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老師輔導小學生心理學的文章
⑴ 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怎樣給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
學會和小學生做朋友先
⑵ 小學生心理學上智力差異老師應該怎樣做
有的孩子一點就通,有的孩子即便是你告訴他他也不會。人的智力平等,抓住孩子的愛好。
讓他們放開了跑,仔細觀察他們。
⑶ 小學生心理學案例,運用小學生心理學知識分析
小學生心理輔導個案分析
一、 基本情況
林XX,男,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頭腦聰明,語言表達能力很好。但自製力較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亂說話就是做小動作,無法專心聽講,經常嚴重干擾上課秩序,行為上表現出多動的傾向:1、活動過度:(1)經常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小動作多。(2)在一些不該動的場合亂跑亂爬。(3)很難安安靜靜地玩。 (4)經常話多,說起來沒完。2、注意力不集中:(1)學習、做事不注意細節、粗心大意。(2)做事時難以集中精力。(3)經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經常丟一些常用的東西。(5)經常容易因無關刺激而分心。(6)經常忘事。3、反應很慢:(1)考試經常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2)寫一個字要花別人兩三倍的時間.(3)課上被老師點名,要個三四秒的時間才會反應過來。
二、診斷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沒時間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時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而當他們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時,問題已經很嚴重了。這時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過高,希望通過一兩次的教育就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嚴重偏差。父親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採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媽媽對他則比較溺愛,家庭教育觀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為習慣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來越難以改正。
三、教育和輔導過程
1、對學校環境的干預。
① 調整座位。由於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視覺或聽覺的信號都會轉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選擇了上課比較遵守紀律的同學坐在他的旁邊和前後。並且讓他坐在教室的前邊,這樣我可以經常注意他並針對其不良的行為採取措施,當他分心時可以及時提醒他。
② 改變教學方式。採用靈活、有趣、快樂的教學方式授課,爭取每節課都能有讓他發言的機會,努力把他帶到課堂中來,不讓他的注意力游離於課堂之外。
③ 對學習的期望:選擇適宜的學習目標,降低期望值,找出適合他的學習方法,盡量減輕他的作業量,減輕學習負擔,加強對其學習技能的培訓,如精確做作業的能力、仔細檢查的能力等。
2、對家庭管理的干預。我及時與其家長聯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討干預方案。要求家長要全面、客觀了解孩子的情況,保持平常心,為孩子選擇適宜的學習目標,不要提過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長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日復一日地陪在孩子身邊做作業。
①幫助其家庭制定明確的規定,且具有一定的規律。這對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對注意力渙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動有規律,家長的規定要簡明扼要,規定越具體,孩子就越容易約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訓練:鼓勵家長幫助他建立獨立學習、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學習計劃,自己整理書包,學會記筆記,學會提高學習效率。
③家庭作業的管理:鼓勵家長運用一些方法,培養他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認真記錄家庭作業的內容,適當輔導,規定時間按時完成,對完成的作業及時反饋等,並採取一些強化手段,對加速學習的正確行為進行表揚,增加適應行為,減少問題行為。
3、行為矯正。對於注意力特別不集中的孩子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夠的,還要針對其情況對其行為進行矯正。對於董XX,我主要採用了兩種矯正方法。
①陽性強化法:其目的是通過獎賞、鼓勵等方式使某種行為得以持續,其適用於治療多動、學習困難等。在應用陽性強化法前我首先確定要改變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將會導致其學習障礙。重點幫助他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同時當他認真聽講時,立即給予陽性強化,例如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或給他一顆小星星。由於對他及時進行獎勵,讓他感到了愉快和滿足,每次上課他都會有所期待,盡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揚。偶爾有分心的時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馬上會有所收斂。
②追蹤輔導。每兩周作一次個別談話,鼓勵他友愛同學、尊重老師、專心讀書,協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輔導效果
主要的變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動注意力改善,在上課時能安靜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活動量和小動作減少,原來在課堂上進行的無關活動消失了,有效的聽課時間增多了。
五、總結
面對林xx同學的實例,讓我更加認識到中低段學生的激勵的作用。因而針對類似這樣的學生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我們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地改變,通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最終養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
⑷ 小學生心理學
