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养的校本课程
『壹』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是个什么样
好课堂包括以下几点:
1、富有生命的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版授已有的东西,而权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2、富有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中表现为:"师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个性突出"。"活力"尊重人身心需要,"活力"赋予各种交往、互动以积极的开放的意义。
『贰』 为了更好的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周六我校开展了众多校本课程.“围棋入门”是其中的一项特色内容.授课老
因为棋子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棋子受到平衡力作用;而棋子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摩擦力作用,水平方向受到引力和支持力作用,因此棋子受到两对平衡力,并且重力的平衡力为摩擦力. 故答案为:两,静摩擦. |
『叁』 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肆』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
当“核心素养”这复一概制念正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做好了相应的思想和行动准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平时的教学也在做着一些有益的尝试,积极渗透着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通过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任务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都是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但需要理性思考的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的融入英语核心素养的概念,从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角度出发,应是我们当下英语教师的共同追求!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阶段性和年龄特点的,作为起始年级—七年级来说,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关注学生的课堂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如关注学生的课堂听说能力......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的诸多方面,希望大家能围绕三个关键词“七年级“、”课堂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说说自己的宝贵想法和具体做法,让我们在思想互换中共同进步和提高!
『伍』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是个什么样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是个什么样?
□本报记者 胡梦甜
“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能力,而是要寻求儿童的核心素养发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有关“语文立人”的经典语录和她所实践的主题教学,给长久以来在“思品课”与“训练课”间徘徊、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日前,在首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上,窦桂梅和来自海内外的教育专家、校长、语文教师齐聚杭州市天长小学,话题正是“聚焦核心素养,变革学教方式”。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研讨会上,参会教师对名师所展示的语文课堂最大的感受是“朴实”。没有制作精美的PPT,没有教师的妙语连珠,有的是教师引导下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校长林莘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林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受人物性格、体味父母情感。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认为文中的父亲“太过严厉、不近人情”之时,林莘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文字和情感体验中拨开迷雾。
不仅如此,在林莘的课堂上,课桌被巧妙地摆成U型,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学习、探讨,在面对教师提问时一起作答、互相补充。“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林莘说。
“好的课堂,教师上着上着就‘不见’了。”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教师李玉贵的观点和林莘不谋而合。谈起自己造访日本滨之乡小学的经历时,李玉贵说道:“这是一所参与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实验的小学,作为参观者,我们被要求一点:不看教师的教,只看学生的学。真正的好课是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听到学生、想到学生。”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这也正是窦桂梅所追求的课堂目标。近3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窦桂梅深刻认识到: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搭建教师与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与学生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的奥妙。在她的主题教学中,学生通过“预学、共学、延学”3个环节,经历“我学会了什么”“我不懂什么”“我还要进一步学会什么”的学习过程。所有的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学生提问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曾有一位福建教师不无遗憾地对窦桂梅说“课堂上,再也看不到你的精彩表现了”,窦桂梅反问“那你看到学生的精彩了吗?”窦桂梅所认为的精彩课堂,不是教师口吐莲花,而是学生的深刻领悟、智慧表达。
静悄悄的未必不是一堂好课
“仔细观察这4幅图,判断它们的先后顺序。”李玉贵刚抛出问题,无数只小手就举了起来。面对这些积极举手的学生,李玉贵诙谐地提醒道:“世界上最危险的人,就是太快举手的人。”
这堂没有课本、没有文章、没有朗读的阅读课让在场教师耳目一新。李玉贵先后出示了7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事物中的“变”和“不变”,并对图片进行排序。7幅图排序完毕后,李玉贵才亮出了这些图的出处:原来,这是一本无字图书《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作者从同一角度取景,以3年的间隔时间,记录一个小乡村20年间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阅读课,李玉贵将绘本内容揉碎再整合,让学生先看图再讲故事。“设计排序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推论、归纳资料的能力。”在李玉贵看来,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取借助网络就能实现,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
