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老師輔導 » 課外輔導一年級學生行為規范

課外輔導一年級學生行為規范

發布時間: 2020-12-08 11:08:14

㈠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行為習慣

印度有一句諺語:「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習慣是行為和性格的中介物,是行為的一種動力傾向,是人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去進行某些動作的特徵傾向。它是大腦皮層對一定的復合刺激物形成的完整的,自動化了的反應系統,它使一個人在一定情況下所產生的相應的行為更加容易。這種行為自然自然地產生和發展,把意志努力和注意程度降至最低度。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就是這樣的。而日常行為習慣又是一切習慣中的基礎,一年級小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更是基礎中的基礎。培養一年級小學生良好日常行為習慣也就成為培養學生習慣這項巨大工程中的重點奠基工程。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兼班主任,到底應該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呢?
一、告訴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日常行為習慣好的人,可逐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日常行為習慣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的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培根在《論人生》中便明確指出:「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所以,小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要從一年級就抓起,要讓他們知道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習慣好是學習好、身體好、思想好的前提條件,而當一個人習慣好了,他的學習、身體、思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時,他就已經是綜合素質較好的人的候選人了。繼續發展下去,也就大有希望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逐步培養,從最簡單的做起
萬丈高樓平地起,良好的日常行為為習慣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要求小學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一年級做起,具體落實到點點滴滴中。
1、養成良好的坐資習慣
一個人的坐姿顯示出這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個人修養。而且良好的坐姿對自己的身體有益處。對人的眼睛也是一種享受。要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逐步養成良好的坐姿習慣。讓學生坐時腰挺直,兩腳平放在地上,「眼離筆尖一天,手離筆尖一寸,胸離課桌一拳」正所謂「坐如鍾」這樣既穩當、美觀又科學。
2、坐好課前准備工作
有一句話叫做「成功總是為有準備的人而准備。」一個人的准備工作大到一項工程、一次競選,小到一次作文、一次上課,讓學生學會事前准備,養成做事有準備的習慣,從課前准備工作開始培養。
(1)生理准備
讓學生在課間記著喝水、吃間餐點心,並及時上廁所,以避免上課口渴或想上廁所的現象出現。
(2)物質准備
讓學生在課間就將下節課中的課本等用具放在課桌左上角,上課前兩分鍾進教室,坐在坐位上,趴在桌上靜息,臉都面向左邊。值日生站在講台前面,檢查全班同學是否都已經靜息好。
(3)精神准備
學生即將上課的內容有所預習,並期待著老師上課,解決不懂的問題。精神上是積極的、渴望的,表現在行動上就是統一地在教室里靜息,當教師走進教室,值日生喊「起立」時,全班學生精神飽滿地站起來,眼睛裡閃耀著渴求知識的火花,面帶笑容地向老師問好。
3、養成有禮貌的習慣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以親善、禮貌而著稱於世,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貌是人際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橋梁,是人與人之間長時期形成的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是人們對親人、熟人或生人表達情感和尊重的行為方式。是否懂得禮貌能顯示出人的知識和教養,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質,俗話說「觀其行而知其言,聞其言而知其人」。
所以,對小學生禮貌習慣的培養要從一年級就開始。要讓一年級小學生知道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對別人有禮貌。碰到長輩、老師要主動上前問好,碰到同學要主動打招呼。在公共汽車上碰到傷殘病、老人等要主動讓坐,學會說「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禮貌用語。並且,為了讓學生養成的禮貌習慣得到以鞏固,班主任可在班上開展一些活動,如:讓學生回到家對家人說一句或幾句自己以前沒有對家人說過的禮貌用語,像「請媽媽為我檢查一下作業」。之類的話。看家人的表情、語言、行為有什麼變化,然後到班上同學互相交流,組織成一個禮貌用語交流會。這樣來讓一年級小學生從點點滴滴中懂得並初步養成有禮貌的習慣。
4、養成愛衛生的習慣
愛衛生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因此一定要培養一年級小學生愛衛生的習慣,就不僅僅成為一句口號,而是必須見諸行動的具體事實。要讓一年級小學生從最簡單的做起,不亂扔垃圾,將上課用的廢紙用一個塑料袋裝起來,下課後倒入垃圾桶。並且,每人准備兩張帕子,分別用兩個塑料袋裝起來,一張有來擦桌椅、窗戶,一張用來擦地,擦時用塑料袋包著帕子擦,以避免將學生的手弄臟、弄傷,而且冬天時,濕帕子很冷,以免凍著學生。用帕子擦地,而不用拖布拖地的原因是: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力量也小,而拖布對他們來說很大很重,他們也很難清洗干凈。而也正是在他們擦桌椅、擦地的過程中,讓他們體會到要創造一個清潔、衛生的環境是不容易的,要保持這種環境、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就必須愛衛生,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5、養成勤勞節約的習慣
