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放风筝教学课程

放风筝教学课程

发布时间: 2021-02-13 04:05:56

⑴ 风筝一课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的是鲁迅回忆时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发发出了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内。
弟弟喜欢放风筝容(天真活泼)
“我”鄙视嫌恶(专制,手足之情)}为下文做铺垫
弟弟精心制风筝(弱小、可怜、毫无抗争)}对比
“我”粗暴毁风筝(蛮横、粗暴、专制、冷漠)}“精神虐杀”
弟弟全然忘却(不觉悟、麻木不仁)
“我”自责、补救、心情学生(严于自省,自我解剖)
也反映出鲁迅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⑵ 风筝一课

沉堕的风筝

——鲁迅《风筝》解读

偶翻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两种:语文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无独有偶,两种教材都在初中第一册选进了鲁迅的《风筝》。有感于既往语文教参对鲁迅作品的阐释,又翻开了相应的两种教学用书。它们对《风筝》的主题大致作了如下几种阐释:从儿童教育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从自我解剖的角度理解,《风筝》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的高尚品质;从亲情角度去理解,《风筝》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风筝》很热切地表现了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对这些东西逝去的悲哀;从多角度理解,把批判主题和自责主题相结合……于是,忍不住有话要说。

仅从文本中间回忆部分的解读,得出种种主题阐释,不无道理,然而文章还有一个开头和结尾,它们与中间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蕴蓄了意蕴生成的可能,任何撇开开头和结尾的解读,都不可避免的会因肢解而多少有些偏差。

文章开篇就提到身处“北京的冬季”。他乡、严冬,因而即使是只有一二风筝,即使是浮动在远处,也引起“我”的注意,触动“我”的心。与其说是风筝引起“我”的注意,不如说是“我”本来就在寻找、在希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人只有身处异乡,才能更明白故乡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人只有置身冬季,才更明白春天的温暖和煦。冬天里的他乡游子,于故乡的春天该是怎样地渴求、向往和怀想!有了这份感情的依系,就有了一份温暖、慰藉和寄托。哪怕四周严寒酷冷,在心灵深处,仍有一个角落,温暖着、柔和着、滋润着,足以勉强地时而地安置自己,或者在严酷中给自己一个气孔,不至于窒闷难当。因此,虽然故乡春的信息,给“我”的是惊异和悲哀,虽然故乡久经诀别春天也久经逝去,还是忍不住要回望。明知不能回望而回望,现实生存的严酷和心的渴求可想而知。这种回望,强化了现实生存的困境性和非生存性。故乡的风筝时节,在“我”充满神往珍爱的回忆中虽然仍不无凄哀,然而毕竟有了“一片春日的温和”。“我”能攀扯着这伶仃的一二风筝,飘离这肃杀的严冬吗,哪怕只是一会儿?

一个“但”字彻底摧毁了我们的希冀。“精神虐杀”一幕的追忆追思使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沉痛沉重。充满阅读想象的,总是那个未及成型便被摧毁的“风筝”。的确,文本中的“风筝”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韦勒克和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中对于象征曾作这样的解释:“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风筝”不仅是文题,是线索,而且在文中反复地持续地出现,说它是一个象征的意象,或许并不牵强,不然,我们回到文本看看。

作为儿童的玩具,“风筝”象征一种出于活泼童心的精神。它充满生气、希望、欢乐。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抗拒着外界的寒冷、肉体的多病瘦小、生活的贫穷和家长的压制,顽强地存活、飘突。这是未被吃未吃人的“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生的亮色,是社会人生的希望。正因为“风筝”有这层象征意义,禁止放风筝、毁坏弟弟的风筝,才是“精神的虐杀”。

“风筝”的遭遇,又象征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它曾经努力地飘飞,寂寞而艰辛,但未及飞高,还未成形,就虐杀于“长子”之手。孩子的“风筝”破碎了,曾经嫩绿的心干枯了、沉默了。而觉醒的虐杀者由于猛察了身上的罪恶,自我的确定性也破碎了,他的“风筝”沉重地堕下去、堕下去。他不过是几千年来吃人者中的一个,也不是“真的人”,是早经虐杀而又成了虐杀者。而虐杀的动机竟是为了爱,因为恨铁不成钢。这种虐杀,由来已久,也将长久蔓延,成了恶性循环的长链。虐杀者往往就是爱“我”者,且往往不觉,即使觉醒了反省了想补救了,也无从补救无从得宽恕,因为被虐杀者往往不觉、不恨、不怨。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在造成他人的悲剧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那破碎的风筝,就像那无可把握的人生。

“风筝”还是作者心态的写照。置身于严酷和窒息的环境中的游子的悲哀,系于那零落的一二风筝,飘向故乡的风筝时节。记忆中的风筝,有着童年的辛酸,浸透着回忆者的悲凉和沉痛。被毁的风筝,是一颗重创的心。充满无可解脱的咎悔的心“又不觉地堕下去,而不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风筝的意态已直接隐于心态的描写中。回忆而生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就如那沉重无着的风筝。随着“风筝”不同形态的出现,悲哀渐深渐浓渐重。

