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发布时间: 2021-03-16 20:54:03

Ⅰ 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今社,信息革命几乎冲击所领域.现步入信息社,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文化素质,提高校教质量,已普遍关注问题,更我教育工作者务急.课程教改革,广实验教师已融入课改洪流.我作其员,勤奋习,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体信息技术带语文课堂教式、教师角色、课堂信息量、思维程、教师要求等种变化.,作教育、培养未社才教师,应走代前沿,社培养优秀持续发展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 变化
今社,信息革命几乎冲击所领域.现步入信息社,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文化素质,提高校教质量,已普遍关注问题,更我教育工作者务急.课程教改革,广实验教师已融入课改洪流.相部教师已走课改前沿,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整合,使信息技术语文教越越普及.广语文教师语文教或精设计媒体课件,或引导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语文课堂注入新力,师乐教,,增强教效,提高教效率.我作其员,勤奋习,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体信息技术带语文课堂教种变化.面我粗浅谈几点:
、教式改变
传统教程,切都由师主宰,教内容、教策略、教教步骤,能参与程,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整合,彻底打破局面.媒体计算机交互式习环境,共享类习资源,按照自习基础、习兴趣选择习内容、策略发展目标,种放式习空间主参与能,自习.教师指导,通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程,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且能手脑并用,调种官共同参与认知,使同单位间内增加所接受信息量,增强记忆效,加快所知识理解、消化速度,较短间内,更快、更更知识,提高习效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所提供信息技术资源特点具共享性,计算机使用资源网络化等技术环境,益于语文教任务完,孕育发展着间合作习式,间交流提供机,我教育教应努力创设合作式习环境,更运用合作式习策略,切实养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习式,充显示信息交流向性、丰富性快捷性.通师互、互、师机互、师机互、机互、机互种友合作式,提供立体式向交流机,利于培养合作精神,改变传统语文教教师单传授式.
二、教师角色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使教师角色发角度转换.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习者通网络便捷快速获所需要各面知识,体发展水平越越取决于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习自我教育能力.信息化代接受知识转变主获知识,教师再文化知识传播介,习指导者.通调习主性积极性,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及充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教,家统编写教材规范教师知识传授.网络代教师课程发教研究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创设习情境,拓媒体教空间;编制教软件,促进课程向化、校本化、性化、综合化面发展,实现课程教综合化知识融贯通;主投身课程教思想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代课程教理论研究水平. 教师由教材执行者转变课程教研究者.
另外,网络代习组部,网络化习丰富品德发展内涵,阔品德培养视野.教师要未设计者,建构具前瞻性道德价值观体系.通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内道德价值取向,培植道德理想信念,提高社适应能力道德行能力.与同,信息技术打破与间空界限,拓宽际沟通渠道,利于师间平等民主关系建立,师交往趋于化、平等性.教师作际关系艺术家,应更理解、信任、同情,护自尊;教师应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情素养,形宽容、尊重良性格魅力,展平等,提高师间协作水平,创建谐融洽师关系.
三、课堂信息量变化
类社已经进入信息化空,特网世界知识库、资源库,拥丰富信息资源,internet发布信息包罗万象、充满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科新内容.教育网站存储量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优秀教案等内容.,信息技术效运用能极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语文习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远远能满足习需求.信息技术则体现强网络优势,搜集更语文信息资源,增教信息量,充发语文资源.师双实现用计算机教进行互,实现资源共享.系列操作,量信息刺激着习主体,习容量增加,信息量加.同信息知识点紧密联系起,由于使能获取量知识信息,更使掌握更知识,利于知识保存.
四、思维程变化
语文作门基础科,其根本教目训练习者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培养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认知程逐步提高程.整教程何由浅入深、由易难,使思维由现象本质、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问题.传统掌握科知识主课堂教,思维程侧重于语文知识结论简单记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思维程更侧重于调各种认知策略解决阅读写作实际问题,概念性知识本身记忆程则相减少.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思考程外化功能,所能够刻监测自思维程,何习,何思考.
五、教师要求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整合绝件简单事,项期艰巨教改革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观念,打破教师教模式,先进教育科理论指导,充发挥计算机、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认知工具作用,零始,经5、10甚至20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程,各面压力,遇困难,决句言难尽概括.信息化代语文教师必须更高素质,教材、教、握传统教模式所贯强调,基本功信息代显更加重要,同赋予新内容,教材处理、新特性、教变革等.
另外,教师课程改革主体,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培养信息素养关键.信息技术发展使师信息资源等,现阶段进行科整合程间,问题都陌,都需要自亲自手解决.论优秀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根据科习理论丰富教经验设计发课件,能适用于某特定教情境,适应千变万化教情况.所作信息化代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更指导,提高信息素养,全面实施推素质教育.
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带深刻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整合教育教改革关注热点,今教育界研究重要课题.作教育、培养未社才教师,应走代前沿,必须改变传统教式、思维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与俱进,跟代步伐,社培养优秀持续发展才.

