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輔導教材pdf
⑴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指南pdf
最後買的書
⑵ 2007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D題答案
:整數 ;
結論:令各個階段的等待時間最短,就可以使得整個過程的測量時間最短。
模型二: 由問題二分析可知,每個學生測試身高體重與握力的時間跟立定跳遠,肺活量,台階測試的時間比為約1:2:2:2,也就是說當學生人數比約為2:1:1:1,所用等待時間是最短的,但當到達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時,所用時間並不是最優的。為使整體達到最優化狀態,可以將分配到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的學生拿出一部分平均分配到立定跳遠、肺活量、台階測試組,而這比例中分析可以知道,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的人數還要大於其餘各組的人數,所以當達到第二階段時,在時間比不變的情況下,人數發生變化,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肺活量和台階試驗的人數是一樣的,立定跳遠的人數最多。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的時間最少,而立定跳遠的時間則是相對最多的,由此也可以達到最優。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與前兩階段一樣,可以做到時間最優,從而達到整體最優。該測試場所所能容納的最多人數是150個學生,因此可以先將150個學生看成一個整體,即學生的學號也是連續的。
用 LINGO軟體進行求解,得出結果。(附錄一)測試完所有的學生所用的等待時間最少為1575秒,此時第一階段所用最長時間 為845秒,第二階段所用最長時間 為805秒,第三階段所用的最長時間 為805秒,第四階段所用的最長時間 為845秒,從而可以知道測試完所有學生所用的時間為3300秒。而從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的學生中分配出去的人數為21人,所以每個組安排的人數應為39,37,37,37人。
在測試的等待時間最少的情況下,錄入時間減少,那麼整體時間也就可以減少。錄入時間盡可能小的方法是減少錄入次數。在班級組合的情況下,每個班裡被分開的學生人數越少,錄入次數也就越小。
20以下 19,17,17,
20-29 26,20,20,25,20,28,25,20,24,20,20,
30-39 38,37,30,39,35,38,38,30,36,32,33,33,39,37,38,39,37,39,
40-49 41,45,44,44,44,42,45,45,45,44,41,44,42,40,42,43,41,42,45,42,
50以上 51,50,50,75,
按照上面要求根據班級人數對其擬定組合,安排如下:
序號 序號
1 39,37,37,37 8 44,44,42,20
2 75,50,25 9 41,43,36,30
3 51,45,44,20 10 41,42,17,30,20
4 50,42,38,20 11 42,38,32,38
5 45,45,40,20 12 39,33,28,35
6 45,45,41,19 13 39,33,38,39
7 44,44,42,20 14 26,25,24,17
對各班組合人數為150的記多出的錄入次數為 (i=1,2,3……), 依次為0,2,3,3,3,3,3,3,3,3,3,;多次運行附錄一程序得出對應的 ,由公式 (錄入時間5秒,5項累加為25),可以得到多個班組合成150人的整體後又分別對應的一個時間段 ( 代表第i個組合的所有學生5項全部測完所花的時間),依次為:3300,3350,3375,3375,3335,3375,3375,3375,3375,3375,3375。班組合人數達不到150,剩下三個組合人數分別為135,149,92人,通過每項測量時間比例分析,首先能被5整除的整數部分按比例分配到各測試中去,還有餘數的都歸到身高與體重和握力。
;
約束條件 運用LINGO軟體進行求解,得出結果。(附錄二)在將135個學生看成一個班時,等待時間最少為1475秒,而第一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845秒,第二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685秒,第三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685秒,第四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845秒。不同班級的組合方式如下表。測量135個學生的總時間為3060秒。(附錄三)在將149個學生看成一個班時,等待時間最少為1600秒,而第一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845秒,第二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705秒,第三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705秒,第四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845秒。不同班級的組合方式如下表。測量135個學生的總時間為3100秒。(附錄四)在將92個學生看成一個班時,等待時間最少為1080秒,而第一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635秒,第二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445秒,第三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445秒,第四階段的最長測試時間為635秒。不同班級的組合方式如下表。測量135個學生的總時間為2160秒。
不同班級的組合方式
時間段 全校班級組合 班級組合後的人數 所需時間(分) 秒
8:00-9:00 40\43\11\38 (39,37,37,37) 54.33333333 3260
9:05 -10:05 54\45\24 (75,50,25) 55.16666667 3310
10:10-11:10 33/37/14/8 (51,45,44,20) 55.58333333 3335
11:15-12:15 44/41/39/9 (50,42,38,20) 55.58333333 3335
