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學生現代文閱讀的方法
『壹』 怎樣輔導初中生做現代文閱讀
做閱讀不像做數學,不能採用題海戰術,要做精亦求精,不重數量重經驗。
把握正確的閱讀步驟:
[開竅門路]
面對閱讀試題怎樣入手閱讀解答呢?正確的步驟如下:
1、 通讀材料,掃除障礙。
首先要讀全、讀懂材料,對試題有粗淺認識,形成整體印象。「全」,就是將所給的材料及試題全部列入審讀范圍;「懂」就是能理解全文(段)的內容和中心。理清結構的段落之間的關系。
2、 審讀題意,定向選讀。
這一步要領是仔細審讀各題,且根據各題的規定材料、要求、目的等確定閱讀范圍,捕捉語言信息。審題要細、透、准,考場中的「仔細」優為重要。弄清題干要求,有目的、有指向性地篩選閱讀材料,辨明考點,對號入題。
3、 調集「庫存」,思索求解。
解答每一道具體的閱讀題,需要的是與題有關的知識,因此,明確了考點,弄清了題意後,在定向閱讀基礎上,就要調集大腦庫存的與閱讀有關的知識,經過篩選、整理,變成語言文字。解題的核心是:比較、辨析、運用。
4、 全面檢查,認真驗證。
解題得出答案,並不算是最後的工序。必須全面檢查,認真驗證。「檢查」是指檢驗審題有無偏差,符號、字形等有無錯漏,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驗證」是指檢測答案的正確與否。驗證一般採用「復校」(再換角度做題)、「代入」(將答案代入原題中閱讀)、「析因」(重新思考答案正誤的原因)等方法。
[開竅示例] 依據下列語段,回答1——4題
(1)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2)他身材很高大;清白的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一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3)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4)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5)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已」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已。
1、 下面對(1)(2)兩句中加點的詞語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站著喝酒」說明孔乙已經濟拮據,不能享受「長衫主顧」的待遇。
B、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品德比別人好,給「小伙計」的印象很「高大」
C、皺紋間的「傷疤」,說明他因為貧窮不免偷竊,時常被人打傷。
D、胡須「亂蓬蓬」,表明他精神萎靡頹唐。
2、語段中說明孔乙已以讀書人自居,愛賣學問的一項是( )
A、 第(1)句 B、第(3)句 C、(4)句 D、第(5)句
3、關於孔乙已的性格特點,本段中沒有反映出來的一項是( )
A、輕視勞動 B、好喝懶做 C、迂腐麻木 D、熱情善良
4、本段中全屬外貌描寫的一項是( )
A、(1)(2)(4) B、(2)(3)(4) C、(3)(4)(5) D、(1)(2)(3)
[解析]:這是一篇現代文語段閱讀題.首先通讀材料及四道考題,然後審讀題目,再進行第二次定向閱讀、思考:第1題B句中「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品德比別人好」,「身材」與「品德」在因果關系嗎?顯然不合文意,B項是錯誤的。第2題「賣弄文學」的表現,結合文意可以看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所以答案為C。第3題要求選擇「孔乙已的性格特點」「沒有反映」出的一項,D項「熱情善良」在文中無法體現,這里可以打開庫存的知識,回憶《孔乙已》全文主題便知,此題答案為D項。第4題要運用已學過的人物描寫知識,仔細分析節選的語段材料。文中第(4)句是語言描寫,第(5)句是交待說明「孔乙已」名字的由來,排除(4)(5),再看(1)(2)(3)均是有關孔乙已的外貌牲的描寫,按這種步驟分析,便得知答案為D。
抓住閱讀特點 巧用閱讀方法
[開竅門路]
從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來看,考場閱讀題有下列幾個特點:
1、 測試目的明確,突出語文能力的考查。
2、 命題具人整體性,解題需要綜合性。
3、 選材范圍逐漸擴大,並從課內向課外延伸。
4、 題型富有變化,比較強調閱讀的概括和表述。
從考場閱讀試題具體操作上看,閱讀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識讀。當我們展開閱讀試題時,首先必須憑借大腦「字詞庫」的記憶,辨析文字材料。「辨」字的音、形、義;「認」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般過程為「先逐字通讀,後解詞句之意,再析全文主旨。」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在讀懂文字材料後,運用語言知識對所獲信息加工處理,將其轉化為書面文字。這中間包括領會詞意、索解句子、理清段落、把握層次、分析結構、概括要點、評價文章等內容。
第三個步驟是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考生通過分析、概括、評價等手段把文章內容表述出來,這就是應用。遷移能力是應用的「支柱」,綜合分析能力是應用的「基礎」。
識讀是基礎,理解是核心,應用是深化,三個步驟不能截然分開,它們互相滲透、交叉。
[開竅示例] 讀文做1——3題
有兩支火把,奉命分別到全世界去考察。兩支火把中有一支沒有點燃,另一支是點燃的,發出明亮的光茫。
經過了一段時間,兩支火把回來提出考察報告。
第一支火把說,整個世界都陷在濃郁的黑暗中,他覺得很沉痛,因為目前世界的情況很壞。
第二支火把的報告卻相反,他說走到哪兒,總可以找到光明,所以他認為這個世界一般說來都能帶來內心的喜悅。
聽了完全不同的報告,那個派他們出去考察的神就對第一支火把說:「也許你該好好地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黑暗是因為自己所造成的?』」
1、這篇文章的體裁應該是( )
A、新詩 B、寓言 C、小說 D、戲劇
2、文中兩支火把可以象徵什麼意義?正確選項是( )
A、人類與禽獸 B、快樂與痛苦
C、天才與白痴 D、樂觀與悲觀
3、由最後一句話推測,本文的寓意是什麼?
