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風采展示包括哪些內容
⑴ 慶祖國華誕 展青春風采
一個研究實踐型輔導員
記山東省招遠市張星鎮少先隊總輔導員郝經春
簡介
郝經春,男,漢族,42歲,黨員,本科學歷,山東省招遠市張星鎮少先隊總輔導員。
他十分熱愛紅領巾事業,是一名農村少先隊研究的「土專家」,先後發表省級以上少先隊教育論文25篇,榮獲全國少先隊工作論文獎15個,省級論文獎10個,全國少先隊「八五」和「九五」科研成果獎5項。
他十分注重用理論研究成果來指導少先隊工作實踐,在努力推進少先隊工作規范化的同時,勇於改革和創新。他堅持「為了農村,依靠農村,為農村現代化建設培養預備隊」的方針,廣泛開展了一系列富有農村特色的活動。他注重用創造思維指導創造性活動,先後榮獲全國最佳活動獎和優秀活動獎84個,省級活動獎61個,全國和省級活動組織獎19個,約占招遠市同期獲獎總數的90%,並公開發表少先隊優秀活動80多個,張星鎮少先隊年年被評為市級以上「少先隊工作紅旗單位」,被張先翱先生譽為「獲獎專業戶」,認為其「走在了全國農村少先隊的前列」。張星鎮先後被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工作方法專業委員會確立為全國少先隊德育活動實驗基地、被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等部門確立為全國首批「小公民道德建設實驗基地」,有4所中小學被中國少先隊學會選入全國首批100個「中國少年兒童信息研究基地」。他榮獲「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事跡被收入團中央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人才庫」。
事跡介紹:
歷時幾天采訪山東省招遠市張星鎮少先隊總輔導員郝經春,對這個具有鮮明的「土專家」特色的研究實踐型輔導員,筆者有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和越來越深的敬意。
盡管郝經春土生土長在膠東半島鄉村,一天到晚在農村中小學里跟農民的孩子打交道,但他卻難能可貴地放眼全國,敢於研究專家們苦苦思索的熱點難點問題。1992年以來,他在全國和省級刊物上發表少先隊教育論文達25篇之多,獲全國少先隊工作論文獎15個,省級少先隊論文獎10個,獲得全國少先隊「八五」和「九五」科研成果獎5項,省教育科學獎3項。他主持的全國少先隊德育活動研究課題被省教育廳列為「十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同時,他還受煙台市少工委委託編輯輔導員培訓教材89萬字。因而他早在1996年就被吸收為全國少先隊工作學會會員, 2001年成為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少先隊活動專業委員會委員,今年3月又成為煙台市少先隊教育專業第一個受市政府部門表彰的「學科(技術)帶頭人」。他的名字還被載入國家人事部編撰的《中國人才辭典》和團中央建立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人才庫」。
郝經春還堅持在研究少先隊大學問的同時不斷深化和豐富少先隊工作實踐,組織全鎮少先隊員開展了一系列富有農村特色的活動。1992年以來,張星鎮少先隊先後榮獲全國最佳活動獎和優秀活動獎84個,省級活動獎61個,全國和省級活動組織獎19個,約占招遠市同期獲獎總數的90%,年年被評為「紅旗單位」,被著名少先隊教育家張先翱先生譽為「獲獎專業戶」,認為其「走在了全國農村少先隊的前列」;張星鎮先後被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工作方法專業委員會確立為全國第一個少先隊德育活動實驗基地、被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中央教科所等部門確立為全國首批「小公民道德建設實驗基地」,有4所中小學被中國少先隊學會選入全國首批100個「中國少年兒童信息研究基地」。郝經春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全國學賴寧活動優秀指導者」、「首屆全國少年兒童手拉手讀書交友活動優秀輔導員」等20多個榮譽稱號,曾受到姜春雲等領導同志的接見,團中央《輔導員》雜志等10多家新聞單位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跡。
為實踐需要學習研究
郝經春的輔導員生涯始於1980年他當上村辦小學民辦教師後。從小學少先隊中隊輔導員到大隊輔導員,他整整幹了12年多。這期間他感觸最深的,是覺得他對有關少先隊的學問懂得太少,只知道服從上級號召,根據統一安排,靠滿腔熱情,靠逐步積累經驗,在干中學,在學中干,而不知道為什麼那樣干,更不知道主動地、創造性地干。
1986年初春,郝經春參加了招遠市舉辦的一期輔導員培訓班,聽了全國知名的少先隊研究專家的報告。專家們博大精深的學識和見解讓他豁然「頓悟」:要當好一個少先隊輔導員,決不能懵懵懂懂地隨大流,而必須對有關少先隊的大學問多學習,多研究,多掌握,使自己站得高,看得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從此,他的輔導員生涯轉上了學習、研究的新軌道。一方面,作為一個因患小兒麻痹後遺症而與大學無緣的高中畢業生,他堅持參加高等教育從專科段到本科段的自學考試,惡補文化知識課,成為山東省首批優秀畢業生;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少先隊大、中隊輔導員,他堅持自費訂閱《輔導員》等刊物,不斷購買有關少先隊教育的書籍,並進行了系統學習。到1991年,他先後購買並涉獵的書籍已超過1000冊,從而為深入研究少先隊的大學問鋪平了道路。
