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拉坯成型法微课程设计作业单
① 陶艺的制作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问题解答:
陶艺的制作方法有5种,分别是泥条盘筑成型法、手捏(雕塑)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印模(印坯)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泥浆铸件成型法。
制作方法:
1、泥条盘筑成型法
①取一块过量的泥料,用双手天然捏紧、转变,使其成圆棒状。
②将圆泥棒横放在任务台上,用手指平均地搓动,边滚边搓,左右手指走动,从粗到细. ·天然、平缓地搓泥条,依据需求搓成粗细一致、大小平均的泥条。
③将泥条放在转盘上做一底部,然后将泥条边转边接边压紧,边转变转盘,顺次加高,最终做成本人需求的造型。
④每添加了一层需求表里压平、压密、压匀以免枯燥时开裂。
⑤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转变调整造型,可用保存泥条盘筑的原始手迹结果。
2、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制作陶艺最原始、最根本、最简略的办法之一,也是初学陶艺者体验泥性一泥的厚薄、软硬、干湿水平最根本的演习,可以不必东西,光用手捏,有较大的自在度,只需求用手把泥团捏成你本人想要造型的外形即可,这也是最陈旧的制陶办法之一。还可用雕塑刀等东西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时将雕像挖空。
3、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将泥块经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板,然后用这些泥板来进行塑造。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两块布中心进行,从泥块的中间向周围分散(转变布块),留意泥的厚度,要契合所做陶艺作品的需求。制作时要应用泥的柔嫩性,可以像用布一样成型,而应用泥板的坚固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成木板一样来成型。泥板成型使用局限很广,从平面到立体,都可以进行造型转变,可应用泥板湿软时进行弯曲、卷合,制作成天然、美好的造型,也可应用泥板半干时制作挺直的器物。
4、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应用石膏模具来进行成型的一种办法。自古以来。此法就普遍地运用在陶瓷出产中,普遍我们运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制作成型,然后依据造型翻成若干块模具,待模具枯燥后,即可印制坯体,印模成型。印模时要用力平均,压紧,才干把造型完好的印制出来对造型复杂的作品,要分模印制,然后再组成,在接口处要用泥浆粘接好,坯体脱模后有残损的要修补,多余的要刮失落。这种办法可以多量量地复制产物,在陶瓷出产中带来良多便当,依据小我需求可在模具上制作出分歧的肌理和其他装饰结果。
5、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应用扭转的力气共同双手的举措,再拉坯机大将泥团拉成各类外形的成型办法。也是陶瓷制作中一种经常见的和传统的成型办法。但技能性十分强,要求很高,有些师傅一辈子从事拉坯任务。这种办法需求花很长的工夫才敢把握,坯体可以先从简略的碗、杯、盘开端,纯熟后再拉瓶、罐等复杂的造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握拉坯技能,非得下苦功夫不成。
6、泥浆铸件成型法
泥浆铸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出产中使用普遍,也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块),石膏模留有注浆口,模具枯燥后,把配制好的泥浆注入石膏模内,跟着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实时注满泥浆,当石膏模吸浆到达必然厚度时,将模内多余的泥浆倒出,控干待泥坯离开模壁后,再从石膏模内掏出坯体即可,别的还要坚持(把握)必然的干湿度进行保湿,以便进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装饰等。
② 作业一:微课程制作有哪些手段和工具.ppt
初识微课,是在2014年6月我校校本教研培训会上,由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教师详细介绍了微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相关知识,重点向我们传授了如何使用录屏技术利用电脑录制微课。会后,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培训教师指导下独自录制一节微课。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微课的了解也只是皮毛,而真正让我对微课有更加深刻认识的,则是2014年10月中旬通过参加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网上研修和河北省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网上培训学习活动。这两次网上培训学习活动均将微课作为培训内容,河北省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网上培训学习第二学期刚开始,就要求每位学员培训之后制作微课,并上传互评,由此足以看出,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在强势冲击传统课堂教学。通过这两次的培训,我感受到微课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方式,更是一种促进教师自己成长的新模式,通过制作微课,我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一个知识点,精要的讲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五分钟的学习享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迎接挑战,更加全面、深入地去认识微课,学习制作微课,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为教学增添一把利器。 前一阶段,我在微课制作及应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急于解决这些问题,才更加激发了我学习微课、研究微课、探索微课的极大热情。随着对微课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也被微课自身独特的魅力和特有的价值所深深吸引,有时为了编写、设计和录制一节微课,我反复修改讲课稿件,仔细推敲、字斟句酌,甚至绞尽脑汁、夜不能寐。录制微课更是精益求精,稍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便重新再录,录完后,我再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认真聆听,有时,我还会找来一名学生试听学习,虚心向其征询意见,然后根据学生所提意见再重新修改稿件和录制。一节微课最后要录制成功,并达到我自己的满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虽很辛苦却倍感充实。每当我想到自己录制的微课能让千百学子受益时,心中便倍感欣慰,这时会感到就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是值得的!因为这就是我们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 我在学习、探索、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愿与广大热心微课的同仁一起分享、共勉,以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上好微课要做到“心中有生”,重在“启惑、解惑” 微课亦称为“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由此可见,微课主要有三大特征: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内(考虑学生有效注意的最大时长);集中说明或解决一个问题(唯一);教学目标明确(定向)。