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習無助的輔導
⑴ 學生出現厭學,老師應該怎麼辦
這種情況要具體的談一談,找學生聊一聊,告訴他讀書與不讀書的利害關系,讓他從心裡認識讀書的重要,希望我的回答你能了解,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採納
⑵ 小學生習得性無助感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00左右個字,不能低於1000)
心理學家認為,先前經歷的失敗經驗會使人們認識到自己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是徒勞的,是沒有報償的,容易形成「任何反應也是徒勞」的無助感。這種狀況在歸因理論中,被概括為「習得性無助」。
學生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學習失敗,做了多種努力也不能改變這種失敗現狀後,也會產生出習得性無助的行為。近來,學校內習得性無助的學生所佔比例呈上升趨勢,所以,開展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習得性無助學生的特徵
1.認知特徵:學生習得性無助感的獲得,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是學生從多次的失敗中吸取的經驗歸納。因而,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實踐中獲得的消極「真知」。因此,有習得性無助特徵的學生,「即使努力了也不會改變」的觀念是牢固的,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抱有成功的希望。
2.動機特徵:處於習得性無助狀態的學生,常處於學校主流之外,所受的歧視和白眼相對較多,自尊心經常會受到打擊,他們較少有改變被動狀態的動機。原因是他們自認為沒有自己所能達到的目標。對他們而言,無論要求的高低,經常是可盼不可求的,倒不如就不去追求,主動放棄。所以,我們常見一些學習差生,他們不但不談理想,不講憧憬,就連每天必須去完成的一些小目標也完全放棄,常被批評為胸無大志,自暴自棄。
3.人際方面: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人際關系不良是其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的學生不善交際,自愛自憐,自卑自棄,他們不珍視自己的正面特徵,常把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低,並因此常苛責自己,表現出較強的抑鬱心理。
4.行為特徵:習得性無助學生的行為不暴躁,沒有反叛精神,不以過激的態度待事待物,他們逆來順受不反抗,讓人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師生對他們常常是採取不理睬、不關注,放任自流,不批評也不表揚,隨他們去的態度。因此,他們的行為特徵是不聽課,不做作業,不復習,考試效果極差,但他們不遲到,不早退,不頂撞師長,不打人罵人,成天在課堂上混天度日,無所事事,除在學習上完全放棄外,紀律上則是良民型的。通過跟蹤觀察發現,習得性無助者踏入社會後,除冒險、創新能力差,人際交往狹窄,沉默抑鬱外,他們犯罪的概率也較小。
5.年齡特徵:有習得性無助感的學生多產生於初中二年級、高一下半學期,高二時達到高峰。初二以前的學生,雖也有「學習差生」,但他們大多不會產生無助感,他們天性好動,非常活潑,可以通過嘰嘰喳喳的喧鬧來轉移對其成績失敗的關注,從而掩蓋自己成績的失敗。而初二特別是上高中以後,周圍人的目光已越來越專注於「分數」,專注於「能力」,一般的轉移視線的伎倆已行不通了,惟有承認自己不行,以一種無奈的態度對待他人的要求,才會少受攻擊,保持部分自尊。因此,在此階段,產生了不少習得性無助的學生,而且男生的比例高於女生。
二、習得性無助學生產生的原因
1.教師對待學生的不一致與情緒化:有的教師對學生要求口徑不一,朝三暮四,學生滿足了張三的要求,卻違背了李四的期望,無論怎麼做,總會有錯,總會有批評等著;有的教師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是非標准隨其心情好壞而隨意變動,學生無所適從,不斷地體驗挫折、失敗和不可控性,由此,學生會得出無論自己做什麼,均於事無補,長此以往,會使他們喪失信心,失去主動採取行動謀求改變的能力。
2.太多批評太少贊揚:「你必須考上大學,而且要上清華、北大」這類家長自己不成才而要求子女成才的思想比比皆是,學生無論作何努力,均難以達到家長的高期望,相反,自尊與自信屢受打擊,失敗感籠罩學生生活,促使其放棄一切能促進自身狀況改變的努力,坐以待斃。
三、習得性無助學生的矯治
習得性無助狀況的產生是一個過程,其核心的原因是先前的失敗經驗形成了一種認知定勢:任何反應都是徒勞的,都不能控制將來的結果。因此,對習得性無助的矯治必須從信念改變開始,用觀念去改變行為,逐步形成「任何消極事件均可以通過積極行為予以避免,減輕或變為積極事件」的觀念。對習得性無助行為的矯治,應以系統脫敏的方法予以防治,可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訓練樂觀的態度:引導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多從正面看問題,既然能習得無助,當然也能習得樂觀。而樂觀的態度可以改變人的心智。消極看待事物的方式,只會加大與別人的距離,加大其消極感受和自貶中心自我概念,更強化自貶傾向,更處於無奈的無助狀態。
2.訓練正確歸因:根據維納和德維克研究:那些把失敗歸因為努力不夠的兒童,面對失敗的打擊,不僅會越加努力地學習,而且會採取更有效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將失敗歸因為能力不夠的兒童,面對失敗,比較容易灰心喪氣,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多,最終會放棄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因此,了解學生的歸因特點,改變或操縱學生對失敗的歸因傾向,創設情境讓其獲得成功體驗,使其從失望、無奈的無助狀態中走出來,重建「努力就會有成」的信念。
