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老師輔導 » 歷史重點輔導學生計劃

歷史重點輔導學生計劃

發布時間: 2020-12-21 12:43:28

㈠ 歷史學習計劃

一、明確是對中國歷史還是對世界歷史進行學習
二、對能保證的學習時間加回以規劃,如每答天學習多長時間、在哪裡學習等
三、對已明確的學習目標劃分階段,這一點主要看自己准備學習什麼內容,例如是通史學習還是重點對某個時期進行學習
四、針對個人功底和學習特點,搜集自己關注的重點,會事半功倍哦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了計劃最主要的還是付諸於行動,這才是成功的一半。
祝你學有所成。

㈡ 歷史學科計劃

一、加大教研組的建設力度,共建文明教研組。充分利用教研組例會時間,組織全組教師學習、領會並貫徹、落實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時把例會精神傳達給全組教師。加強常規管理,規范各項教學活動。總結教研組工作情況,提出新的目標要求。嚴格作息制度。利用平時、例會、各項教研活動增進組員之間的溝通,關注、培養年輕教師的成長,使教研組成員都能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攜手共創一個教研氛圍濃厚健康向上的優良的教研組。

二、加強集體教研力度,構建集體備課新模式,促進本組教師整體教研水平的提高。
1、 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集體教研的作用,提倡資源共享備課法,嚴把集體備課關。要求每個年級備課組在認真研讀新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按照新課程理念,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構思﹑創意,並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精心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鍾要效益、要質量。鼓勵每位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能博採、會提煉、善創新,成為新時代的科研型的教師。教研組備課力求把說課—講課—聽課—評課四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把新課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三位一體有機整合,提高全組老師的整體教研教學水平。
2、 師徒結隊,加大聽課力度,以老帶新,共圖提高。為盡快提高教研組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提倡以相互聽課,以老帶新,師徒結隊等方式,達到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倡導全組老師經常展開跨組聽課、組內議課、說課、聽課、評課,全組參與,發揮集體的優勢,拿出最佳教學方案。

三 、堅持政治、業務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名師出高徒」,為了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理論水平,按照區教研中心和學校的要求,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培訓,研究有關歷史著作,關注歷史發展的新動向,注意學科之間的相互兼容,注重知識的長期學習和積累。通過學習,拓寬知識,夯實基礎,提高了每位教師的自身素質。

四、繼續堅持新課改和教改課題的探究與實驗。本學期繼續推廣研究性學習、分組學導自主探究等實驗課題。每位實驗教師要結合實際在課堂、課後、假期有計劃的開展實驗。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探索學習、總結交流、成果展示等,不斷超越自己。在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師導生」,「生促師」,共同體驗、分享創造的喜悅,實現教學相長。教研組和備課組將定期召開不同形式與內容的研討活動,交流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出研究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五、學區教研活動與校本課程有機整合。本學期我們繼續依照區教研中心的精神,開展好學區教研活動。同時我們將繼續完善《走進威海》校本課程,以校本課程為突破口,拓寬課程資源。並將校本課程與學區教研活動有機整合。我們本照的宗旨是:經驗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共求發展,共同提高學區教師的教研教改水平。主要活動內容:梳理教材;隨堂聽課、評課;研討、解決教學課改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研討交流如何開展開好歷史校本課程等。

六、反思—總結—提高—收獲。提倡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總結每節課的成功與缺憾,揭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把一些優秀的課改案例.心得.論文等按時向教改論壇匯稿。

㈢ 歷史的學習計劃怎麼寫(全班的)

1 中國近代史發展線索(1840年——1949年)

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結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任務:反帝反封建。

分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1.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結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

3.分期:(1)清朝後期的統治(1840—1912年)

(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

4.清朝後期的統治。

五次戰爭:鴉片戰爭(1840—1842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中法戰爭(1883—1885年);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六大運動或革命: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農民階級]

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封建地主階級洋務派]

維新變法運動(1895—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

義和團運動(1898—1900年)[農民階級]

辛亥革命(1911年)[資產階級革命派]

新文化運動(1915年開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1.開始: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 結束: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領導階級:無產階級

3.任務: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

4.分期:(1)建黨時期(1919—1924年);

(2)國民革命時期[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

(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年)

(4)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5)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5.建黨時期:

(1)五四運動(1919年); (2)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一大召開](1921年)

6.國民革命時期(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開始: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結束: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2)重大事件: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黃埔軍校成立,北伐戰爭,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7.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開始: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 (2)結束: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3)重大事件: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工農紅軍長征;遵義會議;「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8.抗日戰爭時期:

(1)開始:1937年盧溝橋事變。 (2)結束: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

(3)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

(4)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重大事件:盧溝橋事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大屠殺;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百團大戰;中共七大;抗日戰爭的勝利。

9.解放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1)開始: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 (2)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主要矛盾: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

(4)重大事件:重慶談判;國民黨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人民解放軍挺進中原(1947年);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渡江戰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