13:30-14:30 2/13/35/42 (45,45,40,20) 55.58333333 3335
14:35-15:35 15/48/50/52 (45,45,41,19) 55.58333333 3335
15:40-16:40 3/4/7/9 (44,44,42,20) 55.58333333 3335
8:00-9:00 6/16/36/46 (44,44,42,20) 55.58333333 3335
9:05 -10:05 25/26/31/47 (41,43,36,30) 55.58333333 3335
10:10-11:10 1/18/27/49/55 (41,42,17,30,20) 55.58333333 3335
11:15-12:15 10/29/21/51 (42,38,32,38) 55.58333333 3335
13:30-14:30 34/32/20/23 (39,33,28,35,) 51 3060
14:35-15:35 19/22/30/53 (39,33,38,39,) 51.66 3100
15:40-16:40 5/12/28/56 (26,25,24,17) 36 2160
問
路勇<[email protected]> 21:02:57
:整數 ;
結論:令各個階段的等待時間最短,就可以使得整個過程的測量時間最短。
模型二: 由問題二分析可知,每個學生測試身高體重與握力的時間跟立定跳遠,肺活量,台階測試的時間比為約1:2:2:2,也就是說當學生人數比約為2:1:1:1,所用等待時間是最短的,但當到達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時,所用時間並不是最優的。為使整體達到最優化狀態,可以將分配到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的學生拿出一部分平均分配到立定跳遠、肺活量、台階測試組,而這比例中分析可以知道,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的人數還要大於其餘各組的人數,所以當達到第二階段時,在時間比不變的情況下,人數發生變化,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肺活量和台階試驗的人數是一樣的,立定跳遠的人數最多。測量身高體重與握力的時間最少,而立定跳遠的時間則是相對最多的,由此也可以達到最優。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與前兩階段一樣,可以做到時間最優,從而達到整體最優。該測試場所所能容納的最多人數是150個學生,因此可以先將150個學生看成一個整體,即學生的學號也是連續的。
⑶ 教材和輔導書電子版pdf下載地址,網站,或者下載方法,比如說《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賽題與優秀論文
http://..com/question/873286194594189092
⑷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國賽證書丟了怎麼補辦有沒有電子版下載
可向原舉辦賽事的單位申請補發或由其出具證明。
⑸ 求數學建模競賽入門與提高pdf與大學數學實驗pdf,謝謝,
對北京來說,北航和北郵的比較好。
我們學校的所有工科專業都可以參加數學建模,而且學校有專門的選修課,誰都可以上。我是學材料的,但是我有同學得了建模全國第一。呵呵。所以,我覺得你學習軟體工程也完全可以學習。沒什麼問題。如果想得獎的,把數學一定要學好。而且還有個軟體:matlab也一定要學好。
這是我找到的囊括了80年代至2001年的數學建模教材,我們學校用的是E.A Bender的數學建模引論和姜啟源的數學模型(第二版)。
1. E. A. Bender, 數學模型引論,朱堯辰、徐偉宣譯,科學普及出版社,1982.
2. 近藤次郎,數學模型,宮榮章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1985.
3. C. L. 戴姆, E. S. 艾維著, 數學構模原理,海洋出版社,1985.
4. 姜啟源,數學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 任善強,數學模型, 重慶大學出版社,1987.
6. M. Braun, C. S. Coleman, D. A. Drew, 微分方程模型,朱煜民、周宇虹譯,國防科技大學出
版社,1988.(即Mol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I, W. F. Lucas),
7. 諶安琦,科技工程中的數學模型,中國鐵道出版社,1988.
8. 江裕釗、辛培清,數學模型與計算機模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89.
9. 楊啟帆、邊馥萍,數學模型,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
10. 董加禮、曹旭東、史明仁,數學模型,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0.
11. 唐煥文、馮恩民、孫育賢、孫麗華,數學模型引論,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12. 姜啟源,數學模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3. H. P. Williams, 數學規劃模型建立與計算機應用,國防工業出版社,1991.
14. 李文,應用數學模型,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3.
15. 葉其孝主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輔導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16. 壽紀麟,數學建模 - 方法與範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17. 葉其孝主編, 數學建模教育與國際數學建模競賽,《工科數學》雜志社,1994.
18. 濮定國、田蔚文主編,數學模型,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
19. 歐陽亮,系統科學中數學模型,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
20. 陳義華,數學模型,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
21. 朱思銘,李尚廉,數學模型,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22. 蔡常豐,數學模型建模分析,科學出版社,1995.
