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体系探索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体系探索

发布时间: 2021-02-12 13:49:40

A. 怎样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评价是泛指对人或对事物的一种价值判断。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注意充分发挥评价的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家长主体的作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宗旨的评价。
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任务和基本原则,利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给予教学价值与教学效益上的判断,为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水平和成绩,并做出结论或资格证明。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教学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程度的有力措施,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对教学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及其有效性如何的评价。设计与实施是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是实施的操作蓝图,实施则是把蓝图变为现实。教学设计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方案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则是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探索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出评判。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十分广泛,评价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对一切人与事都可以进行评价。但评价并不是盲目、随意的,也不是主观想象的,而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的要求,力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1.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学,它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与合作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性情感、学习的欲望就越强,其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教学就越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教学评价必须突出主体性原则,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的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性学习的评价,自觉地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乐园”,让教学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关键,就是要求评价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的主体。从总体上说,评价是指导教师去大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学应当是教师去主动地适应学生,而不是去主宰学生。评价是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专长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还要注重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因此,教学评价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面上的活动情况,更要重视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当然,评价也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3.创造性原则
激发创造情感是实施发展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手段和整个过程,都应该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做到与时俱进,营造无时不创造、无事不创造、无人不创造的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创造情感的支撑下使创新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实现,使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外显。
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是创造性原则。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创新是发展性教学的灵魂。当然,主要原则并不等于唯一原则,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而且必须多层次化。因为单以“创造性”来评价教学过程,就会引导教师单纯追求教学设计的创意,追求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特色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将评价的各项指标化为具体的目标或者操作程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量化的指标体现质性的规定,并更多地采用质性评价法,并且使用操作性语言加以解读。例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
但是,科学性是抽象的、原则性的概念,不具有直接操作性。但它包含的指标很多,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三项直接可测性的指标来体现“科学性”:一是教学设计与施教方案的观点、目标、内容、方法是否正确;二是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规律,是否体现新一轮课改的方向与精神,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有序,是否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合作、探究;三是设计方案与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总之,评价指标只有用可操作性语言来描述,评价才可能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
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性教学评价归根到底就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的教学评价。其核心是以师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在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情景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体系与意义的主动建构。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是思想政治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一评价对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性教学行为进行导向、激励、鉴定、制约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师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实践上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有利于坚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和基本任务。评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宣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合作性和复合性人才。
2.评价的过程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有效性的充分实现。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协商、讨论、辩论、比较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得以完成。发展性教学新模式的完善是通过恰当、系统、积极的评价环节来实现的,只有经过评价反馈、调整、反思,才能产生最优化最有效的模式。
3.评价的动机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有效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发展性教学评价,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评价的鉴定、总结功能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实现发展性教学的目标。评价可以客观地、科学地鉴定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状态,具有哪些优点和缺陷,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是否体现现代教学新理念,从而激励政治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去设计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特色,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已经由传统单纯注重量化的考试分数转变为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具体的方法有:档案袋评价法、表现性展示评价法、优秀政治小论文评价法、辩论与演讲评价法、评价量表、个案分析、课后访谈等等;对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开放性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况录像分析、即席演讲等等。
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性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可行性、前瞻性。因此,评价标准应该符合发展性教学和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应该把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运用所学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特别高水平学生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评教师的创新素质与教学的有效性。

B. 提质培优新阶段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该如何改进

1.只要是想学技术,认真对对待就好。
2.另外,如果想学一门技术的话,建议选专择一所专业性较强属的技术学校。
3.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级别,再加上看学校的资质是否正规!设备是否完善!办学规模如何!办学实力及师资力量情况如何,教学成果等方面都去实地了解清楚.

C.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视、院系广泛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的局面。

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跃升?经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让“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

这一转变,如何实现?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

《纲要》立足于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个层面,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为高校和教师拨开了认识上的‘迷雾’,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吴岩表示,在建设目标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要求全面建设。”

上海市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已实现3个“全覆盖”,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更为“育人大纲”,修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方式方法,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系,推动课程育人改革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看来,“贯彻‘四个相统一’,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吴岩表示,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3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纲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积极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组织了全市首场课程思政网上集体备课,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江西省试点双师同堂,部分高校试点推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面向本科新生开设“测绘学概论”专业基础课;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将“课程思政”作为每一位专家分享的必选内容;山东省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负责省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建设专门网站,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实践中要抓住这些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

东北师范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并严格各门课程对其支撑关系及权重,确保课程育人落实落细;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启动了“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育人特色,将“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宇宙简史”课程教学中,将哲学和天文学紧密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济大学“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领衔打造,凝练“海洋强国”文化,塑造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南京农业大学在以“尚茶”“农业栽培学”等为代表的课程中,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程,升华对中医药的认识,提振了中医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千万大学生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7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探索并实践了“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开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思政大课,积累了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

强化“三重保障”,让学生“尝甜头”

“从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实践探索来看,课程思政的功能是综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表示,大家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教学不仅要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还要进一步回答“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的深层次价值追问。

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吴岩表示,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强化“三重保障”,即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势头”;强化激励机制保障,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有劲头”;强化考核评价保障,让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尝甜头”。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此次新政明确要从3个层面健全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在宏观层面,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中观层面,各地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学生,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的首要标准。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换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吴岩表示,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本报记者 万玉凤)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