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❶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包含哪些内容
课程是指学来校学生所应学习的自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❷ 什么是《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教师层面上的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从概念上讲,《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的形式呈现出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
具体地讲,是指教师依据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性质而写撰写的、包含一门校本课程生成所需的各种相关要素的计划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纲要》是课程审议、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课程委员会及外部督导与评估部门评估该门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2)2017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扩展阅读:
《课程纲要》在撰写上虽有一定的要求,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详可略,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生成需要,充分发挥自已的创造力去撰写。一般情况下,包括下述两部分内容:
一般性项目: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学材料、授课课时和主讲教师、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三个维度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或恰当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均衡与衔接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定性、定量)、成绩来源(过程、结果)、记分方式和学分给定等。
❸ 怎样结合校本教材融入到课堂教材中
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
为什么许多人一提到校本课程就会想到校本教材?为什么将“教师开发课程”理解为“教师编写教材”?其根源就在于把课程理解为教材。
校本课程的产品指的是《课程纲要》而不是教材
教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教材展开,以致于产生了没有教材就没有课程的错觉。其实,在我国,“中小学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中小学教材是指列入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学生用书”。教材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编写、出版、发行、选用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定,遵守相关的法规。因此,尽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校本课程的产品作出编、审、用的专门规定,但考虑到学生用书的特殊性,建议不要将校本课程的产品称为校本教材。同时,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
什么是《课程纲要》?它有何意义?
《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编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狭义来讲,《课程纲要》是指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某门课程的大纲或计划书。这里主要取其狭义,是指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性质而编写的、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一门校本课程的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课程纲要》对于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一份课程计划,体现了课程的计划性,体现了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与具体各门课程的一致性,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其次它是一份完整的课程文本,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审视一门课程,像专家一样思考,从一门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与组织到实施与评价等,完整地建设一门课程,从而避免了教教材的习惯做法;再其次它是一种认知地图,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前就明确该门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及教学安排,便于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最后它是一种交流工具,有助于课程开发小组间、教师与学生间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是课程审议与管理的重要对象与工具,是学校课程委员会及外部督导与评估部门评估该门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教师经常写的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呢?因为,与《课程纲要》相比,教学进度表只有进度,没有教学;只有课文,没有课程;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因此,编写《课程纲要》不论对校本课程,还是对国家课程,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特别是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
教师如何撰写《课程纲要》?
关于《课程纲要》文本的撰写,我们无意提供一个统一的格式,但是,为了便于交流,提供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还是必要的。
一门课程必须回答下列四个问题:依据什么确定目标以及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呈现或实施上述内容?怎么知道上述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上述四个问题是所有课程开发都不能回避的。当然,如有必要,还可以回答“情景的课程需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政策以保障该门课程的实施”等问题。因此,《课程纲要》的撰写就是围绕回答上述问题而展开的。如“生命的记忆——植物标本制作”(节选)(见下表)就是《课程纲要》的一种形式。
http://www.xbjy.net/yanj/46395.html
❹ 如何建立建全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专栏·校本课程(八)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崔允漷 秦冬梅 校本课程没有国家标准,许多校本课程不属于知识类,应如何评价?没有合适的评价方案,校本课程的质量与发展如何保障?这些问题让学校、教师很犯愁。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很多,但如果按评价对象来划分,课程评价不外乎三方面:方案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因此,我们就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校本课程的评价。 课程方案评价,要整合外部审议和内部自我评价 课程方案是一种课程规划和设计文本。就校本课程而言,它包括学校研制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前者由地方课程委员会审议,后者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虽然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方案的质量,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以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单靠外部评价难免有所缺失,而内部评估者比外部评估者更熟悉评价对象的背景,也更容易收集到评价所需信息并对问题进行诊断与解决,因此由学校、教师自身对课程方案开展的内部自我评价更具有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重在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育哲学的适切度;总目标与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的一致性程度;总目标与学校可获取的课程资源的协调程度;课程结构和门类设置的合理性,等等。《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是否具备开设这门课的意愿、知识和能力;课程目标与总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目标阐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否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等等。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设计了一份《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自评参照表(见表1),可以供大家参考。 实施过程评价,教师与学生是当然的评价主体 如果说方案评价是一种静态的原型评价,那么实施过程评价就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发提供信息与建议。它评估的是课程的实际使用效果,而教师和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或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的实际使用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程是否可后续发展,等等。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由学校课程委员会等部门设计相关问卷或其他评价工具组织教师参与评价,由教师提供必要的评价信息。