23. 徐全智,楊晉浩,數學建模入門,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24. 沈繼紅、施久玉、高振濱、張曉威,數學建模,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1996.
25. 任善強、雷 鳴,數學模型,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
26. 齊 歡,數學模型方法,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27. 王樹禾,數學模型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6.
28. 李尚志主編,數學建模競賽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9. 南京地區工科院校建模討論班編,數學建模與實驗,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
30. 譚永基,俞文ci,數學模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1. D. Burghes, 數學建模 - 來自英國四個行業中的案例研究,葉其孝、吳慶寶譯,世界圖書出版
公司,1997.
32. 葉其孝主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輔導教材(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3. 劉來福,曾文藝,數學模型與數學建模,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4. S.J.Brams, W.F.Lucas, P.D.Straffin,Jr., 政治及有關模型,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即Mol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II, W. F. Lucas)
35. W.F.Lucas, F.S.Roberts, R.M.Thrall, 離散與系統模型,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即Mol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III, W. F. Lucas)
36. H.Marcus-Roberts, M. Thompson, 生命科學模型,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即Mol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IV, W. F. Lucas)
37. 葉其孝主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輔導教材(三),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38. 袁震東等,數學建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39. 賀昌政等,數學建模導論,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8.
40. 費培之等,數學模型實用教程,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8.
41. 蔡鎖章等,數學建模原理與方法,海洋出版社,
42. 白其崢等,數學建模案例分析,海洋出版社,
43. 朱道元,數學建模精品案例,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9.
44. 雷功炎,數學模型講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45. 吳翊等,數學建模的理論與實踐,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9.
46. 周義倉等,數學建模實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9.
47. 蕭樹鐵等,數學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8. 李尚志等,數學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9. 樂經良等,數學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0. 謝雲蓀等,數學實驗,科學出版社, 1999.
51. 邊馥萍等,工科基礎數學實驗,天津大學出版社, 1999.
52. 賈曉峰等,微積分與數學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3. 傅鸝等,數學實驗,科學出版社, 2000.
54. 楊學楨,數學建模方法,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0.
55. 趙靜等,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
56. 葉其孝等,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輔導教材(四),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57. 何萬生等,數學模型與建模,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1.
這個回答不知道滿意不?
⑹ 我想參加九月份的數學建模大賽,可是我連門都沒進。。。來得及嗎
來的及。我當年也是大二的時候第一次參加的數學建模,當時由於數學基礎比較好,老師推薦去參加的,後來獲得了上海市二等獎,沒有進入全國獎評定。之後又參加了兩次,都是全國二等獎,沒有拿到一等獎是個遺憾。
現在准備是來得及的,主要是對於數學建模的理解和一些常用軟體的實用技巧。
轉載一下我覺得比較好的內容供你參考:
賽前學習內容
1建模基礎知識、常用工具軟體的使用
一、掌握建模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如初等數學、高等數學等),數學建模中常用的但尚未學過的方法,如圖論方法、優化中若干方法、概率統計以及運籌學等方法。
二、,針對建模特點,結合典型的建模題型,重點學習一些實用數學軟體(如 Mathematica 、Matlab、Lindo 、Lingo、SPSS)的使用及一般性開發,尤其注意同一數學模型可以用多個軟體求解的問題。
例如, 貸款買房問題: 某人貸款8 萬元買房,每月還貸款880.87 元,月利率1%。
(1)已經還貸整6 年。還貸6 年後,某人想知道自己還欠銀行多少錢,請你告訴他。
(2)此人忘記這筆貸款期限是多少年,請你告訴他。
這問題我們可以用 Mathematica 、Matlab、Lindo 、Lingo 等多個不同軟體包編程求解
2 建模的過程、方法
數學建模是一項非常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活動,不可能用一些條條框框規定出各種模型如何具體建立。但一般來說,建模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理論模型;第二,對理論模型進行計算和分析。簡而言之,就是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用如下圖1來表示。
3常用演算法的設計
建模與計算是數學模型的兩大核心,當模型建立後,計算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了,而演算法好壞將直接影響運算速度的快慢答案的優劣。根據競賽題型特點及前參賽獲獎選手的心得體會,建議大家多用數學軟體(Mathematica,Matlab,Maple,Lindo,Lingo,SPSS 等)設計演算法,這里列舉常用的幾種數學建模演算法.