于是我们明白了,文末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人教社教参所说的指悲哀“意想不到”,“想忘也忘不了”,而是因为“精神虐杀”一幕的回忆,猛察了自身的罪孽,自我的肯定和确定性轰然倒塌,对缺乏自我自觉的“全然忘却”的痛入肺腑。这种悲哀于人是连根拔起的,致命的。人一旦陷入了这种悲哀,他凭以确认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最根本的、最后的一块舢板也荡然无存了,生存的勇气和热情随之丧失,充满活力的生命,自觉的价值人生已先行结束于生物生命未及完结之时。因此,我惟愿“躲倒肃杀的严冬中去”,而“四周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因为回望之路的残酷断绝,困境已成了绝境,成了别无选择中的唯一选择。确立自我、确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对严冬的直面和体味中,只有在对绝境的穿踏奔突中。《风筝》表现了陷于困境、处于绝境的现实生存,弥漫着浓重的悲哀,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身于寒冬而抗战。这就是鲁迅式的绝望中的抗战。

《风筝》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回忆性叙事文本,它是放在《野草》中的,和《野草》的诸多篇章一样,继续着鲁迅对孤独个体生存的呈现和探讨。《野草》不像鲁迅的其他作品:“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②而是写他怎么想的,是直通它的心灵,内化他的内心世界的,只是写得很含蓄很隐晦。《野草》有着迷人的深度,鲁迅悲壮的人生乐章在此得到最为精粹的呈现。我以为,这样的作品是不适合放在初一的。一定要放在初一,就只能避开真正的内蕴,浅层解读种种,而这样的解读训练是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不得而知。

注释:

①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20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11月版。

②《两地书·第一集》,《鲁迅全集》第七卷97页,1925年5月30号致许广平信。`

⑶ 21课<<风筝>>的课后研讨与练习怎么回答

一、整体把握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二、问题研究

(一)第一层面的问题

1.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怎样理解?

3.“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二)第二层面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的确挺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4.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5.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练习说明

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本题除练习朗读之外,要求抓住三个关键,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思想感情。第1小题要联系上下文,分别思考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第2小题主要练习概括。第3小题较难,要化成几个小问题来思考: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本题练习口语表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买的,主要说说是怎样一个玩具,怎样玩法,怎样好玩,怎样开心。

三 下面几段文字,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满天的风筝》略)

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无可补过,因而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教学建议

一、从质疑开始

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也不要问一题研究一题。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研究。读难懂的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例如,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就难懂了,但是从上下文看,就知道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了。

三、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总,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个个片段,或一词一句。只有在整体感知本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才容易准确解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全文。所以宜于总-分-总。

四、研读要以难为乐,要求又不宜过高

本文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讲深讲透,也不要求面面俱到,两堂课下来还有些地方不大懂是正常的。

