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2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21

发布时间: 2021-01-31 13:47:29

A. 求论语选读(语文选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全本内容

天之未丧斯文也
8、【原文】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注】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
本章为时人对孔子所担当的文化责任的评价。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程石泉】仪封人赞孔子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益见世道之陵替,虽僻处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聋发聩,而孔子实亦以此为己任矣。故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第十七》)
【记】
封人和孔子谈了是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会面结束后,封人如此大赞孔子,可见谈得很投机。是孔子的抱负打动了封人,还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无法知晓,也不需知晓。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得之言外,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即“事势必然而事迹未毕露,事态已熟而事变未发生”。也像是一种侧面烘托,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此外,弟子恐怕对老师也不够信任,孔子真够孤独的。先行者不可能随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难免,否则,孔子就不会感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传道即保存、传递“先王之道”为己任,即今天所说的文化使命感、历史责任感。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记】
“文不在兹乎”:文指礼乐制度,人群大道所记。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传之礼仪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然得到此道,知道天意不想丧失这个文化传统,那么匡人对我也无可奈何。孔子临危时,常发信天知命之言。大概孔子极为自信,认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谦,认为自己能明晓此道,并不是自己由于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和孔子一样具有这样责任感的有司马迁、玄奘等。
10。【原文】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解】
本章通过隐者对孔子的批评,衬托出孔子济世安民的执著及进取的可贵。
歌词意思是说事不可为,政治危险,还是退隐,不必为此栖栖皇皇,四处奔走了。可见道家早于孔子,早有隐者了。
【附】《庄子•人世间》:“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里借接舆唱出乱世景象,“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重税与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于刑是福。“祸重于地”“殆乎,殆乎”,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重压与危难。“迷阳迷阳”(荆棘遍地),“无伤吾行”,“无伤吾足”,处世之艰,当慎重留意。
【记】
接舆,其超尘脱俗世人难以达到,他所讥讽孔子的原因,不是说孔子徒慕虚荣,爱好荣华富贵,只是因世事不可为,而使车马劳顿,为孔子感到可惜。而孔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不可为之时,自己有不忍断绝的感情,有不可逃脱的道义。孔子虽然与接舆旨趣不投,但仍真诚地对待他,想要和他交流,希望来广大自己的心志,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种流露。
11.【原文】
18•6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以:与。 易:改变。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解】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记】
长沮对子路问津不肯回答,还讥笑孔子应该是知津之人。桀溺责备孔子只知道避人,而不知避世。所谓“避人”就是避他人的言语和脸色,暗示孔子是择人而事,但滔滔天下都是这类诸侯大夫,为之奈何?不如躬耕自食其力,借以避世。
孔子说不可与鸟兽同群是因为本性不同,道就不同。长沮、桀溺谋偷生于乱世,而孔子则谋行道于乱世。孔子知道之不行及,及事之不可为,所以不非议隐者之行。但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谓一旦天下有道则无庸栖栖皇皇,转于道路,也可跟从这个隐者而隐。
“怃然”二字是怅然若失的样子,所蕴涵的感情力量是非常深沉的,或许隐者的话触动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万千感慨了,引动了内心的无限的辛酸,可见孔子内心也有非常柔弱的地方,这也显示了其普通的人性一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第五》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12.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
①豫:快乐,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解】
这是孟子对自己承担的历史文化责任的表白。
这一段话有不不少名言。它所表达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极复杂的。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不错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了引用老师平时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老师也是很不错的,坦率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人非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平时说“不怨天,不尤人是对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有抱怨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孟子话说天下大势,实际上也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子的政治历史现,成为名言,对后世发生着深刻影响。按照这个观点推算,孟子的时代正应该有“王者”兴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国, 居然没有发现这样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齐宣王,看来还有些眉目,可最终还是斗不过那些“贱丈夫”,自己没有能够说服齐宣王实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国平天下方案。没有“王者”,“名世者”又怎么显现出来呢?而孟子分明觉得自己就正应该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许惆怅。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说“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过来又自我安慰说,如果老天还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什么不快乐了。“吾何为不豫哉?”与其说是对学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说是自我解嘲更准确些。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大有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的味道。其底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孟子的表达是有愤激情绪的,因此也成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时的靶子之一,认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极点。要说狂妄,伟大的人物从内心来说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如果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加以定罪,那孟子当然也就难辞其咎了,因为他毕竟说过那样一句话啊!
【记】孟子所说的“此一时”,是指教书时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原则和恒常的道理;而“彼一时”,则要考量天下百姓的福祉,与个人能否得君行道。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孟一脉相承,多为天下不平治而深感忧虑,他们既有治国平天下之志,又有惟自己才能治国平天下的自信。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只能把天下能否平治归之于“天命”。

