好,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一些家庭中還出現了「留守兒童」「代理家長」「隔代教育」的現象,父母往往忽視孩子的親子需求,導致親子關系淡漠。

03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談如何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文章很多,這里主要強調兩點:陪伴和尊重。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良好的親子關系至少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和相互學習。但是,陪伴和尊重是其中特別重要的兩個具體指標。
1.陪伴
2007年4月,美國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案,韓國青年趙承熙開槍射殺了33名無辜的大學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著名的犯罪心理學研究專家李玫瑾認為,趙承熙的犯罪心理根源是其未成年時期 (8歲)移民而造成的心理創傷。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就是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和夥伴的友誼比富有的生活更容易讓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 12歲之前一個孩子能否夠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親子依戀關系,關繫到他是否擁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並且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6之前母親最重要,6—l2歲需要父母共同發揮作用,l2歲之後父親的作用更加重要。
不過,不容樂觀的是,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很多父母都把養育孩子的任務交給了孩子的祖輩。《文匯報 》2010年曾有一些調查報道: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88.9% 由祖輩教養,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已佔到一半。而且,據我觀察,以廣州為例,似乎還越來越流行寄宿學校,許多經商的父母無暇顧及孩子,於是花重金把孩子送進所謂的貴族學校,而這些學校往往是寄宿制。實際上,12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幼兒不適合全托,小學生不適合寄宿,中學生一般不適合遠離父母出國留學。

2.尊重
有一句話叫做判斷一種教育是否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最簡單也最准確的標准就是看這種教育是否尊重孩子。
台灣著名的漫畫家蔡志忠,現在也常常在大陸做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講座。他分享過一個這樣的例子:有一次,蔡志忠先生替代妻子負責接送孩子學鋼琴。到了學校門口,女兒卻悶悶不樂、不想下去。他問女兒:為什麼不高興?」女兒說,自己最想學的不是鋼琴,而是笛子,可媽媽卻覺得女兒該學鋼琴,因為在媽媽看來,學鋼琴比學笛子有用。蔡志忠聽完女兒的話,二話沒說,便把車調回頭,一路開回家。女兒有些擔心,問:「媽媽剛交了4000元學費,如果不學鋼琴,人家不退錢,該怎麼辦?」蔡志忠說 :「那隻好算了。」女兒又問:「媽媽回來埋怨怎麼辦?」蔡志忠說:「什麼也沒有你的快樂重要。」
其實,4000元,對於蔡先生來說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但他卻認為,如果節省一點,少買兩套衣服,少吃幾次大餐,錢就可以賺回來,而孩子的快樂是用錢所買不到的,童年也是不會重來的。如果強迫孩子學習一些他所不喜歡的東西,那將會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變得沒有自己,這將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為什麼尊重特別重要呢?因為只有被尊重的孩子才會自知自信,才會逐漸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才會養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最重要的規定,也是尊重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如生存權、發展權 、受保護權和參與權,明確要求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
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呢?主要需要父母從觀念上改變。
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所以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從不認真思考親子關系的 重要性,更不去考慮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客觀上,父母作為長者,在一定時期內,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及各種能力都超過孩子,在與孩子認知性的交往中佔有絕對的權威性,所以很多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長中一直都處於幫助、管理、指導等支配性的地位,再加上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少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不把孩子看成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以自己的意志過分要求孩子、保護孩子。
要做到尊重孩子,無論是在日常生活、家務勞動、消費、隱私等方面,還是在子女的交友、學業、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等方面,父母都應當轉變傳統觀念,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子女的人格,以平等的態度和身份與子女相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才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④ 家長作業,改善親子關系,提高學習效率

培養孩子學習興趣,這里給你一些思路: 1、發揮父母的榜樣作用。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熱愛學習是最大的鼓勵。在學習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家長和孩子一同學習。初入學的孩子自我約束力差,家長可陪讀一段,多關心孩子的學習,了解孩子的作業情況,並及時幫助改正錯誤。 2、設法提高孩子成績。提高孩子成績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家長應設法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哪怕是某一科的成績。用過速讀記憶訓練的朋友都知道,對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閱讀能力、思維等都有很好的幫助,詳細學習資料你可以到《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網站》下載軟體練習。 3、從孩子的某一特長出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優點、特長和成功,趁機培養學習興趣和毅力,取得較好的效果。帶孩子去科技館或博物館。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 4、家長對孩子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打罵。孩子都有自尊心,當孩子的點滴成績被大家認可時,他們倍感自豪。家長不要放過每個值得表揚的機會,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後要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他知道成功是多麼快樂,於是他下次會照樣去做的。這種溫和的表揚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會因一次成績不好而失去學習興趣。 5、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穩定性不夠,所以多好動愛玩,所以不要過於急於求成,以避免造成負作用。

⑤ 老師怎麼幫助家長改善親子關系

您好!您的提問不夠明朗。您需要改善的親子關系,所遇到的具體現象是什麼?您是在問孩子公立學校的老師如何幫助還是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如何幫助改善親子關系? 如果不明細,我可能要寫上一篇論文了,呵呵。

⑥ 學校讓家長寫學習後親子關系改善情況怎麼寫

從建立與孩子之間愉快、積極的關系,幫自己和孩子掌握有效溝通技巧,幫孩子提升學習能力,幫孩子自主自立,幫孩子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等方面