⑷ 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部电影没看过哦

⑸ 小乌龟放风筝中班公开课

飞呀飞呀飞

⑹ 作者雪潇的《放风筝》课后题答案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一、答案: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 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答: 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 答: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6、当“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留他绝望的站在屋里”时,小兄弟有什么表现?请展开想象,用一百字左右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答案: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6、他愣愣的站在原地,不知不觉两行泪竟流了下来.他蹲下身,想去捡那风筝的“残尸”,却发现有液体滑落到嘴里,比盐还要咸.原来我也会哭,小兄弟拾起已经被折断了的木头支架,心中溢满了委屈.那一刻,好像所有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但他心里,却还是怪不了哥哥.他是为了我好呢.小兄弟喃喃着.
1、文段选自课文《 风筝 》,作者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并写出他的一部代表作《 狂人日记》、 《阿Q正传》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恍然大悟(wù): 形容突然醒悟 ②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文中的“严冬”意义一样吗? 前一个“严冬”是指: 天气的寒冷 后一个“严冬”是指: 写我的心情沉重
4、“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悟”具体指什么? 悟到弟弟在后园拾枯竹是为了做风筝.
5、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果然”一词? 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6、文章第②段中带点的“荡漾”在句中有什么含义? 看见远处一二风筝浮动,想起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在这“天空中荡漾”.
7、哪些景物“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你认为作者为何要写如此美丽的“春日的温和”景象呢? 景物:杨柳、山桃、风筝;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将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天的“温和”映衬,透露了不满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8、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我”得知弟弟背着“我”做风筝时的狂怒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的“我”摧残小兄弟的风筝时的动作神态的词,感受一下,“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和感情?) 抓断、掷、踏扁;“我”当时非常的愤怒,觉得弟弟这样瞒了“我”做风筝是对“我”这个做兄长的权威的挑战.
9、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10、第④段的画线句中,“抓断”、“掷”、“踏扁”等动作描写,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 独断专横,蛮不讲理
11、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内容. “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12、为什么说不让弟弟放风筝是“精神的虐杀”? 因为在我的强制下,剥夺了弟弟游戏的权力,使弟弟无法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于弟弟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13、第⑤段的画线句中“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极度后悔、内疚、自责,感到万分沉重.
14、“我”极力去讨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15、第⑧段和第?段中加点的两个“沉重”的内涵一样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一样.前一个“沉重”是对自己的过错深感内疚,想寻求宽恕而未得到的痛苦,后一个“沉重”是从弟弟对此事的淡忘,或者是习以为常中,“我”深感这种悲剧还将延续的痛苦.
16、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7、课文开头写见到空中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惊异”的是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季放起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密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救. 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18、课文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9、“我”为什么要反对弟弟做风筝?这种做法对不对? 因为我认为做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行为.不对,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禁止弟弟放风筝就是扼杀了弟弟的天性.
20、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用“ ”划出来.(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1、“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为什么受到了惩罚? 因为“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于是良心受到了谴责.
22、后来,“我”为什么要“去讨他的宽恕”? “我”懂得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当年“我”的行为虐杀了精神,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23、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了惩
2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但离“我”已久远了,所以“久经逝去”;看见远处风筝浮动,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觉得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5、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
26、成年后,鲁迅对此十分自责,认为这是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你怎么看“我”的这一自责行为? 抓住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来回答即可.
27、看了这篇文章,你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严厉地解剖自己,勇于认识错误,严肃认真的人.
28、作者懂得了游戏的意义,良心受到了谴责,总想补过,说明了什么? 他并不因为自己当年的动机是为弟弟好而原谅自己,也不因时间相隔久远而不了了之,反而心情沉重,说明他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的人.
29、划出文中小兄弟喜欢放风筝的语句.“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30、从语段中找出小兄弟的秘密被发现时的神情.并说出这样写的作用. 惊慌、瑟缩、绝望,突出小兄弟的胆怯可怜.
31、发挥想象,小兄弟的风筝被“我”踏扁后,他心里会怎么想? 略
3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具有创造精神,或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33、文中对于小兄弟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读后,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的外貌描写来看,小兄弟多病,很瘦,值得同情;从小兄弟看风筝时,时而惊呼时而跳跃的动作神情来看,小兄弟天真活泼,对放风筝有着强烈的爱好;从他自己做的蝴蝶风筝来看,小兄弟聪明,动手能力强.
34、“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略
35.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分) 反映鲁迅先生知错必改,充满自省精神.
36.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鲁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37.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精神.(3分) 37.善于自责
38."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3分)
39、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当时的天气;心头的悲凉

⑺ 放风筝这篇课文按照是什么的顺序写了‘‘我’’和童年时的伙伴们怎么风筝的情景

《放风筝》这篇课文按照:做风筝
-放风筝-
线断了-
找风筝顺序来写的,
写了‘‘我’’和童年时的伙伴们:
做风筝
,放风筝的情景。

⑻ 求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文《放风筝》的原文。那个时候是第一课。貌似是鄂教版。

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拿着叔叔帮我们做的风筝,高高兴兴地来到体育场。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的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举着风筝正要放。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就是没有“大蜻蜓”。我跟哥哥说:“快,快点儿让咱们的‘大蜻蜓’飞上天吧。”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大蜻蜓”,他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等到他喊一声“放”,我赶紧松开手。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它那两对大翅膀微微地呼扇看,两只眼睛骨碌碌直转。
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啊,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
一会儿,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奇怪地说:“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

⑼ 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时间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 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风筝)风筝,同学们见过的,有的也放过的。(在“风筝”前用彩色粉笔加上“理想的”三字)

(1)“理想”和“风筝”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并说是“理想的风筝”呢?

(2)请说一说你认为的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2、学生漫谈。

3、小结:大家刚才说的都是理想的风筝的模样、怎样放飞,而本文的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形;说说文中生词的意思。

2、讨论思考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段:

一(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

4、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

5、交流学习心得。

四、作业。

1、钢笔描红。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反复品读,互动探究。

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细腻传神,试着找几处读一读,揣摩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腻。

2、小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重点探究。

1、第一段重点探究。

(1)欣赏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2)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我”对刘老师的回忆:“想起……想起……)

2、第二段重点探究。

(1)这一段写了刘老师的哪两个方面的情况?(在课上讲课和在课后放风筝)

(2)有感情地读刘老师在课上讲课的情景。

(理解: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板书:身残志坚)

(理解:“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酸涩”指内心的辛酸苦涩。刘老师遭遇不幸,截去了左腿,还用女娲造人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笑声。笑过之后,会想到老师的悲苦和快乐,激发哀悯和同情之心。“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表现了同学们尊敬、难受和激动的心情。

(3)读刘老师在课余放风筝的有关内容。

(理解:刘老师课余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4)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体会刘老师课上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都展示了他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生活)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加深感悟。理解:他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一句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女娲氏造人的传说的一些内容。

3、第三段重点探究。

(1)离开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估计有两种可能。(倘若……倘若……)

(2)他“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

(3)两处省略号的理解。

4、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四、总结。

1、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中的“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不懈追求。)

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恰当的感情。

3、你对刘老师的印象如何?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4、作者是怎样写出刘老师的生活乐观、工作认真地?

(讨论后,教师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品质)

五、作业。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欣赏。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希望对你有用!

⑽ 关于《风筝》一课的知识!!!

这是一篇回抄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