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
1.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一、使教学内容接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可以及时灵活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
二、巧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探究的催化剂。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标准的需要。
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扩充学生知识容量
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因此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所谓学习成果的迁移就是利用所学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储存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进行地理考查。在这些地理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相信,只要大胆尝试、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来。初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初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
2. 如何整体把握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教学实录
并辅以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区域地理是高中新课程必修三的主要内容,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共同组成了高中地理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必修三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必修二有关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就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综合分析的学习过程。因此,必修三是依托具体区域案例,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应用的能力。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而认识这一关系则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上,因此进行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与必修一、必修二的联系,同时突出区域地理特点及教学价值,需要对这部分内容有整体把握。
高中新课程必修三区域地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基础,只有在认识区域内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才可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这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依托具体区域,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本部分教学设计的主体思路。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分析、学生及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这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为达成目标而设计,而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依据课程标准;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分析是首要任务,因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为重要,只有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学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本讲聚焦于整体把握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梳理出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思维主线,找出最核心的知识,从而回答区域地理部分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知识的问题。
1 基于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一般思路
课程标准是对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所需要达成的最终教学目标,因此整体把握区域地理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进行。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必修三区域地理包括两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中,“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部分的标准如下: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课程标准如下: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总体来看,课程标准对于区域地理部分的要求,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特定区域为载体,从了解区域的含义入手,认识区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并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应用,进而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可以运用地理视角,即地理的空间视角、时间视角和综合视角来分析和看待这部分内容,构筑教学设计的思维主线,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因此整体把握区域地理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思路:
3. 如何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转化成学习目标
如何在课堂内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并将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和这一个多月在地理国培班的学习,认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抓住“灵魂”--地理图像《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剩余2336字)
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几种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回激励、测评等功能答。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并最终落实课程目标的第一保障。
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课程标准规定的“应然”状态和教学实践结果的“实然”状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科价值也因此得不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