13、离娄下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译】孟子说:“君子的影响,过了五代后便衰竭了;小人的影响,过了五代后也衰竭了。我没能成为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里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
【解】这句话既表明了孟子的社会责任感,还表明了他自觉继承孔子思想的强烈意识。
【记】三十年为一世。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所以从孔子到孟子正好是第五世。这是将绝未绝的时候,孟子继承孔子理想的心志,十分明显。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14、万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①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②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3)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④于我侧,尔焉能浼⑤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 鄙夫(6)宽,薄夫(7)敦。孔子之去齐,接淅(8)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 国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声而玉振之(10)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 譬力也。由(1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菲尔力也。”
【注】
①横:暴。②顽:贪婪。③遗佚:不被重用。④袒揭 (XT)裸裎:四个字意思相近,同义复用,都是赤身露体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狭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则。以下几句同。(10)金声:指钋鎛(b6)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韵。古代奏乐,先以鎛钟起音,结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犹”。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 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自在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听到过柳下惠风范的人,心胸狭窄的会变得宽阔起来,刻薄的会变得厚道起来。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 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鎛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鎛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有理地结束是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却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
本章说明孟子对圣人的看法。他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为例,分别代表圣人之中的“清者,任者,和者,时者”,并且以孔子为集大成,“时者”为何特别困难,因为一方面有始有终,另一方面能智能配合圣德,使生命犹如一首完美的乐章。
【记】
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比较而言,孟子认为前三者都还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而孔子则是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具有“智”与“圣”相结合的包容性。
显然,孟子给了孔子以最高赞誉。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伯夷过于清高,清高得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最后要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也就由此生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许也正是由此观念出发,伯夷才被推崇为“圣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曾经说过,“把历史扛在肩头”的人。其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论语•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圣人之一,历来也的确成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古代圣贤人物。但他的这种精神,在进入所谓“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时期后,已被视为过于沉重,过于执着的“古典意识”,与“轻轻松松过一生”的现代生活观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说,已不那么合时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却是坚持原则,我行我素。随遇而安体现在他不 耻于侍奉坏的君主,不羞于做低贱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穷困不忧愁。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困难了,尤其是后面两句,的确人有圣贤级的水平。所以,传说柳下惠能够做到 “坐怀不乱”,具有超人的克制力,圣人的风范。最后说到孔圣人。 事实上,到后世,尤其是到我们今天仍然家喻户晓为圣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圣人了。孟子在这里并没有展开对孔子的全面论述,而只是抓住他应该怎样就怎样的这一特点,来说明他是“圣之时者”,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孟子所强调的,是孔子通权达变,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所以才有“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说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过渡到对于“智”与“圣”相结合的论述,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智”“圣”合一的典型。说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备”的最高典范。这样一说,圣人也就与我们有接近的地方了,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德才兼备”吗?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精神方面的追求总还是可以的吧

B.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有教材的PDF文件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99%AE%E9%80%9A%E9%AB%98%E4%B8%AD%E8%AF%BE%E7%A8%8B%E6%A0%87%E5%87%86%E5%AE%9E%E9%AA%8C%E6%95%99%E7%A7%91%E4%B9%A6&restype=-1&id=10000003&ty=0&pattern=0
这是我在WEB迅雷上找的,有很多,不知道哪个是你想要的~专~~希属望有用~~

C.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听力材料mp3

http://58.251.57.206/down?cid=&t=0&fmt=-

必修1-4

http://58.251.57.206/down?cid=&t=0&fmt=-

其他的在这里

http://search.gougou.com/search?search=%e9%ab%98%e4%b8%ad%e8%8b%b1%e8%af%ad%e5%bf%85%e4%bf%ae&restype=-1&sortby=8&suffix=1&page=1&id=10000000&f=0&r=0&ty=0&b=0&pattern=0

D.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寒假作业 高一年级 答案

政治:AACDDAADA
ACCACBDAD
CAABBABBC
CAAAACCCC
CCCCACAAAABBBBDCBADCCAADA
地理
BCADDDDCBCC
DADBCDACB
CACDCCDA
ABBDC
CACAABBBC
DBABDBADB
BADBCABDBABBCADAAAABDAB
不是标准答案、、自己写的、、、其他没时间打了,我内也容在补作业