多數小孩子的天性本來就是活潑好動的,二年級的孩子更是這樣。我個人認為看書是沒多大用的,平時只要多注意觀察小孩子對什麼感興趣以及他們的一舉一動,也許你會收獲很多。小孩子只要不學壞,好動一點也很正常的。
⑸ 小學生心理學的案例分析怎麼做
一、不良心理的外在表現:
小學生的作業量較大,內容單調重復,作業時間較長,學生的書包越來越大,且越來越重。小學生厭學情緒隨年級升高呈上升趨勢。
好多的學生感到學習累,心裡煩;對某些科目感到無興趣,對學習缺乏熱情,學習既不刻苦也不主動;還有的小學生常會找出「頭疼」、「肚子疼」等借口逃避學習。做起作業來,不是找本子就是找鉛筆,幾個字要寫半天,磨磨蹭蹭的,學習總是沒有效率。
二、不良心理的原因分析:
學校方面,老師為追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大部分的老師的作業布置超過國家的有關規定,使學生的作業量增多,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並且,老師以成敗論英雄的考核標准,不但容易讓孩子喪失繼續追求成功的熱情,也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埋下了禍根。對於這些做法,如果不考慮其良苦用心,說是「精神虐待」一點兒也不過分。
家長方面,家長都較為信奉高標准、嚴要求這一信條,認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這樣,不但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對於有的孩子來說,盡管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可還是不能達到家長和教師的要求。但在教師和家長的眼裡,他們只看到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這一結果,卻沒有看到孩子為此所付出的努力。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盪然無存。
學生方面,農村學生純朴、善良固然是其優點,但同時也存在少人管教,懶散的缺點。放學後自由的時間較充足,活動的空間大,自有他們的自由天堂,所以學習上的事常常因為現而忘了。再者學生對待不能夠進行正確的歸因。有的孩子對於挫折的歸因總是傾向於外界或者他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久而久之,很容易養成推卸責任、怨天尤人的不良習慣。
三、不良心理的幫助措施:
教師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活動。在制訂學習目標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要搞一言堂,全由教師或者家長說了算。但是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個別差異,這是一種客觀事實,必須接受這種現實。
還有,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監督者角色,更多的應該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精神支持比單純的物質支持更重要。在這個問題上,有的家長常犯這樣的錯誤:認為自己在學習、生活條件上以最高規格來滿足孩子,對孩子的學習也就擁有了發號施令的絕對權利,這與其說是在培養、教育孩子,倒不如說是在和孩子進行一種交易。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多去思考,多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
⑹ 小學生能夠學心理學
小學生對心理學有偏愛,建議從趣味心理學學起。
⑺ 作為一名未來的人民教師,談談學習小學兒童心理學有什麼意義
事實上,兒童心理學的意義可多了,它不僅在兒童成長、兒童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且在兒童醫療衛生、兒童文藝、兒童廣播電視等社會實踐領域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兒童成長教育方面,父母單單是有著一種良好的教育願望是不夠的。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必須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掌握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
在兒童醫務工作方面,一個兒科的醫務工作者,不但要掌握醫學知識,而且也要了解兒童心理學知識,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特別是在對於兒童精神病上的治療,兒童心理學的知識顯得重要。
在兒童文藝工作方面,兒童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要考慮到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這樣學習兒童心理學是必要的,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符合兒童的口味。
在兒童社會工作方面,如兒童廣播工作者、兒童玩具製作者等等,他們如果掌握和體會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就可以更好地開展和改進自己的工作。
(7)有關老師輔導小學生心理學的文章擴展閱讀
不健康表現
1、多動
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
2、焦慮
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游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4、攻擊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5、惡劣的人際關系
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系,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⑻ 小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案例
案例分析
一、小學生學習問題咨詢案例五:不會聽課
AA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是聽一會兒,就不自覺地東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麼東西都想玩,一枝鉛筆、一塊橡皮都能讓他玩上半堂課,等到被教師提醒而轉過神來聽課時,由於沒聽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邊的東西。考試成績自然不好,教師和家長都著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課應認真聽講,想改掉這個壞毛病,可一上課就不自覺地又神遊了。
[分析]
1、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雖已發展了有意注意,但還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分心。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上課不專心聽講,有其自身的年齡特點。
2、對上課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如果教師講得有趣,他肯定會全神貫注。
