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指什么
『壹』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答题
三、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
、如何处理教科书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关系?
2
、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3
、历史学科有哪些丰富的课程资源?
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被动接受、死记硬背
2
、唯物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
3
、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4
、学习方式
5
、教师、学生
6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7
、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
8
、时代性、适应性
9
、学生
二、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三、简答题
1
、答: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
依据。教科书编写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
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
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
"
内容标准
"
之外的知
识,
并使之与
"
内容标准
"
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但这些知识要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
、答:
1.
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2.
观察法。
3.
活动法。
4.
学生自我评价法。
5.
测验法。
总之,
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使评价
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能激发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载券 416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贰』 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
很高兴告诉你!
在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终究要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那么在新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无疑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此次历史课程改革,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诸多先进教学理念,并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挑战。
第一 ,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正方兴未艾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严格说来,历次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改革,而很少涉及“课程”层面上的改革。
探讨历史教育的本质问题,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的层面来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值观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范畴,还是“历史课程”的探讨范围我认为这是历史课程所应着力研究的问题。因而必须首先解决好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历史教学的目标。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教育在“课程”层面上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认真反思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现状、问题和探讨解决对策。
历史教学的多年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手抓“课程”,一手抓“教学”,通过“全面治理”的办法,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如果新课程不被教师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他们就会产生抵抗反映,新课程实施的结果就更令人担忧了。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我们的教师必须在心态上、在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当前历史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初步成果,自然存在着一些还值得继续讨论和探索的地方。比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标志历史教育在探索一条“返璞归真”之路,那么,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养的养成与知识能力的形成有何关系呢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如何处理历史课程目标的继承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如何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容回避和并要着力探讨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史学界许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滞后之处,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要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如《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大约公前 21 世纪,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为战国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而《历史课程标准》的“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中则笼统地指出:“中国古代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史上奴隶社会的下限与封建社会的上限问题实际上采取了淡化与削弱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分界的态度,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处理,也是吸取史学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现。
历史研究处在发展之中,在不断吸取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性和滞后性。因而《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与不足是永远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过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弥补。
比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了解:中国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南北皆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限于黄河流域,而是起源于多处,并
『叁』 韩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
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
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
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新课标》对后两者更加重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
归纳《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教学大纲》对更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出“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实话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规定,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全面揭示历史学在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对《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规定的重大发展。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新课标》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从而明确了高中教育历史课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第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揭示新。
《新课标》用了相当篇幅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理念”方面的内容。
学习领会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还高中历史教学本来的面目。
第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的观念新。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它扩展了师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视野,启迪了思路,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它又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历史教学内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复,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学。
《新课标》采用“模块”加“专题史”的形式,把中外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共25个专题,定为必修课。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规定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希望采纳
『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之间有什么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的关系就如同孙悟空与如来佛的关系:教材内容的编写和结构、风格的设计都必须依据和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原则。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基本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由此,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教材是手段,课程标准才是目的。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跳不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
首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只有认真通读和领悟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教学。如此,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最终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到全面发展。
其次,认真研究教材
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特点,拓展和优化教材内容。
1.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
针对岳麓版教材的专题性,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为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整体认识,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必修一第13课鸦片战争和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必修二中洋务运动的关系。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清政府的残酷盘剥,困苦不堪的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推进洋务运动开展的两个主要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在遵循课程标准原则的基础上,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构建清晰知识脉络,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时间和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历程和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2.补充历史资料,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为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如:图书文字、图片、漫画、音乐、影像资料等等。使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必修一第16课辛亥革命中,在讲述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引用了影视资料《阿Q正传》,并通过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对白和结局,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导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还可以补充鲁迅的文章《风波》、《药》,使学生产生对革命者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认识当时历史背景下革命的失败以及革命者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哀,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立足课程标准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到更好发展。
『伍』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版的比学生的全、而且有过去历史的真实性、
『陆』 历史课标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哪个方面
这应该是没区别的 因为课程标准就是教学大纲 只是以前称为大纲 现在改称为课标了
『柒』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包括高中历史吗
不包括
高中阶来段的历史源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重视《历史标准》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在课程目标方面,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捌』 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历史教学提了哪些合
东海县初级中学 丁训贵一、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面对两本书:一本是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一本是各学校自选的历史教科书。面对着两者,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主从关系。教师应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改革传统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掌握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特征,而不要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点的面面俱到。从而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余地。历史教科书虽有多套,但课程标准却只有一个。大同小异的各套历史教科书都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对某一历史阶段重大史实去阐发。教科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载体,是学生获取历史基础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的依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托。从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施教学,去落实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二、处理好教材课文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北师大版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又适合中学生学习特点的主题或专题进行叙述。课本每一单元之后有一活动课。这些内容课文是基本要求,其他部分均不作统一要求,但并不是说没有要求,而是要教师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教科书后列有大事年表,好书和历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