(1)蒙特卡羅演算法(該演算法又稱隨機性模擬演算法,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來解決問題的演算法,同時可以通過模擬可以來檢驗自己模型的正確性,是比賽時必用的方法,通常使用Mathematica、Matlab 軟體實現)。
(2)數據擬合、參數估計、插值等數據處理演算法(比賽中通常會遇到大量的數據需要處理,而處理數據的關鍵就在於這些演算法,通常使用Matlab 作為工具)。
(3)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多元規劃、二次規劃等規劃類問題(建模競賽大多數問題屬於最優化問題,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可以用數學規劃演算法來描述,通常使用Lindo、Lingo 軟體實現)。
(4)圖論演算法(這類演算法可以分為很多種,包括最短路、網路流、二分圖等演算法,涉及到圖論的問題可以用這些方法解決,需要認真准備,通常使用Mathematica、Maple 作為工具)。
(5)動態規劃、回溯搜索、分治演算法、分支定界等計算機演算法(這些演算法是演算法設計中比較常用的方法,很多場合可以用到競賽中,通常使用Lingo 軟體實現)。
(6)圖象處理演算法(賽題中有一類問題與圖形有關,即使與圖形無關,論文中也應該要不乏圖片的,這些圖形如何展示以及如何處理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通常使用Matlab 進行處理)。
(7)最優化理論的三大非經典演算法:模擬退火法、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這些問題是用來解決一些較困難的最優化問題的演算法,對於有些問題非常有幫助,但是演算法的實現比較困難,需慎重使用,通常使用Lingo、 Matlab、SPSS 軟體實現)。
4 論文結構,寫作特點和要求
答卷(論文)是競賽活動成績結晶的書面形式,是評定競賽活動的成績好壞、高低,獲獎級別的唯一依據。因此,寫好數學建模論文在競賽活動中顯得尤其重要,這也是參賽學生必須掌握的。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競賽論文的撰寫要領,(1)要求同學們認真學習和掌握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最新制定的論文格式要求且多閱讀科技文獻。(2)通過對歷屆建模競賽的優秀論文(如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李開鋒、趙玉磊、黃玉慧2004 年獲全國一等獎論文:奧運場館周邊的MS 網路設計方案為範例)進行剖析,總結出建模論文的一般結構及寫作要點,去學習體會和摸索。
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應注意的問題
一、心裡要有「底」
首先,賽題來自於哪個實際領地的確難以預料,但絕不會過於「專」,它畢竟是經過簡化、加工的。大部分賽題僅憑意識便能理解題意,少數賽題的實際背景可能生疏,只需要查閱一些資料,便可以理解題意。其次,所有的賽題當然要用到數學知識,但一定不會過於高深。用得較多的有運籌學、概率與統計、計算方法、離散數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一部分理論和方法,這些內容在賽前培訓要學過一些,真的用到了,總知道在哪些資料中查找。
二、當斷即斷
在兩個賽題中選擇做哪一個不能久議不決,因為你們只有三天時間,一旦選定了,就不要再猶豫,更不要反復。選定了賽題之後,在討論建模思路和求解方法時會有爭論,但不能無休止地 爭論,而應學會妥協。方案定下來後,全隊要齊心協力地去做。
三、對困難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
「拿到題目就有思路,做起來一帆風順」,哪有如此輕松的事?參加競賽可以說是「自討苦吃,以苦為樂」,競賽三天中所經受的磨煉一定會終生難忘,並成為自己的一份精神財富。好多同學賽後說:「參賽會後悔三天,而不參賽則遺憾一生。」做「撞到槍口上」的賽題,不一定比「外行」強。如學機械的隊員做機械方面的賽題,學投資的隊員做投資方面的賽題,學統計的隊員做統計方面的賽題,都有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些情況在全國賽區都曾發生過。這就需要大家多方面涉獵知識盡全能做到全面
關於數模競賽的幾本好書
▲ 姜啟源,《數學模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姜啟源、謝金星、葉俊《數學建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蕭樹鐵等,《數學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朱道元,《數學建模案例精選》,科學出版社
▲ 雷功炎,《數學模型講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 葉其孝等,《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輔導教材(一)~(四)》,湖南教育出版社
▲ 江裕釗、辛培清,《數學模型與計算機模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 楊啟帆、邊馥萍,《數學模型》,浙江大學出版社
▲ 趙靜等,《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 韓中庚, 《數學建模方法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啟帆,《數學建模案例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需要了解的基礎學科
1.數學分析(高等數學)
2.高等代數 (線性代數)
3.概率與數理統計
4.最優化理論 (規劃理論)
5.圖論
6.組合數學
7.微分方程穩定性分析
8.排隊論
⑺ 2010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獎名單公布
這是我在網上盪的,現在還是初稿,等18號真正的才出來,你先看看吧!嘿嘿!
