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教材研究
『壹』 谁有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发表论文,发表邮箱多少
我知道《课程教材教法》,但是没听说过你说的刊物,现在期刊市场有点乱,如果缺少鉴别常识,很容易掉进坑里,认准正刊,谨防假冒!
『贰』 语文教材研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语文教学注人入了生气和活力。课改伊始,成绩喜人,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在静静发生着变化:人文精神得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先进……然而,毋庸讳言,有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剑走偏锋现象。 一、重“文”轻“语”,华而不实。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练习课,语文教育就会陷入了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但是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练习,似乎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正像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的那样“所谓‘两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殊不知,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附丽。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更不答应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地理课……。我们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语文要人文和工具并重,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矫枉不能过正,绝不能由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头重脚轻”不好,“头轻脚重”也不好。 二、漠视文本,刻意求新。新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阅读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实质方面,却在那里暗示和鼓励学生去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再如有一位老师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本来季氏的着眼点是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想通过伐颛臾为自己争权夺利增加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的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但有个学生据“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断孔子认为季氏担心的是自己内部没有得力的助手,对这一明显偏离课文原意的错误推断教师竟然连声叫好,还呼吁其他学生为这位同学的“有新意的见解”鼓掌。难道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教材之上、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吗?知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脱离开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 诚然,“唯书”“唯上”的教条是要果断摒弃的,完全没有必要囿于课本和定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但是发散思维不是散乱思维,反弹琵琶也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三、“讨论”过滥,有名无实。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 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艺术调控,遇“愤”则“启”,遇“悱”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践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 四、追求“看点”,哗众取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非凡注重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 如一位教师教《林黛玉进贾府》,在讲“宝黛初会”这个场面时,问同学中有没有会唱越剧的?果真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大笑。后来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接着问:“黛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老师说:“也是一个‘情种’。”学生再笑。老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再大笑……如此教学,学生只是被老师不停地“逗乐”,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品味,何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呢? 假如说上面的例子仅仅是由于 “逗乐”而没有让学生开展深层的阅读的话,那么,更有甚者是有的教师背离教材内容,对学生盲目“激趣”、错误引导。如一位教师教学《项脊轩志》第3段时,请两位女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台词是:“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儿寒乎?欲食乎?”文白夹杂的对白和滑稽的表演动作引起哄堂大笑。教师于一旁说戏并亲自示范表演,笑声更大。这一段文字叙述项脊轩的变化,回忆母亲和祖母,字里行间隐含着家境败落的哀伤和时光易逝、有负亲人的感慨,然而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恐怕只是滑稽有趣,这岂不是对文本和作者的亵渎? 语文“课改”还只是刚刚起步,假如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就会使课改多走弯路。搞课改既要有高涨的热情、果敢的精神,又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希望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的现象尽早得以矫正,使课改 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更多参考:http://www..com/s?wd=%B0%A1%E0%B8%D3%EF%CE%C4%BD%CC%D1%A7%CD%F8
『叁』 在参加教育部课程教学研究所的优质课奖获奖证书能作评职称吗
1、既然是教育部教学研究所发的,当然有用。2、任何关于评职称的条件是很多的。并不是一个优质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3、这个优质课证书,一般只能是根据什么文件精神等,可以算作几分或者零点几分,累计在荣誉系列得分中。4、如果同系列的,一般只能取最高等级计分。同级别的 ,大概是可以累计加分。以上仅供参考。
『肆』 各位湖师大的学长学姐们,想问一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综合和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要看的是什么书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中学语文教学艺术专业书籍大全
李卫东讲语文 蔡明讲语文 胡明道讲语文 黄厚江讲语文 程少堂讲语文
尤立增讲语文 李海林讲语文 邓彤讲语文 褚树荣讲语文 肖家芸讲语文
严华银讲语文 吉春亚讲语文 李平讲语文 张祖庆讲语文 李胜利讲语文
祝禧讲语文 余映潮讲语文(无货)
2012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 中学语文 2012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 小学语文 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 郭初阳:颠狂与谨守
王开东:深度语文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 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闫学:我负语文 叶开: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 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 程翔与语文教学 郑国民: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周庆元:宏观视野下的语文课改价值取向
(台)廖玉蕙:如何教出精彩的语文课 刘正伟:语文教育意蕴篇 陈日亮: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王君: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 杜永道:缺失的语文课 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沈坚: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 夏丐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 传承与嬗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吴松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商友敬:语文教育漫谈 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 施平:中国语文教材经纬 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杂记 周有光:语文闲谈 蔡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加)约翰斯顿:重构语文世界 后殖民教学实践 王鹏伟:语文教育 世纪之变的嬗变