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微课”,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从表面上看,我感觉“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翻转了时间,学生下课提前学习第二天的内容,上课时讨论解决预习过程中的问题。用专家的话讲就是从传统的“课上学新知,课下内化知识”翻转为“课下学新知,课上内化知识”。但经过深入思考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这种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观念和习惯:由过去“我教、你学”到现在“你学、互教”,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间、生生间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可以说“翻转课堂”打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用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更能适应孩子需求的方式组织了课堂,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组织,结果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原有的课堂讲授多,“翻转课堂”更加像一对一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在教室巡回,回答问题、监控实验、探讨更深的内容,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有选择的学习、作业。翻转后的课堂能更好的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彻底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翻转课堂”的实施,得益最大的是学生,挑战最大的是教师。在“翻转课堂”里,教师除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科学深透的把握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为学生作选择,为学生作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 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我认真进行了微课的标准包括其功能、时长、知识点讲解、注意事宜、ppt制作、视频画质等诸多方面的学习,最终深刻地理解了微课的功能:解惑而非授业。微课需要的是真问题、真智慧、真策略,来不得半点水分。教师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上好微课要做到“抓住特点”,重在“为我所用” 1.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微课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微课设计要牢记“少就是多”。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到底选择哪些资源、哪些问题,进行筛选,使资源、问题都聚焦到目标的解决上。录屏时,不要认为越多越好。牢记“少就是多,多就是少”。少而精,可以把思想传达出去,而多了,则把核心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3.微课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微课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程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它把传统的教学场地从课堂拓展到了信息终端(PC电脑,手机,Ipad等);教学时间从课堂上拓展到了学生的可能空余时间;知识传授方式由课堂上一师对多生改为一师一生。现在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比较好的适应了不同的个体需求。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平板电脑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利用教学视频,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始终处于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正如翻转课堂首创者——美国山区学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所感触的,“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花费30分钟~60分钟来讲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倾心关注微课,认真研究微课,积极掌握微课的制作和应用,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为我所用。 三、录好微课要做到“抓住要领”,重在“简单实用” 要拍好微课,首先要对课件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把要展示的内容很连贯的复述至少五遍,不结巴为此。再拍时,就不会心中没底了。五分钟时间过得非常快,所以微课内容不能太多,语言一定要精炼,总结方法要到位,使人听过之后印象深刻,才能算是一个较好的微课。录屏软件的运用比较简单,即使在录音过程中有任何错误,也可以从错误的地方重新录制。最后在编辑是将错误语段删除即可,而且录屏软件不存在清晰度问题,不用调整焦距,是较为简单的制作方法,但要录好微课还应抓住以下要领: 1.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尽可能使文件小,易于传输) 2.时间须严格控制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微课要实现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是用于学生课后辅导,并非用于课堂的教学,是为学生解决课堂上某个未能解决的知识点,是课堂学习过程的再现手段,所以在录制的过程中不能讲得太泛,太啰嗦,最好是把要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而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楚问题。 3.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要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也可以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用实验引入等等,但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快速切题。 4.在编写微课内容时,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应具有学习指南、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把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应基于教学设计构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依然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依然要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设计中,要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如让学生回忆小结,提问后留出时间,再出现答案,避免一次性直接呈现。 5.微课在内容、文字、图片、语言等上须正确准确无误。