本科組一等獎(210名,按賽區序號排列,賽區內按學校筆畫排列)
序號 賽區 學校 參賽隊員 指導教師
1 北京 中央財經大學 陳博 武玉婷 孫硯培
2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卜文凱 時昱旻 楊亞旭 韓麗濤
3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陳柯 興開楠 祝晨琪 韓麗濤
4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劉洋廷 劉鑫磊 鄭夢天 鄭勛燁
5 北京 北京大學 田成喆 於晨露 范愛琳 指導小組
6 北京 北京大學 程誠 黃辰 劉瑞愷 指導小組
7 北京 北京大學 匡宇明 呂桐 龔任飛 指導小組
8 北京 北京大學 楊穎 程鍇 周瑾 指導小組
9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 鹿思珩 劉昊淼 史海波 數模指導組
10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陶雨萌 林夢西 肖牧 指導小組
11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朱茵儀 魯珵 王情 指導小組
12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任峰 陳雯 張國波 賀祖國
13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趙麗紅 尚秋里 王占孔 賀祖國
14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趙若君 薛瀟劍 王璟堯 袁健華
15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徐佳祥 張引 黃海龍 賀祖國
16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劉文佳 覃貝貝 於楠 彭臨平
17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葉峰 周潤楠 鄒賢青 彭臨平
18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牛寶龍 康志新 全擁 孫海燕
19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佘昌洋 齊毅 葉子豪 孫海燕
20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姜亞中 淡志強 呂曉帆 馮 偉
21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 於騰飛 陳勇波 高原 徐厚寶
22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 朱俊傑 王斌斌 李毅彬 房永飛
23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於淼 吳羽喬 周霽穎 指導小組
24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吳卓宴 邱珍琦 朱簫笛 指導小組
25 北京 首都醫科大學 邵毅 劉冬鑫 歐陽渙堃 指導小組
26 北京 清華大學 韓科航 周偉國 王小雪 指導小組
27 北京 清華大學 孫立君 汪利 徐悟 指導小組
28 北京 裝甲兵工程學院 王磊 劉厚璋 傅文君 齊紫微
29 天津 天津農學院 李建忠 田金歌 王姣姣 穆志民
30 天津 軍事交通學院 陳虹睿 伍恆 王立思 鞠濤
31 河北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鄭曉雲 李春 侯鵬慶 指導教師組
32 河北 華北電力大學 周振 甄釗 王彬彬
33 河北 防災科技學院 賀子龍 余坤 曹京津 何珊珊
34 山西 山西大學 張 驍 張連敏 李明宇 李順勇
35 山西 山西大學 劉俊伶 薛 波 王譯梧 劉桂榮
36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陳 濤 程 景 冷 冬 王彩賢
37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范 岳 樊留根 姚金磊 安潤玲
38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王恩奇 鄧會敏 杜增義 馬壯
39 遼寧 大連海事大學 毋岩斌 趙寶強 王嘉寧 張運傑
40 遼寧 東北大學 田澗 任龍 元河清 何雪浤
41 遼寧 東北大學 黃小雨 周小琨 陳美希 王琪
42 吉林 長春師范學院 吳斯 胡曉倩 敖晶 吳登峰
43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王天也 劉文民 朱寶金 成麗波
44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王昕妍 舒文敏 蒲睿 李衛明
45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彭京蒙 劉健 王慧超 李衛明
46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周宇艇 郝賀 梁帥 蔡志丹