1992年春天,郝經春被任命為張星鎮少先隊專職的總輔導員。從此,他注重從少先隊教育的現實需要中選取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當時,全國正開展國情教育,許多基層輔導員都對少先隊如何相應地開展主題活動感到無從下手。郝經春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問題,多方面的調查研究,寫出了他少先隊研究的處女作《淺談如何圍繞國情教育開展主題活動》,試寄給了《山東隊訊》,結果很快就被刊登,並獲省市論文獎。從此,他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一個接一個,研究力度越來越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1994年,全國少先隊開展雛鷹「五自」活動,郝經春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時發現許多基層輔導員只注重輔導隊員開展自學、自理活動,而忽視與心理素質有關的自律、自強活動,不知道如何開展這類活動。針對這一課題,郝經春作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在《山東少先隊》雜志發表了4000多字的《注重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心理素質》一文,並應用該研究成果指導出了《系在心頭的「緊箍咒」》、《驅走心中的「妒忌蟲」》等一批獲全國獎的優秀活動,這篇論文也先後榮獲山東省少先隊優秀論文一等獎和山東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並被全國少工委收入了全國雛鷹行動經驗論文集《給雛鷹一片藍天》。後來,當該書主編、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副會長張先翱先生在煙台市向他贈送樣書時,非常驚訝地說:「我從《山東少先隊》上見到你的文章,還以為是山東師大的教授寫的呢。年輕人,了不起!」1998年暑假前後,郝經春在針對初中少先隊這個薄弱環節撰寫《試述21世紀初中少先隊的繁榮與發展》一文時,通過深入學校調查座談,並查閱200多冊文獻資料,寫成了長達9000多字的學術論文,一舉榮獲全國少先隊第二屆「雛鷹徵文」一等獎,被《輔導員》雜志摘要發表於「跨世紀輔導員必不可少的理論參謀」的「少先隊工作論文」專刊。2001年3月,郝經春應邀出席全國少先隊學會在無錫召開的以德治國專家研討會,在會上宣讀了《在「以德治國」進程中少先隊的改革和發展》的長篇論文,受到團中央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與時俱進,這是郝經春少先隊研究的重要特徵,也是其經驗所在。采訪中我們得知,40出頭的他心中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爭取早日成為一名戴碩士帽的高素質的少先隊研究實踐者。
憑研究所得實踐開拓
在堅持不懈地學習研究的同時,郝經春還不失時機地把研究所悟所得用於指導具體的工作實踐,把一個個學習研究的大感悟轉化為可為的實踐形式,不斷開拓全鎮少先隊工作的新局面。
幾年來,郝經春學習研究中的一大感悟,是要創新和優化少先隊發展環境和工作環境。對此,他及時採取措施全力推進。通過對全鎮輔導員採取強化培訓、推行持證上崗制度、健全評優機制、落實政策待遇等措施,建設了一支素質日益提高的輔導員隊伍;通過興建少先隊標准隊室,創辦少先隊宣傳欄、廣播台,健全少先隊隊會制度、隊長學校制度、升旗制度和考核制度,推進了農村少先隊工作的規范化,培養壯大了一支有主人翁責任感、自豪感和神聖使命感的少先隊員隊伍。他還通過改革少先隊活動內容和方式,強化「為了農村,依靠農村,為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培養預備隊」的觀念,組織開展了少先隊勞動實踐、學習科學、敬老助殘、環保護綠、勸賭掃黃、雛鷹爭章、爭當未來農村建設者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當有的村出現豬瘟苗頭時,少先隊員們「緊急行動」起來,為上萬農戶送去了防治豬瘟的「緊急情報」;當有的村玉米發生蟲害時,少先隊員們挨家挨戶送去了「科技明白紙」,從而使全鎮少先隊員普遍樹立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觀念,受到了農村幹部和農民們的好評。
幾年來,郝經春學習研究的又一個大感悟,是必須適應時代發展,把少先隊建設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對此,他著眼於提高輔導員的輔導藝術,組織開展少先隊創造性活動,並堅持不懈地探索實踐。幾年來,他和輔導員們以創新思維理論為指導,一起總結出了「敏感發現法」、「關心熱點法」、「逆向設計法」等一系列培養隊員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輔導藝術,並全面應用於開展少先隊創造性活動中去。一次,張星初中大隊輔導員曹老師跟他商量,想針對一些少先隊員性格內向,害怕當眾講話的問題,搞一次「演講比賽」。郝經春在肯定這一想法的同時,卻又感到這種設計的著眼點太低。為此,他思考了好幾天都一直不得要領。一天飯後,他端起茶杯喝水時,一句「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的歇後語突然在他腦中一閃。對!採用逆向設計法——倒出「茶壺」里的「餃子」!他立刻抓過筆,順著這一「火花」,設計了「裝滿『茶壺』里的『餃子』——煮熟『茶壺』里的『餃子』——倒出『茶壺』里的『餃子』」系列活動,活動的內容是「自學」,但落腳點卻是「自強」和「創新」。活動實施後有力地培養了隊員的競爭意識和自強創新意識,榮獲全國最佳活動獎。《輔導員》和《少年兒童研究》兩家團中央的雜志同時刊出了這一活動的簡介,並配發了專家馬光復的專題評論——《異想天開有學問》,認為「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活動」。在全國少工委組織的「五自」活動評比中,張星一個鎮就獲得了30個優秀獎和最佳獎,竟然超過了十幾個省、市、自治區!
