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网络课程标准

网络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20-11-29 05:17:20

Ⅰ 高中课标 信息技术 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 粤教版

网络一下吧,肯定有的

Ⅱ 求 《internet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前 言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与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人人获得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人人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人人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应当是实用的、有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创作作品、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活动。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重复、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4、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人,教师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信息技术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与其他基础学科的结合,特别是在实施案例上多与其他学科结合,让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养成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的习惯,最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学科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

二、设计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本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从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域、创新领域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应用、模仿、独立操作”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反应、领悟”等刻画信息技术活动的过程体验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领域以及创新领域等方面的要求。
一)知识性目标
1.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
2.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3.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二)技能性目标
1.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2.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的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的技能建立联系等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3. 熟悉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熟悉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三)情感性目标
1.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
2.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4.关注、借鉴、欣赏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确定、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三) 关于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信息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信息应用意识。
信息获取能力主要表现在: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能鉴别信息的来源;能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信息;能掌握多种获得信息的方法。
信息处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自主处理文字与图形的输入输出;能自主处理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掌握数据处理与管理的基本方法。
信息鉴别能力主要表现在:能识别信息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能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自己适用的信息;能主动抵制网络上的反动与黄色信息;能主动遵守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信息传输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利用工具软件创作多媒体作品;能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能通过网络上传信息;能通过论坛、BBS发表自己的意见;能通过个人主页发布经自己加工处理过的信息。
信息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寻求解决的办法;面对新的应用软件可以自主地学习其使用方法;能利用程序设计的思想,进行简单的项目策划与实施。
(四) 关于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安排: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标准》课程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与编排,不局限于以上教学模块。)

Ⅲ 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21世纪的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核心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习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应运而生。随着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内的相继实施,传统的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完成任务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一种新的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广泛的接受和使用,这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网络技术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和探究式学习的优点,能够很好的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原因,并对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总结,最后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原因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与下面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1新课标三维学习目标
新课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学习者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新课标不再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一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和意义,从而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即三维学习目标。三维学习目标具体体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现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旧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而形成了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和演示操作步骤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则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操作,来完成指定的任务和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技能的简单模仿者。其弊端表现为:1.教师成为知识和技能的简单转述者,很难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2.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缺乏创造性,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3.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4.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5.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迁移能力,难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3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分为五个阶段:(1)问题分析阶段:学习者对问题进行独立认真的分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2)信息收集阶段:学习者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的认知结构原形;(3)综合阶段:学习者对信息进行鉴别、加工整理。利用获得的信息资料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并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外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让知识在进一步应用中得到巩固,产生广泛的联结,建构起牢固的知识体系;(4)抽象提炼阶段:当问题得到解决后,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抽象概括,建立起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5)反思阶段:学习者在解决完问题后,反思问题的求解过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
4网络环境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有助于教师创设情景。由于中小学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感性经验,多媒体化的网络信息不仅能为他们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创设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加强他们对所探究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收集到和探究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源。交互性的网络环境和通讯平台能更有效的组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采用匿名,这种方式有利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羞涩心理,更能体现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和全员参与。通过论坛、bbs、qq群等网络通讯工具,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发布,便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
通过对上面四个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新课标三维学习目标的提出,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探究式学习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网络环境则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技术支持。因而逐渐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主题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问题假设,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搜集信息资料,综合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源,以及网络搜索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教师则跟踪整个活动过程,指导和协助小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解决问题得到成果。
3成果展示,组织评价、反思
学生将解决问题后的成果上传到论坛、bbs、或者ftp上,然后由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他们小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其它组的学生可以向他们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这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对该小组所采取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最后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有小组的成果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交流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情景的创设。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再由教师通过讲演来进行简单的传授,而是包含在教师创设的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帮助的情景中。创设一个好的情景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想法通过与教师、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小组分工协作的学习形式,不但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特点的内容进行探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
3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小组内的自评、小组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首先每个小组的学生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组内的自评,总结出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派出代表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说明,其它小组则通过对比自己探究的成果以及过程和方法,对别的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探究的成果进行结评。由此可见评价的内容不再单单是探究的结果,而且还包含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获得意义建构来进行,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情景的创建者,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协作者、帮助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的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创设的情景必须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如果教学简单得脱离情境,就不应从简单到复杂。而要呈现整体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解决整个大问题所需要解决的各个小问题,以及解决各个小问题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其次,学生在小组协作确立探究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对探究的内容做好分工,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各个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的时候,要求对小组的分工进行简要的介绍,避免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偷懒的现象。
然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评价探究结果的时候,尤其是教师在总结点评的时候,要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成果,即使最终探究的结果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也不能过分地否定,而应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有用的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最后,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但是网络中除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外,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信息。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学生往往会被网上的其它信息所吸引,而迷失了自己的学习主题。如沉溺于网络聊天、玩动感游戏、网络冲浪、在线观看电影……甚至偶尔还可能会涉足到一些不健康网站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结言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是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主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的建构为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重视学生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条件将更加成熟。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成为培养中学高信息素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Ⅳ 如何在网上搜索所教学学科的课程标准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Ⅳ 怎么能在网上找到《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http://wenku..com/view/761b9714cc7931b765ce1562.html?from=rec&pos=1&weight=42&lastweight=23&count=5
我刚找到 希望对你有用

Ⅵ 我手上有一张中国新课标教育网——VIP网上学习卡。我该如何使用

1、电脑浏览器网络搜索中国新课标教育网,点击官网链接跳转。

Ⅶ 2011定稿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全文 网上哪里有

网络文库里有内:容http://wenku..com/view/e9d6da5777232f60ddcca1c3.html

Ⅷ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图通(理科)新课标 好用吗

现在主要是跟上老师的复习 其实老师发的材料你能做完就不错了 后期卷子老多了 题海战术 不能提高多少成绩的 重要的是做每一道题 都要掌握解题方法 学会做题的技巧 就这么跟你说吧 高考复习的最好材料不是这个那个 专题 那些东西老师会一步一步帮助你总结 你要是真有多余的能力或者学习基础很好 想快人一步 买套2010的全国各省的考试卷子吧 高考卷的发展 出题的方向才是最实际的 如果你只是想笨鸟先飞 那么跟上老师的步子 就好了 往往比自己学的效果好得多
学校推荐的不管好坏一定要买 因为老师上课会讲

Ⅸ 网上学习导论请查看自己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描述都有哪些课程

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时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课程标准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课程标准,涉及的范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茹指出。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待遇态度,的规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求,最高要求。课程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应付某一件事。

(9)网络课程标准扩展阅读: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环节、教学时间安排等几个主要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在员工培训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教学目标也是确定某一具体教学任务或教学班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

2、课程设置。它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严格地说,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的设置和组合方式是员工教学计划的核心。

3、教学形式。教学形式主要受到教师、课程、教材、教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