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出在的孩子更是生活得相當優裕,根本不知怎樣做是「勤勞」,「節約」又為何物。而不論是從國家高度,還是從學生個人成長的高度來看,勤勞節約生活習慣都是必要的。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讓這種美德世世代代地繼承下去,就必須從一年級小學生開始抓起,培養他們勤勞的習慣。在學校,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勞動,具體落實到每天的清潔掃除中,掃地擦地、擦黑板、擦窗戶、擦桌椅等;在校外,老師要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掃街道,擦欄桿,擦磁磚等等;在家裡,家長要多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擦桌椅、擇菜、洗菜、等等。這樣從不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培養一年級小學生勤勞的習慣,促進他們盡快地養成。
節約,是珍惜勞動成果,不鋪張浪費,不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行為和作風。《左傳》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約是做人的美德,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志士都具有節約的美德。偉大文學家魯迅一生定了5000多封信,為了節約信封,他將很多較厚的來信信封拆了做成新信封再次使用。雷鋒為了將新軍服省下來,獻給國家,自己穿的軍服卻是補釘。由此可見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節約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要在日常行為中逐步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吃飯前可以先朗誦古詩《鋤禾》,讓他們隨時記著不能浪費糧食。老師要告訴他們糧食是如何來之不易,從下種到收割,從穀子到白米,從生米到熟飯,這個過程是非常復雜的,要珍惜糧食。還有一些孩子毫無金錢概念,拿著家長給的零花錢、壓歲錢,隨便地、大手大腳地買玩具、零食,這時老師可以給予適當引導,讓這些一年級孩子明白這些錢是父母用辛勤工作換來的,不能毫無價值地隨便花掉,可以把它省下為來,存著以後買書、買畫等有意義的東西。這樣來逐漸讓他們養成節約的習慣。
三、言傳身教,及時表揚
1、老師要起到表率作用
因為一年級小學生的向師性非常強,對教師懷有特殊的信賴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看來,教師的天象是非常高大的。教師是他們衡量萬物的一把標尺。因而,在日常行為習慣方面,老師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並且時刻注意各行為的規范性。
2、老師及時表揚學生
表揚是對學生好的行為作出肯定的評價,它能促進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行為越來越好。對一年級學生來說老師原表揚彷彿是清晨的甘霖滋潤著他們幼小的心田,又像是冬天的陽光,使他們感到無比溫暖。所以,教師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之語,尤其是「對行為習慣很差的學生要善於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以此作為改造的契機,及時加以表揚,把缺點轉變成優點」。
3、學生及時表揚學生
學生之間的交往是再密切不過的了,讓學生表揚學生,他們能從更細微的行為習慣中發現彼此的優點,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說,這種形式學生很喜歡,有說服力,與學生生活很近,容易產生感染力。當然就會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那些被表揚的同學會在表揚中暗暗下決心,以後做得更好。沒被表揚的同學就人思考,自己為什麼沒被表揚,繼而在以後的學習中向其他做得好的同學看齊,這樣同學之間就有互相學習、互相監督、互相表揚、你追我趕,不僅使 全班促進了團結,擰成一根繩,而且,全班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也會越來越好。
4、適當的物質獎勵
一年級孩子有很強的榮譽感,他們非常渴望能得到老師的物質獎勵,如:一朵小紅花、一個吹塑紙做的心蘋果、一面小紅旗等,都可以使他們的榮譽感得到滿足,並激勵他們做得更好。
四、常與家長和各科任老師聯系
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不是在一個地方,一種課上能培養好的,而是在學生所有活動、學習的場所。所以要經常與家長和各科任老師聯系,交流學生的習慣養成情況,關注學生的行為動態並根據出現的行為習慣問題,及時商討出教育的方法。這樣由家長、班主任、科任老師合力形成一張網的模式全方位指導就可以更全面細致地培養該班日常行為習慣。促進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的養成和鞏固。
五、嚴格訓練、持之以恆
日常行為習慣本來就是很繁冗的,從小學生的一坐一站到灑水掃地,從課前靜息到排隊放學,每一個動作都是細小繁雜的。而且,一年級小學生中年齡最小,注意時間最短,平均只有15分鍾,所以這就決定了對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嚴格訓練,持之以恆。
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小不中年齡最小,可塑性也最強。他們剛入學時的行為習慣就像一棵幼苗重未經過修剪,枝枝杈杈全長在上面,而現在要對他們時行訓練,也就是一個逐步修剪的過程,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三年、五年以至更久,必須積日累月地練,練到非常熟,再也丟不了。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融三尺,變非一日之暖」。「對他們進行有意識的訓練,並逐步變成他們有意識的行動,在所復的操練中完善和鞏固,真正將其內化到他們身上。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中途停頓,懈怠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以前養成的良好日常行為習慣也會化為烏有。班主任要隨時提醒鼓勵他們,為讓他們有持之以恆的決心,班主任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持之以恆做事的例子來激勵他們。如:「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0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整整60年。」讓學生從這些名人身上堅定自己堅持訓練日常行為習慣,並持之以恆的決心。
綜合以上論述,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托爾斯泰說:「好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天才,壞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囚徒。」所以,為人師者一定要從各個方面採取指施,逐步培養一年級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㈡ 一年級日常行為規范爸爸媽媽對我說怎麼寫