47 吉林 吉林大學 姜富春 蘇麗娟 侍駿超 呂顯瑞
48 吉林 吉林大學 馮海兵 江浩亮 師憲偉 史少雲
49 吉林 吉林大學 周天偉 孟晨 王晨 呂顯瑞
50 吉林 吉林醫葯學院 劉海濤 馮俊惠 張苗苗 齊德全
51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周鑫 張葉紅 解奉龍 李道華
52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金平 徐妍妍 陳浩辰 尚壽亭
53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 車宇航 王澤宇 閆程遠
54 上海 同濟大學 張森 葉子 熊彼德 郝朝洋
55 上海 復旦大學 陸俊巍 厲傳斌 趙晟 曹沅
56 上海 復旦大學 艾里•熱孜克 李可嘉 王晨陽 曹沅
57 上海 復旦大學 李天原 朱涵 彭鎮 曹沅
58 上海 復旦大學 徐仚 劉苒 孫寧 曹沅
59 上海 復旦大學 曹原 范敏傑 方樂恆 曹沅
60 江蘇 東南大學 黃菲 宋爽 卜昕陽 數模教練組
61 江蘇 東南大學 羌波 董荻莎 袁穎 數模教練組
62 江蘇 江蘇大學 馮亦倬 任文婷 萬根順 教練組
63 江蘇 江南大學 李磊 蘇歡歡 王猛 數模教練組
64 江蘇 河海大學 徐曉軍 金羅斌 朱鵬 張學瑩
65 江蘇 河海大學 唐少將 狄克 羅斌 丁根宏
66 江蘇 南京大學 言浩 馬駿 王寧欣 教練組
67 江蘇 南京大學 錢行 強閏偉 錢煜 教練組
68 江蘇 南京大學 楊霄 藺璐媛 付懷龍 教練組
69 江蘇 南京大學 彭宇 王曉亮 姚秋爽 教練組
70 江蘇 南京大學 陳秦波 成松豪 杜變 教練組
71 江蘇 南京師范大學 張艷 湯曉萌 謝起予
72 江蘇 南京財經大學 馬健 杜澤宇 施庭 肖麗華
73 江蘇 南京郵電大學 李寧騛 邱煜淳 李建蕊 孔告化
74 江蘇 南京郵電大學 王睿 洪翠雲 王春路 許立煒
75 江蘇 南京郵電大學 張偉 張瑋 王富廣 閆慶倫
76 江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舒宏武 陳鳳嬌 傅洋
77 江蘇 南京理工大學 劉迎 劉文慧 張利強 肖偉
78 江蘇 常熟理工學院 曹進 鞠美鳳 宗耀東 數模教練組
79 江蘇 解放軍理工大學 許曉明 高楓越 張馭龍
80 浙江 中國計量學院 戚立才 洪露 陳小軍 數模組
81 浙江 中國計量學院 余舒婷 章蘋 文一章 數模組
82 浙江 中國計量學院 王彬清 張權耀 劉雨 數模組
83 浙江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羅雲崗 林潮陽 楊雅萌 數模組
84 浙江 浙江大學 馬宇斌 莫璐怡 楊琦 數模組
85 浙江 浙江大學 陳鑫磊 丁玫 李子健 數模組
86 浙江 浙江大學 曹臻 羅丁 胡晨玥 數模組
87 浙江 浙江大學 劉胡世陽 楊家程 程功 數模組
88 浙江 浙江工業大學 何偉 王紹楠 陳聰 數模組
89 浙江 浙江工業大學 金超 方佳盈 胡曉馨 數模組
90 浙江 浙江工業大學 丁潔女 溫彩哨 鍾雷 數模組
91 浙江 浙江師范大學 孟佶賢 謝傑 高艷東 數模組
92 浙江 浙江師范大學 張旭丹 陳余康 陳聰 數模組
93 浙江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 金瑩 陳偉敏 許明明 徐徐
94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馮荻 蘭菲 李天驕 張峰
95 安徽 安徽大學 阮驥 範文萍 羅小兵 章飛
96 安徽 安徽師范大學 魏子翔 胡益清 韓熙軒 張瓊
97 安徽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李淼 吳紅奎 章龍 教練組
98 安徽 蚌埠學院 吳文健 陶璇 趙紅敏 張迎秋
99 安徽 解放軍炮兵學院 彭浩宇 肖鑫 馮寶龍 王倫夫
100 福建 泉州師范學院 黃偉菁 楊玲玲 陳世軍 楊昔陽
101 福建 廈門大學 林奕 徐夢露 沈忱 譚忠
102 福建 廈門理工學院 寧亦杼 林明陽 梅玉 陳玉成
103 江西 江西師范大學 劉維 張麗 陽春燕 教練組
104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學 項淋飛 萬芸 李一帆 教練組
105 江西 南昌大學 郭慧君 江長雲 周慧 教練組
106 江西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楊獻祥 陳臣 許夢婷 教練組
107 山東 山東大學 崔金傑 王軍 肖佃艷 數模組
108 山東 山東大學 劉浩東 蘇紹清 滕斌 數模組
109 山東 山東大學 許榮華 秦彥齊 孫開元 數模組
110 山東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戚睿驊 張靜源 董方麗 曹祝樓
111 山東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郭翰橙 朱文濤 何勇 楊兵
112 山東 山東科技大學 王宗炎 虞鑫棟 宋婉瑩 張玉林
113 山東 山東科技大學 邱健 李麗榮 劉培龍 王新贈
114 山東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尚林源 吳立金 李琦 周生田