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炼,在5—8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6.微课讲解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思路清晰,逻辑性要强,有创新,有趣味性,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大众受众式用语。 上海历史特级教师周飞老师认为:微课程不仅是知识,还要有情感。在录制时,尽量多使用“我们”等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我的老师就在我身边”。也许你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那种标志性的方言、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是有感情的,是学生感觉亲切的。而播音员的发音再标准,对学生来说缺少了感情的温度,学习需要情感的支持。 7.微课讲解时,要控制语言速度和语言留白,对接学生思维的流速。老师不能按照自己思维的流速讲问题。其实,教师语言流动的速度,不是和自己思维流动的速度一致,而是要和学生思维流动的速度对接。通过控制语言速度,语言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 8.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课件有视觉美感(建议ppt尽量采用单色,突出简示洁之美)。 9.视频画质清晰,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10.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音频格式有:AAC,MP3,and Vorbis (.ogg and .oga) 11.微课在最后应该有一个小结作为结尾,这样能给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种完整的感觉。利用小结把讲授的内容扼要、简明地列成提纲,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减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负担,一个好的小结能给一个优秀的微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微课最后的小结要快捷、利索,语言精简、重点突出。 微课能把干瘪而毫无生气的知识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能把我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它能真正做了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学习。它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帮助,它对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再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 我认为使用微课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优点:一是从教师层面,通过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做微课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传播,而微课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成长。此外,我们在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易错点时,实际上是对教材的深挖掘、细加工,把传统的宏观课堂设计,转变为“微观”知识点的剖析,对教师准确、深度把握教材和教师的自身成长都有很大的益处。二是从从学生层面,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可重复的知识点分析,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的深入学习,有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解决了传统课堂不可重复性的问题,避免了往日课堂学习之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如果利用的好,对于学困生的转变,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三是从课堂操作方面,是将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的应用弥补了农村学生家长素质低,不能很好辅导自己孩子的空缺,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运用网络很好的巩固学习,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及一些难点,盲点进行针对性点拨和指导,从而保证自己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微课”的利用必将带来课堂的革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能不能保障学生在家的有效利用,我想这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所能操控的,诸如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家长的作用、学习环境网络的安全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性,不是一两个教师就能做到的,我们更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教育大环境的硬件支撑。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信息设备不完备、没有学习终端的农村学校,“微课”的推行必然会受到严重的限制,所以,“微课”还得从城市到农村慢慢发展,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课堂改革的有效保证。 其实,翻转课堂也好,微课程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学生的发展。我们只能陪伴学生三年时间,三年过后,学生除了我们给他的知识,还能想起些什么?如果有了我们的陪伴,学生在知识之外都能学会勇敢面对,勤于奋斗,快乐生活,那我们的教育也许就是成功的吧。我不知道实施“翻转课堂”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路,但我想我们能否先翻转一下自己的思想,学会放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及合作精神,让学生感受尊严和满足! 教育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技能的简单模仿,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启迪学生的智慧。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微课”让我们找到了解读教材的新途径,而“翻转课堂”能从崭新的角度翻转出“大智慧”。学习之路依然漫长,作为刚刚站在翻转课堂起点的我,仍需不断学习,争取能尽快在我的课堂上利用“微课”,实现课堂的真正“翻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追梦之路从来都不会是坦途,在追寻微课之梦的道路上,虽有艰难与迷茫,但只要我们不泯灭心中的梦想,执著的坚持下去,相信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追梦之路也处处充满欢乐与幸福,只因有了广大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的的呵护与陪伴。愿我们每位思品教师都能够执著的坚守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学之梦,努力的追寻微课之梦,无论这个梦想的实现有多么难。因为有梦想才有希望,有梦想才有未来!正因为追梦路上有很多有同样梦想的人与我相伴同行,我们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③ 陶艺制作的步骤是什么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如下:
