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的十大流派
⑴ 课程与教学论下设哪些方向
有很多抄的,但是这个不是在报名的时候就选好的,是你确定被录取之后,自己去选导师,每个导师研究的方向都不同,有专注于教学实践方面的,有专注于教学理论方面的,还有专注教学实验的,也有关于教学评价的,看你对哪个导师的方向感兴趣,或者想好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如果专心想当老师,那么就可以选研究教学实践的,如果想搞研究,想再读博之类的,就可以选研究教学理论的。重要的是在选之前了解好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
⑵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进行了什么研究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从19世纪以来,课程与教学论孕育出了众多的流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里,拟对八种影响比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进行简要分析介绍。
一、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理论流派,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实践者和发展者是他的学生齐勒(Ziller, J., 1817-1882)和赖因(Rein,W., 1847-1929)。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前者的实质是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
(二)关于教育目标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这样就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上,把其提出的有些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
(三)关于课程形态
建构起来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实科相结合。科目设置主要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
(四)关于课程横向结构
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
(五)关于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五段教学法包括:(1)“预备”,即问题的提出,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说明等;(2)“提示”,即新材料的传授;(3)“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它们实现联合;(4)“总括”,即在比较的基础上,知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寻求结论和规律。(5)“应用”。
二、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其基本观点包括: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教育即发展(ecation as growth)”,这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
杜威以他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手术刀,对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极端“儿童中心”论与强调一切从课程与教学出发的“科目中心”论进行了解剖批判,指出它们均走进了割裂儿童与课程的极端的、片面的误区。他坚持用整体的、变化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儿童与课程,这样它们便成了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他分析道:“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1]这样,实质上儿童与课程并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的统一点就是经验。
(三)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针对已有的科目主题中心论的偏颇,杜威宣称:“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教材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中。教师、课本和课堂都不再是中心了,课程与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联络中心也变了,变成了儿童的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又被叫做“作业”,它们既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还是学校可以组织进行的。合乎这三个条件的,当时主要是缝纫,建筑,木工和烹饪等。
(四)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为了将新的理论形态的活动课程与教学转变为实践形态,组织实施了史称“八年研究”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促使美国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实施了活动课程与教学。这一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后逐步传播到东西方许多国家,逐步占据了课程与教学的主导地位。
三、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可夫(Занков,Л.В. 1901-1977),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经过长达20年的大规模学校实验,总结升华形成的。赞可夫突出的主题是“教学与发展”,所以这一理论也突出地表现了赞可夫格外强调学生发展的特征。这一理论主要内涵包括:
(一)作为理论基础的“文化——历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学说
维果茨基(Выготский,Л.С.,1896-1934)以实验为基础,天才地提出了心理学的历史原理和意义原理。进而在发现了儿童自生概念向科学概念的发展趋向后,他敏感到了儿童发展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生长可能性。于是,他大胆地用以观照儿童的智力发展,提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则是指儿童能够做到、但不能独立地而只能是根据模仿来做到的那个区域,它是儿童在以后能独立完成的,所以应包括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之中。这一区域,就被维果茨基命名为最近发展区。
(二)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可夫所说的一般发展,基本涵义有三:一是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二是指心理一般发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三是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但是,在他的实验中,能够操作并实际操作了的发展内容,主要仍然仅仅是智力发展。所以,这一理论实质上打上了深深的科学主义烙印。
(三)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在儿童的发展历程中,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四)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原理
赞可夫以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与教学
⑶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这方面的专家有哪些
1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教”与“学”相结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略和具体安排。精彩的教学设计应是“教”和“学”的统一,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上,在对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一定要关注学习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要做到合理、有效,教学设计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当前,教学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设计多,而学生的活动设计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等,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准确解读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2优化教学目标,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知识领域转移,要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目标,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使教书和育人这一教学目标统一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深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并掌握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方向的要求。二是要真确解读教材。教师要认真对照课程标准,通览教材,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思路是什么,进而明确这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性质,明确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三是要找准切入点。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必然育人,这是客观规律。教师要在掌握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同时,深人挖掘教学内容中内涵的哲理,适时点拨、引导,将教书育人有机融为一体,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品质。3优化教学内容,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解读教材,活用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策略。在着力寻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要积极扩展、延伸知识,积极诱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教学生成的创新性有机结合起来。4优化教学方法,做到学科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学生基础和教学条件等实际出发,积极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方法,推行探究式学习,培育推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科教学的学科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性提高。5优化教学过程,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学中要着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双方目标一致,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紧密联系。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教师要要完成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⑷ 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比较有权威的欧美著作有哪些啊
美] 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美]麦克尼尔著回,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答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⑸ 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专业性质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2、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二、课程基础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2、教育学: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工作,系统学习是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技术和基本途径,学好课程与教学论将帮助你在今后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2、教育学: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深入研究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⑹ 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目 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6)课程与教学论的十大流派扩展阅读:
课程意义:
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老师每天都需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工作,系统学习是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技术和基本途径,学好课程与教学论将帮助你在今后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注意事项:
1、要读些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2、要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3、多看专业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4、多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生努力。
⑺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这个专业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这个来专源业教育学硕士。
属于学术硕士。
学术型与专业型所讲的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理论研究,后者侧重于实践。
数学专业是理学硕士,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硕士,两者是不同的,也就不存在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了,学的方向就业方向各有不同。