E.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在线讲课的视频

异面直线: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6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64二面角():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697二面角(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700点到平面的距离及体积(1):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69点到平面的距离及体积(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792立体几何(1):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73 圆锥曲线(1):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57圆锥曲线(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55

F. 急…… A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选修2-1的课后答案!!!!

去买本数学王后雄就得了啊,书后面有课本的答案,市面上很多参考书都有数学课本课后练习的答案

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共有几本

实验中学学的是数学B版,每学期两本,高一学完必修1-4,高二学必修5,选修2-1,还有本选内修4-5关于不等式的作参考,容选修2-2和2-3。

物理必修课本有必修1和必修2,高一每学期一本。

化学是必修1必修2,高一每学期一本。

生物似乎每年都不一样,05级高一没有生物课,06级只有实验班高一上生物。生物必修三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选修我们学的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辑。4本书高二每学期两本。

高一上学期学的都是必修的,就是数学必修1、2,物理必修1,化学必修1。

数学AB版与文理科无关。只是文科选修数学是1-*(具体基本不清楚,我学的理科),理科是2-1 2-2 2-3

预习应该是有用的~参考书老师提供参考,比如物理化学的优化设计,物理导学大课堂,生物的世纪金榜什么的。同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是薛金星的教

H.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第一单元提纲怎么写

政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期末复习提纲 素材(新人教必修2)
1.国家(含义;类型;根本属性;性质及决定因素)
2.民主的含义;专政的含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我国的国体及本质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及其表现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怎么做)
6.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被选举权(含义;条件;地位)
7.我国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义务?
8.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应遵循哪些原则?要求分别是什么?
9.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影响公民参与政治的因素?
10.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11.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与无序参与政治的区别?
12.比较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含义;优点;局限性)
13.影响我国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4.选举权的含义? 行使选举权的意义? 怎样行使选举权?
1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如何区别这些方式?
1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从决策者角度;从公民角度)
17.村(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18.村民自治的内容:①选举 ②决策 ③管理 ④监督
19.居民自治的内容:①选举 ②决策: ③管理 ④监督
20.我国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讲义》P18)
21.民主监督(内容;方式;特点;意义;要求)---注意几种方式的区别
22.我国政府的性质? 23.我国政府有哪些基本职能?每项职能的具体内容分别有哪些?如何判断?
24.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什么? 25.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坚持这一原则?
26.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径和意义? 27.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
28如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9.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
决策的基础
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村民自治的基础
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村民创造了。。。。。
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由。。。。决定
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的法律途径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国家代表和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5.我国公民选举所需要的经费由政府开支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6.如果说民主是指一种与个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形式,那么,这个“多数人”指全体国民中的多数人
7.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同其他类型的国家是一样的
81.没有选举资格的三种情况:①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②没有年满18周岁。③被剥夺政治权利
9.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10.在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
11.选举或被选举为国家各级各机关的领导或厂长、村民居委会成员的权利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2.自由的表达政治意愿是公民的政治自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监督权,其内容主要包括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其对象是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
1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指立法平等,也指司法和守法平等。
15.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16.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17.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18.关注我国维和部队在苏丹的维和行动,属于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
19.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20.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不如差额选举民主
21.现阶段我国直接选举方式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22.差额选举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23.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员会的选举都是直接选举
24.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差额选举。
25.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
26.我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7.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一样。
28.“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列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公民的文化水平越高,享有的政治权利就越多。
29.实行村(居)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30.在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形式
31.村(居)民委员会是我国最基层的的国家政权机关
32.参与民主决策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33.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助于决策者对决策的理解,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
34.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召开听证会。
35.写信给报社反映情况,是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36.找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是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37.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工作,所以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不受约束。

I.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1的DOC下载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 指数函数的定义是一个形式定义,要引导学生辨析;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分析底数为什么不能是负数、零和1.
巩固练习:利用指数函数的定义解决(教材P68例2、3)
(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函数性质时的思路,提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2)
(3)
(4)
(5)
2.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可否利用的图象画出的图象?
3.从画出的图象(、和)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其底数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
4.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吗?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 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 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a,b]上,值域是或;(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4)当时,若,则;

(三)典型例题
例1.(教材P66例6).
解:(略)
问题:你能根据本例说出确定一个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吗?
例2.(教材P66例7)
解:(略)
问题:你能根据本例说明怎样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判断两个幂的大小?
说明:规范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判断两个幂的大小方法、步骤与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69习题A组第7题)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