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微指令
㈠ 求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些列问题。。。。求计算机大神解决
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需要自己设计一个微程序并附带一个微程序流
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设计实现一套全新指令系统的CPU
(1)自行设计3条指令
序号 指令名称 功能 格式 操作码编码 入口地址
1 DERC 减1右移 (DR-1)/2--DR 10100010 92
2 NINR 加1 取反 右移 /(DR+1)/2--->DR 11100001 96
3 HORH DR和SR寄存器中的内容相与 DR^【SR】-DR 10101010 99
(2)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
CM1 CM2 CM3 CM4 CM5 CM6 CM7
指令
操作码 微址 下址 CI
3~0 SCC
3~0 0
MRW 0
I2~0 SA
I8~6 SB
I5~3 B口 A口 0
SST SSH~
Sci DC2 DC1
DERC 92 00 1110 0000 0100 0011 0011 1001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30 0011 0000 0100 0011 0101 1000 0000 0000 0101 0000 0000 0000
NINR
96 00 1110 0000 0100 0011 0011 1000 0000 0000 0001 0001 0000 0000
00 1110 0000 0100 0011 0011 1111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30 0011 0000 0100 0011 0101 1000 0000 0000 0101 0000 0000 0000
HORH
99 00 1110 0000 0100 0100 100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0000
00 1110 0000 0100 0011 0000 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 1110 0000 0001 0000 00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0 0011 0000 0000 0010 000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㈢ 微指令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tec2ksim仿真软件 我没有 不知道有什么要求
㈣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与机器指令)
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一段为微程序就是一系列微指令。
(资料来源:云绣网)
㈤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设计,帮忙写出微程序16进制代码和程序设计,谢谢各位了
在微指令的控制字段中,每一位代表一个微命令,在设计微指令时,是否发出某个微命令,只要将控制字段中相应位置成"1"或"0",这样就可打开或关闭某个控制门,这就是直接控制法.
在6.3节中所讲的就是这种方法.但在某些复杂的计算机中,微命令甚至可多达三四百个,这使微指令字长达到难以接受的地步,并要求机器有大容量控制存储器,为了改进设计出现了以下各种编译法.
6.4.1 微指令的编译法(编码译码方法)(2)
2.字段直接编译法
在计算机中的各个控制门,在任一微周期内,不可能同时被打开,而且大部分是关闭的(相应的控制位为"0").所谓微周期,指的是一条微指令所需的执行时间.如果有若干个(一组)微命令,在每次选择使用它们的微周期内,只有一个微命令起作用,那么这若干个微命令是互斥的.
例如,向主存储器发出的读命令和写命令是互斥的;又如在ALU部件中,送往ALU两个输入端的数据来源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每个输入端在任一微周期中只能输入一个数据,因此控制该输人门的微命令是互斥的.
选出互斥的微命令,并将这些微命令编成一组,成为微指令字的一个字段,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 就是字段直接编译法.
6.4.1 微指令的编译法(编码译码方法)(3)
例如,将7个互斥的微命令编成一组,用三位二进制码分别表示每个微命令,那么在微指令中,该字段就从7位减成3位,缩短了微指令长度.而在微指令寄存器的输出端,为该字段增加一个译码器,该译码器的输出即为原来的微命令.
6.4.1 微指令的编译法(编码译码方法)(4)
字段长度与所能表示的微命令数的关系如下:
字段长度 微命令数
2位 2~3
3位 4~7
4位 8~15
一般每个字段要留出一个代码,表示本段不发出任何微命令,因此当字段长度为3位时,最多只能表示7个互斥的微命令,通常代码000表示不发微命令.
6.4.1 微指令的编译法(编码译码方法)(5)
3.字段间接编译法
字段间接编译法是在字段直接编译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微指令字长的一种编译法.
如果在字段直接编译法中,还规定一个字段的某些微命令,要兼由另一字段中的某些微命令来解释,称为字段间接编译法.
本方法进一步减少了指令长度,但很可能会削弱微指令的并行控制能力,因此通常只作为直接编译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6.4.1 微指令的编译法(编码译码方法)(6)
字段A(3位)的微命令还受字段B控制,当字段B发出b1微命令时,字段A发出a1,1,a1,2,…,a1,7中的一个微命令;而当字段B发出b2微命令时,字段A发出a2,1,a2,2,…,a2,7中的一个微命令,仅当A为000时例外,此时什么控制命令都不产生.
6.4.1 微指令的编译法(编码译码方法)(7)
4.常数源字段E
在微指令中,一般设有一个常数源字段E就如指令中的直接操作数一样.E字段一般仅有几位,用来给某些部件发送常数,故有时称为发射字段.
