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
❶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计划与过抄去的课程计划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管理由原来的国家统一管理变为国家、地区、学校三级管理;课程设置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其鲜明标志,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在过去已经开设的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新设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姑妄言之,如何在学生中有效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成功地开发好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能否落实好2000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面对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两个崭新而艰巨的任务作深度思考,结合近三年多学校在这两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和实践探索,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两者之间本身就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目的,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的表述是: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❷ 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选择: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2、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课程上的修改。
3、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
4、课程补充: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
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6、课程新编:课程新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校基于本校实际,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值得鼓励,但要科学地完善课程结构,规范有序地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