115 山東 中國海洋大學 孟繁龍 馬瑞松 王成亮 數模組
116 山東 中國海洋大學 高源 靳光震 王博 數模組
117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王維 曹帥 張文亮 數模組
118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劉雷雷 王一凡 孟令娜 數模組
119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王歡 高合盟 賈言安 數模組
120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張雪 辛金龍 李清傑 數模組
121 山東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分院 胡光潮 趙大瑋 鄭良波 曹華林
122 河南 河南師范大學 梁廣穎 潘逸飛 楊雲飛 指導教師組
123 河南 河南科技大學 袁志凱 許雪敏 胡磊 李培巒
124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馬蓁 薛峰 楊京 指導教師組
125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楊緒魁 秦記東 魏星 指導教師組
126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徐一夫 韓潔 張馳 指導教師組
127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張輝 楊帆 衛彥伉 指導教師組
128 湖北 三峽大學 陳楊 焦曉暉 胡昌志 指導教師組
129 湖北 三峽大學 劉樂軍 陳曉東 敖行 指導教師組
130 湖北 三峽大學 付志龍 辜繼明 李美瑩 指導教師組
131 湖北 三峽大學 葉潤森 陳騰飛 齊紫航 指導教師組
132 湖北 華中農業大學 李陽 杜佩 陳寧陸 教練組
133 湖北 華中農業大學 佟昊 高文輝 劉乾 教練組
134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 黃天驍 汪光亮 印家星 梅正陽
135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 聞銘 肖成志 朱雲帆 梅正陽
136 湖北 武漢大學 周朝 胡凡 孫健興 數模指導組
137 湖北 武漢大學 倪超 楊盼盼 李楓 數模指導組
138 湖北 武漢大學 韓旭 李海波 國玉靜 數模指導組
139 湖北 武漢大學 陳鵬 郭雙全 田鈺 數模指導組
140 湖北 武漢工程大學 黃浩 張曉迪 楊俊威 楊向輝
141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王人福 方越棟 李欣 黃小為
142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陳驍 鄭傑 張景源 何朗
143 湖北 解放軍空軍雷達學院 黃龍權 魏煜 左家駿 數模指導組
144 湖北 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黃振華 周群 郝紅芳 數模組
145 湖南 中南大學 唐高朋 田家凱 余道順 張佃中
146 湖南 中南大學 孫貝 李洋 岳夢楚 張鴻雁
147 湖南 中南大學 咼邵明 陳小龍 肖成 鄭洲順
148 湖南 長沙理工大學 戈先武 羅海星 彭珊姍 戴志鋒
149 湖南 長沙理工大學 湯凌 譚敏 李曉恩 戴志鋒
150 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 馬肖肖 張若冰 周應秋
151 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 李靖 朱新新 尹曉晴
152 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 杜睿 徐海洋 房曉婷
153 湖南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黃准 於俊 唐曉瓊 陳國華
154 湖南 湖南農業大學 王志勇 雷達 萬志鴻 劉躍武
155 湖南 湖南商學院 肖蔚 付雅婷 劉霞 謝小良
156 廣東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於其位 朱棟 明越 付嵩峰
157 廣東 華南理工大學 劉鵬 陳曉強 曾浩健 數模組
158 廣東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 潘亦銘 張樟 詹雯婷 張元標
159 廣西 廣西師范大學 林明進 邵嚴民 容蓉 數模組
160 廣西 桂林理工大學 利仕坤 佘華煜 周毅 劉筱萍
161 廣西 桂林理工大學 沈孝文 葉彩園 張震 梁鵬
162 海南 海南大學 高峰 葛同廣 鄺翼飛 教練組
163 海南 瓊州學院 吳政婉 蘇致遠 石震林 教練組
164 重慶 重慶大學 王建 丁超 王昌贏 龔劬
165 重慶 重慶大學 郭攀 徐亦達 羅雲琳 龔劬
166 重慶 重慶大學 劉洋毅 梁健斌 郭宗林 龔劬
167 重慶 重慶工商大學 王文姣 白洋 吳靜 袁德美
168 重慶 重慶交通大學 王振凱 胡沛 張星星 張聰
169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袁震 陶樹人 王位哲 鮮思東