把你要做的寫下來,
最好是想一想,
為什麼要怎麼做,
對你有什麼好處。

㈢ 請教如何管理一年級學生紀律

1,及時引導學生進入上課狀態。
2,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課堂教學,講究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
3,教師必須注重採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控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適應課堂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指導其行為。同時對於學生而言,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准。
5,從他律到自律,雖然這紀律的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一個長期培養和發展的過程。一年級的孩子的行為幾乎完全以服從權威為特徵,為權威的他律階段。但可以在現在的他律中慢慢滲透我們要自覺遵守紀律的思想。

一年級的孩子,剛從自由的狀態里出來,讓他們馬上受到嚴格的束縛,開始可能因為新鮮感和上學的喜悅感努力遵守著,但慢慢地,孩子好玩、好動的天性就表現無疑,因此會受到壓抑。老師的批評和約束讓他有受挫感和頹廢感。但是,課堂的紀律是必須要的,那是課堂教學有效的保證,是教師組織的體現。它是介於權威主義紀律觀和放任的紀律觀之間的一種控制形式,可以定義為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外部准則與控制。盡管這些准則與控制來自外部,但是他們能夠被學生內化,使學生們自覺地自我指導和自我監督。十分明顯,如果制約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主要依靠外力強制執行,就是強迫紀律。如果主要依靠各人對課堂行為規范的理解並自願執行,則是自覺紀律。自覺紀律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心急不得。
一年級孩子的紀律現狀:上學開始,表現良好,課堂上注意力十分集中,坐相端正,聽講認真,舉手積極,對教師怕而尊敬。那是因為上學的新鮮感和喜悅感,還有對上課的好奇心促成的。過了十來分鍾,學生逐漸表現出散漫的狀態。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聽的習慣,常講話,開始有人做小動作,對老師也開始出現頂撞現象。這是學生的天性所致。雖說這紀律開始下滑乃天性所致,但不能由著他們的天性鬧,不然課堂的效率如何體現?所以,作為教師,要開始研究課堂紀律的調控問題了。
策略:1、面向全班,運用不同的競賽形式吸引他們,讓他們互相提醒、監督。比如,登山游戲,看哪組最先到山頂。比如,七色花游戲,看哪組花瓣最多,還有分草莓隊、菠蘿隊等。2、用節奏代替「喊」。這說的是當學生自己讀書一段時間後,怎樣讓生盡快地安靜下來。3、面對個別,盡量現在對他們嚴慈相濟。
但僅僅讓孩子意識到如果我做了與課堂無關的事就會受到懲罰是不夠的,理想的紀律