3.用行為強化動機和自信:習得無助的學生最缺的是產生動機的目標。因此,降低要求,設低門檻的行為策略設計十分重要,而且尤為有效。與此同時,要細列學生需要強化的行為和具體強化的措施與程序,對他們取得的成績要給予恰當的評估,對因未達到目標而表現出無助時,一定要淡化結果的重要性,讓其將失敗歸因為外部因素所致,保護自尊。
總之,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是多年來自己學會的,而且在矯治之前是不斷得到強化而不斷鞏固下來的。因此,矯治的難度較大,作為教師只要堅持以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職業道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以救人自救的工作方式來幫助學生克服無助狀態,就會取得顯著的成果。
⑶ 我沒朋友,無助,怎麼辦小學時我交的朋友,他們根本沒把我當朋友,關鍵時刻陷害我,我才是小學生,,
順其自然 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相信你交友運氣不好 其他方面會很好呢 要相信自己 好人有好報 壞人有惡報 對你壞的人一定會收到懲罰的
⑷ 如何勸說一個不想寫作業,不想學習的人
如何勸說一個不想寫作業,不想學習的人?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 dòng zhī yǐ qíng,xiǎo zhī yǐ lǐ ]
用感情打動人心,用道理使人明白。
出處:
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授之以漁,繩之以法,導之以行,勉之以恆,持之以恆,學之以恆,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曉之以理:解釋:講道理使他明白「曉」:是使動用法,是「使其知曉」的意思,以理曉之,以情動之,用道理使他"曉之",用充滿感情的方式使他"動之"(感動)
當前學生,思想活躍,自我性強而又心理脆弱,單靠強化管理、嚴語責訓,常常不盡成效。如施之「曉之以理」的教育,方能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曉之以理」,是一項理性導教工作。施教者首先要理智心明,做到察人而知情,循理而行術,在充分了解學生思想情狀和行為歸向的基礎上,察實情,究症結,辨是非,明曲直,從而把握施教論理的准確性、客觀性、深透性,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與疏導工作,使「曉之以理」產生迎刃而解的效果。「曉之以理」要旨在「說理」、「明道」,做到理透解惑、道彰傅人,從而達到啟鎖開心、教誨育人的目的。為此,施教者要在政治和人德上不斷自我冶煉,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又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才能在施教中高屋建瓴,使受教者信之,服之,明之,悅之,,「曉之以理」自然會水到渠成。
⑸ 論在英語單詞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
論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
摘要:自我效能感與成就行為是相互促進的。學生自我效能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影響是多維的。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將有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本文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文獻研究法、以及思辨研究法,把自我效能感理論與我個人所從事的小學英語教學工作實踐有機的聯系起來,試圖找尋出一些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信心和興趣。
一、自我效能感理論概述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它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與自我能力感是同義的。
在自我效能感理論中,班杜拉十分關注「期待」這一概念。關於期待,班杜拉區分為「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強化)的推測。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強化),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選擇。例如,兒童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會獲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績,他就有可能認真聽課。
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當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會去進行那一活動。例如,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講可以帶來理想的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時,才會認真聽課,在這里,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在進行某一活動前,對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為的判斷。換句話說,是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推測。