答:
[解析]:我們按照考場閱讀的三個步驟,先通讀文字材料,再結合本文語境解析題目。第1題是間接測試文學常識,答案明顯為B;第2題兩支火把的象徵意義,應結合上下文的語言含義作答,第一支火把「沉痛」並認為「世界情況很壞」,而第二支火把洋溢「喜悅」,因此答案為D;最後一題要求概括寓意,題干已作提示「由最後一句推測」,那麼最後一句中點明什麼?「黑暗因自己所造成」,由此可知答案為:光明與黑暗,往往取決於自己。
不同的題型採用不同的解答技法:
[開竅入門]
考場中解答閱讀題時,要注意針對不同題類特點運用不同的解答方法,這樣才有利於閱讀潛能的發揮。
1、單項選擇題。可運用「正選法」,即直接依據題干要求選出答案,不要輕易否定自己的第一「感覺」。亦可用「排除法」,即逐一排除不合要求的選項,最終找到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
2、多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是依據題干從所供選項中選出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應先用「排除法」,再正選,最後攻破疑難點;選排除與題目不符合的選項,再認定符合要求的選項,最後集中思考推敲拿不定主意的選項。
3、填空、簡答題。填空題是一種依據題干要求在空白處橫線上或括弧內填上答案的題型。所填內容須與上下文有緊密的聯系,即依附題干要求順著上下文意要求作答。簡答題提問方式有兩種:疑問式,陳述式。簡答需從原文分析、篩選,再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案。這「填空、簡答」兩種題型都要注意:問什麼,答什麼;怎麼問,怎麼答。也就是要認真審題,按要求作答。總之,在弄清題目要求之後,先找到相關原文,把原文關鍵內容篩選出來,然後以原文為主,略加連接、組合,表述出來。
4、圖形表格題。命題者借用圖形或表格方式把有關文字特定內容轉換成外化形式,其最大特點是「以圖考文」,題面是圖形表格的操作,題眼則是相關內容的准確理解和把握。因此,答題須以文讀圖、明確圖意,最後以文解圖。
[開竅示例] 閱讀《蘇州園林》選段,回答文後問題:
(1)設計者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2)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3)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4)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圖畫而存在,決不允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5)他們唯願游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圖畫中」的。
1、 用波浪線在文中畫出說明蘇州園林總特點的句子。
2、 第(2)句中「似乎」一詞不宜刪去,原因是
3、 如果把第(4)句中的「敗筆」一詞改為「有毛病的地方」好不好?為什麼?
答:
4、這段文字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解析]:這段短文閱讀設計了四道題目:有填空、有選擇、有簡答、有畫線,題型較多,考查也較全面。第1題結合原文冒號提示句可以看出總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第2 題填空,先看要求「不能刪去」的「原因」,再看語境「似乎」「一致追求」,表明追求的目標是一種推測、分析、作者沒有必要,也無法調查「設計者和匠師」的指導思想。第3題是簡答題,結合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敗筆」與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這一特點相呼應,而「有毛病的地方」與「圖畫美」這一點扣得不緊。第4題單項選擇,第(1)(2)句總寫園林特點相扣甚緊,不宜分開,因此,排除了B、C項,再看(4)(5)句都是總結敘述對蘇州園林的感覺印象,這兩句中間不能分層,所以又排除了D項。因此,答案為A項。
記敘文閱讀解題指津:
在所有的文題閱讀題中,記敘文閱讀的設計角度與層次安排最為豐富,考場上要特別注意穩妥地把握如下基礎內容的答題:1、運用文體知識,對記敘文的要素、順序、線索、記敘文中的議論和抒情等進行准確的辨識。2、運用一定的閱讀技能,對文章、文段的結構進行劃分,准確找出文段的關鍵句或中心句。3、運用恰當的語言組合,對詞義、段意、文章、人物或事件進行簡潔有序的概括。
記敘文閱讀題難點之一是對詞語的深層含義和句子含義的理解與品味。此時要注意研讀上下文,從不同角度進行揣摩、然後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表述。
記敘文閱讀題難點之二是對詞、句、段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或對某種表達方式如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表達作用進行說明,此時要注意從全文構思的角度,從作者的表達意圖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選擇解答。
記敘文閱讀難點之三是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如進行聯想、想像、自由賞析和遷移創新等,此時要揣摩考題的意圖,結合文章內容,調動生活積累,進行簡潔明晰的表達。
說明文閱讀解題指津: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有鮮明的文體特點,其答題難度小於其他文體。平時訓練和考場答題都要重點關注如下內容:1、准確地抓住全文的中心句;2、准確地看出全文的結構特點;3、准確地理解說明的順序;4、熟練地給不同結構的段落牙分層次;5、快速地判斷文中的說明方法;6、簡潔地對詞語的限制、修飾作用進行評析;7、要言不煩地對文段的內容、對事物的特點進行准確的概括;8、根據文章內容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詮釋。
