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史
Ⅰ (專職)輔導員制度的由來及發展歷史如何
從1949年共和國成立到1952年,全國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進行了繁重的社會改革。在這一時期,學校也相應地進行社會改革。1953年,全國「一五」計劃開始執行,中心任務轉入經濟建設。為了適應這樣的形勢,學校要求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業務學習中。1952年底,蔣南翔校長提出建立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選拔優秀學生骨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擔負一些職責,使大多數學生幹部減輕工作負擔。這些輔導員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使之在緊密結合業務學習的同時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1953年4月3日,學校向高教部、人事部請示報告中寫到:「我們擬根據1952年政務院批準的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決議設立政治輔導員制度。辦法是:擬選學習成績優良,覺悟較高的黨團員擔任輔導員,其學習年限延長一年,學科則相應減少,每周進行24小時工作,這樣,並可培養輔導員成為比一般學生具有更高政治質量及業務水平的幹部。由於今後政治工作必須密切結合學習進行,輔導員由於具有一定業務水平,及其在學習上的模範作用,對展開工作會是有很大便利的。」經中央批准,我校於1953年建立政治輔導員處,並在各系三年級學生中挑選了25名學習優秀、政治覺悟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黨員,擔任了第一批學生政治輔導員。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加強了黨團和班級的工作,創造了「先進集體」的經驗,減輕了其他學生黨團骨乾的負擔,取得了較好效果。 輔導員制度建立50年來,培養和鍛煉了大批「雙肩挑」的人才。他們畢業後有的走向社會,有的留校工作,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黨政管理工作的骨幹,也為清華大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Ⅱ 政治輔導員的高校輔導員發展簡史
195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向當時的教育部提出試點請求(尤其是清華校長蔣南翔);此後,不少高校建立了輔導員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學生的「政治領路人」;1961年,黨中央廬山會議上出台專門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設立專職輔導員,並得到實施;文化大革命期間,思想政治工作被「四人幫」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聲譽遭到破壞;1978年,國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復輔導員制度,因原先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輔導員)轉崗嚴重,於是以專業教師兼職為主擔任政治輔導員,輔導員工作不在僅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轉變。1987年,也出台過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政治輔導員工作定位依舊沒有變。一直到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高校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比如幫困工作、心理輔導、職業輔導等工作也成為了輔導員工作的一部分。進入21世紀,黨和國家越發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別出台文件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2004年16號文件,拓展了輔導員職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作為一項職能寫進了文件(包括幫困、心理、就業、生涯規劃、人際關系等),並從很多方面為輔導員的出路和保障作出了努力。
Ⅲ 如何評價復旦大學歷史系2015級本科生輔導員
樓主提到的幾所大學可以劃分成三個層次:
1:浙江大學、蘇州大學
這兩所學校輔導員本校化比較嚴重,非名校碩士研究生畢業想進入上述學校做輔導員比較困難,輔導員像講師過度更加困難;尤其是浙江大學近兩年來的新近講師最低級別是博士研究生,蘇州大學相對冷門專業的講師有錄用碩士有一點可能;這兩所學校的行政人員招聘都會在學校首頁有社會公示,公開招聘。
2:合肥工業大學
這所學校是安徽省比較重視的學校,本校化沒有上面兩所學校那麼嚴重。相對比較容易。講師並沒有上兩所學校那麼苛刻。
3:安徽大學
安大應該是樓主提到最好進的學校。盡管是211工程,但綜合實力弱,要求自然沒有那麼高。如果樓主是比安大強的學校的碩士研究生,成為輔導員的可能性比較大。師資相對較弱,因此有實力的人才都是有可能成為該校的講師的。行政人員基本要求本科就可以了。
回答補充問題:
樓主提到的都是國家重點大學或211工程大學,相對來說已經是不錯的學校了,競爭當然激烈。尤其是當你的教育背景沒有這些學校好的時候劣勢更大。待遇而言,浙大可能最好,其次蘇大,其次合工大,安大最次。就空間而言,浙大和蘇大都處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潛力自然大,蘇州和杭州的環境也很好。安徽相對比較落後,環境也不如蘇杭,樓主如果有實力就像浙大努力,其次蘇大,再次考慮安徽的大學
Ⅳ 輔導員和教師的區別是什麼
1.定義不同:
(1)高校輔導員是指履行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為高等學校,即高校輔導員包括大學輔導員、專門學院輔導員、職業學院輔導員和高專輔導員。
(2)教師是指在各級各類學校中,以教育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做人為職責的專業工作者。
2.任職資格不同:
(1)高校輔導員由各高校自行組織考試選拔,選拔合格者可以擔任。
(2)教師是由具備教師資格證的人員通過教師招聘考試合格者擔任,也由師范院校畢業生擔任。
3.職責不同:
(1)高校輔導員主要職責在於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2)教師主要職責在於履行教育職責、完成教學工作。
(4)輔導員史擴展閱讀:
輔導員和教師的職業:
(一)教育者
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隊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首要職責是培養合格的人才,也擔負著教育大學生的使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輔導員是大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老師,從剛入學到畢業離校的那一天,一直與大學生保持密切聯系的就是輔導員。因此,在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輔導員擔負著思想教育等重要的教育培養任務。