1、准备好材料,进行拉坯成型。版
(3)陶艺拉坯成型法微课程设计作业单扩展阅读
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素坯彩绘等等。
1,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
1,泥板成型,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
3,泥塑成型,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
4,泥条盘筑,泥条法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
5,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属小件玩具,如唐宋两代各种姿态的娃娃、杂技人、牛羊马狗猴等十二辰属相等。
6,素坯彩绘,是用颜料在素烧的花瓶、碗、盘、罐等器物(素坯)上绘画。
④ 陶艺主要的五种技法是什么
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绘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时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壳的黑陶,绚烂夺目的彩陶,晶莹透彻的越窑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迹。现代陶艺继承了古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艺术创造,拉坯成型简单易学,造型丰富,是现代陶艺极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体现了作者对泥料性质、成型技法以及对艺术形态的掌握程度,是艺术设计能力的几种体现。;拉坯是年轻又古老的技艺,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泥板成型技术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须掌握好泥板制作,对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结合等技术问题。泥板成型在中国国内使用较多且历史较久的的产区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器物。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点是能够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创作痕迹,造型也不用考虑翻模对造型的影响,比较随意,具有较强的原始艺术表现力,与雕塑有异曲同工之感。[2]
泥条盘筑,泥条法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泥条可以是经手搓成,也可以通过压泥条工具挤压成型。搓泥条时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盘筑形状时产生开裂。如果你想以泥条盘筑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复杂的作品,是较困难的。因为作品要有一定强度才能使你继续盘高,而且连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保持胚体之间的粘接。在盘筑过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湿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轮廓线。以泥条盘筑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古朴、流畅,富于变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属小件玩具,如唐宋两代各种姿态的娃娃、杂技人、牛羊马狗猴等十二辰属相等。四川邛窑捏塑传世甚多,形态均很生动。 河南、河北地区瓷窑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爱, 以白釉黑釉者较多,如动物中的长脖子高头小羊、卷毛张口坐狮,形象生动有力而不觉夸张。
素坯彩绘——用颜料在素烧的花瓶、碗、盘、罐等器物(素坯)上绘画。
陶艺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盘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应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出来,装点自己美丽的生活。
⑤ 陶艺制作的基本成型方法
陶艺制作基本成型的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拉版坯成型是在旋转过程中,权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拉伸成型;泥板成型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表面,成型速度较快;泥条盘筑成型是将泥料搓成均匀圆条,再作螺旋形向上盘旋筑造成。
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泥板成型技术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须掌握好泥板制作,对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结合等技术问题。泥板成型在中国国内使用较多且历史较久的的产区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器物。
(5)陶艺拉坯成型法微课程设计作业单扩展阅读
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点是能够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创作痕迹,造型也不用考虑翻模对造型的影响,比较随意,具有较强的原始艺术表现力,与雕塑有异曲同工之感。
它体现了作者对泥料性质、成型技法以及对艺术形态的掌握程度,是艺术设计能力的几种体现。拉坯是年轻又古老的技艺,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⑥ 关于陶艺课用拉坯机的作文
“快快,要垮啦!”“别嚷嚷,让我来做!”“你看,你看,都是你,垮啦内!”瞧,这就容是拉坯陶瓷教室里的一幕。 学校为了培养我们的劳动意识,组织我校五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劳动基地去参加劳动,其中的一项课程是:拉坯陶瓷制作。 老师在课上说碗、泡菜坛子等,都是拉坯出来的……只见老师拿起工厂特制的泥,它很有粘性,在一般的地方都是看不到的。老师弯着手把泥捏成了圆球,一边捏一边说:“必须找好中心点,不然它不会听你的话的!”说完,老师拿着捏好的圆球放在了中心点,再踩了踩脚踏板,拉坯机启动了,机面不停地旋转,不一会儿,老师就作出了一个精美的花瓶。 看着老师做的花瓶,同学们都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亲手做一做。老师先把材料发下来让我们练习当同学们捏好后,真的像老师.
⑦ 陶艺的实训总结怎么写
陶艺实践课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它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对于陶艺作品而言,理论方面、技法和创造力都非常重要。只可惜时间有些仓促。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陶艺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很幸运当代陶艺艺术家何跃先生给我们指导此次的陶艺课程,当我们来到何老师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样的神奇。眼前的这一幕幕不由激起了对陶艺浓厚的兴趣,最质朴的陶土,经历陶冶塑造,就成为了艺术,这又是怎样一个陶的升华历程?