說明文閱讀中的難點之一是要求對文中陌生的科技內容進行闡釋。此時要反復瀏覽文章,在文中找到與此項科技內容有關的一些鋪墊性材料,作為闡釋的根據。
說明文閱讀中的難點之二是要求對答題的理由進行解說。此時的解說一要利用平時的積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語言表達要准確、精練、層次分明。
說明文閱讀中的難點之三是創造性的表達「再表達」,比如文中沒有對某事物下定義,而考題要求你對這個事物下定義。此時一要精心地從文章中擷取帶實質性的有關內容,二要精心組合語言,寫出簡潔、通順而又合乎題目要求的句段。
議論文閱讀解題指津:
議論文閱讀題的設計角度主要有兩種:一種重點檢測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一種重點檢測對文章結構和論證方法的理解。這二者在大量的題例中常常組合在一起,表現為綜合性的檢測。
應對議論文閱讀題,要運用一定的文體知識與表達技能,准確而簡潔地解答好如下五個方面的最為基礎的內容:1、對論點的辨析、判斷、提取、歸納;2、對論據類型的認識、分析;3、對論證方法的辨識、理解;4、對論證結構的清理、劃分;5、對文或段的結構進行理解劃分,快速辨識文或段的結構進行理解或劃分,快速辨識文或段的中心句、關鍵句。
議論文閱讀的難點之一是對文或段的思想內容的分析、概括。此時要注意對全文或全段進行整體理解,找出其關鍵性的語句或帶有明顯情感傾向的語句,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簡明地答題。
議論文閱讀的難點之二是對文或段的一些表達手法的理解,如語言特色,如比喻論證、正反論證等。此時要調動知識積累,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解答。
議論文閱讀的難點之三是要求結合文章內容談自己的看法和感想,此時要緊密結合自己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帶著對文章表達意圖的准確理解答題,答題時要特別注意有層次地清晰地進行語言表達。
『貳』 孩子學習不好,特別是語文 基礎知識特別差,我應該怎麼辦
平時讓他增大閱讀量,語文比較重視閱讀
『叄』 議論文範文
抉擇
生活的藝術就是平衡得失的藝術。年輕人在顛簸的小船上拋棄了「誠信」的背囊,或許他認為自己平衡了得失。但在我看來他已丟棄了一根人生的支柱,做了錯誤的抉擇。
窗外微風吹拂著我微微發燙的臉頰,一股股思緒湧上心頭……
如果我是米洛斯的維納斯我決不舍棄「美貌」;如果我是古希臘的柏拉圖我決不舍棄「才學」;如果我是威尼斯的夏洛克我決不舍棄「金錢」……如果我只是我自己,那麼我決不會放棄「誠信」。
生活在現代的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脫離母體後獨立的人。我渴求用良好的道德規范改變我的修養;而誠信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條。
「信」源於「誠」,「誠」又因為「信」而更顯真摯。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誠信」佔有很大的比重。流放漵浦的屈原,放牧的蘇武,捐軀的文天祥用他們的行為證實了對祖國的誠信。受宮刑的司馬遷,受貶謫的姚崇,背向自刎的侯贏用他們的舉動驗證了自己對朋友、主公的誠信。每每打開這些歷史畫卷我都會為之震撼為之感動,並希望在他們的名字後面續上我的姓名。
有人說選擇了「誠信」,那你放棄什麼呢?其實具體放棄什麼無關緊要。我只知道「誠信」這一抉擇可以平衡得失,使我的工作、生活少些成人的世故圓滑,多一分心靈的感動與溝通。
設計建設紐約摩天大樓花旗大廈的謝方里教授向世人證實了這一點。當他發現大廈的設計存在漏洞,大廈可能在狂風中被折斷時,他毅然向市政當局提交了調查報告。一切的榮譽、金錢、掌聲都似乎離他遠了,但他卻在廣播中發出了真摯的話語:「我不乞求原諒,只求大廈能盡快加固。」平凡的話語感動了平凡的人,由於謝方里的誠信,他的工程師生涯得以延續。這才誕生了牢固性最強的世貿中心。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了解「誠信」的真諦,明白「誠信」的重要性呢?他們以別人的臉色為主題,以別人的言談為辭藻,以別人的喜怒來潤色修改,寫出了一個毫無真誠的可笑人生。
當自己處於人生交叉路口時,仔細地想想人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才較為重要,作出一個理智的抉擇。只有這樣才能讓五彩的雲霞照耀自己,讓生命感知人性的真摯和生活的無邊快樂。
【點評】充實的論據和形象的表達是本文的特色。如第三、第五兩段排比的使用,以維納斯、柏拉圖、屈原、蘇軾、司馬遷等九位中外名人為例,從不同角度多側面展示了人們對誠信的不同態度;第七段又以謝方里教授知錯即改取信於民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論證誠信的重要;第八段則以比喻論證法,從反面闡述丟掉誠信的可笑,將抽象的說理轉化為形象的詮釋。本文不僅巧用例證法,還擅長運用描寫、抒情等形象的表達方式。如第二段把細致描寫與抒情融為一體,特別是文章結尾將理性的議論變為飽含激情的期待,給予讀者極
這里有很多http://www.dhzw.net/Article.asp?ArtID=1195
http://www.diyifanwen.com/zuowen/yilunwen/ylwfw/index.htm
貼上去的網址我都測試過了,確實有很多文章。你可以看完再給分
『肆』 如果取締所有校外文化課輔導班,教育回歸校園,你會支持嗎
現在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都會讓孩子去補習班補課,但是有很多同學都說一放假就去輔導班,補習班從早補到晚實在是太累了,而且家長也有接送孩子的任務,所以每天都偷著疲累的身體。現如今網路非常的發達,所以在平時組建了公眾號以及學習交流群,課余時間,都會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弟學妹們一起討論學習方法。因此有很多人就想取消所有校外文化課輔導班,讓教育重回校園,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想法是否支持呢?