怎样上出好课——语文卷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朱晓民: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语文课程教学技能
语文教学对话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 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 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
中国语文人(第一卷) 中国语文人(第二卷) 语文教育人文论 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 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上海名师课堂:小学语文(周云燕卷)(附光盘) 赵景瑞: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艺术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例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百例 让小学生爱上学习的语文故事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小学语文名师新秀大辩课 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
『伍』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4 张华版
书籍作者:张华
图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11日
ISBN:9 7 8 7 5 3 2 0 7 1 3 9 5 《课程与教学论》是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分册。全书共分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课程与教学论》是钟启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和研究的成果。进修是教师知识更新的源泉,是教师有效工作的活力机制。古人云:“人才置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科委带除了进修的真谛。
而这《课程与教学论》就是围绕着这一真谛。充分反映国际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及其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学研究历史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五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别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后记
『陆』 谈谈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对于小学生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历来是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课程。我国从1999年开始正式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开设需要在原来以师范学校为主的小学教师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一套新的适应本科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十多年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实践中,不同院校的培养方案差异很大,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从原有中等师范学校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等不同的课程。这导致小学教师培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等问题。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建议。其中明确开设“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学科教学设计”模块,根据这一标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柒』 如何把控课程的内容与教案的关系
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本文试以英语学科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学理基础之上。
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每次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变化。但要说教材的研究,则解释、论证多于理论探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控制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本来不同的研究层面便重叠了起来,致使分属课程、教材和教学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缠绕在一起,混淆不清。一方面,由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几乎就是研究学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学的历史,学科内的课程理论、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贫乏,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对现行课程具体形态──教材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或者合而为一,甚至超越大纲,行使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可以不必研读“英语教学大纲”,只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
因而不堪重负。这样,很多本应属于课程层面或教学层面的研究内容不能和教材问题有效剥离,其后果是,课程或教学层面的问题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仅滞留于表面的介绍和解释,缺乏系统的深度研究。
上述情况反映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概念的辨别不清。诸种术语纠缠不清使很多问题的讨论或争论缺乏合理的学理基础和共享的理论框架。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与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内容混淆在一起,在实践中导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内容的现象。例如,“对话”是英语教材中常见的内容,它是体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人际交往形式,实践中不少教师课堂上直接要求学生机械朗读和死记硬背对话,不顾学生语言运用(揭示其中语言知识、语言结构的功能意义)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做法便是将教材内容误解为课程内容的典型事例。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在于,教师安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教教材),自欺欺人地满足于所谓的课程内容的完成。
『捌』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写作思路:可以谈论沟通层面的问问题技巧,也可以谈论问题的价值性,而这又是问题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果你通通杂糅在一起写,恐怕花一天的时间都写不完。这时候你就要找准切入点,定下标题,才能稳稳地随着标题的引导顺利展开论述。
正文: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试想,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过去面目可憎的“权威者”,加之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爱学吗?由爱学转为会学,会学更爱学,从而真正走到了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受其害。教师的“一言堂”、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课堂,扼杀了多少儿童对知识的向往。现在,我已为人师,难道还要让我的学生也有同样的遭遇吗?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语文教学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学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的民主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
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地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玖』 论文发表在《教学与研究》或《课程.教材.教法》,教师评职称副高有用的吗
看单位评副高的要求是什么了
『拾』 新课标电子版作业 1.课程标准 2.教材研究 3.教学设计 4.后记 核心:备一节课,要一份教案(
1.课程标准
2.教材研究
3.教学设计
4.后记有具体要求吗? 方向还是比较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