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班就讀學生輔導記錄數學
⑴ 如何做好隨班就讀的課堂教學工作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保證隨班就讀質量的重要一環。我國許多地區積極開展隨班就讀的教學研究,在如何處理好教學中"整體"與"個別"的關系問題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正確處理整體與個別的關系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材為中心的班級集體教學,但單一使用這種班級集體教學對於隨班就讀的班級來說不可能滿足殘疾學生的個體需要,而目前由於教學條件、教師人員的限制不可能實行一對一的個別教學,因此許多隨班就讀學校便採取了集體教學為主,夥伴教學為輔的教學形式,在集體教學中,兼顧學生的個體需要。四川省一些地區在正確處理隨班就讀整體與個別教學中幾個環節所取得的經驗是:
(1)課堂教學要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個別關系。一是在教學程序上從開始到結束,都給殘疾兒重以充分參與的機會;二是在課堂提問時,將備課時設計好的問題按難易程度分別提問正常學生與殘疾學生;三是在課堂訓練中,基本題要求全班學生做,容易題可讓殘疾兒童做。
(2)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做到"講解與形象示範相結合"、"語言表達與態勢表情相結合"、
"解釋啟發與主體獲得成功相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特別是關鍵環節都照顧到殘疾學生,看他們聽清了沒有,看懂了沒有。並針對他們的缺陷進行補償。
2、發揮助學小夥伴的作用
助學夥伴是隨班就讀教學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它不僅使殘疾兒童從同學的幫助中解除一部分學習和行動上的困難,還能從與正常兒童的交往中,開闊眼界,增加接觸社會的機會,學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對助學夥伴來說,助學活動也是建立愛心,學會關心他人,促進自我的好機會。我國貧困地區許多學校存在復式班的情況,兼顧好正常學生和殘疾學生,在復式班中充分發揮夥伴助學的作用,是復式班隨班就讀教學中一個有效的方法。隨班就讀夥伴助學的通常做法是:助學夥伴以個人或助殘小組的形式出現,一般選配2-4人,分別在殘疾兒童學習和行動上給予幫助。選配的助學夥伴必須是品學兼優,有熱情,有耐心的正常兒童。助學夥伴的任務是:
(1)在行動上給予幫助,包括每天陪同殘疾兒童上下學,協助教師幫助殘疾學生熟悉學校環境,在教室中尋找自己的座位,認識操場和廁所及協調殘疾學生參加校內有關活動。這對於入校不久的隨班就讀的盲童非常必要。
(2)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包括在老師的指導下課前幫助隨班就讀殘疾學生預習課上新內容,課中幫助他們完成課上的練習作業,課後協助他們完成筆記和作業等。
(3)協助教師對殘疾兒童進行缺陷補償,如對盲童進行行走及定向的訓練,為他們讀一些有關的報刊或其他課外讀物,幫助他們養成衛生習慣。為聾生矯正發音等。
教師在使用助學小夥伴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派合適的助學夥伴。這要遵從自覺自願的原則,不能搞行政的強制。
(2)對助學小夥伴進行不間斷的培訓。培訓內容不僅包括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應包括輔導態度、輔導方式、記錄殘疾兒童學習情況方法及與人相處的經驗等。
(3)對助學小夥伴定期評估。表現好的給予表揚和鼓勵,不好的可以替換。
(4)教育助學夥伴要注意培養殘疾兒童的獨立意識。協調教師教育輔導殘疾兒童,不能一切都代替殘疾兒童來做·要教育助學夥伴僅在殘疾學生確實需要幫助時才能給予幫助,千萬不能養成殘疾兒童事事依賴別人的懶惰思想。
3.考核方式不能搞一刀切
對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的考核,不能搞一刀切。應根據殘疾學生的情況靈活對待,實施統考、單考相結合的方法,考核形式也要靈活多樣。我國許多地區對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的考核做法是:全班學生的評估按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評估的考核試卷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班內大多數兒童的普通試卷,另一類是針對隨班就讀兒童的特殊試卷。殘疾學生既參加普通試卷的考試,也參加特殊試卷的考試。考試方式可以是筆式(盲字試卷)或口試,也可以是同全班同學一起考試,也可以單獨考。如隨讀生是全盲兒童。一般需要將正常學生的考試內容變成點字,如是有殘余視力的學生,需將試卷的字體放大,變成大字試卷,考試時間通常適當延長一些。考試內容不僅應是學業知識,也應包括非學業知識。如對盲童需加考點字摸讀、定向行走、日常生活技能內容等,為聾童需加考口語等其他內容。
⑵ 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幫扶內容怎麼寫