其實孩子上補習班最後對孩子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分擔就業壓力,據統計現在大學生就業非常困難,所以有20%的大學生自主創業都會選擇從事校外輔導機構。那麼針對以上對取消課外輔導班教育回歸學校的問題,你支持嗎?
『伍』 現代文閱讀輔導七: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是現代文閱讀的必考內容,那麼,什麼是文章中的重要詞語呢?所謂「重要詞語」,應該是對文章的表情達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體現作者觀點的,或反映深層含義的,或在結構上起到獨特作用的字詞。針對不同的考查方式,在解題時又可採用不同的方法: 1、自然科學類文章中的名詞術語,其含義必須准確而嚴密,文章中對名詞術語的准確認知,通常是給概念下定義。下定義的格式是:被定義者=種差+屬概念。如定義「人」,人(被定義者)是會說話能製造工具(種差)的動物(屬概念)。由此可見,被定義者包含於屬概念,屬概念又包含若干種概念;種差,即種概念與屬概念之間的差異,是種概念(即被定義者)的特有屬性。解這類題大致的思維操作步驟是:首先,明確篩選區間,進而明確哪些語句、段落含著對概念的解釋;接著,篩選、提取出解釋概念的本質特徵的詞句,並組合成「最准確」的解釋。當然,在解題過程中還要注意對各選項進行對照,以便准確、快捷地選出答案。比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方法示例](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7題)下列對「溫室效應」這一概念的理解,准確的一項是A、指由於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能夠接受陽光的一定的密閉空間中所產生的一種保溫效應。B、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劇增以後,又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從而使地表氣溫相應升高的效應。C、指在接受陽光的密閉空間中能夠影響地表氣溫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氣溫相應升高的效應。D、指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通過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在特定密閉空間中產生的保溫效應。 [解題指導]解答此題的有效信息是原文第二段中的「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生的保溫效應」。這一有效信息准確界定了「溫室效應」(即被定義者)這一概念的三個要素:一是主體「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二是原因「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三是屬概念「保溫效應」。其中一、二兩要素可以看作種差,即被定義者的特有屬性。比照原文對概念界定的三個要素:B項將「主體」的外延縮小為「地表」,「原因」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劇增」,「屬概念」偷換成了「升溫效應」;C項將「主體」的外延縮小為「地表」,「原因」偷換成了「接受陽光的密閉空間中能夠影響地表氣溫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屬概念」偷換成了「升溫效應」;D項將「主體」的外延擴大為「特定密閉空間」,「原因」偷換成了「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通過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只有A項的理解完全切合,所以答案為A。 2、對詞語比喻義的理解與確認要從分析喻體與本體的相似性入手,尋找比喻的本體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對於詞語的引申義、概括義、附加義或隱含義的理解,要注意從整體閱讀理解的角度出發,將詞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分析,在明確詞語所在語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義、所在語段前後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個別詞語的含義還要注意通過對全文內容和思想的把握來確定。 [方法示例](200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第17題)文中畫線處「影響」一詞的意思是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B、光對於所通過材料的原子的作用C、兩束經過細微調節的激光的干擾D、小室中熱的銣原子減慢光速的效果 [解題指導]此題考查詞語的附加義。文中畫線處「影響」一詞共出現兩次,要准確地理解「影響」這個詞,必須先弄清相關的語境。由於原文「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來說的,因此這里「影響」一詞應該是指普通透明度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同時,因為本文一開始就說科學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加強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而不是指加強光對於所通過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據同樣的理由,可知B項是錯誤的,而C、D兩項中所涉及的內容都離畫線處較遠,脫離了「影響」的語境,所以也是錯誤的。 3、對詞語的理解還需要了解一些語法知識,如成分搭配、短語結構等,特別要注意的是,盡管《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中規定的考點是「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但是從近幾年的試題來看,有一部分考的是詞語在文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國卷第22題要求考生回答第六段段尾改用第三人稱「它」的原因。所以,今後的考試還可能測試詞語的作用。要准確解答這樣的題,不但要注意從內容上考慮,而且還要注意從語法知識方面去分析。 [方法示例](1998年全國卷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附原文: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干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提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是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復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吧! [解題指導]本題考查對文章表達技巧的理解。文中一個詞反復使用,常常起到強調的作用。但如果只答「強調」就不夠具體,還需要從內容方面綜合回答。我們知道,文中的副詞「便」與動詞「是」搭配,即「就是」之意,它們再與七個節氣搭配我們就找到了強調的內容。這樣分析,6個「便」連續使用的好處就較為明顯了:強調了一個個季節度過之快。再看第一段的內容,寫的正是作者為時光飛逝而心驚。所以答案應為: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再看「領取」後的賓語搭配:從秋、冬到四季再到生活,內容不斷擴大。結合作者對「領取而今現在」的感悟,「領取」的作用也就概括出來了: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另外,還有詞語的指代義,理解時必須緊扣上下文的內容,注意指代內容有近距離指代、有遠距離指代,對有些指代詞語還應特別注意其前後指代是否一致,范圍是否統一等。我們解題時,一般從上句中找,而且應當由近及遠地去找。如果只著眼於本句,不對詞語所在的語段從整體上把握,就難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體對象了。最後可把指代內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由於相對而言較為簡單,這里就不做例示了。 現代文閱讀輔導八: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即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也即作者的見解和主張,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觀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有時比較直接、明顯、集中;有時則比較分散,需要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而有時則比較分散,需要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而有時則隱含於字里行間,還需仔細分析和抽象概括。 概括有三種方法:1、提取要點,即判定中心句。這種方法適合於中心明確、論述簡潔鮮明的文章。2、抽象說明,即自己組織語言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揭示。