㈣ 如何培抓好低年級學生行為規范的培訓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十年種樹,百年育人。,學校做為一個育人機構,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具有思維能力的人體。然而在學校的教育中,要使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個性發展,那麼首先就要培養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是在學生的學習初階段始,通過不斷持續的引導與深化而形成的。一年級做為一名兒童的學習階段從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期,學生的性格、思維已初具模式,且學生同時也具有年齡小毅志力不強、自製力、持久性差的特點,但是在這一階段的學生的模仿力強、對於新鮮事物易於接受。因此在低年級的學生教育中,怎樣才能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通過一年的教學工作,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加強學生的課堂紀律。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是第一次到課堂來進行學習,但是他們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怎樣灌輸和培養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了當務之急。我認為,要想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首先務必要抓好學生的課堂紀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從教師進入課堂開始進行學生的紀律管理。通過上課、起立來引導和集中學生的精神與注意力。然後在課堂教學的環節中,時刻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通過語言和各種身體語言的引導與管理提醒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的動作和走神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比如:學生坐久了,腳就會自然而然地放在凳子橫桿上,這時我就會提醒學生,上課應該把手和腳怎樣放呀?從而改正學習上課的不良習慣。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將學生的課堂紀律抓好學生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過程中,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認真地授課,良好的課堂教學紀律才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促使學生養成認真聽講、認真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加強學生寫字姿勢的三個一要求。
通過我們學校的初步的調查顯示,學生在坐姿方面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坐姿不正確或不當,在執筆方面有百分之二十不當。這就充分地表明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問題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加強對學生寫字姿勢的管理與要求;二是學生在寫字過程中,沒有認真地學習或克制自己。從而造成在學習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是寫好字、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正確坐姿,學生在寫字時就會歪頭、斜肩、駝背,時間一久就會造成脊椎彎曲和近視。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就要加強管理,尤其是要從低年級開始進行抓起,做到嚴格要求、嚴格訓練、隨時提醒、及時糾正。同時讓學生記住《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距離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心要靜。在實際教學中我第一、採用直觀的教學法,通過教師的以身示範,讓學生從直觀上去感悟。平時教師在寫字的過程中要坐直,要時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做到以身示範的作用。第二、重點輔導個別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要針對學生的薄弱群體,不厭其煩地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用行動、用心、用愛去引導和感染他們,使他們在教師的關懷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第三重視學生不良行為的反復現象。正確的書寫姿勢並非一學就會,往往會出現反復現象,教師要不厭其煩,給予耐心及時的幫助。本子放歪了,敲敲桌子;趴得太近了,摸摸腦袋。這樣學生都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第四重視作業前姿勢點評,即每次作業前讓學生擺好書寫姿勢,教師滿意後再進行書寫,使學生從中明確正確的寫字姿勢,通過日常的長時間的學習寫字訓練的強化與引導,從而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那麼做為一名低年級的教師,我們應當如何來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應當注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和方式來進行引導和啟發學生;比如在一年級語文識字一,課文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教學時是春天的季節,讓學生自主地說一說我們周圍的景色是怎樣的,通過學生的發言,然後教師進行小結引入學習課文,這樣通過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觀察來結合課文學習,使課文的抽象化變為學生的直觀化,使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以生動多樣的課堂教學,如在玩中學,以游戲融入課堂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春雨的色彩》一文時,我充分地讓學生進入課堂教學,通過讓學生來表演小燕子、麻雀、小黃鸝和小雨,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課文。第三是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教學中充分地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注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比如學生一次讀書的進步,一次寫字的進步,一次的課堂積極發言等等,我都給予學生肯定與表揚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平等和諧下的教師評價,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善於營造一種與學生平等和諧的交際氛圍,要充分尊重學生,尤其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語言,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低年級的學生的語言天真無邪、富有想像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中應當細心地發現充滿兒童天性的創造性語言,合理引導。寬容學生的表達不夠連貫,語病百出的語言,巧妙引導,逐漸規范,教師應多以鼓勵的方式,以商量的口吻,向學生提出建議,易於學生接受。這樣使學生在平等和諧的課堂中自主、大膽發言,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㈤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