在特殊兒童教育的問題上,如今正提倡無差別教育,希望他們接受正常教育,避免由於過於特殊而造成傷害。作為特殊兒童的家長就應該了解殘疾孩子與其他正常的孩子不同的心理特點。 首先,殘疾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強烈。由於身體的原因,他們渴望人們尊重他們。只言片語的不尊重,都可能嚴懲刺傷他們的心。正因為如此,殘疾孩子的家長往往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那顆容易被傷害的心。 其次,殘疾孩子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在家裡,他們依賴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學校,他們依賴老師和好心的同學。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與幫助。 第三,殘疾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信,有的可能產生自卑。他們往往暗嘆命運之神太不公平,為什麼把不幸留給自己。他們在羨慕其他孩子的同時,會認為自己不幸,許多該做的事情做不來。他們遇到的挫折更多,於是面臨更多的自信與自卑的選擇。 第四,殘疾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樣獲得幸福。在每個殘疾孩子心裡,都有一片光明、美麗的世界。 作為家長,應該了解殘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認真體察孩子的種種想法,這會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幫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強效果。 為了孩子,家長應首先調整自身的心態,千萬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這些話占據頭腦。中國有句古話:「既來之,則安之。」既成的現實不能再作選擇,但是未來之路是可以選擇的。如果家長的精神被壓倒了,顧影自憐,還怎麼去激勵孩子奮勇拼搏?殘疾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裡。在不斷調整心態的同時,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 一、教育孩子正視現實,正確對待自己的殘疾。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苦難,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述許許多多的人和事證明這個道理。讓「命運不公平」的思想見鬼去吧! 在學校里或者社會上,大多數人會關心、幫助殘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數道德欠佳的人會用「瞎子」、「聾子」、「瘸子」這些不恭的語言甚至用動手動腳的欺侮行為對待他們。要教育孩子在適度忍耐的同時,可以理直氣壯地批評那些個別人:「你們這樣做講道德嗎?」「你們欺侮殘疾人算是真本事嗎?」 二、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學習的機會。只要有可能上學的,要克服一切困難讓孩子上學。最好上殘疾兒童學校;沒有殘疾兒童學校的地方,可以隨班就讀。實在上不了學的,也要採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這對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每個殘疾孩子的情況不同,有的可能有某方面的特長,有的雖無特長,也有相對的優勢。家長應該盡早給孩子選擇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這是孩子未來生活的依靠。 三、對殘疾孩子認真呵護是必要的,但應該適度,努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應該收集大量的殘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講給孩子聽,或讓孩子自己學習。最大限度地減少孩子的依賴心理。樹立自強精神。特別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要以具體分析、耐心指導幫助孩子選擇堅強。切切不可以過分地憐憫和護衛,降低孩子的鬥志。 四、給孩子成功的機會。對殘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點沒有要求,順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獲得小小的成功,及時給以鼓勵,讓孩子覺得「我也能行」,日積月累,他們會獲得一種精神——不斷追求成功。 五、支持孩子參加各種群體活動,特別是有較多殘疾孩子參加的群體活動。這樣做不但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生活內容,更重要的是會使他們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增長適應社會的本領。有的家長總把殘疾孩子放在自己的過度保護之下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