⑦ 怎樣改善親子關系

理想中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像朋友那樣彼此知心、互相關心,把人性、尊嚴、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並不是一味遷就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家長要採取冷靜態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要求,給予他適當的自由,這有助於發展與孩子的正常關系。 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的要義1.無條件地愛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為作為你愛孩子的前提。一個孩子如果不能達到世界上有人無條件地愛著自己,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無所謂,想讓他改變是斷然沒有可能的。 2.只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批評。批評的程序首先是指向行為,確認他所作行為是不對的。然後—— 3.表達孩子的缺點給家長造成的痛苦的感覺。談感受:你這種行為讓媽媽非常生氣,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談感受光講道理,沒有用,用道理說服人必須雙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層面上,否則是不可能的。然後—— 4.表達對孩子的期望。鼓勵和期望:「媽媽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做好,這樣的錯我相信你不會再犯了。」然後—— 5.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為上。指出正確的行為,告知孩子怎樣做是對的。家長要把注意力焦點放在積極的一面,不要專挑孩子的缺點。6.確認孩子的優點,欣賞孩子的優點。找出孩子缺點的對應優點,然後在孩子的身上確認這個優點,放大優點。 7.表揚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為。父母要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給予及時、恰當的表揚,而對不良行為採取漠然處之的態度,讓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8.鼓勵孩子做進一步的改善,表達對孩子絕對的信心。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信賴的態度,表達出對孩子進一步改善充滿了信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便會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 9.感激孩子的好行為給家長帶來的快樂。當孩子有好行為表現出來時,父母應做出適當的感激,這也是和孩子溝通的良好方法之一。 10.對孩子要有耐心,持續地信任與鼓勵孩子。父母對孩子持續地信任與鼓勵能給孩子以巨大的信心。 孩子無法改掉缺點的原因1.沒有找到與缺點相應的優點的行為模式,即沒有方法。任何一個缺點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優點,找出這個相對應的優點,確認孩子這個優點就可以了。 2.家長和老師破壞性批評,即反強化。孩子無法改變缺點的原因是家長在破壞性批評,使孩子的缺點得到了反強化。 3.缺點能給孩子帶來某種利益(得到快樂或免除痛苦)。這種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規則來衡量的。 4.家長忽略孩子為改善而做的努力(沒有得到及時確認與鼓勵)。當孩子對改變缺點做了一丁點努力,你必須用快樂的情緒感受來確認、鼓勵、表揚。 5.不良環境的影響。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學會內疚,家庭中不良的環境和父母的不良行為會使孩子滋生缺點。 6.沒有理想與目標(沒動力)。沒理想與目標,孩子就沒有改變缺點的能力。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隨時調整。 7.自尊心與自信心遭到破壞。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變就沒有可能。 8.對抗情緒。孩子形成了穩定的消極態度。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長的協助、引導和監督之下,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一旦孩子養成習慣,就將決定孩子的性格,進而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要義這個問題的前提是: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希望大家能記住:無論你的情感生活,你的事業,你對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1.好壞習慣對人生的差別影響是決定性的。成功者每到關鍵時刻,遇到挑戰,就想沖上去,想把事情做到底;失敗者每到關鍵時刻就撤下來。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在生活、學習上有良性的習慣,那麼一生的成功都有保障。 2.確立好習慣的標准。作為家長,你一定知道你要給孩子養成什麼好習慣。這需要思考來確定標准。 3.讓孩子從小養成成功者的習慣。自信、勇敢、堅持到底、做事認真、積極思考,這些都是成功者的優良品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這些特質。 4.為孩子確立生活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確立好原則:「這件事由你來負責,我監督你來完成。我們多長時間內把好習慣養成。」 5.鼓勵孩子反復行為形成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是經過不斷反復的,這里需要家長有絕對的信心、耐心,允許孩子失敗,允許重犯錯誤。孩子需要經過反復的行為、反復的鼓勵,最後形成好習慣。 6.鞏固和強化已經形成的好習慣。一個好習慣形成,家長必須馬上跟進確認,把好習慣鞏固。強化、強化再強化,直到他鞏固住。 7.家長的榜樣作用。如果孩子發現家長有壞習慣沒有改掉,他的壞習慣就不會改掉。孩子發現你有壞習慣和行為,你卻不允許他這樣做,你的話在他的心中就大打折扣了。 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習慣的原因 1.沒有榜樣。孩子沒有帶著不良習慣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所有習慣都是後天養成的。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必須在孩子的生活里,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樣。 2.認為好習慣等於痛苦。在孩子的世界裡,什麼習慣能給他帶來快樂,什麼習慣能給他帶來痛苦,他經歷的感性經驗太少,所以他無法根據自己的感受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時,如果成年人向他傳達了錯誤的信息,會貽害他終生。 3.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變。作為家長必須明白,我們只有做對了動作,孩子才能改掉身上的缺點和毛病。 4.不良習慣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他會自動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樣,那他學壞就幾乎是不可避免了。 5.不正確的思考方法。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好習慣是自然而然養成的。其實人的好習慣都是精心培養出來的。而壞習慣,由於沒有標准,不需要努力練習就會做,所以我們家長必須有絕對的耐心,反復指導孩子,才能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6.家長的行為沒有一貫性。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家長就必須反復沿著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動作才可以。 7.沒有改變習慣的動力。家長要想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就必須先強化孩子身上的優點,讓他覺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變得更好,這樣他才能產生自我完善的慾望,由此產生改掉舊習慣的動力。 8.家長的反強化作用。當孩子身上有了不良習慣的時候,很多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馬上就反應在嘴上。先是不厭其煩地批評。發現批評不管用,就開始升級為打罵。這恰恰起到了反強化的作用。家長越是批評,孩子就越是改不掉舊習慣,等於在強化孩子的舊習慣。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