班杜拉同時指出,每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對調節他的行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為期待好結果固然是每個人的理想所在,但力不從心之感卻會使人對活動 (學習)望而生畏。關於這一點其他心理學也給予關注。如:塞利格曼認為當人們產生「行為結果不可控制」的結果期待時,會產生「無助感」。張大均在自己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中就這樣寫著:「當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這種心理狀態被叫做習得無助感。」[1]這種「無助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信心,從而導致學習效果的降低。因此,在這里我所強調的是要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要防止甚至杜絕「無助感」出現。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和改變的主要因素有:1、行為的成敗經驗。成功的經驗能夠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敗會降低之,尤其在事物開始之初的失敗。2、替代性經驗。當個體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範者取得成功時,自我效能會得到增強,反之,自我效能感會降低。3、他人的評價、勸說及自我規勸。它簡便易行,若沒有經驗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容易消失。4、情緒喚醒狀態。即強烈的情緒通常會妨礙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比如:緊張、焦慮。
二、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培養積極的自我效能感的意義
(一)培養積極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成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自我效能感對學生學習影響是多維度的,主要通過下幾個方面起作用:第一,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行為的選擇、期望水平和抱負水平。第二,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行為的堅持性和努力的程度。第三,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映模式。通過控制和作用於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付出努力等非認知因素而影響學習成績。效能感水平不同的學生這三方面的表現截然不同,取得的學習效果的差別也很大。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將其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於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後果;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則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於情景的要求上,並被障礙激發出更大的努力。自我效能感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和作用,包括了學習選擇過程、學習思維過程、學習動機過程、學習心身反應過程等,反過來也會影響著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習和自我效能相互作用,其直接效果是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成效既包括對學習內容的掌握速度和程度,也包括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自我效能感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設立英語課,有的甚至幼兒園也開始學習英語,學英語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然而,英語要學好不容易,我們過去幾十年的英語教育教學效果差就被戲稱為「啞巴英語」。我認為,英語教學要適應社會發展、學生更有成效,就得教學生「學會學習」。一方面,英語學習內容的陌生性,教學條件局限雜性,學習任務的艱巨性與長期性等,要求學習者必須掌握學習的方法、策略、學會學習。要另一方面,英語是重要的基礎工具學科,對學習其他學科都會產生積極的遷移作用。因此,我們更應重視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學會學習」的理論認為,「具備一定的學習策略,較強的自我監控能力,並善於確定學習目標」等三個方面是「學會學習」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而自我效能感在這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監控的關系為例,前者影響後者能力的提高與完善,具體來說,自我效能感高者往往選取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這就意味著他們同時會向自己監控調節學習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有助於其自我監控能力的發展;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則傾向於選擇簡單容易的任務,並對自己提出較低的要求,這就使其自我監控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減少了自我監控能力提高和完善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學生自我監控能力的發展及對學習目標的設定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可以說,積極的自我效能感是「學會學習」者的必備素質,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學會學習」的重要內容。
