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课程教学
❶ 如何开展小学传统文化课的教学
【小学的传统文化课应该教授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教育低年级段版建议选取《弟子规》、《权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和韵文读物,同时辅以《中国农历与节日》、《中国剪纸》、《京剧脸谱》等相关传统文化内容。
在教育目标方面,明确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学科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科要建立的是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
❷ 中国传统文化讲课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导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❸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做到“课程化”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区域层面整体设计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发挥区域合力,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项目课题推动引领,总结梳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建设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课程实效性明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如:日坛实验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课
程,通过诵读活动进行童蒙养正的训练;劲松四小的“嘉禾四时”课程,以传统节令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了跨学科整合的主题课程;黄胄小学开设剪纸、泥塑、面人
制作、京韵大鼓、书法、风筝制作等校本课程,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技艺,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朝阳教研中心附属中学的故宫游学课程、北京中学文化游学等课
程,围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将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整合融通。学生的课程评价反馈表显示,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
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省能力。
把传统文化写入教材,多拍这方面的动画和这方面的电视剧,影响一代人要从娃娃抓起。
❹ 如何把本土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肩负的重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再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二、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内容丰富,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古典文诗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阅读著作,阅读面广一些才能得到收获,了解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自己得写作水平,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得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也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读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发掘文化内涵,承传文化精神。三、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四、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目的时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活跃,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❺ 如何弘扬本土文化,打造学校教育工作特色
:
第一,提炼校园文化,内涵更加丰赡
核心理念: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精神脊梁、现代科学精神培育学生公民素养
基本理念
校 训:明德知礼 立己达人
校 风:知行合一 德才交融
教 风:修身敬业 博学爱生
学 风:勤学好问 择善而行
学校精神:龙兴中华 文润高坪
学校形象:校园精致 管理精细 教育精品
发展愿景:建设民族化、本土化、多元化的农村小学
办学理念
办学宗旨:以民族化为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特色:经典树脊 书香沁心 墨韵立人 多元发展
德育理念:尊重 理解 关爱 激励
教学理念: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仁爱天下的中国公民
治校理念
发展理念:人文治校 文化美校 质量立校 特色强校
管理理念:人文化 规范化 科学化 精细化
工作思路:
一种精神:传承历史、立足当下、走向未来
二个支点:传承、创新
三支队伍:职工、教师、干部
四大举措:关注生命、打磨细节、提升质量、彰显特色
五种意识:规范意识、生命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
八大课程:一是传统礼仪与文明校园;二是传统节日与活力校园;三是传统游戏与健康校园;四是传统技艺与艺术校园;五是国学经典与书香校园;六是中国书法与墨香校园;七是传统信义与法制校园;九是天人合一与生态校园。
第二,师生素养提高
师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明大德、铸牢精神脊梁,守公德、强化文明意识,严私德、恪守做人准则,成为学校一道优美的风景。
第三,传统文化浸染,成绩硕果累累
我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教育了学生,影响了家长。广汉教育第四教研联合体“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广汉市金轮小学、连山小学、什邡市马祖小学、什邡市湔底隆兴小学、什邡市洛水慈济小学等先后到我校进行特色校园建设交流活动,对我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与了高度评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3年、2014年我校均被评为“广汉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5月4日我校传统文化情景剧《寻觅》应邀参加广汉市首届成人礼仪式受到高度评价,2014年我校优秀传统文化节目《问道》作为广汉市第三十个教师节表彰庆祝大会开场舞,令与会嘉宾赞口不绝。
如今,我校拥有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全新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优良的师资队伍,在高坪小学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总结近几年的办学经验,一定会走出一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