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① 急求俄罗斯美术课程标准与中国美术课程标准的差异
A、俄罗斯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1、俄罗斯美术与美术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是整个欧洲美术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基本观念与造型技巧的评价标准与西欧诸国特别是法国、意大利没有本质性的差异;其二,它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国社会的需要,渗进了本民族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因素,形成它的某些不同于西欧美术的特点:特别强调关注社会生活,批判社会丑恶现象(俄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
概括地说,俄罗斯美术教育特别重视下列几个方面:强调基础的造型训练,在基础造型训练中又特别重视素描造型的功力,认为它是基础的基础;从现实主义艺术的要求出发,特别重视对学生构图能力的培养;创作课在俄罗斯美术学院中特别重视,每学年学生都要有在构图基础上完成带有创作性的草图,最后一年完成毕业作品;完成每学年的创作草图和最后一年的毕业创作,学院还在暑假前安排学生写生和搜集作品素材,这一措施的重要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创作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与上述艺术实践相适应的是,学院安排系统的艺术历史与理论的课程,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灌输现实主义创作观念。
B、中国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主要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些,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三、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案例25个,其他案例12个),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综上,俄罗斯课程强调写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的美术课程强调艺术和培养启发人的创造力,调动学习的兴趣
② 国内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
国内外的研究观点于研究现状
(一)国外
匈牙利:他们“注重制定一些互相配合的学校计划,加强同一门类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整合知识。
苏格兰:斯.豪斯在《苏格兰的综合科学》一文中介绍了这个方案,内容有课程革新、课程评价等。
西班牙:主要在教育内容的重建。
法国:在小学里提出了一种“综合课”的教学;在初中里建立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分类学,目的有二:(1)使学生懂得各学科并非是相互隔绝的一个孤岛;(2)人的活动是以动机为基础的,均有方法论可循的,都源于许多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罗马尼亚:乔治.维迪努在1962——1965年间,进行了艺术学习领域的综合课程研究,当时他把它称之为“混合式教学”,他们使用带美学性质的跨学科论点或概念解释不同门类的艺术,作者指出了其中的优点:“揭示了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和特殊性,以及在各种人类活动和产品中把美互相结合起来的原则。”(《唯迪努1967》)
美国: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盖蒂艺术中心推行的DBAE。它主张让学生接触和体验美术学科中不同领域的知识并掌握知识内容,这些领域被概括为美术创作、美术评论、美术史、美学。
德国:教育家齐勒尔提出了“中心统一法”的课程,注重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中心,不断地将多种学科内容相互关联和统一起来。(大教育:21世纪教育新走向)
以上说明两点,一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综合学习研究和实践。二是综合学习方法和途径并未形成系统和经验,仍在尝试阶段。
国内
我国对综合教育研究是近些年的事,就美术而言,也缺少研究和实践,虽然台湾1987年颁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意通整能力的培养;广州戴立德老师的“开放式多元化角色活动”教学模式中对综合性教学有一定的解述:“从我国目前规范性的绘画、工艺、欣赏三种美术课业的交叉组合中进行再创造”(这是美术本位的小综合)、北京李露老师在《美术的综合性与人的完整性的对应》(从理论上阐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文中等都有所涉足,但都未形成系统理论,更缺少实践。可喜的是,新颁布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融入了综合教育理念,这为美术教育利用自身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特点,进行综合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探索性依据和实验目标。
相关思考
(一)促进作用:
1、向各种教育内容如平等与民主、环境和发展等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敞开了大门。
2、减轻专业学习过程的负荷。
3、力求学生成功和教育民主化。
4、推行“带着问题学的方法”以加强学习者对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用的信念。
(二)协调相关问题
1、即要把各学科的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又要避免把各学科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杂烩。
2、既要考虑使学生掌握学科的方法和基本概念,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足够多的例证和准确的知识。
3、既要考虑到本学科的知识逻辑,同时也要落实其他教学因素。
(三)涉及的具体问题
教材和目标
教学形式和方法
师资潜能的发挥
教师进修与培训
这些方面构筑了美术综合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是实践操作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③ 小学美术 新课程标准具体是指什么标准啊
重庆来那边是人教版。。源成都这边是北师大版,,两版教材内容学的顺序不一样而已。。反正都要学。。最新的应该也是这两版吧。。个人认为人教版的编排要好一些。河南那边啊。。差不多。。只要你搜了这两版的目录。。就算版本不一样,也都会学,不吃亏、、满意请采纳,谢谢
④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最新版本是什么版本
重庆那边是人教版。。成都这边是北师大版,,两版教材内容学的顺序不一样而已。。反正都要学。。最新的应该也是这两版吧。。个人认为人教版的编排要好一些。河南那边啊。。差不多。。只要你搜了这两版的目录。。就算版本不一样,也都会学,不吃亏、、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