過去,我們的英語教學忽略了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只知道滿堂灌——背單詞、學語法、抄句子,讓學生學得越來越沒勁,有的到最後甚至逃避英語學習。這是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知識能力運用相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應開始重視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唯有這樣,「學會學習」才能真正取得實效,才會使學生掌握外語學習的主動權,使他們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飛躍,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若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這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益處。正如班杜拉所說,在學校培養起強烈自我效能感的學生,當他們走出校園之後,就能以他們自己的創造性為基礎,進行卓有成效的自我學習。
三、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積極自我效能感的主要策略
我們把影響和改變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作為突破口,根據這些因素,培養、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學習的成功體驗
行為的成敗經驗。這是學習者的親身經驗,對效能感的影響是最大的。成功的經驗會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敗的經驗會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斷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定的自我效能感,這種效能感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情境中去。
針對這一因素,我在教學活動設計和提問中,考慮班級學生不同水平和能力,預先設定出與之相應的多種能度的游戲、提問和作業。那樣就使得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獲得成功感。我很反對,有的老師會對不專心的學生故意提問,或對一些愛耍小聰明的學生故意刁難。這樣雖使得學生「敬畏」老師,但就挫傷了他大膽發言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參與其中,也就很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了。我在實際教學中還發現給一些後進生多一些鼓勵,讓他們在課堂上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成功感,對於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有很大幫助。如:英語課堂中,總有一些不愛張嘴,讀書很小聲的學生;適當的給他們體驗成功的機會,像鼓勵他們上講台表演簡單的情境對話或鼓勵他們參與游戲,活動難度都不會很大,他們只要有勇氣就能完成。這些學生在幾次這樣的提問和游戲後,就會變得很大膽、很積極。
(二)替代性經驗
替代性經驗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當一個人看到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範者取得了成功,就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看到與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範者遭遇了失敗,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也不會有取得成功的希望。還使舉上面那個例子,有時候,哪怕老師已經准備好活動,或者可以說設計好那個「台階」讓那些一直都較被動的學生去「爬」,他們都會很不願意參與其中。這時,老師不用著急,可以先請一個水平和他們相當的學生進行「師范」,然後再鼓勵他嘗試,有或者讓學習水平相當而較為開朗的同學帶著他完成。這時,他們很可能就很樂意參與其中。此外,我很喜歡請學生來當小老師,讓英語說得比較好的學生與我示範如何游戲、如何進行對話、還有示範做練習等。效果都比過去我一個人在講台上獨自師范和解釋的效果要好。
(三)言語的誘導、鼓勵
他人評價和言語對人的自我效能感也會有影響,而基於經驗的言語則更有效。這一方法很簡單,很好用;盡管時效可能不及前面兩種方法,但是如果長期不斷的言語鼓勵(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中,常成為言語說服),而我則喜歡稱之為「言語鼓勵」,因為在教學中,正面誘導的積極的言語較為常用,而且效果也較好。在我的英語課堂里,學生有好的表現時,如流利地對答、完成一份很難的課堂練習等,我會發動全體同學一起表揚他。此時,大家對他正面評價和鼓勵的言語,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很有用的。當然,這樣的表揚不能濫用,濫用會使效果降低。此外,對一些英語知識上學生容易出錯的「難點」(有時候不一定是難的),我會用我學習英語時出錯的經驗告訴學生。例如,學習英語單詞的單復數時,有一些特殊變化的例子(foot-feet),我會說一個我曾鬧的小笑話。又或者會調侃一下,「當年,老師就是在考試時拉了two cks後面的「s」,就丟一個100分哦。」
(四)快樂的學習氛圍