3、雖已上了一年級,卻還未養成上課聽講的良好習慣。
4、不適應教師的講課形式或不喜歡任課教師,而「遷怒」於聽課。
5、平時他很少受到教師的關注,而教師的批評正是一種關注,潛意識想得到教師的關注,所以不認真聽講。
[方法]1、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上課時多採用新鮮、有趣、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小動物、童話、實物等會使課堂生動活潑。另外也可適當增加活動性的內容,讓學生參加,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2、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評價、外部獎賞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並給予及時、積極的反饋;鼓勵小學生提各種問題等來激發學習動機。
3、上課前調整好情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是聽好課的基礎。
4、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課前預習,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課堂上帶著問題聽課,尋找答案。為了不分散注意力,將與上課無關的東西放在書包里。在聽講時,思考哪些是重點,認為重點的就記下來,准備課後復習。同時,對一些沒聽懂的也要記下來,以便下課問教師或同學。
5、對於不認真聽講的小學生,平時應給予較多的關注。小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比如,平時交往中,摸摸學生的頭,拍拍學生的肩膀,都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經常提問,讓他們回答問題可以有三個好處:一是可以使他們集中注意力聽課;二是可以促使他們思考問題;三是經常受到教師提問的學生,不會以不注意聽講或搞小動作而吸引教師的注意。
二、bb的智力發育
bb的智力發育和學習十分正常,課間同學們都到室外活動去了,可他卻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發呆。他不願和同學們一起玩,漸漸對周圍的環境沒了興趣,對周圍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說他是個不合群的同學。
[分析]不合群的情況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與人交往根本就不感興趣或因為焦慮、擔憂等原因而不能與人交朋友,稱為交往退縮,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礙;另一種是學生不被同伴所喜愛,與他人交往時遭到了拒絕。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種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嬰兒早期與同伴隔絕導致以後的適應問題。曾有研究表明,嬰兒從出生後半年即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同伴社交行為,月是嬰兒交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有的孩子由於在嬰兒早期缺乏這種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導致不合群。
2、由於身邊沒有同齡夥伴和朋友,在家裡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與能給自己保護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處(如教師)而不會處理與同齡人的關系。
3、家長的過分保護,不讓孩子與其他壞孩子來往,怕孩子受欺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膽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歡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過挫折,失去信心,不願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因尿褲子而遭到同伴們的鬨笑,於是就產生逃避集體場面的心理和行為。
5、個性原因。有些孩子由於種種原因,形成了呆板、不愛活動的性格,因此不容易與大家交朋友。
6、患有兒童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的兒童對交往根本不感興趣,也易引發其他心理問題。
[方法]對於不合群的兒童,首先做的應該是查找原因,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確定不同的矯治重點。問題比較嚴重的兒童應建議尋求專家的幫助。
1、區分不合群的兒童究竟是受到忽視還是遭到拒絕。對於遭到拒絕的兒童,給予交往技巧和原則上的指導;對於受到忽視的同學,http://www.520xy8.com/Article/List/List_4325.shtml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查找原因。要區別這兩種情況,可利用提名測驗,讓每個同學寫出班上三個最想交往和三個最不想交往的同學,那些兩種情況都未被提名的往往就是被忽視的兒童,教師也往往忽視他們,應對他們實施行為改變計劃。
2、行為強化法。鼓勵兒童主動交往,教師給予相應的強化,如表揚、注意等,同時爭取得到家庭的幫助。
3、認知重建法。交往障礙常常源於不正確的自我評價,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樹立信心,有正確的自我評價。
4、教學一指導技術包括指導、提供榜樣、練習、強化等環節。如教會兒童問問題、提建議,給他們提供交往技能較高的同伴做榜樣,再給予同伴的支持和幫助。
5、交往能力訓練。
6、多組織集體活動,創造交往的機會。
⑼ 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小學生在上課時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時會哭。
回答不出來來問題會哭源有時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對於老師的威嚴的害怕
老師在課堂上樹立的威嚴讓孩子感到了害怕
對於平時的時候,如果回答不出來問題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也會讓孩子產生害怕。
孩子的自信心比較足,自己本來會的問題 回答不出來了 太著急了
⑽ 有關小學心理學的書籍
《心理學與生活》,入門讀物,也是最全的,相等於導論。是外國人編寫的教版材(有中文版),權很多例子,不會悶。也可以看一下《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文版出到第五版,英文版有第六版。這本囊括了心理學的經典研究,並且比較有趣。
如果你還想進一步了解,中國輕工出版社的「萬千心理」系列都不錯,市面的其他一些書籍良莠不齊就不要了。
也推薦一下視頻:現在網上有很多世界各校公開課的視頻,其中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導論》是比較經典的,而且國外的心理學發展也比較好。在電驢、網易什麼的到處都有,你可以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