這種方法適用於評價事理、剖析事理、闡明特性等各類文章。抽象說明的關鍵在於全面把握文章內容,抓住本質。3、綜合歸納,即把幾個要點歸納起來進行抽象說明。這種方法適用於比較復雜的內容。它要求首先明確有關的若干要點,然後經過提煉把幾個要點綜合起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1、抓要點句。這些語句,議論文常在開頭(即論點),散文常在文末(所謂卒章顯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終結句。抓住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2、抓議論抒情句。抓住記敘類文中的議論和抒情句(段),便是對文章主旨的揭示。如《內蒙訪古》:「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它們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這是多麼平靜的一個原野;但這個平靜的原野在民族關系緊張的歷史時期,卻經常是一個風浪最大的地方。」文中在描寫之後的抒情和議論,結合課文不難體會到,作者表達了對歷史上民族間關系緊張、戰爭的深深遺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間感情、團結和睦的觀點。3、從反證和烘托中體會。有時作者為了把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表現得更鮮明往往用一個方面的情況去跟另一個方面進行對照。比如,議論文中,常用對比論證使正面觀點更鮮明、更有說服力;記敘文中常用側面的陪襯、烘托來加強正面人、事、物的表現,說明文中也有比較的方法。所以,我們可以從反面論證的文字或起側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認識體會作者的正面態度與觀點。4、從遣詞造句中體會。文章不是無情物,行文中一定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態度和觀點。比如詞語的色彩,褒義詞或貶義詞的使用往往表現著作者的褒貶。5、從描寫的形象體會。正如京劇中人物的面譜,貶褒一眼便知,在人物的描寫或景物的描寫中,也不難體會到作者的褒貶感情。如前面提到的對秋天陰山景色的描寫,不難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又如《祝福》中對柳媽的描寫「柳媽的打皺的臉也笑起來,使她蹙縮得像一個桃;乾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額角,又盯住她的眼。」從中也不難體會出作者對她的厭惡之情,盡管只是淡淡的。再看《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對別里科夫卧室的描寫:「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隻箱子,床上掛著帳子。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房裡又熱又悶,風推著關緊門,爐子里嗡嗡地叫,廚房裡傳來嘆息聲——不祥的嘆息聲……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通宵做噩夢,……」從劃線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他的厭惡、諷刺是很鮮明的。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統觀全文,篩選出直接表現作者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的語句。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關鍵句和中心句。記敘描寫類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語句往往比較明顯地表現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議論文中的中心句、關鍵句或論據前後的總括性語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傾向。 2、分析文章的中心內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態度。作者寫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文章內容,或抒發感情,因而閱讀時,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度的關鍵。有時還需要對文中各段內容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把握好作者的觀點態度。 3、通過對文中不同觀點、不同態度的比較,辨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有兩種方法:(1)正反對比:要通過上下文來對比兩者或幾者的觀點,分析作者的觀點。(2)相似辨析:有些觀點不是明顯的對立,而是相容、相交、發展、遞進,這要仔細辨析,方可取勝。 4、藉助於材料的背景知識,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有關注釋等。 現代文閱讀輔導九:詞、句、段含義與作用的表達 一、高考主要考點 1、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及其作用。3、理解某些段落的內容與作用。4、理解與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解析如何理解與表達。 (一)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一般情況下,高考試題中測試的詞語含義往往不是詞典義,而是在所給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里的「具體」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指示代詞的含義和文中臨時有指代作用的詞語在文中指代的具體內容。②能辨析文中同義詞、近義詞的差別。③能夠把握詞語在本文的特定語境中臨時具有的含義。④能夠理解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解答這類題目時,「在文中」即語境是關鍵所在,詞不離句是理解詞語的基本原則。找出的含義一定要代入語境中進行檢驗。 所謂語境,它包括「內部語境」與「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是指詞語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對詞語的含義起著限制或解釋作用。而「外部語境」,即時間、地點、對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處境、語言風格等主觀因素。 具體來說 關於①:對於具有「指代」特點的詞語的理解,應該先找出該詞語所在的具體的語句或者段落,一般應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對象的位置和范圍,根據語境確定指代對象和內容,然後可以將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當。 關於②:,則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來辨析它們之間的區別。具體來說,即「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關於③:要注意詞語本身具有的含義,要能准確理解。同時要注意詞語的特殊性:即運用了該詞語的比喻義(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即本體)、引申義、雙關義(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象徵義(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反語義、色彩義(褒貶互換)。找出之後,一定要代入原文中進行檢驗。 關於④:能夠理解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注意「四聯系」,即聯系本詞(對本詞語的含義進行解說)、聯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麼內容)、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與作者的態度感情、聯系特殊的表達效果(即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的詞語)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及其作用。 所謂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關鍵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幾種語句: (1)結構比較復雜,意思隱晦的難懂的句子。(2)使用了特殊的修辭格、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脈絡層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以及過渡句等。(4)統攝全篇,即人們常說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情感的句子。 