中國現代史發展線索(1949年——現在)

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社會性質:(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社會

(1956—現在)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

分期:(1)過渡時期(1949—1956年底)

(2)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底—1966年夏)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底—現在)

一、過渡時期(1949—1956年底)

1、開始: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結束: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3、社會性質:新民主主義社會

4、主要矛盾: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

5、重大事件:(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3)土地改革(1950—1952年)

(4)「一五」計劃的實施(1953—1957年底)

(5)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

(6)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年底—現在)

1、開始: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2、性質:社會主義社會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4、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底—1966年夏)

1、開始: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2、結束: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開始

3、重大事件:(1)中共八大(1956年)

(2)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制定(1958年)

(3)左傾錯誤: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取得的成就及模範人物。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

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底—現在)

1、開始: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指導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中共十二大形成)

3、方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4、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三大提出)

6、統一工作:「一國兩制」,港澳回歸。海峽兩岸的交流與發展。

7、國防工作:人民海軍、空軍的發展及導彈部隊的建立。

8、民族工作:民族區域自治。

9、外交工作:[方針]獨立自主[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大事]:建國後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1年10月25日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2001年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

世界近現代史知識歸類線索

一.思想上

1.文藝復興(14—16世紀) 2.思想啟蒙(18世紀末)

二.政治上: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

2.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

3.法國大革命(1789—1783年)

4.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

5.俄國1861年改革(1861年)

6.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三.科技上:三次科技革命

1.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

四.戰爭:兩次世界大戰

1.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2.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945年)

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1.英國憲章運動(1836—1848年)

2.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

3.巴黎公社(1871年)

4.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5.蘇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六.兩戰後經濟的發展

1.一戰後經濟的發展

(1)穩定時期:1924—1929年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1929—1933年

(3)經濟危機的調整:美國羅斯福新政(1933年)

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歐洲和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2.二戰後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的發展;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

3.20世紀90年代後,世界經濟呈全球化趨勢。

七.政治格局的變化

1.一戰後政治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二戰後政治格局: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

3.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格化格局結束,世界格局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㈣ 歷史學習計劃怎麼做

制訂歷史學習計劃,關鍵在於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
第一步:

「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章,整體體現了一個線索,那就是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第二步:

「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強調歷史本身的橫向和縱向聯系。例如將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與《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為什麼中國會君主專制不斷強化,而西方卻是走了另外一條道路?
第三步:

「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

「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㈤ 如何進行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學習計劃

2015屆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計劃
二中高三歷史備課組
一、指導思想
運用「三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依據「三綱」(課程標准、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准確把握「三情」(教情、學情、考情),著眼「三立足」(立足基礎,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識;立足概念,突出主幹),在繼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創新,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有效的第一輪復習計劃策略,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應試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復習質量,以備戰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騖遠,以基礎知識為主;忌死記硬背,重在思維、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問,做到解題詳略得當,結論完整;忌題海無邊,要以一當十;忌胸中無目標,計劃要周密,時間要合理;忌猜題押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為根本。
二、目標要求:
1、以教材和復慣用書為依託,以新高考試題為參照,充分研讀「三綱」,建立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構建科學、系統的知識結構,從整體上使學生掌握理解基本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發展脈絡。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從「三維」出發,夯實基礎,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綜合、遷移應用等基本的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3、以史學新範式為復習理念,解讀歷史。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史學新範式,尤其「三史觀」的思想應用得較多。把握「三史觀」,既是新課程課堂教學復習的前提,也是備考新高考的基礎。故在平時的復習中,盡量運用不同的史觀進行教學,從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問題,使歷史變得豐富豐滿,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三、復習安排
1、時間安排: 2014年6月—2015年3月上旬(一輪復習)
2、復習思路:夯實基礎知識,理清基本線索,培養基本技能。
3、主要任務:以教材為主,進行單元內小專題復習,夯實基礎,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並在此基礎上向深、廣度擴展,結合現實,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搞好單元過關,精選習題,精講精練,及時講評,並且每節課力爭留出時間讓學生記憶一些重點知識,做到當堂知識當堂鞏固。
4、方法:以課時為主要學習方式,單元內小專題式進行,一個單元結束後要進行單元總結與測試,每個模塊結束後要進行模塊過關測試。
採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並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最好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後,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採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後,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後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復習側重點在於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徵也屬於這一范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准、新、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准」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准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並不難,但考察很細致,於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四、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認真備課。
認真編寫教學案,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分層教學。
知識的深淺是有層次的,思維的發展是按層遞進的,學生的素質也是有層次差異的,因此實行分層教學,梯度推進,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發展,全體學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並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於督促學生在課後練,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周考月考。知識鞏固和思維深化,除課堂教學和課後作業外,還須通過周考、月考去強化。周考、月考也是我們教學時段要檢查的內容。要強調的是,周考有的改為周練,練不如考,考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養成遠遠超過練。其次,不管練習、周考、月考,有練有考就必須講評。只有講評,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錯誤,思路才能得到升華。
5、自習輔導。晚自習讀歷史是歷史學習鞏固一個重要的時間保證,但要學生讀歷史,就必需歷史老師能下班輔導。歷史老師晚自習下班輔導,有利於學生釋疑解難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對學生學習歷史產生感情壓力和督促作用,這自然有利於歷史知識的鞏固。
6、加強學法指導,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指導歷史知識的消化。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要找出規律特點;課堂要適宜提出問題,要使學生做好筆記,會用筆記;課後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指導審題能力的培養。選擇題要審清主題、題乾和選項;非選擇題要審清限制語、求答項和相關背景材料。
(3)指導訓練過程中書寫的規范化。答題做到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層次化以及語言的術語化等,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保證不因規范化問題而失分。
7、重視訓練與講練評結合,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1)精心選題。選題的基本依據是「三綱」、「三情」、「三立足」;選題應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視角)題型為主;選題類型多樣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訓練應做到逢練必改,逢改必批,適當指出學生易錯易混的題目。
(3)精心講評。講評課的一般模式為「矯正反思——精評新練——自我完善(查缺補漏)——典題記錄」。教師要高度重視講評課,既要講知識,又要點方法,問題可以分門別類的講,也可以就題論題或借題發揮,達到一題多練的效果。
8、關注「三生」(尖子生、邊緣生、學困生),共同進步
(1)及時幫扶輔導,提優補差。
(2)做好跟蹤記錄,對每一階段暴露出的問題分析解決。
(3)加強人文關懷,心靈溝通。
五、第一輪專題復習的大致安排表