一、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習慣具體表現在:
1、課前准備不到位,不是忘記拿文具,就是忘記拿課本;
2、預備鈴響後,不能迅速安靜下來,有同學在說話、打鬧;
3、舉手習慣差,有害怕舉手的,有站起來舉手的,有邊舉手邊大聲嚷嚷的等等;
4、有的同學看到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出錯了,會譏笑別人;
5、沒有良好的坐姿,站姿,有的同學愛趴著桌子,有的側著身子,甚至低年級有學生跪在凳子上或是蹲在凳子上聽講,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不停的扭身子。
6、不會傾聽,有的學生沒有輪到發言,不是嘴裡嘟噥著,不聽別人說,就是插嘴或趁機說話;
7、在課堂上太隨意,捏指頭、「擺師爺」、喝飲料、折紙、看課外書、下位置扔廢紙等;
8、沒有養成正確的聽、說、讀、寫的姿勢;
9、小組討論時,個別學生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不能有序地進行討論,有時還發生爭搶學具等現象;
10、自己學習時,不能自覺地學習,而是做些影響別人的活動……
二、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家庭問題行為或社會問題行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團體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是不良的課堂教學環境或教師的教學失策導致的,總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與其學習、生活環境、社會風氣等有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問題的綜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
三、處理課堂問題行為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唯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2.尊重性原則。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教育時,教師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善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他們一定會恍然醒悟,棄舊圖新的。
3.巧妙性原則。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教師都必須視具體情況做到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從而絕處逢生,雲開霧散,柳暗花明。
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的方法:
1、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好習慣的養成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使自己終身受益。
2、使學生認識到學習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想學習好,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要有信心,有決心,要不斷克服學習上遇到的一切困難。
3、課堂上時時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課堂上學生要做到一心一意,而老師要比學生更要精神高度集中,必須做到一心兩用,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學方案的實施上。你不要指望跟學生講一次紀律的重要性,他們就會一節課按你的要求去做,你也不要指望課後將他狠狠地批評一頓,他以後就會改過來,這些工作也要做,但你更重要的是要隨時審視整個課堂,迅速判斷學生的發展情況,並隨時作出反應與調整。要善於用眼睛表達你的滿意、生氣和憤怒。盡量不要吼叫。訓斥只可偶爾為之。目光要經常瞥向那些神不首舍、好動、好說的學生。可以請他們做點事——比如讀書、讀詞語、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這叫「以動治動」。最要緊的是不斷地鼓勵、表揚、提醒學生。
4、精心備課,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努力優化課堂。學習是一件苦中有樂的事情,要吸引學生盡可能長時間地專注地聽,老師必須從自身出發,優化課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精心備課,設計寓教於樂的課堂活動,低年級特別要做好教具的准備工作,提前2分鍾進課堂,進行課前組織教學。課堂上注意提高自己語言的感染能力,抑揚頓挫,運用孩子們的口吻說話,就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暫的,教學中還要注意教學形式、手段的變化。如在讀的訓練中,就可以運用多種形式來訓練。老師領讀、學生當小老師領讀、師生合作讀、自由讀、同桌互讀、齊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男女讀、角色讀、加動作讀、變換聲音讀、背誦……這就是「變化」。沒有變化,學生會生厭;沒有變化,也就沒有教學藝術。
5、不同性質的課堂問題行為要採用針對性的方法。有些課堂問題行為不直接干擾課堂秩序,例如: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發呆、抑鬱、亂塗亂畫,伏在桌子上睡覺但無鼾聲等,其行為沒有干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教師可以採取給予信號、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課後談話等,以利於轉變其行為,不宜突然提問,因為沒認真聽課肯定回答不出來,只能使學生當眾出醜會使得其反,更不宜當眾指責。對於那些明顯干擾課堂教學的問題行為,如:喧鬧、扮小丑、戲弄同學,頂撞老師、敲打作響等,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如果教師一見班上有「風吹草動」,就小題大做、大聲當眾訓斥、罰站,叫滾出去等是不妥當的;同時,也嚴重傷害了學生本人的自尊性。適當懲罰消極行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採取諷刺挖苦、威脅、體罰等手段。要注意學生的自尊心的維護,不能讓學生難堪,而是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警覺性。
6、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常規習慣:
(1)課前要准備好學慣用品,書本、筆記、文具盒一律放在課桌的左上角。課桌上的學慣用品擺放整齊。
(2)上課鈴響後,立即有秩序地進入教室安靜坐好。
(3)老師走進教室喊「上課」時,全班同學起立,老師說:「同學們好」,學生回答:「老師好」。
(4)上課遲到的學生要先喊「報告」,經老師同意後再進入教室。
(5)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等別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師的同意再回答問題。
(6)老師宣布下課時,師生互相說「再見」,教師走出教室後,學生再按順序走出教室。
7、改進教法,增強興趣。學生是有思維,有個性的,他們對學習的內容、方式也是有選擇的,只有當自身產生興趣時,他們才會以飽滿的狀態投身於課堂教學。不斷培養學生求知的興趣,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總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們要真正將這一核心理念轉化成我們的行動。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心中有明確的要求,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課堂常規,就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並及時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調整方法,確保良好的課堂教學正常進行。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處於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