(二)管理者
高校輔導員不只要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要承擔學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安全工作、組織建設工作、推優工作、社會實踐工作、科技創新工作、學生幹部選拔和培養工作、社團建設工作、校園文化工作、就業工作等等,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三)引導者
大學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有些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惑,高校輔導員就成了學生和各界溝通協調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提高自己成長的能力,鼓勵每一位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以後的成長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服務者
輔導員不僅要完成各項管理工作,更要以學生中心,將管理和服務工作結合起來,如學生宿舍管理、助學貸款管理、勤工助學、社團活動管理等工作。當學生遇到具體的問題時,輔導員要提供協助與服務,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利益,以服務的態度來處理各種問題,促使大學生健康發展,在服務學生的同時也教導了學生。
Ⅳ 大家喜不喜歡化工學院輔導員史曉蓓老師
不喜歡,她又不是人民幣
Ⅵ 大學班主任、輔導員、導師的區別。
主要職責不同:
1.輔導員:
大學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為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開展學生基層組織建設等。輔導員負責的工作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測評、評獎評優、文明宿舍建設、班級管理、黨團建設指導、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就業指導等。簡單來說,輔導員的工作更像是學生生活中的向導,在學生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有著輔導員的影子。
2.班主任:
大學班主任不同於高中班主任,不會全天陪伴大家,直接的授課也不會太多。他們主要負責學生的學習、班級評定、班級學風建設、學習指導等。班級的班幹部選舉、班風建設、期末班幹部工作總結、特色班會、班級建設答辯等都會有班主任的參與。也就是說,如果學生有學術方面的問題想研究,上報項目、發表論文、希望了解可以參加什麼競賽,可以找班主任幫忙。
3.導師: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
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
(6)輔導員史擴展閱讀:
輔導員是指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就業指導、心理健康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的教師。每個輔導員一般管理一個或數個班級。輔導員職責按照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准(暫行)執行。
(一)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別力;
(二)具備本科以上學歷,熱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甘於奉獻,潛心育人,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三)具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和知識,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相關知識,掌握有關法律法規知識;
(四)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及教育引導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具備開展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工作的能力;
(五)具有較強的紀律觀念和規矩意識,遵紀守法,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廉潔自律。
Ⅶ 科學技術史研究生畢業的就業方向可以當老師嗎是歷史老師還是輔導員之類的
可以當老師,也可以當輔導員,關鍵是看你的選擇。不過,現在進入這樣的單位,都是要經過考試選拔,請慎重選擇。
Ⅷ 如何評價復旦大學歷史系2015級本科生輔導員 知乎
不要這么想,該考慮是那亇專業合適自己 ,能考上重點巳很不錯,在你後面大有人在,要積極向上,勉勵自己。加油。
Ⅸ 想去大學當輔導員選擇讀歷史學研究生還是教育學研究生
教育啊
Ⅹ 輔導員的產生歷史
1961年,黨中央廬山會議上出台專門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設立專職輔導員,並得到實施;文化大革命期間,思想政治工作被「四人幫」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聲譽遭到破壞;1978年,國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復輔導員制度,因原先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輔導員)轉崗嚴重,於是以專業教師兼職為主擔任政治輔導員,輔導員工作不在僅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轉變。 1987年,也出台過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政治輔導員工作定位依舊沒有變。 一直到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高校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比如幫困工作、心理輔導、職業輔導等工作也成為了輔導員工作的一部分。 進入21世紀,黨和國家越發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00年、04年分別出台文件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04年16號文件,拓展了輔導員職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作為一項職能寫進了文件(包括幫困、心理、就業、生涯規劃、人際關系等),並從很多方面為輔導員的出路和保障作出了努力。十六號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專職輔導員總體上按1:200的比例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