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培训笔记
㈠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堂笔记
呵呵,我来答答看!!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笔记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从语文课程的标准、目标入手,阐述了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与评价、常见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并从教学理念、角色定位、教学反思等角度概述了新世纪语文老师的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感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掌握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培养从事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第一章 语文课程标准的概述
●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及设计思路,认识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地位,掌握并且能够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并且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分析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其特性
2、明确“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及其特性
● 教学重点难点
1 、《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三个纬度把握语文课程目标。
2 、了解识字和写字的教学目标,懂得识字和写字教学的策略。
3、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掌握阅读的教学策略和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正确评价阅读教学。
4、了解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熟悉作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流程。
5、了解口语教学的现状,能够组织各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
6、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意义,能够正确实施“综合性学习”,能够正确评价“综合性学习”。
第三章 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练习的设计、内容的空间的特性。
2、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优化课程字样开发与利用的教学策略
●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2、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建议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语文课程中要掌握主体与主导、课堂与课外、认知与情意、基础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2、深入研讨评价的目的、重心、内容与主体
●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程标准中的几个重要评价思想;
2、准确评价语文课程的实施。
●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语文课程中的几组辩证关系;
2、懂得评价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
第五章 语文教材常见类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举例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2、提升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
每种课型的教学策略
第六章 新世纪语文教师的素养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新型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2、懂得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3、学习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
1、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2、如何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力
㈡ 教师培训笔记:如何构思一节课
备课是教师的第一次创作,可以拉升教师的创造性,还可以提升教师 的幸福感。 备课是教师的第一次创作,是教师教学的第一大基本功,是教师从教材到教案的创作过程。这作曲家作曲、画家作画是一个道理。不会备课,备不好课,就不可能上好课。 备课的最终作品就是通过解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构思教学流程等项思维活动,最后形成一个书面的教学设计,即教案。这个教案包括了教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的思考,所以说它是教师走进课堂前的一个创造。 创造教学设计可以提升教师的创造性,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课的教材,如果你的设计和别的老师不一样,给人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你会觉得非常得意,内心充满幸福。通常我们拿去比赛的课都是特别有创意的,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得大奖。所以你们千万不要为了应付去下载别人的教案,这不但会让你失去创作的机会,丧失从创造中寻找教师幸福感的体验,甚至还有可能触犯法律,侵犯知识产权。一、备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怎么确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依据,它应该根据以下两点来确定: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所以教师备课一定要先解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要求,对本学期的要求,对具体每一节课的要求是什么。现在有的老师教了多年,还不知道课程标准是什么,还没见过课程标准这本书长的什么样,光凭着前些年的老经验来上课,这是不可取的。如果你手上现在都还没有这本小册子的话,赶紧到图书馆去领。我们在课堂上哪些内容一定要讲,哪些技能一定要练,哪些能力一定要培养是由课程标准说了算。比如,你教高三,就要清楚哪些题要学生做,哪些不需要做,连课程标准都没有要求的东西是不应该出现在考试命题中的,让学生做岂不是浪费时间么? 二是根据你所教学生的学情,即不同的年级、学科、课型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改所倡导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因为依据新课改理念所制定的《课程标准》是绝大多数儿童、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是水平考试的标准,它与精英教育、选拔性考试的高考是不能等同的。当你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要根据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来确定合理的标高,就是教学目标的高度、水准。比如,你同时担任高一两个班的学科教学工作,但这两个班的学生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有所区别:你可以把好一点的班教学目标定得高一些,而另一个班的目标定得低一些,但不得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些初到深圳来的老师总是抱怨深圳的学生不好教,上课时怎么那么多学生不听课,考试后怎么那么多学生不及格,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他们把深圳普通中学的学生当成自己在内地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来要求,当然就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即使是两个老师教同样的教材、同一课的书,可能你的教学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所教同一节课的知识目标、重点应该相同。如果两个老师设计同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出现差异,很有可能是集体备课存在缺陷,没有对本课的知识目标和重点进行充分的讨论。但在技能的培养、难点的确定上是允许有差异的,因为有些知识或技能对于比较好的班可能就不是难点,但到了另一个班上有可能成为难点。 我曾经听过一节课,教师的素质非常好,教学设计新颖,学生的探究活动很有创意,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很积极,大家都认为上得不错。但课后我问这个老师,你这节课是新课还是复习课?这个聪明的老师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作为一节复习课,他所设计的探究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复习的容量和进度,未能达到复习课的效果和要求。这个失误就是没有准确根据课型来确定教学目标所致。同样的课,如果是上新课,可能是一堂好课,但复习课却不一定。高三的课余高一的课,即使教同样的知识点,但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却有着不小的差异。 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去诶的那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恰恰是最难的一件事,所以,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在集体备课时要多参与集体讨论。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再围绕着如何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课时就不容易偏离重心了。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决定了备课和上课的质量。 2.教学目标的书写格式。 教学目标的书写格式根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而定。绝大部分学科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个别学科的写法有所区别,或排序有所差异。一句话:照着你所任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写,要规范。二、备教材
㈢ 小学科学学习新课标笔记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讲了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讲了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第五部分为附录。下面我分别说说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启蒙课程的科学课,必须要精心保持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懂得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时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还要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智力水平等。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但是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应当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在学习内容和活动方面应选择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建造打下基础的一些内容。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不能只是传统的测验、考试,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评语、量表、图示等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内容标准:
1、科学知识 2、科学探究 3、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2)科学态度的具体内容标准;
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科学知识分为三个大的板块: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空间科学、生命世界有两个核心主题:生命的主要特征、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人类。现行课标中的生物与环境被分解到了三个主题中。物质世界有三个核心主题:(1)、物体与物质 (2)、运动与力 (3)、能量的表现形式其中物体与物质由四个部分组成:物体的特征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利用运动与力由三个部分组成:位置与运动 、常见的力、简单机械能量的表现形式由五个部分组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光的传播 、热现象、简单电路、磁现象、 能量的转换地球与空间科学有两个核心主题:地球与太阳系、自然环境保护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