170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曹世偉 胡晨 李楠 鄭繼明
171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封炳榮 羅劍 董亞蘋 陳六新
172 重慶 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項俊 陳佳 劉晉銘 楊廷鴻
173 重慶 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方海洋 宗福興 汪輝 方玲
174 重慶 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段傲文 王健 白建越 馬翠
175 四川 樂山師范學院 陳強 張小歡 余慷 指導教師組
176 四川 四川大學 談承翌 李傑 李崔堂 黃麗
177 四川 四川大學 趙威 孫侃 藺海明 鄒述超
178 四川 四川大學 朱名發 劉娜 楊博 何臘梅
179 四川 四川大學 陳貞貞 周凡 朱洋民 鈕海
180 四川 電子科技大學 陳陽 楊卓凱 王嶸 高晴
181 四川 電子科技大學 寧超 呂建宏 董薈 覃思義
182 四川 電子科技大學 樊波 周慧玲 邸鼎榮 杜鴻飛
183 四川 西華師范大學 潘理 劉榮燕 曾柯方 潘大志
184 四川 西南石油大學 余奇徽 余婷 吳清霞 李玲娜
185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學 喻程 曹先騰 張凌雪 何平
186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學 申偉 塗年傑 毛亞強 梁濤
187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學 王淵聞 梁霽寧 陳一新 王璐
188 四川 西南財經大學 王皓 黃穎 師龍 李紹文
189 貴州 貴州大學 田玲琿 鮑鑫 劉宗權 教練組
190 貴州 貴陽學院 楊國春 王小惠 俞志斌 教練組
191 雲南 雲南大學 周凌霄 張健 崔俊輝 李海燕
192 雲南 雲南師范大學 趙勇波 朱瓊芳 黃希芳 張洪波
193 陝西 長安大學 丁明暢 任君平 強耀鋒 阮苗
194 陝西 西北工業大學 王寧 王有江 徐引擎 王力工
195 陝西 西北工業大學 王迅 楊鈁韜 顧文婷 袁占斌
196 陝西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董川 馬建鵬 江小雅 教練組
197 陝西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金力 栗濤 郝磊 教練組
198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 劉帥 王同磊 王曉冰 王立周
199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 李辛昭 薛景安 李碩 高靜
200 陝西 西安郵電學院 白雪 呂曉輝 李子蹊 教練組
201 陝西 西安理工大學 丁延鵬 孫靖萱 盧欣 趙鳳群
202 陝西 空軍工程大學 姜久龍 王旭峰 黃河 教師組
203 陝西 空軍工程大學 孫昱 張亦馳 陳知超 教練組
204 陝西 陝西師范大學 麻敏潔 田燕 馬俊 指導組
205 陝西 陝西師范大學 朱欣 楊茂珍 邱運先 指導組
206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任兆勇 康欽謀 金麗 教練組
207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楊少飛 牟宗軒 賀靜 教練組
208 甘肅 蘭州大學 邱亮亮 王東暉 毛光才 趙晨霞
209 甘肅 蘭州交通大學 蘭金福 王貞 劉波 常勝等
210 新疆 石河子大學 熱比古麗 彭海城 王騫 數模組
⑻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A和B題那題更容易獲獎
這些你們老師應該有範文的吧,不會沒給你們吧!!我們就是老師給的·對了,你應該還是在校大學生吧?大幾了啊?我先傳一份給你看看哈·
⑼ 初來乍到,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ICM)獎項設立與比例分配
Unsuccessful Participant不成功參與獎(如被發現抄襲、違反規則、未能在指定時間內提交論文等)
Successful Participant成功參賽獎(佔大約60%隊伍)
Honorable Mention中文一般譯為「二等獎」(大約20%的隊伍)
Meritorious Winner中文譯為「一等獎」(大約15%)
Finalist中文譯為「特等獎提名」(2010年新增,在最後一輪選拔被淘汰的隊伍獲此獎項)
Outstanding Winner中文譯為「特等獎」(大約10支隊伍)
⑽ 請推薦幾本數學建模大賽用的參考書
http://bbs.ok6ok.com/search.php?
http://bbs.ok6ok.com/read.php?tid=165059&keyword=%BD%A8%C4%A3
你注復冊一制個吧,搜索結果不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