「做事先做人,人以德為帥」,小學是以德育人的主陣地,我們把做人教育擺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對我們孩子而言就是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教育。
我們要為學生健康成長搭建理想的舞台,老師、家長都要大膽突破教、學的局限,拓展孩子玩和學的空間,重視與社會、與家長、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以心靈撞擊心靈,以心靈贏得心靈。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學生知、意、行的發展,最終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習慣教育越早越好
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對於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從一入學,就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很重要的。如果培養得法,盡早形成良好習慣,不但有利於當前的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應該滲透於他們的學習、勞動、生活、娛樂等各個方面。為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有一定的依據,加強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還應把握其具體可行的特點,如我們要求學生要使用一些禮貌用語,就應該讓他們明確哪些是禮貌用語,應怎麼樣使用。對長輩要尊稱「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別人提出要求時要說「請」;給別人添麻煩時要說「對不起」;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等等。要求具體明確,學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應分層次對待,盡量具體可行,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所接受。
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日常習慣培養
4、對學生而言的幾種學習習慣
a、讀書習慣。由於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認較多,或是一字一頓地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先讓學生養成雙手捧書讀的習慣。有的學生捧書讀時又可能眼離書本不是過遠,就是太近。對此,我就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於記憶,心領神會,利於養成好習慣。
b、寫字習慣。學生的寫字習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常見的不正確寫字姿勢是偏頭、側身、匍伏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隨時提醒:「寫字必須『三個一』」,經過提示學生會自覺地迅速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經過多次糾正,就可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c、坐姿。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齡段。坐姿端正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習,而且將影響到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要讓學生保持良好坐姿並不費事,只須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按照約定呼叫:「一、二、三!」學生當會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師以某種動作手勢予以個別提示,既達到了目的,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行。
d、注意力。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穩定住學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把課堂教「活」(活而不亂,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利用「暗示法」提請學生注意,「拍一拍」、「撥一撥」、「點一點」等;如不便走下講台,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授),「注視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學生的注意,收攏其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鄰座同學也可以協助提醒。
有一次課堂上,教室里突然飛進來一隻小麻雀在窗玻璃上亂撞,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差不多都移到了小麻雀身上。我來不及考慮,立即走向窗玻璃捉住了它。頓時,就有許多學生亂叫:「給我!」「給我!」這時,我說了簡短的一句話:「小麻雀是益鳥!我們應當怎樣做?」學生省悟過來,異口同聲地回答:「放回大自然。」這樣,很快處置了這一「突發事件」,又使學生受到了保護益鳥的環保行為教育。
除此而外,恰當的贊語、激勵,合適的獎勵等各種不同手法的靈活運用,對培養學生的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於讀書、會圈點勾劃的習慣,講衛生(做眼保健操等)的習慣,學慣用具正確使用的習慣,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課外活動計劃安排的習慣等,都與小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有密切關系,都應納入培養教育的范圍。只要家長、老師心中有規范,定期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嚴」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小學它能比較系統地向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㈥ 淺談如何培養一年級新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鎮小學 姚潔 習慣是人們長期養成而不容易改變的。它有好壞之分,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人受益終身,不良的行為習慣則將殆害無窮。 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於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的新生尤為重要。從教育教學的實踐看,一年級學生的思想、學習、紀律等各方面都猶如一張白紙。與幼兒園截然不同的小學生活,無疑會讓他們感到既新鮮好玩又陌生害怕。針對這一情況,適時抓住這一良好時機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做好學生啟蒙教育中的領路人,使新生們的行為習慣盡快適應學校的常規要求,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那麼我們應採取哪些方法和措施呢?