学生的评价则可包含:是否喜欢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课程实施的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评价方法可以是由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自评,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访谈、座谈或问卷调查等。要注意的是,设计学生评价工具时用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度,如调查课程实施中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时,转化到问卷上可表述为你认为这门课怎样上更好?实施过程的评价要体现其过程性、动态性,要注意收集过程中的评价信息。 学业成就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 关于校本课程的结果评价,主要指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评价。涉及的问题主要有: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还是就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对比?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怎样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是合适的?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是分数、等级,还是描述性评语?等等。那么,怎样的学生学业评价才是合适的呢?显然,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笔者提议学生学业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校本课程是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取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另外,基于校本课程的初衷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性,评价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在学生修习课程之初,教师可采取前测,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水平和能力评估,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不同维度和层次的评价标准。在后续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个体差异性上。在评价的方法上,教师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评价的差异性应考虑到学生个人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尽可能做到使每位学生获取符合自己能力的进步和成就感,能真正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每一阶段的评价都有特定的信息需求,也都有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的可能性。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要事先明晰评价者的信息需求,明确评价目的,才能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来改进校本课程,促进其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求评价者具备一定水平的评价素养,而评价素养的养成是一项工程,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有多高的校本课程评价能力,重要的是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并给予持续的专业引领。
❺ 如何建立建全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求答案
课程方案评价,要整合外部审议和内部自我评价课程方案是一种课程规划和设计文本。就校本课程而言,它包括学校研制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前者由地方课程委员会审议,后者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虽然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方案的质量,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以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单靠外部评价难免有所缺失,而内部评估者比外部评估者更熟悉评价对象的背景,也更容易收集到评价所需信息并对问题进行诊断与解决,因此由学校、教师自身对课程方案开展的内部自我评价更具有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重在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育哲学的适切度;总目标与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的一致性程度;总目标与学校可获取的课程资源的协调程度;课程结构和门类设置的合理性,等等。《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是否具备开设这门课的意愿、知识和能力;课程目标与总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目标阐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否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等等。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设计了一份《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自评参照表(见表1),可以供大家参考。
实施过程评价,教师与学生是当然的评价主体如果说方案评价是一种静态的原型评价,那么实施过程评价就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发提供信息与建议。它评估的是课程的实际使用效果,而教师和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或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的实际使用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程是否可后续发展,等等。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由学校课程委员会等部门设计相关问卷或其他评价工具组织教师参与评价,由教师提供必要的评价信息。学生的评价则可包含:是否喜欢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课程实施的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评价方法可以是由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自评,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访谈、座谈或问卷调查等。要注意的是,设计学生评价工具时用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度,如调查课程实施中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时,转化到问卷上可表述为你认为这门课怎样上更好?实施过程的评价要体现其过程性、动态性,要注意收集过程中的评价信息。
学业成就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关于校本课程的结果评价,主要指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评价。涉及的问题主要有: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还是就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对比?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怎样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是合适的?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是分数、等级,还是描述性评语?等等。那么,怎样的学生学业评价才是合适的呢?显然,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笔者提议学生学业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校本课程是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取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另外,基于校本课程的初衷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性,评价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在学生修习课程之初,教师可采取前测,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水平和能力评估,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不同维度和层次的评价标准。在后续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个体差异性上。在评价的方法上,教师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评价的差异性应考虑到学生个人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尽可能做到使每位学生获取符合自己能力的进步和成就感,能真正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每一阶段的评价都有特定的信息需求,也都有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的可能性。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要事先明晰评价者的信息需求,明确评价目的,才能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来改进校本课程,促进其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求评价者具备一定水平的评价素养,而评价素养的养成是一项工程,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有多高的校本课程评价能力,重要的是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并给予持续的专业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