1、關於句子的含義,要注意以下幾點(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從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其次要注意分析對本句的語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幹與枝葉成分,尤其要注意枝葉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與上下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句子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復指)、總分(分總)、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比較、呼應等。如果是復句,其一般強調的重點是後半部分,那麼就應該在此處著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義有時比較深奧,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採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者某種表現手法(如果是比喻,則應該找到本句中的本體,是說明生動形象的本體的什麼特點呢,還是化抽象為具體來說明什麼道理;如果是象徵,則應先找出其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其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對象的什麼特點)。「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結構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啟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語句,有時受文章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制約,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這時僅靠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容加以理解。 2、關於句子的作用,應該注意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思考:思想內容上與結構上。第一個方面:思想內容上:①聯系本句的含義。②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徵)與作者的態度、感情。④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例如: (1)比喻: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3)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麼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之分) (4)對比用什麼與什麼相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麼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 (5)反復:「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什麼感情,升華主題。 (6)象徵: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徵對象的什麼特點。 (7)渲染:是用各種手段對環境、場面、人物、時間等多方面的重彩濃墨的描寫,以突出什麼氣氛、刻畫人物的什麼特點、表現文章的什麼主題。 (8)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後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什麼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應:即後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加深或者前文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時間預作暗示。作用是前後(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內容與作用。第一個方面:內容上:1、注意抓中心句與結構句(承上啟下句、總結上文句)2、以句為單位,分別進行概括與歸納;採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層歸納法進行概括內容,注意採用「對比」「求同」「求異」等方法,把信息區分開來,然後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煉出所需要的信息。3、注意表達的語言: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何時何地,何對象幹了(記敘)什麼事情或者何對象怎麼了。描寫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特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 (四)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須進行整體閱讀。所謂整體閱讀,是說通過閱讀,能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這種把握應根據不同文體提出不同的要求。 閱讀科技文,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價值,有什麼作用,對社會有什麼意義等。 閱讀社科文,應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有無分論點,用什麼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麼特點,語言有什麼特色等。 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特點,然後弄清作品寫了什麼人(事),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什麼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或事)等。1、研究標題與頭尾。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3、分別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後進行歸納與整合。4、注意側重點:以記人為主的文章,要側重抓人物形象的意義;以記事為主的文章,要側重分析事件所蘊含的本質意義。 三、小說的閱讀 (1)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注意從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著手,去分析這些方法的作用,從而准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意義。對於人物形象的意義:可以從社會內容上來分析;同時要注意從結構上來分析,例如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 (2)注意分析小說的情節:①如何歸納情節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②通過情節來揭示小說的主題。 (3)把握小說的主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把握:第一是小說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第三是作品創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傾向。
『陸』 請問現代文閱讀輔導: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
現代文閱讀中,所謂「重要的句子」