Ⅱ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视、院系广泛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的局面。

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跃升?经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让“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

这一转变,如何实现?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

《纲要》立足于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个层面,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为高校和教师拨开了认识上的‘迷雾’,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吴岩表示,在建设目标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要求全面建设。”

上海市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已实现3个“全覆盖”,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更为“育人大纲”,修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方式方法,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系,推动课程育人改革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看来,“贯彻‘四个相统一’,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吴岩表示,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3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纲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积极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组织了全市首场课程思政网上集体备课,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江西省试点双师同堂,部分高校试点推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面向本科新生开设“测绘学概论”专业基础课;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将“课程思政”作为每一位专家分享的必选内容;山东省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负责省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建设专门网站,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实践中要抓住这些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

东北师范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并严格各门课程对其支撑关系及权重,确保课程育人落实落细;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启动了“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育人特色,将“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宇宙简史”课程教学中,将哲学和天文学紧密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济大学“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领衔打造,凝练“海洋强国”文化,塑造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南京农业大学在以“尚茶”“农业栽培学”等为代表的课程中,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程,升华对中医药的认识,提振了中医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千万大学生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7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探索并实践了“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开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思政大课,积累了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

强化“三重保障”,让学生“尝甜头”

“从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实践探索来看,课程思政的功能是综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表示,大家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教学不仅要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还要进一步回答“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的深层次价值追问。

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吴岩表示,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强化“三重保障”,即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势头”;强化激励机制保障,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有劲头”;强化考核评价保障,让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尝甜头”。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此次新政明确要从3个层面健全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在宏观层面,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中观层面,各地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学生,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的首要标准。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换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吴岩表示,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本报记者 万玉凤)

Ⅲ 什么是思政品教学理念要坚持哪些理念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标准是什么?要自觉坚持这样的判断标准,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认为,判断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标准至少有:
1.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而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由文化力、意识形态影响力等表现出来的一种实力。新世纪新阶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本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中之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解决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及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任问题。
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问题,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作为科学信仰,在信仰确立的过程中,理论确证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理论上的彻底,才有信仰上的坚定;同时,科学信仰同样需要实践体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和巩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要求。而根据相信的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信仰主体分为:不信者、疑信者、随信者、诚信者、狂信者、背信者等。根据信仰规律,对一个信仰客体的信仰,诚信者永远是少数,也正是这少数的诚信者,是信仰事业的中流砥柱。而随信者永远是多数,疑信者也不少。因此,在当前价值多元化、信仰态势空前复杂化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引导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不信者、疑信者成为随信者甚至成为诚信者,引导随信者成为诚信者。
又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遭遇到了世所罕见的发展难题,社会和谐稳定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同时让大学生坚信党和政府能够解决科学发展问题,坚信党和政府能够解决社会和谐问题。
2.是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新世纪新阶段,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对大学生而言,能够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才可能真正成为让他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当代大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就是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所具备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第一竞争力。
在当今世界,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而真正决定事业成功的是水面下的东西,即自信力、意志力、创造力、判断力、亲和力、处事能力,是责任心、责任感,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进取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等。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时代,我们都面临着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郎格郎认为,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每隔十年,人们就面临着一场在物质、精神和道德领域内如此广泛的转变,以至于昨天的解释已经不再符合今天的需要。”[1](P61)在终身教育时代,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不是一个曾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而一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学会学习的人,更是一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Ⅳ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应该秉承哪些基本理念

一 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 ,对思品课充满兴趣,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不想学这门课到爱学这门课,但是,长期的灌输性 的教学并没有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入手,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 缺乏主动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趣味性应当是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 即观点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论于材料之中;其次, 要注意多用切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形象地说明道理;再次,要注意叙述材料的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根据教学需要和所教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穿插一活动,激发学生的 兴趣。
二 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使学生相信其真 理性 趣味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入门的向导,基础还是靠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的趣味就是庸俗,也就谈不上思想性。学生们普遍认 为,物理、化学、生物是科学,有用;思想品德不是科学,只是 骗人的空谈,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不想学。因此,我们一定要讲出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
三 寓思想性、教育性于民主教学中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一门 课产生叛逆情绪或反感情绪的原因, 说教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 需要。新时期,要想更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及思想性 的功能,就必须得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民主教学。

Ⅳ 分析论述思政教育进入课堂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推行课程思政时,必须坚持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从高校性质层次看,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需要,因为它是强化高校领导办校意识的必要抓手,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推手。

从人才培养层次看,这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需要,因为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唯一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5)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扩展阅读:

在数学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所用总时间短,以50分钟的课堂为例,最好不超过3分钟,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精练,不能带偏整个课堂,要快速的收回到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来,做到收放自如。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可能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起不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引导作用,还大大降低了数学课堂的授课效果。

例如,在《高等数学》这门课中,讲解极限的运算法则这一节时,往往先复习前面讲解的极限定义,及极限定义所能解决的一个简单函数求极限结果x=x,针对这个极限,借助一定的工具,使得求极限的能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自然引出所提的工具—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利用运算法则,最先解决的是多项式函数求一点的极限,即为求该点的函数值,然后是形式为分式的函数求一点处的极限值,对分式求极限时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

Ⅵ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课程中,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哪三条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三条原则。一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感以及教学理念的评价。二教学内容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评价。三对学生学情和知识撑屋程度以及反馈的评价。

Ⅶ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理念主要内容有哪些

本书是“走进课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之一,收录了依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以及参考人教社版教材相关内容所设计和实施的30个教学案例及其点评。

案例结构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

案例内容涉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税收及其种类、提高效率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的政府、体味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主题。

作者力图通过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的鲜活的教学案例,反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中的经验、做法、成果,可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同行参考借鉴。

本书适合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区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教材,也适合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建设的教研人员阅读参考。

(7)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扩展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前言:

课程教学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对教材、学生学习及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面对新课程,一线教师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等等,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深入研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引领高中新课程实验健康深入的推进。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全省优秀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的征集和评选活动,面对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纷至沓来的教学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涌现出许多鲜活经验,我们从中精选出各学科优秀者,汇编成丛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