课堂的多数时间,学生都处于一个静静思考的状态。随着挑战难度的加大,学生就像侦探一样不断经历着判断、推理的过程。“安静的课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学生不要太快举手,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李玉贵道出了初衷。
课堂上,李玉贵还反复提醒,在一名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安静聆听。“快问快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有学会聆听,懂得把同伴的想法放在心上,真正的交流才会发生。”
天长小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坦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语文课渐成趋势。天长小学就曾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这是对精读单篇课文的补充,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比较、辨别,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蒋军晶解释。
“面面俱到”的教学很有可能“面面不到”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把一篇课文‘嚼烂’了‘喂’给学生,课堂设置了诸多教学环节,知识点密集,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惊心’。一堂课下来,学生看似收获满满,但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吗?”研讨会中,蒋军晶的质疑引起了教师们的反思。
在他展示的《岗丘的野狗》一课中,蒋军晶抓住故事的转折点,用3个问题贯穿了整堂课:故事中让你感到高兴的情节是什么?让你感到难过的情节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转折点,松吉和阿卡能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并不多,但课堂上,学生有思辨、有观点的碰撞,这就是价值所在。”蒋军晶认为,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问”很容易耗费学生的精力,问题少而精,学生才有思考的时间。
窦桂梅对此也有相同感悟。谈起自己曾在苏州一所聋哑学校执教的经历,窦桂梅至今记忆深刻。她所执教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好好儿活”4个字,这是肝癌晚期的母亲面对自己瘫痪的儿子想要自杀时说的话。整堂课,窦桂梅就带着学生们反复研究、琢磨“好好儿活”4个字的深意。课后,一名学生这样说道:“我要在精彩的生命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当这些文字开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时,真正的教育就开始发生了。”窦桂梅说道,“不同文本有不同文本的教学重点,有的侧重语言本身,有的侧重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的侧重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论坛中,教师们逐渐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学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只有把时间、空间充分让给学生,才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陆』 裕安中学初一分班考试成绩
杨志翔座兴9年级3班25号
『柒』 什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堂建设
教育机会寓于课程之中。机会的多少和优劣视课程的品质而定。自2001年以来的12年课程改革中,从政府到学校都在探索“好课程”之路,课程被视为教育改革、高中改革、学校改革的“良方”,似乎只要开发若干课程,教育就会为之而改变。相比较课堂转型的重重阻力,课程被视为改变教育的一条捷径。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很多学校都开始思考并着手建设学校课程,一些学校宣称自己已经有了非常完善和适切的课程规划,一些学校宣称自己开发了数十门甚至上百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规划、课程是否有足够的品质保证育人的质量?我们应该如何评定这些课程的品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核心素养:划分课程建设水平的核心标准
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范畴中,这几年来,学校、课程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中,一个明晰的政策标杆是学校教育包括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这就提醒我们,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评判课程的品质应该首先看课程是否关注学生,是否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所谓学生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技能。
这一点并不是一个政策风潮或是一种转向,而代表课程的意义在政策领域的“回归”和“恢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建设课程的努力在课程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大的课程专家专业协会——教学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研究和理论组就对指导未来课程编制的学习结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组要求所有学生都予以掌握的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理解别人;学习的技能;不断学习的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创造性;有见识地参与经济领域;运用累积的知识;对付变革。[1]而晚近的相关国际研究也纷纷试图建立学生素养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结。美国的“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展现了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这一计划将学生的技能分为了三类:学习与创新领域;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每一领域又列出了具体的关键能力,如第一类技能领域中又包含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
在近些年来分权制国家建设国家课程、研制国家课程标准的潮流中,联结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的努力也很突出。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很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予以界定,并致力于推行体现这些素养的国家课程。2008年,澳大利亚开始新一轮的国家课程的制定,试图从整合的国家公民形象出发,形成学习领域、通用能力、跨学科的主题相融合的课程内容,给出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序列。澳大利亚的做法代表了国际上一种联结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的典型思路:(1)描述国家公民愿景:成功的学习者、自信和有创造力的个体、积极和明智的公民;(2)根据这一愿景,演绎出各学科领域要关注的10大通用能力的概念框架——读写(literacy)、计算(numeracy)、信息通信技术(ICT)、思维能力(thinking skills)、创造性(creativity)、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团队合作(teamwork)、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道德伦理(ethical behaviour)、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3)将其渗透到学科领域的内容描述和成就标准中,形成分年级水平的学习序列(a continuum of learning)。[3]