對研究實踐如痴如狂
探究郝經春從一名普通的少先隊中隊輔導員成長為一個深受廣大輔導員與少先隊員擁戴的、具有鮮明的「土專家」特色的研究實踐型輔導員的歷程,其關鍵,在於他對少先隊這一「太陽底下最迷人的事業」始終保持著如痴如狂的執著追求。
在不少人眼裡,少先隊工作是「小兒科」,一無權,二無利,整天和「花朵」打交道,決不會有出息;而郝經春則把少先隊工作當作自己終身追求的大事業,心甘情願地一頭扎進在許多人看來沒滋沒味的少先隊教育的研究實踐中。為此,他甚至拒絕了到鎮里當秘書和進城工作等多次機會。長期沒白沒黑地超負荷工作,使他患上了高血壓、膽囊炎等疾病,但他從不把病痛當回事,即便嚴重發作也滿不在乎,吞點常備常用葯照樣工作。1996年12月5日,一個西北風夾雪異常寒冷的日子,早晨一上班,槐樹庄完小大隊輔導員欒老師來請他去指導少先隊活動。郝經春不顧同事勸阻,二話沒說就坐上了摩托車。沒想到,當摩托車頂風冒雪行至槐樹庄完小門口轉彎時,卻被後面上來的一輛吉普車撞出五、六米遠,造成郝經春左腿踝骨骨折。在肇事司機送他和欒老師去醫院前,他還念念不忘讓欒老師帶上那幾個活動方案。到醫院對傷腿作了固定後,他不顧醫生勸阻,執意要回家邊吃葯邊養傷,為的是可以在炕頭上指導各學校的輔導員。出了醫院門去吃午飯,他半躺著吃了沒幾口,就忍著劇痛跟欒老師討論起那幾個活動方案來。
由於痴迷於少先隊教育的研究實踐,郝經春常常會讓人覺得「呆頭呆腦」。 走進家門,他不是一頭扎到他那擺著2000多冊圖書的大書櫃前翻書,就是一屁股坐到電腦桌前寫作、上網,很少想該幫妻子干點什麼家務,該輔導兒子補習什麼課程。有時為了一個主題活動的構思,一篇論文的寫作,他整天魂不守舍,問答不知所雲,吃飯不知何味。他的妻子曾是東北吉林的一名優秀團員,是看到報紙上一篇題為《勤奮開出成功路》的事跡報道後毅然嫁給他的。婚後妻子多次提出跟他一起到著名的招遠溫泉洗次澡,但他卻拖了兩年多也沒排上日程表,還是團市委的領導得知後派車拉他們一家去了一次招遠溫泉,滿足了妻子這一小小的願望。幸好妻子非常理解他,頂多在他「犯傻」、「走神兒」時點著他的腦門嗔怪地「罵」他一句「獃子」也就相安無事,而他也就繼續如痴如狂地研究實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到如今。
在郝經春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自白:「有人說我傻,我也承認自己傻,但我是共產黨員,工作和個人哪頭重哪頭輕,我心中有數。無論什麼工作,如果沒有一股『痴』勁,沒有一股『狂』勁,是永遠也干不好的。紅領巾事業是播種希望的事業,我願意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活到老,學到老,活著干,死了算!」
郝經春,一個走在時代前列、如痴如狂又令人敬佩的少先隊教育研究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