,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和情感的語句;在結構層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結構復雜的語句等。做題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首先要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把語段或篇章的內容有條理地分列成若干要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與文章的主旨結合起來,而後再做題。對於選擇性試題,要注意辨析對句子的不同解釋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干擾法有:用已然偷換未然,用部分代替整體,用一般偷換特殊,把相對說成絕對,把特稱說成全稱等,或者相反。就語言、內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別注意那些「形同神異」或「形異神同」的選項。對於主觀性試題,則要注意選用精練而准確的語言對句子進行概括:對於句子的比喻義、象徵義、指代義、反語義等隱含意思,則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從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義。具體做法如下:1、從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分析[方法指點]對復雜的語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幹,明確陳述的對象,理解其修飾、限制的成分。要特別注意,定、狀、補這些修飾限製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揭示句子內涵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9題: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砘疃斐傻腦幟選閉餼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釷牽?),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災難」的定語「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於人類的主觀性。同時,對於復句還要注意明確其句間的關系,要善於藉助句群關系來理解句子所表達的中心或重點。[方法示例](1999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這樣一種假說:冬眠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機能。冬眠的哺乳動物雖然與人類一樣都是溫血動物,但是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例如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A、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某些哺乳運動在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從而具備了冬眠的功能。B、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進化。C、冬眠的哺乳動物比起人類來具有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D、冬眠的哺乳動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動物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體溫是否可以調節。[解題指導]這一自然段中,「假說」後面有兩句話,注意首句中「機能」的定語「高度發達」
,由此來看,A項理解是正確的;後句中,注意作者所表達的重點應該在轉折連詞「但是」後面,「但是」後面強調了冬眠的哺乳動物體溫調節機制要比非冬眠動物強,人類當然屬於非冬眠動物,因此,C項理解也是正確的;D項的考查重點是變換角度,不過,明確句子的語法結構仍有助於對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的主語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動物」
,這樣分析,再來與D項內容對照,就容易看出此項說的是句子的前提意義,即不論冬眠的哺乳動物還是非冬眠的哺乳動物都能夠調節體溫,只不過有強有弱,因此,D項理解也是正確的。B項的錯誤則是把狀語「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偷換為「在更寬的范圍里」
,屬偷換概念,這也是辨析題中常用的干擾法之一。2、從句子在語段中的地位來分析[方法指點]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結構(特別是修飾、限製成分)的同時,必須考慮它在文章中所處的地位;如果說句子在文章、語段中起著總結的作用,那麼理解、解釋它時就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審視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結的作用,那麼理解、解釋時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關的信息。總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區」內尋找答案。[方法示例](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8題)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態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B、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C、沙塵含有鹼性,能使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生。D、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解題指導]在梳理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之時,應當注意,「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呼應了第一自然段,總結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須注意四個選項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轄」范圍之內。注意到這一點,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其中,A、C、D三項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沒有錯誤,B項兩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應選B項。3、從句子的鄰句及語言背景來分析[方法指點]有些重要句子,要結合它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是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有的還必須結合中心思想來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滲透在文章的各個部分,任何一個關鍵句子都與這個中心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辭格的語句時,要准確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關性、反語的譏刺性等,這就要與文章中心和內容相結合。有的還要結合社會背景來理解句意,社會背景與作品反映的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還要從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著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的作用。[方法示例](2001年高考全國卷第23題)請分別說明以下三句話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2)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3)一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隱秘需求的。(2)人生包含著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3)當一個過程終結之後,再想讓它重現是不可能的。[解題指導]此題考查對句子在文中特定含義的理解與解釋。做題時首先應當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徵性散文,這樣就從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再者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確定,而不能僅從語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為例,本文賦予「開門」和「關門」以象徵義,前面談到人生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但就每一個重要階段的結束――一扇門的關閉而言,要想讓它在時間的長河中重現是不可能的。聯系本段最後一句話「門一關上,就永遠關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時間脈搏的另一個入口是不存在的」
,也能幫助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樣分析,答案就准確無誤了。
『柒』 四年級的學生讀什麼書有利於提高作文
推薦一本外國作品《愛的教育》是專門寫一位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好書,很經典版很感人噢! 建議孩子跟著權外教讀英語課本,可以上純外教一對一英語輔導班,同時可以輕松開口講純正英語口語,課均不到20元,或者家長先領取免費試聽課聽聽合不合適。分享免費試聽課地址:【https://www.acadsoc.com】點擊即可領取外教一對一免費試聽課大禮包!
試聽完後還可以免費獲得一次英語能力水平測試和一份詳細的報告,以及公開課免費看。阿卡索是全英文的課堂教學,培養學員英語語感和英語思維,打好英語基礎。一年360節課的費用是大概就幾千元,一節課的價格是20元左右,性價比高。
希望可以幫到你啦!