反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可以成为一个大的方向,但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目标,还是非常宏大和遥远的。未来我们有待于建立国家、地方、学校各层面的课程联结。当下学校课程建设首先要思考到这一问题,而作为研究者或政府部门在思考学校课程质量的时候,首要的标准不是文本的完善或课程的数量,而是应该考虑,这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否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提供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本校学生群体特定素养的课程。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划分
笔者曾经对上海市200多份中小学的课程规划进行分析,发现学校的课程规划的现状与困境。[4]近些年,基于笔者在上海市校长课程领导力项目、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中的相关课程研究,[5]在此呈现一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化的思路,这种思路更清晰地展现不同学校课程建设之间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下同)。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衡量学校课程建设品质的三个核心标准:第一,是否将课程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第二,是否能够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第三,是否能够保证每一门课程的质量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基于上述领域和一般能力,S校的课程目标可以描述如下。
◇他们能够与家人、同学、教师、朋友友好交往,在与人交往中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能够调整、反省、管理自己的行为,有智慧地解决日常交往中的难题。
◇他们擅于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学会运用多种信息渠道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者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他们热爱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活动和体验中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并能够坚持不懈。
◇他们具有宽阔的东方、西方文化视野,能够欣赏东方和西方艺术中的不同之美,至少掌握一门东方或西方文化的技艺。
这一课程目标之中,既包含了对学生一般能力的要求(团队合作、创意思维、自我管理、全球意识四项通用能力),也同时涵盖了对学生能够在四个课程领域均有一定认知与体验的希望。我们对每类核心能力都基于小学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界定,比如,团队合作由如下四个指标构成:(1)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2)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3)积极倾听他人意见,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4)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基于这些描述,我们构建了“儿童世界探索系列课程”的五大课程群。(1)“用知识”领域的课程是一项整合校内外生活资源,贯穿学生学校、家庭生活的综合性活动体验课程。课程的设计以引导学生用知识为目的,以渗透团队合作、创意思维、自我管理、全球意识为核心,以能力的提升和习得作为编制课程的体系。将学校的课程目标落实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它是在学校以往的菜单作业基础上开发的一项崭新的课程。(2)文化领域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了解,对整个人类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多样性有所体验,对汉语和英语这两门语言的技能和背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知。(3)科学领域课程能够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对科学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一些科学方法,能够利用这些方法结合自己科学的想象进行有效的科学创造活动。(4)艺术领域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和方式,能够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创造性活动。(5)健康领域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身心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在各种活动和体验中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最终引领学生健康生活。
S校的课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在尝试在每一课程领域内和教师们一起发展或精心设计一门具有典型意义的课程。统整而非碎片,保证课程的质量,回应未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期待,在学习经验和办学特色间寻求平衡,将是追求课程卓越的学校未来要走的一条关键课程路径。智利诗人加布里艾拉·米斯特说:“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是可以等待的。孩子却不能等待。他的骨骼在不断形成,他在不断地造血,他的大脑在不断发育。对于他,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去迎接这一挑战便是学校的最终目的。[6]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28—329.
[2]Bernie Trilling, Charles Fadel. 21st Century Skills: 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Jossey-Bass; Har/Com. 2009: 48—59.
[3]夏雪梅.澳大利亚国家学业质量标准的设计与反省[J].全球教育展望,2012(5).
[4]夏雪梅.从学校课程规划文本看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现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16).
[5]夏雪梅.新优质学校的课程可能是怎样的[J].上海教育,2012(7).
[6]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个性化的社区大家庭[M]王晓平,等,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