以下是本人在工作中逐步總結的幾點方法: 一、 榜樣示範法 「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每一個兒童的行為習慣開始都來自於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教師充滿了崇敬之情,他們最喜歡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師要時刻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如果老師教育學生做人要講誠信,那麼老師首先要做到,答應學生的事一定要兌現。又如在全市大力提倡「垃圾不落地」迎接世博會的活動中,教師也要做在前,見到垃圾、紙屑就及時彎腰撿拾,真正體現「帶頭作用」,從而教育、影響和感化學生,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 贊揚肯定法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關鍵要看教師有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林肯曾說過「:每個人都喜歡贊美。」馬卡連柯也認為,「教育兒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勵他們的好行為。」雖然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沉著內斂……但他們行為習慣的好壞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例如:我以前班上的一個小女孩,天性多動、學習成績較差,但是她很善良、還樂於助人。當同學有困難時,她總是盡力幫助。有時把自己的筆借給同學;有時送受傷的同學去醫務室;有時還常常放學留下來 ,幫當天的值日生打掃衛生。對於她,我抓住她的優點進行了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還誇獎她是班中的「小雷鋒」,並推薦她為某月的「文明標兵」。這使她充滿了自信,一學年下來,學習進步了,並帶動他們小組獲得了「校優秀小組」的稱號。 三、 物質獎勵法 一年級的孩子充滿了童真,對於他們小小的物質獎勵,也可以成為調動他們積極性的催化劑。我時常在課堂內外,給表現較好的學生下發一些表示獎勵標志的物品,如小紙花、小三角等,然後和他們定下規則,集滿10 朵小花,就可以換一支筆,集滿15 朵可以換寫字本等學慣用品。這使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了平等競爭的機會,其中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贏取一份小獎品,從而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 輿論約束法 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個班級紀律嚴明,學生自控能力強的班級中,其實早已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班風和集體氛圍,這時,如果有一個調皮的學生來到這種環境中,他也不敢隨便破壞紀律,因為全班其他同學都會來指責他、監督他。一個班集體的強大輿論起到了約束他人行為習慣的作用。 五、 集體對比法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求勝心,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情緒多變,爭強好勝的性格更為明顯。合理利用一年級新生這種好勝的心態,開展年級文明大比拼,「我當文明小使者」「文明示範班」等集體評比活動,既能樹立班中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能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言行,將影響到整個班集體的榮譽,從而使他們自覺改進自己的不良行為。 六、 爭章規范法 一年級新生在第一學期,就要在少先隊的爭章活動中爭取苗苗章,然後加入中國少年兒童團,光榮地戴上綠領巾。這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一個有利契機。 因為在爭苗苗章的過程中,要求每一個一年級新生要完成許多爭章指標,而每一個指標就是一種良好行為的養成。例如:要小朋友們改掉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等。老師通過指導爭章,輔導行為,版章獎章,布置爭章園地等,有效規范了大家的行為。 七、 加強輔導法 低年級班級與高年級班級可以結成友誼班。讓高年級里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做低年級學生的小輔導員,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因為小輔導員就像他們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之間更容易交流和溝通。而且得力的小輔導員能代替老師幫助新生開展晨讀、午休、衛生打掃等工作,這使班級的整個管理時時有人,處處到位。 八、 童謠激趣法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小學生一日常規》,但要讓一年級新生把一條條復雜的規則熟記於心,恐怕有些難度。因此,我試著編寫了不少有關行為規范方面的兒歌和童謠,既生動形象又朗朗上口,能幫助學生快速學習和掌握各項規則。例如:課前預備鈴一響,我教他們一起念,「鈴聲一響快進教室,學慣用品擺放整齊,小手放好小腳放平,安安靜靜等待老師。」等。這些有趣的童謠,讓孩子們耳目一新,記憶深刻,真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一年級學生雖年齡小、意志薄弱,但他們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強,因此對於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一定要抓緊、抓好。巴甫洛夫說過,「我們的教育教學,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是一連串的條件反射。」只有在早期,培養好學生的行為習慣,才能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成長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㈦ 小學一年級學生怎樣進行課外輔導

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既要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又要考慮版孩子的承受能權力 ,因此在進行課外輔導時,首先是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喚起學習慾望;二是輔導時間不宜過長,做到張弛有度,勞逸結合;三是每次輔導內容不宜過多。以上幾點僅供參考。

㈧ 如何管理小學一年級學生紀律

1,及時引導學生進入上課狀態。

2,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課堂教學,講究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

3,教師必須注重採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控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適應課堂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指導其行為。同時對於學生而言,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准。

5,從他律到自律,雖然這紀律的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一個長期培養和發展的過程。一年級的孩子的行為幾乎完全以服從權威為特徵,為權威的他律階段。但可以在現在的他律中慢慢滲透我們要自覺遵守紀律的思想。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