周次

5、26——30

必修一

第一、二單元

6、3 —— 6

必修一

英國的制度創新和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6、9—6、13

必修一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6、16 — 20

必修一

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運動與五四愛國運動、第五單元

6、23 — 27

必修一

第六單元

6、30 — 7、4

必修一

單元測試、第七單元

7、7 — 7、11

必修一

第七單元

9、1——5

必修二

第一單元

9、8——12

必修二

第一單元及單元測試

9、15——19

必修二

第二單元7——10課

9、22——26

必修二

第二單元11——13課及練習

9、29——10、3

必修二

第三單元14——17課

10、6——10

必修二

第一階段考試 第四單元18、19課

10、13——17

必修二

第四、第五單元

10、20——24

必修三

第一單元1——4課

10、27——31

必修三

第一單元5、6課 、第二單元7——10課

11、3——14

必修三

第三單元1——15課

11、17——21

必修三

第二階段考試

11、24——28

必修三

第四單元17——19課;第五單元20課

12、1——5

必修三

第五單元21——24課

12、8——12

必修三

第六單元25——28課

12、15——19

必修三

第六單元29、30課及考試

12、22——26

選修一

九大改革1、2、3

12、29——1、2

選修一

九大改革4、5、6

1、5——1、9

選修一

九大改革7、8、9

1、11——1、12

第三階段考試

3、1——5

選修四

3、8——12

綜合訓練

㈥ 歷史學習計劃

死記硬背沒用:
先記下中國歷代王朝(分年級背),如七年級上的,就背夏回商周秦兩漢;三國兩答晉南北朝。接著深入歷史,了解歷史的推進:商湯滅夏、武王伐商、西周化東周時,春秋戰國並存。然後解析歷史事件: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西周實行分封制,標志進入封建社會。再來就是切記該王朝的歷史大事及年代:夏朝建於公元前2070年,實行奴隸制。
有空看看歷史國家的地圖。

㈦ 高三歷史應該怎麼制定備考計劃

高三的歷史在文綜試卷中,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想取得高分也是非常的難的,那麼高三歷史應該怎樣制定備考計劃呢,小旭整理了相關信息,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歷史系統復習應該怎麼制定計劃
歷史要進行筆記,這是必不可少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筆記。筆記要記兩次,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和板書進行筆記,課後要整理筆記,在整理的過程中,又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復習。
高三學生如何制定歷史學科復習計劃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時間是學好歷史的必要保證。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5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而且應在50分鍾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本教材的復習時間進行合理再分配。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後面。因此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
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並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並記住的效果。
三、要有一定的練習時間
運用掌握的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是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檢驗復習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選擇地做一些相關練習是復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必須同樣要有明確的練習時間與練習量。很多高三學生的練習是被動或盲目的(即教師發什麼便做什麼、發多少做多少);自主練習時只做選擇題、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與問答題,即使做選擇題也只求量不求質,至於主觀題因平時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學生則邊看書邊做練習。這些方法既不科學,效果也不高。筆者認為學生做練習應主動並有明確目的,即做什麼練習、何時做,根據自己的復習進度進行
高三歷史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㈧ 歷史學習計劃書

第一、上學期的歷史成績和排名變化
第二、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成績制定計劃
第三、計劃內容:端正態度提高認識;課前預習認真聽講、及時鞏固狠抓作業、反思總結構建體系
第四、下定決心不再拖沓。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