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课程大纲
A. 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区别如下:
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而教学大纲则是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
2、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科的计划,或只是学科表。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
3、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
B. 课程纲要什么意思
课程纲要即课程大纲,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
2、在教学方式方面,课程大纲重视知识的传承,重视较多的是科学的结论。
3、课程大纲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
(2)学科教学论课程大纲扩展阅读
课程纲要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C. 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
【答案】A【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标准的定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版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权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D. 教学大纲又称什么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4)学科教学论课程大纲扩展阅读: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型。1912年 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
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课程标准的总纲部分,相当于中国现行的学校教学计划;它的分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曾经使用的分科教学大纲。
E.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哪些主要区别
课程教学大纲即为课程大纲,课程大纲为课程的教学大纲,里面标明课程各个模专块的理论学属时和实操学时,考试大纲为考核内容及其相应比例分配与课程大纲不一样,另外还有个教学计划又与教学大纲由区别。
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看,两者的条目并不完全对应。课程标准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大条目组成;教学大纲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6个大条目组成。
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联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
拓展资料: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F. 如何编写课程教学大纲
指学校每门学来科的教学纲要源。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各级各类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一般分为:①说明。揭示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本学科教材的编选原则、教材的排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②大纲本文。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系统安排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或课题,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和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G.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有何区别
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
3、课程计划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5、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所谓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学习的课本章节,上午要学习哪些内容,下午要学习哪些内容;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安排方法
1、要认清现实情况,根据自身是否能达到任务的目标,而定好计划,一般紧急的一些课程必须要注意这点,以免导致无法完成安排任务.。
2、首先安排整体,然后整体安排具体计划。
3、整体安排上要清晰明确,在细节上要精细。
4、在安排课程时最好用纸笔记录,以免忘记某项任务而全局崩溃。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
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H. 请问2017苏州大学的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课大纲什么时候出来呢
苏州来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的考试源科目政治英语、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参考书目:1、《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朝等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外国教育史》周采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外国教育史》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当然还有每年9月初发行的高教版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解析
I. 如何认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依据的理论基础《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具有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的性质。课程标准编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一)新的学生观编制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生学习用的。因此透视课程标准背后的学生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观,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衷乐等感性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不仅指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指学生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3、学生是个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的人,有种种缺陷和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切实际的。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已为科学研究所证实。裂脑研究、左右脑功能的研究,潜意识的研究,都为此提供了科学证据。新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学生具有发展潜能的思想。(二)新的课程观1、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学科”,或者把课程视为“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2、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视课程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3、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这种观点认为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寻找。并且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三)新的知识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首先是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已不仅仅停留在认知畴。除了一般了解的科学知识外,还包括“如何操作的技术”,“如何生活”、“如何理解”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其次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只能被认识和掌握的对象。现在人们认识到科学知识也有主观的特性,对同一事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四)新的学习观1、学习者以自已的方式学习。其意一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学习活动有主体色彩,即学习的方式不同,所获得的对信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相互作用。(杨莉娟:《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课程与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60页。)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颁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为什么要把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呢?这是由于现行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在内容上偏难、偏深、偏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了弹性和选择性。因此,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育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理解和考虑。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第三,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了弹性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施、评价以及教材编写做出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很大。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枢架上的区别
J. 同以前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优越性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回疑问地对教材、答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
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