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我觉得无论是泥雕盘还是拉坯,都需要耐心,这个很重要。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因为晓得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工作有所不同,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
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有点兴奋,但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不能做出什么东西来。刚开始,何老师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介绍了具体制作过程及规定,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
第一节课是拉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何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何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慢慢地靠近泥土,却好像感觉这块泥土在甩我是的,我不能控制它。好在我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最后,我能较好地控制这块土,慢慢地捏出了我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
中间两次课何老师帮我们联系了陶厂去实习,那里的师傅用的是最传统的工艺,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法。用一根木棍旋转地面上大大的磨盘来拉坯,每次传动到停止的时间,是刚好拉出一件陶艺品的时间,好神奇!不过转动磨盘的时候也很费力。第二次去陶厂便是修坯了,我们大家坐在室外,用自己纯手工的制作工具细心开始了雕雕刻刻、做机理、挖洞等等。这些文案机理应该说都是在下面经过了认真的搜索资料,选出的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方案了吧。虽然那天天很冷,但是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做着自己手里的陶罐,希望在自己的精雕细琢下都能成为简艺术品吧,第二次在一起吃午饭泡面也是那么的香,觉得那时的笑也很值得回味。
最后又回陶艺室做了手捏和盘条。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泥巴粘度不够时,还需要用泥浆粘等等。因为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看似器皿的东西。这几个很细的长条,我花了一点时间去揉它,让它均匀点,长条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厚度。这之前,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做成的东西。这个底部,我做成了椭圆形,厚度不薄不厚,也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随之,我拿出之前做好的底部,再拿出一张小片的报纸,我将底部放在这上面,然后,我将第一根盘条放在中间围成圆形状,接着放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直到第十根,终于完成了,最后摆放在一起做的手捏的可爱的毛毛虫和洋娃娃,觉得很有成就感,还捏了些带花边的蒸饺之类的,觉得很好看,很开心。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回忆起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就会很开心和激动不已。感谢此次指导我学习的何老师,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来为我们指导,作为一个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对于能修这门课程深感荣幸,此次陶艺制作课是我大学以来最快乐的公选课经历!
⑧ 急求陶艺制作过程中,拉坯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泥条盘制法和徒手捏制法分别应注意的问题
1、泥条盘筑成型法
取一块过量的泥料,用双手天然捏紧、转变,使其成圆棒状。
将圆泥棒横放在任务台上,用手指平均地搓动,边滚边搓,左右手指走动,从粗到细. ·天然、平缓地搓泥条,依据需求搓成粗细一致、大小平均的泥条。
将泥条放在转盘上做一底部,然后将泥条边转边接边压紧,边转变转盘,顺次加高,最终做成本人需求的造型。
每添加了一层需求表里压平、压密、压匀以免枯燥时开裂。
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转变调整造型,可用保存泥条盘筑的原始手迹结果。
2、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制作陶艺最原始、最根本、最简略的办法之一,也是初学陶艺者体验泥性一泥的厚薄、软硬、干湿水平最根本的演习,可以不必东西,光用手捏,有较大的自在度,只需求用手把泥团捏成你本人想要造型的外形即可,这也是最陈旧的制陶办法之一。还可用雕塑刀等东西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时将雕像挖空。
3、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将泥块经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板,然后用这些泥板来进行塑造。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两块布中心进行,从泥块的中间向周围分散(转变布块),留意泥的厚度,要契合所做陶艺作品的需求。制作时要应用泥的柔嫩性,可以像用布一样成型,而应用泥板的坚固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成木板一样来成型。泥板成型使用局限很广,从平面到立体,都可以进行造型转变,可应用泥板湿软时进行弯曲、卷合,制作成天然、美好的造型,也可应用泥板半干时制作挺直的器物。
4、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应用石膏模具来进行成型的一种办法。自古以来。此法就普遍地运用在陶瓷出产中,普遍我们运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制作成型,然后依据造型翻成若干块模具,待模具枯燥后,即可印制坯体,印模成型。印模时要用力平均,压紧,才干把造型完好的印制出来对造型复杂的作品,要分模印制,然后再组成,在接口处要用泥浆粘接好,坯体脱模后有残损的要修补,多余的要刮失落。
⑨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有哪些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如下:
1、准备好材料,进行拉坯成型。
(9)陶艺拉坯成型法微课程设计作业单扩展阅读
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素坯彩绘等等。
1,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
1,泥板成型,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
3,泥塑成型,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
4,泥条盘筑,泥条法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
5,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属小件玩具,如唐宋两代各种姿态的娃娃、杂技人、牛羊马狗猴等十二辰属相等。
6,素坯彩绘,是用颜料在素烧的花瓶、碗、盘、罐等器物(素坯)上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