该常数有时作为操作数送入ALU运算;有时作为计算器初值,用来控制微程序的循环次数等.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1)
当前正在执行的微指令,称为现行微指令,现行微指令所在的控制存储器单元的地址称现行微地址,现行微指令执行完毕后,下一条要执行的微指令称为后继微指令,后继微指令所在的控存单元地址称为后继微地址.
所谓微程序流的控制是指当前微指令执行完毕后,怎样控制产生后继微指令的微地址.
与程序设计相似,在微程序设计中除了顺序执行微程序外还存在转移功能和微循环程和微子程序等,这将影响下址的形成.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产生后继微指令地址的方法.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2)
(1)以增量方式产生后继微地址.
在顺序执行微指令时,后继微地址由现行微地址加上一个增量(通常为1)形成的;而在非顺序执行时则要产生一个转移微地址.
机器加电后执行的第一条微指令地址(微程序入口)来自专门的硬件电路,控制实现取令操作,然后由指令操作码产生后继微地址.接下去,若顺序执行微指令,则将现行微地址主微程序计数器( PC中)+1产生后继微地址;若遇到转移类微指令,则由 PC与形成转移微地址的逻辑电路组合成后继微地址.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3)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4)
(2)增量与下址字段结合产生后继微地址
将微指令的下址字段分成两部分:转移控制字段BCF和转移地址字段BAF,当微程序实现转移时,将BAF送 PC,否则顺序执行下一条微指令( PC+1).
执行微程序条件转移时,决定转移与否的硬件条件有好几种.例如,"运算结果为零","溢出","已完成指定的循环次数"等.
我们假设有八种转移情况,定义了八个微命令(BCF取3位),在图中设置计数器CT用来控制循环次数.如在执行乘(或除)法指令时,经常采用循环执行"加,移位"(或减,移位)的方法,指令开始执行时,在CT中置循环次数)每执行一次循环,计数器减1,当计数器为零时结束循环.又考虑到执行微子程序时,要保留返回微地址,因此图中设置了一个返回寄存器RR.
㈥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一道题 微指令那的 会的谢谢了
这道题目的原题应该是想让你设计指令格式吧,利用互斥的原理将不同的指令编在同一字段中版,互斥指的就是不会同权时发生,举个例子,要执行指令V1,则需要将 a d e n 中4个微命令执行,则它们不是互斥的,但和V 10指令中A h l与V1中的就是互斥的了,应为要同时发生V1 V10时两者的微命令不会有交叉的地方。你就这样理解吧,在执行某条微指令时要执行的微命令时,但另一条微指令几条微命令不会执行,那么就是互斥的。
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因为课程设计是要求将以前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去,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会仔细认真的去翻阅自己以前学过但是以为已经了解熟悉的东西。这在无形中帮助我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及运用能力,并且让我们明白什么地方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关注的。而且这样我们对课本以及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总结与理解。而课程设计需要我们不但通过翻阅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需要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组成,尤其对数据选择器、移位器、加法器、运算器、存储器和微程序控制器,有了非常透彻的认识。并且对线路的连接与模型机的各个硬件的结构,以及微程序微指令的一些编制与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种微观的角度更加了解计算机模型机,这样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也有部分更深入的认识。还体会到了实践动手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做一件事要有计划和顺序。
㈧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连续输入5个有符号整数(8位二进制补码表示,用十六进制数输入),求最大的负数并输出显示。 说明:①5个有符号数从外部输入; ②一定要使用符号标志位(比如说SF),并且要使用为负的时候转移(比如JS)或不为负的时候转移(比如JNS)指令。采用单数据总线结构的运算器,不采用RAM;★(范例)求1到任意一个整数N之间的所有奇数之和并输出显示,和为单字长说明:N从开关输入,和从数码管输出,然后输出显示停止。采用单数据总线结构的运算器,不采用RAM;★(范例)求1到任意一个整数N之间的所有奇数之和并输出显示,和为单字长说明:N从开关输入,和从数码管输出,然后输出显示停止。3.1.2 课程设计完成的内容 1.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画出模型机数据通路框图; 2.设计微程序控制器(CISC模型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框图; 3.设计机器指令格式和指令系统; 4.设计时序产生器电路; 5.设计所有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 6.设计操作控制器单元; 7.设计模型机的所有单元电路,并用VHDL语言(也可使用GDF文件----图形描述文件)对模型机中的各个部件进行编程
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设计mov指令
电脑系统是以电脑为核心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完整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电子管电脑,之后经历了晶体管电脑、集成电路电脑、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电脑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电脑的硬件是指构成电脑的物理设备,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电脑的软件是电脑的程序和数据,需要依托硬件设备才能存在和运行。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操作系统,目前在台式电脑上配备的最为常见的操作系统是Win7,这是Windows的次新版本。此外,电脑的软件还包括语言处理程序(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