人的情緒喚醒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就如考試時緊張也會考不出水平。不好的情緒會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反之,愉快的情緒則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我很注重快樂的課堂氛圍的營造。學生做在課室學習也覺得享受,那學習效果一定不差。我經常提醒自己要面帶笑容去上課。在教學中,融入游戲和歌曲,既是教學的一種方法、手段,也是要讓學生體驗學習應語的快樂。在英語教學中,增加西方文化風情的內容,如聖誕節學唱頌歌,開「派對」,用英文寫聖誕卡等活動。我的目的不是行為學生多學幾個詞,多學幾首歌;而是行為他們感受到,英語可以帶給他們語言、課本知識以外的見識和快樂。我想這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和持續熱愛英語學習是又幫助的。
⑹ 一小學生對學習喪失信心與興趣,感到無助已經有兩年了,應該如何幫助他重新認真
那最好不要一個勁地對他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給他找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做做,通過這樣讓他意識到,無論做什麼如果不好好學習都很難做得好。
⑺ .從學習動機理論出發,談一談為什麼有的小學生在學業中會有一種習得性無助感
他是因為小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被他的父母所壓制的,因為父母可能會覺得這么簡單的問題,他都沒辦法做好,就會經常的罵他,或者是說他這樣子他就心裡崩潰了,出現了無助的感覺。
⑻ 小學生溺水死亡案例
新華網四川頻道9月15日電(記者劉大江)4個年幼的小學生在幽深可怕的水庫里無助地掙扎。這時候,人性的丑與美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路過的村民最早目睹溺水悲劇的發生,但最終卻麻木不仁地一走了之。聞訊趕來的其他村民,不顧個人安危自發下水救人。但為時已晚,4朵鮮艷的生命之花悲愴凋零。
9月11日下午1時多,四川省簡陽市賈家鎮麥地村小學校和天宮村小學校5個學生結伴來到附近天宮水庫,其中4個孩子私自下水洗澡,發生溺水事件。8歲的王紅敏是唯一未下水者,也是唯一的倖存者。她回憶說,出事那天,她表姐付宇、表哥付永建以及表哥同班同學都雲傑、吳仁傑帶著她,來到離家約4里的天宮水庫。其中都雲傑提議下水洗澡,其他3個人表示同意。她聽說這水庫的水很深,不敢下水。王紅敏目睹他們越游離岸越遠,不一會兒,都雲傑的身體突然向下沉。糟了!他溺水了!其他3個孩子離都雲傑不遠,趕緊伸手去拉。結果,4個孩子相繼掉進深水區。頓時,哭聲和呼救聲在水庫上空回盪。
天宮水庫位置較偏遠,平時少有人跡。王紅敏說,那時正好有一個挑水桶的村民從旁邊路過,她如見救星,趕緊呼救。那名村民停下腳步,望瞭望正在水庫里拚命掙扎的孩子們,並沒有任何救人的意思,只是對王紅敏說了一句:「你還不趕緊跑,要不你也要被淹死。」說完就徑直走了。那一刻,王紅敏特別憎恨他。
王紅敏哭喊著「救人啊」,跌跌撞撞地往家的方向跑。天宮村村民李毅正在山坡上干農活,之前他曾受跌傷,身體嚴重不適。他聽見求救聲,趕緊扔下手裡的農具,邊喊「救人」邊奔向水庫。凄厲的呼救聲,像一隻無形的手,將成百上千的村民從附近地方聚集到天宮水庫出事地點。
賈家鎮麥地村5組村民曾興武告訴記者,盡管大家知道水庫很深,並且水情復雜,但還是有很多人不顧個人安危,自發地跳下水打撈溺水的孩子們。和曾興武同組的村民王家林,在這次事件中成為群眾心目中的英雄。在幽深得令人害怕的水庫里,他在後來趕到的119官兵的配合下,一個人從水庫底打撈出3具孩子的屍體。
群眾無不嘆息:我們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時間上已經晚了。如果最早看到溺水悲劇的發生的那個人,及時援之以手,4個孩子可能就不會這樣全部夭折。(完)
新聞背景
9月11日,四川省簡陽市賈家鎮5名小學生結伴來到人跡罕至的天宮水庫,其中4人私自下水洗澡,結果溺水死亡。據了解,2004年迄今,該市已有23名中小學生溺水死亡。
據四川省簡陽市教育局副局長刁榮介紹,9月11日下午1時多,賈家鎮久隆中心校麥地村小4年級學生都雲傑、吳仁傑、付永建和天宮村小3年級學生付宇、2年級學生王紅敏,相約結伴來到離家約4里路的天宮水庫。除了8歲的王紅敏,其餘4名小學生相繼下水洗澡,不幸掉進深水區溺水死亡。這是一起重大意外事故。
刁榮說,在簡陽市近年來發生的中小學生意外死亡案例中,溺水死亡者佔了相當高的比例,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村孩子。2003年,全市中小學生意外死亡28人,溺水死亡者就有14人。2004年迄今,全市已有27名中小學生意外死亡,其中23名系溺水死亡。
據了解,簡陽市湖泊、河流、池塘眾多,僅各種水庫就達86個,至於大小池塘,更是星羅棋布。這些對中小學生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生的人身安全,構成潛在威脅。若缺乏得力措施,學生溺水悲劇在所難免。(完)
⑼ 剛剛退休了,每天在家很郁悶,以後怎麼打發時間
1、繼續上班。
在一些國企裡面,到了規定年齡就一定要退休,但是在一些私企裡面,你還是可以繼續去應聘上班的。尤其是一些越老經驗越豐富的工作,像一些職能管理層,倘若在退休前就已經是管理層的話,是非常受企業歡迎的,大家都需要一名經驗豐富的來管理。
2、遊山玩水
工作的時候,想要旅遊抽不開時間。但是退休了,就有大把時間可以遊山玩水。現在很多旅行社都會注意到這塊,經常會推出老人線路,不僅節奏慢,而且還打折,挺實惠的。
3、健身鍛煉
在健身鍛煉方面,早可選擇跑步、氣功、拳劍舞操等項目。晚可選擇散步,到大自然中去吸取新鮮空氣,持之以恆,於身心健康必有好處。身體狀況和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可避開節假日高峰,結伴出門旅遊,飽覽祖國名山大川,陶冶情操,充實自我。
4、養寵物
養寵物非常適合大把時間的人,只有他們才能照顧好這些小天使。有的人退休在家,兒孫不在身邊,就剩下自己,那麼更加要養寵物了,狗狗適合喜歡溜達的老人,而貓不需要別人多費心,適合懶人。
5、讀老年大學
在當今社會,上大學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不要說本科了,就連考上研究生,博士生都不稀奇。但是對於上代人來說,上大學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念大學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剛退休趁身體還不錯,圓自己的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