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名词解释语文课程标准

名词解释语文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20-11-28 21:05:08

㈠ 课程名词解释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课程是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与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特点
当课程被认识为知识并付诸实践时,一般特点在于: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中国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
课程表
课程表
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通常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差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其意思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中国学校课程

课程类型 小学 初级中学 高级中学
文科 文学语言学 汉语(汉语文)
英语
无 日语*
俄语*
其他*
政治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 思想政治
历史学 无 历史、历史与社会 历史
地理学 地理(七八年级) 地理
理科 数学 数学
化学 科学 化学(九年级) 化学
物理学 物理(八九年级) 物理
生物学 生物 生物
计算机 信息技术
艺术科 艺术学 音乐
美术
体育学 体育与健康
西方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内涵
课程即教材,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

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㈡ 名词解释:语文教学大纲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㈢ 名词解释什么是“语文教程”

当代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语文学科内容(学科课程),也包括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活动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既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也包括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重因素的整合。
——《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㈣ 名词解释:语文课程资料

当代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语文学科内容(学科课程),也包括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活动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既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也包括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重因素的整合。 (希望可以帮助你)

㈤ 名词解释:什么是语文课程急需!速求!

当代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语文学科内回容(学科课程),也包答括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活动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既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也包括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重因素的整合。

——《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㈥ 语文新课程实施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一、填空题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8、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1、“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对话
“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素养”另一种说法: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及相应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生字复现
一种巩固识字的有效办法。让生字在轻松的语言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多次出现与学生多次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目的。

三、简答题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答:最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合作学习”前期缺乏有素、到位的训练;(2)课前安排时教师主观性太强;(3)课间调控策略手段缺乏;(4)只从形式上组织“合作学习”。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要注意问题有:自始至终注意民主、和谐交际氛围的形成和保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组织者、督促者、引领人。做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者,合作学习的对话者,探究学习的先行者和参谋。
4、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答:(1)应重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深广性,学生学习反应的多元性;(2)注意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3)注意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思维的影响。
5、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哪些途径?
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途径主要有:(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题,与阅读教学相结合;(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语教上的听说训练和口语交际都有听和说的表现形式,所以有人就将两者当作一回事。其实两者有较大的差别。:
听说训练是一种语言规范的教学训练,学生从听开始,学习说的形式和能力,这种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强调“交际”,是一种语言互动评价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教学时注意交际情境的作用,重视语言文明和语言修养,注重与生活联系,形式更灵活。

2、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答: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物本、人本及动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上,城市学校占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开发课程资源是人的努力行为,农村教师辛勤执着的开发,完全可以满足小语教学需要。所以作为农村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善于应地制宜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其次要培养本人及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再次应锻炼师生深入发掘语数资源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教学方案的操作实施能力。

3、《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低三学段有不同侧重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有侧重地进行习作指导。我们认为对“少指导”说,应作如下理解:
(1)在谈话、习作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应该加强指导;
(2)在培养兴趣、热爱生活、多读书方面要有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指导”。
(3)在纠正学生语言错误及价值观偏差方面,绝不能放任自由,要执着尽“引领”职责;
(4)有些影响或阻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破坏习作积极性的“指导”则是万不可为。

4、“‘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们并不赞同这个观点。理由如下:
(1)我们承认自主学习有时会表现为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但自主学习绝不能排除教师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课内学习更是如此。
(2)其次,自主应与合作、探究结合才是更完整有效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参谋,合作学习的主要合作者,从合作和探究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赞同教师只充当纪律维持人、学习环节串连人。
(3)“教学环节串连”本质应是学习“过程和方法”维度目标的串连。由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不可割裂的,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只管“环节”“纪律”的说法,要害是默认了“过程方法”与其它维度目标的分裂,所以是不可取的。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题目分析:
(1)从联系生活角度看,这篇习作的内容强调的应是“我的发现”及“发现”结果三方面。
(2)因为“发现”是一个过程,所以,文章应有过程的详或略的叙述。
(3)由于是“发现”,所以发现结果应是有一定新颖性的现象、理解、“秘密”、结论等。
(4)这个发现是“我”的个性“发现”。
(5)命题纪实作文应是高年段习作要求。
教案可以有这样几个过程:
A、 预先有目的地布置探究性的观察;
B、 课内汇总学生观察结果和其它有关材料;
C、 从“我”、发现过程、发现结果三方面师生对材料结果进行互动评价。
D、 试写若干句段,再互动评价,学生各自完成全篇。
E、 抓主人公、过程、结果,选若干典型篇进行互动鉴赏。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
要求分析:
(一)读和写结合的“结合”是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常表现在读写内容上,及读写篇段的结构形式,句段表达形式上。
(二)设计举例:
(1)学习《燕子专列》一文,强化该文几方面特点:
A、 内容上写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B、 结构上使用了倒叙的方法;
C、 开头段使用了疑问句,引发读者兴趣,结尾饱含深情祝福。
(2)互动讲述几个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如:《密林怪客》等),请学生记录并改写,要求学生使用例文相应段落形式和语句形式。
(3)试说、试写并互动评价,个性修改。

六、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1)浙教版十二册古诗有“四首”:《赠汪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竹石》(“两首”可能指南宋爱国诗二首)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从目标把握角度看,为几首不同时期的古诗教学设计同样教学目标,肯定不利于更深入了解,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南宋二首的《题临安邸》是从批判、遣责权贵角度,表现忧国忧民的: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从惦念北方沧陷国土角度表现忧思的,两诗思想方式差异很大。不是“借景抒情”一语可概括的。
(3)从叙写角度看,设计者努力进行了“目标”的分解式叙述,但由诗歌的内容差异较大,分解目标也就很难对各首诗教学具体操作产生积极作用。
(4)目标叙写第(二)条“咀嚼、体悟、感受”等词作为“过程方法”操作性不强,“重点诗句”指向也不明。

2、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这位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注意汉语言文字结构特点,注意字形方法的概括:如“加一加”等。初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但5、6、7三位学生分析字形时,方式无创新,分析都人为复杂化,这将影响识字效率。教师评价(“很多方法”)不着边际。建议采用适当情景“复现”和动手方式,改进类似的识字教学过程。学生4发言,应改成“采”字加上“草字头”说法更妥贴。

3、 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芦》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答:(1)词义教学应与篇段上下文内容联系,与篇阅读联系;
(2)词义教学应激发学习词义兴趣和积极性,讲究方法;
(3)词义教学可适当横向与生活联系,方式方法应有灵活性;
(4)词义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理解词义时的思维方式(如:类比式或下定义式等)。

4、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水池各种奇特的形状。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
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答:(1)在该教学环节中,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共同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该案例是阅读教学三方“对话”的成功范例;
(2)教师再次示范后,新一轮训练在新的高度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
(3)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学习,有利于引领学生从“定向”语言训练,向创新方向转化。

㈦ 名词解释:语文素养,注音识字教学,讲读法,素描作文教学实验

什么是语文素养

概念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要点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句式、语法、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可能有人觉得不好理解。

详解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目标中也提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㈧ 大学语文 名词解释

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
两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永明体: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盛唐边塞诗派:指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情感,大多具有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尤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 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南戏:指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㈨ 名词解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指小学语文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