想要找到合適英語培訓機構,網路搜下「阿卡索vivi老師」即可。
網路搜下「阿卡索官網論壇」免費獲取全網最齊全英語資源。
『捌』 請語文高手推薦一本好的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輔導書
作為剛高考完的高考生,建議你做各省高考題即可。
『玖』 如何輔導小學生寫好作文
一、先看後說,由說到寫。
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小學兒童書面言語發展的一般趨勢是:書面言語落後於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趕上口頭語言,書面言語超過了口頭言語。很多時候,學生能夠講清,但很難寫清。所以,小學起步作文可從寫話入手,讓學生先說後寫。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然而,由於有的學校的學生見識少、信息閉塞、接觸面窄,難以讀到課外讀物,學生寫起作文來仍是無從著手,沒話可說,沒話可寫,很容易漸漸地失去作文的興趣。因此,小學作文最好貼近學生實際。作文課上可組織各種活動,學生現場觀察,教師現場指導。例如:我在上「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這個作文題時,在講明寫作要求之後,我就地取材,先組織了一次「拔河比賽」,由於有明確有目標,學生觀察得很仔細,到討論該如何作文時,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將這次活動講清楚,甚至有的同學還能將一些隊員的動作啦,表情啦,現場的氣氛啦等等准確的描述出來。這樣,通過觀察、討論,學生對這次作文的思路,要表達的主題都很清楚了,寫起作文也就得心應手,有話可寫了。當學生遲遲打不開思路時,還可以利用圖片、幻燈、錄像、課件等現代教學技術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作文情感。
二、創設情境,仿寫為輔,獨立作文。
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教科書中有的可作學生的範文,所以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課文,我就要求同學們進行仿寫,運用所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習。例如,學了《我家的貓》一課,就寫《我家的小狗》,仍要求先交待動物的外貌特點,仍按剛滿月小狗的特點和自己喜愛的原因的順序來寫。有的沒有現成的,在預習課就先布置學生推薦一篇與該次習作相近的範文。作文課上,引導學生直接分析多篇範文,領悟作文要求,之後,學生寫作限時40分鍾,學生動筆,教師計時,既是練筆,又是比賽。寫作時,主張即興作文,一氣呵成,寫好就交,交在前面的同學,老師隨即在黑板上標明時間,字數,看誰寫得又快又好。限時作文逼得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寫作的意境中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情緒,在講究速度的同時,寫出的文章真切而自然。
三、及時批閱,平等交流。
許多語文老師苦於作文批改,大疊大疊的作文本讓他們頗費氣力,既要改病句,錯別字,又要寫評語。老師拿著紅筆,就像醫生拿著手術刀,對學生的文章大動干戈,把自己改得頭昏眼花,把作文改得讓學生興趣全無。學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們的心情會是快樂的嗎?他們能體會到寫作的美好與成功嗎?所以說,這種「精批細改」的做法,是吃力不討好,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這是一種軟化的寬松的評估要求,它使師生雙方從批改的陰影中走出來。批改本身就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審視態度,它著眼於學生的不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課程平等對話、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認為,改革作文的評估方式,應把「批改」變為「交流」。教師就作文和學生平等交流,從學習的態度,發現的眼光,欣賞的心情對待學生的作文,並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建議式、商量式的評估結果。學生的作文交上來後,教師要迅速瀏覽,做好記錄,選幾篇朗讀,教師要多給學生鼓勵,千萬不要吝嗇分數,只要達到要求就給80分以上,稍好的90分,甚至100分,讓學生有成就感。在評作文時,我們也可採取集體評和個人評相結合的方法。首先是集體評,教師先把選好的典型作文交給學生,讓他大聲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記,這篇作文好在哪裡,不好又在哪裡,該怎樣寫才好。讀完後,集體評議,從作文的內容、中心、語言、構思到停頓、用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具體評價,讀作文的同學記下別人評議的內容,全班學生都來評說,集體評議後,學生互評作文,單獨批閱。批閱作文時,教師要明確提出要求。
在作文評論中,教師不是不改學生作文,而是「多就少改」,以正面引導、鼓勵為主。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特別是後進生,都應該熱情地肯定他們作文中不同程度的進步。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將文章改好的願望。一次,全班寫記敘文《她變了》。批改後,有位成績一般的學生「奇跡」般地得了八十分。我在評語中寫道:「本文立意新穎、事跡感人,若能認真修改,不失為一篇佳作。希望你以此為成功的起點,爭取更大的進步。」這段批語給了這個學生很大鼓舞。從此,她愛上了寫作,再不視作文為苦差,寫作自然進步很快。
當然,這只是用文字跟學生交流,我們還應跟學生用心靈交流。文章不是無情物,即使是小學生的作文,那也是他們情感的表達。盡管有時幼稚,不成熟。但卻有成人無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獨特和創意。教師必須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分析,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學生才會和教師真誠地對話,而不是編故事,迎合教師。我曾經在生氣的時候叫學生寫作文《假如我是教師》,有學生這樣寫:「假如我是教師,我決不對學生發火,那意味著我無能;我也決不讓學生抄課文;我不會讓他們對著99分的試卷哭泣。」這段話對我觸動很大。我反思良久,為學生的坦率震動,於是我找到他跟他當面交流:「老師謝謝你的真情告白,謝謝你的提醒,假如我做學生,我也會喜歡你這樣的老師的。」學生聽後,高興地笑了。
總之,小學作文,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根據生活的實際來寫。讓學生懂得作文從觀察中來,從生活中來。讓學生多看、多寫,懂得「多看思路廣,多寫筆生花」的道理。對學生的作文,教師應採取寬松的,多樣化的評估手段,蹲下來看學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才會誘導他們多寫、樂寫、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